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4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身體活動健康促進方案介入庇護工場員工之成效探討
    (2023) 郭恩芸; Kuo, En-Yun
    隨著台灣庇護工場的發展到如今面臨不同的經營困境,包括庇護工場的定位爭議、如何協助身心障礙者轉銜、如何永續發展等。其中身心障礙者的健康是關鍵的影響因素,卻常常受到忽略,以致身體活動不足進而造成慢性疾病、提早老化、二度障礙等。因此,健康促進對身心障礙者來說是很重要的。研究顯示達到美國運動醫學學會於 2018 年訂定身體活動指南標準,每週從事 150 分鐘中等強度以上之有氧運動,有助於提升且維持良好的身體組成與功能性體適能。且任務導向的有氧運動可提高個案對訓練方案的服從度,進而達到更好的訓練效果,並從中獲得成就感幫助提升參與者的自我效能。自我效能有助於健康生活型態的維持,當個人感受到身體狀態與功能的提升,會影響其面對生活中遭遇困難的自我認知,隨之提升日常生活活動的勝任程度,最後改善整體的生活品質。本研究目的旨在探討身體活動健康促進方案對於庇護工場員工之身體組成、功能性體適能、自我效能與生活品質之成效。研究方法採用實驗研究法,以方便取樣的方式,選取一家庇護工場為實驗組,另一家庇護工場則為控制組,實驗組參與身體活動健康促進方案,透過動作類電玩遊戲,以活動任務為導向,進行為期十二週,每週三次,每次 50-60 分鐘的訓練,過程中會監測參與者的心律以確保運動強度達到中等以上,而控制組則維持原有的生活型態。結果參數包括功能性體適能(包括身體組成、肌力、心肺耐力、柔軟度、平衡能力與敏捷度)來了解身心障礙者生理層面的變化,其中身體組成包括體重、體脂率、軀幹、上肢、下肢分部位的骨骼肌率、身體質量指數和基礎代謝率,並藉由一般自我效能量表-中文版和台灣簡明版世界衛生組織生活品質問卷,進一步了解身心障礙者心理層面的變化,收集資料時間點包括:訓練前(前測)、訓練六週後(後測一)、訓練十二週後(後測二)。本研究共有 32 位參與者完成三次前後測評估(實驗組 16 位、控制組 16 位),使用 SPSS 23.0 中文版統計分析軟體進行數據分析,數據分析包含:獨立 T 檢定、卡方檢定、混合設計重複量數雙因子變異數分析,顯著水準為 p<.05。統計分析結果發現,本研究所設計的身體活動健康促進方案對於身體組成(體重和骨骼肌率)、肌肉力量、心肺耐力、動態平衡能力和自我效能有顯著的影響。若要建立健康的生活型態,達到促進健康並提升生活品質的目的,尚需提升身心障礙者的健康知能,加入飲食的控和作息的調整,未來之研究建議以複合式健康促進方案進一步探究身心障礙者的健康議題。
  • Item
    參與庇護工作坊之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我效能、疾病管理對工作行為之探討
    (2011) 林淑鈴; LING-SHU LIN
    工作對精神分裂症患者不僅帶來社會心理的滿足,也能增加自信與尊嚴,職業復健的核心目標為協助精神分裂症患者重返職場。而衛政機關提供庇護性工作坊的工作訓練,目的為增強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工作準備度,以協助日後轉至支持性或一般性就業。 本研究針對精神分裂症患者參與庇護性工作坊的工作行為進行預測變項的探討,變項包含:病前工作經驗史、教育程度、自我效能以及疾病管理等。收案機構包含衛政體系五家復健中心與五家康復之家,共招募 131 位目前接受庇護性工作訓練的精神分裂症患者。 首先,向研究對象說明研究目的與流程,取得受試者同意書,再以「簡易智能狀態測驗」作為篩選工具,確定研究對象能理解研究目的與問卷內容;隨後,請研究對象自行填寫「自我效能量表」、「精神分裂症疾病知識量表」、「藥物態度量表」等問卷。最後,研究者依「工作行為評量表」評估研究對象參與庇護性工作坊的工作行為。 上述資料採用描述性統計、 t 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績差相關和逐步複迴歸等進行資料分析,探究工作行為的預測性。 研究結果顯示:自我效能方面,不同教育程度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我效能沒有差異性 (F值=.098,p >.05);但病前工作經驗達一年以上者,比病前工作經驗未達一年者自我效能的平均分數高 17.42 ( t=2.741*,p<.05)。 疾病管理方面,教育程度在大專及大專以上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比國中及國中以下者「精神疾病症狀知識量表」平均分數高 4.46 ( F=3.527*,p <.05),而不同教育程度組在「藥物態度量表」則無差異 ( F=1.897,p>.05);不同病前工作經驗史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疾病管理的兩個軸向皆無差異。 工作行為方面,不同教育程度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工作行為上無差異( F=.946,p>.05);但病前工作經驗達一年以上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比病前工作經驗未達一年者,工作行為的評估高 9.18 ( t=3.345*, p<.05)。 此外,參與庇護性工作坊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其自我效能與工作行為達顯著相關,( r=.405**,p<0.01);疾病管理的「藥物態度量表」與工作行為也達顯著相關 (r=.309**,p<0.01),但在「精神疾病症狀知識量表」與工作行為則未達顯著相關 (r=.151,p>0.01)。 精神分裂症患者參與庇護性工作坊工作行為之預測力方面,依序為自我效能、病前工作經驗史,以及藥物態度,以自我效能的預測力最高。 結論:職業重健人員提供精神分裂症患者就業服務時,能適度的增強案主職前社交與技能訓練的自我效能,且持續提供疾病管理與復原的概念,使職業輔導的服務更具全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