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學研究期刊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14
Browse
9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技術型高中學生的媽寶行為覺知、學業成就動機與手機成癮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021-12-??) 洪榮昭; 葉貞妮; 葉建宏; 王志美; 崔鈺婷; Jon-Chao Hong, Jhen-Ni Ye, Jian-Hong Ye, Chih-Mei Wang, Yu-Ting Cui隨著行動網路普及,人與人之間的通訊變得更加便利,也造成人們高度依賴手機。然而,手機使用失去控制已對健康造成嚴重危害,如成癮等。孩子的行為控制經常依賴於父母教養方式,尤其是華人父母在教養孩子方面與歐美國家的父母相比,會更加關注地自己的子女。這代表華人父母更關注於孩子的學業和生活,並形成更多按照父母親意志且欠缺獨立思考的媽寶,這將可能激起或停止孩子的手機成癮問題。本研究針對技術型高中學生進行問卷調查,有效問卷共290份,並對數據進行結構方程模式的驗證性因素分析。本研究採用生態系統理論,由AMOS 20建模,並從數據分析的結果進行分析。本研究發現:一、生活媽寶行為覺知與課業媽寶行為覺知對學業成就動機呈現負向影響;二、學業成就動機對手機成癮呈現負向影響;三、生活媽寶行為覺知與課業媽寶行為覺知對手機成癮呈現正向影響;四、生活媽寶行為覺知與課業媽寶行為覺知經由學業成就動機對手機成癮有正向的間接影響。研究結果證明,過分依賴父母的技術型高中學生有較低的學業成就動機,並無法控制手機的使用,因此造成手機成癮。換言之,父母應避免過多的日常生活與學業控制,以減少孩子手機使用的需求性。Item 縱貫性網路使用行為對學業成就的影響:潛藏轉移模型分析取向(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019-12-??) 曾明基; Ming-Chi Tseng目前探究網路使用行為對學業成就的影響,僅侷限於橫斷性研究,本研究進一步於縱貫性架構下,探究持續動態變化的網路使用行為對學業成就的影響。基於上述,本研究運用屏東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國小四年級至六年級學生的固定追蹤樣本,並採用潛藏轉移模型進行網路使用行為對學業成就影響的動態分析。研究發現,網路使用行為可潛在地區分成五個異質群體,且隨著年級的增加,網路使用行為的轉移機率在不同群體的動態變化有所差異。進一步納進學生性別及學業成就分析發現,性別差異影響網路使用行為,且網路使用行為的潛在異質差異在學業成就上的表現不同。針對上述結果,本研究對網路使用行為的形塑及議題發展提出相關的建議。Item 學生擬題教學對情意學習成效及學業成就影響之後設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016-09-??) 廖遠光; 張澄清; Yuen-Kuang Liao; Cheng-Ching Chang本研究應用後設分析法探討學生擬題教學對於提升情意及學業成就之效果,並試圖探討可能影響教學成效的變數。以擬題、出題、problem posing、problem generation、problem writing、problem formulation 為關鍵詞,至「臺灣博碩士論文」、「CETD 中文碩博士論文」、「臺灣期刊論文索引」及「CEPS中文電子期刊」等資料庫檢索相關文獻,共蒐集擬題教學成效之實驗研究31 篇,可提供情意學習17 筆及學業成就34 筆之效果量,計有2,421 個樣本納入分析。研究結果顯示,學生擬題教學對於情意及學業成就具有正向效應,整體效果量分別為0.34 及0.57。意即對於情意及學業成就的提升,皆優於傳統講述式教學法,且對於學業成就的提升效果更佳。情意學習會受到「學科領域」、「教學者偏誤」、「擬題次數」及「網路擬題」等變數之調節作用而呈現差異;學業成就的調節變數則有「學習階段」、「學科領域」、「教學者偏誤」、「課程時數」及「分組學習」等。Item 新移民子女國小國語文學習成就大型評量調查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015-12-??) 謝佩蓉; 曾建銘; 王如哲; 郭工賓; Pei-Jung Hsieh; Chien-Ming Cheng; Ru-Jer Wang; Kung-Bin Kuo本研究旨在透過大規模抽樣和利用標準化工具施測,以比較新移民子女與非新移民子女國語文學習成就表現差異。研究對象為100 學年度在學之四、六年級新移民子女,並以非新移民子女為對照。經分層叢集抽樣,四年級新移民子女樣本數為4,001 人、非新移民樣本數7,835 人;六年級新移民子女樣本數為4,017 人、非新移民樣本數9,772 人。研究工具為國語文成就測驗與背景問卷,正式施測後,藉由樣本加權使其接近母群體,並以Jackknife 方法估計新移民子女與非新移民子女學習表現標準誤,再計算其信賴區間,檢視學習表現是否達統計上顯著差異。研究結果發現,就讀四、六年級新移民子女之國語文學習表現,顯著地低於非新移民子女學習表現。四年級差距為大效果量、六年級差異效果量較小。不同水平知覺學校環境和學習表現相關不顯著;不同水平知覺班級常規、同儕關係和學習表現有部分相關。家庭因素方面,母親教養風格傾向為低度獨裁、中度寬容、或者高度開明權威,子女學習表現可能較高。個體相關構念對於學習表現的影響方面,正向自我概念與成功期望對於學習表現可能有助益,然而興趣價值和國語文的學習表現之間,不論四、六年級都沒有關聯性。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三項建議。Item 影響國中經濟弱勢學生之學業表現與中輟傾向之因素:「脈絡-自我-行動-結果」之動機發展自我系統模式為取向(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015-12-??) 