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學研究期刊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14
Browse
7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我國大學校院經濟弱勢學生協助就學措施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022-03-??) 許添明; 董馨梅; 商雅雯; Tian-Ming Sheu, Hsin-Mei Tung, Ya-Wen Shang我國政府為降低經濟弱勢學生因家庭背景影響其求學意願,提供多項協助措施,但研究仍指出有高比例的大專校院弱勢學生仰賴工讀填補就學所需,且繁瑣的獎學金申請程序降低弱勢學生申請意願。本研究以實際受助者觀點,邀請14位低收入、中低收入學生,以及教育部擴大就學照顧的「大專校院弱勢學生助學計畫」適用學生,進行兩場焦點團體訪談,探討我國政府提供給不同類型經濟弱勢生的各項協助措施是否足夠就學所需,以及其配套是否確實有助於降低經濟弱勢學生就學阻礙。研究結果發現,公立大專校院低收入生獲得的就學資源足夠其所需,私立大專校院低收入學生仍稍有不足,但中低收入學生與「大專校院弱勢學生助學計畫」適用學生獲得的資源卻遠不足以填補就學所需缺口;工讀措施名稱混淆,內涵又與學生學習衝突;且多項協助措施申請辦法不易理解,也未能有效傳播,導致有需要的學生及家長,申辦過程阻礙重重。本研究依據上述研究發現提供政策建議。Item 「其實你不懂我的心!」檢視臺灣吸引國際學生策略與學生來臺經驗落差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016-12-??) 王秀槐; 張珍瑋; Hsiou-Huai Wang; Chen-Wei Chang在競爭激烈的全球化時代,對於招募全球人才的理念與實踐進行省思更為重要。本研究以臺灣為個案,以瞭解一個非英語系國家如何採取招募策略以吸引國際學生。臺灣政府相關政策傾向於以全英語授課環境與足夠的獎學金吸引國際學生來臺,且期待進一步與國際學生的母國建立或堅固與臺灣之間的政治與外交關係。然而,對國際學生而言,他們來臺灣求學主要是受到學習中文/文化、良好社會環境與未來工作機會等誘因所吸引。本研究透過政策分析、問卷調查、學生訪談等方式瞭解在政府政策與學生期待之間產生的落差內涵,並提出藉由重新定位政策、建立國際學生輔導系統、強化臺灣利基等建議,以供未來招募國際學生政策與實踐的實質建議。Item 高等教育普及化對於文憑訊號傳遞功能的影響:以賽局模型進行理論分析(國立臺灣師大學研究發展處, 2009-06-??) 柯朝斌; Chao-Pin Ko本研究探討高等教育普及化如何透過文憑訊號傳遞的功能,影響求職者接受教育水準的選擇,以及雇主對於首次求職者薪資之決定。由於訊息不對稱,雇主無法在簽訂工作契約之前確實瞭解首次求職者的能力,因此,教育程度不僅是提升勞動力產出的要素,同時也是傳遞首次求職者能力訊息的一種訊號。透過賽局模型分析以及參數模擬,我們發現高等教育普及化使得文憑取得相對容易時,高能力者被迫選擇超過柏拉圖最適的教育水準,以求與低能力者做出區隔;當高等教育持續擴張造成文憑氾濫,此時的混同均衡會使雇主無法以文憑來辨別首次求職者能力,於是雇主給予社會新鮮人的薪資將減少,體系的均衡將偏離柏拉圖最適,甚至造成社會新鮮人總產出的下降,這是臺灣高等教育普及化的隱憂。Item 臺灣高教院校之學校品質、經營效率與最適規模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011-09-??) 傅祖壇; Tsu-Tan Fu近年來由於少子化及高等教育之過度擴充,臺灣有許多家高等教育院校正面臨嚴重的招生不足及財務困難之問題。教育主管當局亦針對這些學校要求採取減招或系所關閉,或與他校合併之鼓勵措施。為提供較客觀數據作為調整時之參考,高等教育院校之經營效率及最適規模探討已為當前高教必要且重要之研究課題。本研究利用平均成本邊界函數法衡量高等教育院校之成本效率,並探究在考慮學校品質差異性下之最適經營規模。研究結果顯示,最適規模會與學校品質成正比。而就目前之平均學校品質水準而言,約有60%之大學及技職院校之規模未達或超過最適規模水準,應設法擴大或降低這些學校之經營規模,而本文之實證結果當可作為這些學校規模調整之參考。此外,研究亦發現:經營效率改善所獲致之成本節省,將超過調整規模所能產生之成本效益。是故,學校在調整規模之同時,更應重視成本效率之提升。Item 大學多元入學制度(國立臺灣師大學研究發展處, 2009-03-??) 田芳華; 傅祖壇; Fang-Hua Tien; Tsu-Tan Fu本文分析不同入學管道之大學生社經背景差異,並比較其學業成就。研究採問卷調查蒐集資料,調查母體為十二所大學之大一學生,並運用多項勝算對數模型和區間迴歸進行資料分析。研究發現為:一、在考慮性別、父母親籍貫、父親教育程度和職業及領域的情形下,母親教育程度較高者經由個人申請管道入學之機率較考試分發入學的機率大;二、當其他變項條件相同時,與攻讀人文社會領域者相比,攻讀自然理工領域者經個人申請或學校推薦管道入學的可能性較考試分發高;三、在控制性別、家庭社經地位、領域、公私立學校和學習主動性後,個人申請和推薦入學者的學業表現比考試分發者來得好。Item 學生選擇多元入學管道因素之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2010-09-??) 林大森關於「大學多元入學方案」的相關討論,為近年來相當重要的研究議題。雖然累積了很多成果,但關注於技職體系的學術研究則相當罕見。本文以高等技職教育體系(四技)為研究對象,採用「臺灣高等教育資料庫」九十四學年度四技新生資料,分析家庭背景、高中職經歷如何影響個人選擇推薦甄選、登記分發、申請入學三大入學管道。研究發現:一、父母教育程度較高者,經由申請入學機會較大;二、相較於登記分發,推薦甄選以及申請入學者,較重視師長與親友之建議;三、人文學門中,推薦甄選途徑者較大機會錄取公立技職院校,而申請入學者則是在自然學門較容易考上公立技職院校。Item 支援教育品質管理之整合式資訊系統建構與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013-12-??) 羅孟彥; Mon-Yen Luo面對外在全球化的高度競爭,與對內高等教育的快速擴張,高等教育品質保證成為近年來備受各方關注的議題。目前雖有相當多關於教育品質內涵、品質保證制度、品質評鑑指標等相關文獻,然而如何能夠有效落實相關機制的研究卻尚不多見。全面落實教育品質管理需要許多人、組織層級的配合,而這也是教育品質管理機制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本研究旨在探討如何以教育品質為核心理念來設計一個整合式支援資訊系統,本研究以行動研究的方法,實際支援某幾所大專院校的教學卓越計畫之實施,嘗試以學理依據來引導實務工作的變革與改進,規劃與施行時間超過4 年,並經由衡量教學卓越成效的問卷來驗證系統實施的成效。本研究主要的結論為:經由全面教育品質管理與成果導向理論的結合,可以發展出一個整合資訊系統的脈絡與架構,得以引領許多原本各自獨立的系統能夠整合,且有效地提升教學品質。由於近年來各大專院校均致力於建置相關資訊系統,本研究可以增進資訊系統工作者對於教育實務工作的理解,本研究的經驗與結果也可作為規劃相關資訊系統的參考,另外也提出許多創新議題值得教育研究者進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