龔心怡; 李靜儀; Hsin-Yi Kung; Ching-Yi Lee本研究以「臺灣貧窮兒少資料庫:弱勢兒少生活趨勢調查」第二波至第三波(2011 年至2013年)共1,673位家庭經濟弱勢兒少為研究樣本進行分析,以「脈絡-自我-行動-結果」之動機發展自我系統模式探討情境脈絡因素(家人互動、師生互動)、自我因素(教育期待、自我效能)、行動因素(學業投入)與結果因素(學業表現、中輟傾向)之關係。藉由追蹤資料之結構方程模式分析後,整體模式所獲得的適配度指標顯示模式可被接受,經濟弱勢學生「脈絡-自我-行動-結果」之模式獲得支持;自我因素在家人互動與學業投入之間扮演中介角色,尤以教育期待較為關鍵;良好的師生互動可激發學生的自我效能,亦能透過自我效能間接預測其學業投入;學生教育期待可正向地直接預測其學業投入、間接預測學業表現;學生學業投入程度愈高,學業表現愈佳,並具有降低中輟傾向之追蹤效果。本研究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供教育相關單位及後續研究之參考。Item 新移民子女國小國語文學習成就大型評量調查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015-12-??) 謝佩蓉; 曾建銘; 王如哲; 郭工賓; Pei-Jung Hsieh; Chien-Ming Cheng; Ru-Jer Wang; Kung-Bin Kuo本研究旨在透過大規模抽樣和利用標準化工具施測,以比較新移民子女與非新移民子女國語文學習成就表現差異。研究對象為100 學年度在學之四、六年級新移民子女,並以非新移民子女為對照。經分層叢集抽樣,四年級新移民子女樣本數為4,001 人、非新移民樣本數7,835 人;六年級新移民子女樣本數為4,017 人、非新移民樣本數9,772 人。研究工具為國語文成就測驗與背景問卷,正式施測後,藉由樣本加權使其接近母群體,並以Jackknife 方法估計新移民子女與非新移民子女學習表現標準誤,再計算其信賴區間,檢視學習表現是否達統計上顯著差異。研究結果發現,就讀四、六年級新移民子女之國語文學習表現,顯著地低於非新移民子女學習表現。四年級差距為大效果量、六年級差異效果量較小。不同水平知覺學校環境和學習表現相關不顯著;不同水平知覺班級常規、同儕關係和學習表現有部分相關。家庭因素方面,母親教養風格傾向為低度獨裁、中度寬容、或者高度開明權威,子女學習表現可能較高。個體相關構念對於學習表現的影響方面,正向自我概念與成功期望對於學習表現可能有助益,然而興趣價值和國語文的學習表現之間,不論四、六年級都沒有關聯性。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三項建議。Item 影響國中經濟弱勢學生之學業表現與中輟傾向之因素:「脈絡-自我-行動-結果」之動機發展自我系統模式為取向(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015-12-??) 龔心怡; 李靜儀; Hsin-Yi Kung; Ching-Yi Lee本研究以「臺灣貧窮兒少資料庫:弱勢兒少生活趨勢調查」第二波至第三波(2011 年至2013年)共1,673位家庭經濟弱勢兒少為研究樣本進行分析,以「脈絡-自我-行動-結果」之動機發展自我系統模式探討情境脈絡因素(家人互動、師生互動)、自我因素(教育期待、自我效能)、行動因素(學業投入)與結果因素(學業表現、中輟傾向)之關係。藉由追蹤資料之結構方程模式分析後,整體模式所獲得的適配度指標顯示模式可被接受,經濟弱勢學生「脈絡-自我-行動-結果」之模式獲得支持;自我因素在家人互動與學業投入之間扮演中介角色,尤以教育期待較為關鍵;良好的師生互動可激發學生的自我效能,亦能透過自我效能間接預測其學業投入;學生教育期待可正向地直接預測其學業投入、間接預測學業表現;學生學業投入程度愈高,學業表現愈佳,並具有降低中輟傾向之追蹤效果。本研究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供教育相關單位及後續研究之參考。Item 解除Coleman 等人報告書的魔咒:學校中的班級因素對學業成績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015-06-??) 陳順利; 黃毅志; Shun-Li Chen; Yih-Jyh Hwang《Coleman報告書》指出學校因素對學生學業成績的影響很小,引發後續不少探討學校有無效能的研究。在這類眾多的研究中,並無一致性的定論。而這些研究往往忽略學校的階層特性,沒有採用符合此特性的階層線性模式(Hierarchical Linear Modeling, HLM)來分析。本研究以三階層HLM分析「臺東縣教育長期資料庫」的國中資料,發現學校之間的變異雖然很小,但是學校內班級之間的變異並不小,這是《Coleman報告書》中沒有發現的。本研究發現學校的班級因素有:班級平均家長社經地位、導師族別和人力資本等,對學生學業成績具有不小的影響力。這些學校因素當中,導師的人力資本是教育作為可以致力提升的著力點,這也是學校發揮效能的重要關鍵。Item 大學多元入學制度(國立臺灣師大學研究發展處, 2009-03-??) 田芳華; 傅祖壇; Fang-Hua Tien; Tsu-Tan Fu本文分析不同入學管道之大學生社經背景差異,並比較其學業成就。研究採問卷調查蒐集資料,調查母體為十二所大學之大一學生,並運用多項勝算對數模型和區間迴歸進行資料分析。研究發現為:一、在考慮性別、父母親籍貫、父親教育程度和職業及領域的情形下,母親教育程度較高者經由個人申請管道入學之機率較考試分發入學的機率大;二、當其他變項條件相同時,與攻讀人文社會領域者相比,攻讀自然理工領域者經個人申請或學校推薦管道入學的可能性較考試分發高;三、在控制性別、家庭社經地位、領域、公私立學校和學習主動性後,個人申請和推薦入學者的學業表現比考試分發者來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