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著作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43029
Browse
4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影響臺灣兒童讚美語回應發展之因素(華文世界雜誌社, 2014-12-01) 郭玥慧; 陳純音本研究旨在探討兒童讚美語回應的發展情形,同時也探討讚美者性別與社會地位和讚美主題對判斷以及回應讚美語的影響狀況。本研究方法包含看圖判斷讚美語實驗與看圖回應讚美語實驗。受試者由幼稚園中班、大班、小一、小二、小三以及大學生共一百四十四位學生所組成,依年齡分為六組,每組二十四人,男生女生人數各半。Item 以中文為母語的兒童道歉語之習得(華文世界雜誌社, 2012-12-01) 林庭州; 陳純音本研究旨在探討以中文為母語之兒童使用道歉語的發展。本研究包含兩個控制變因,即責任與冒犯嚴重度。主要研究議題為兒童對於冒犯的認知與控制變因的關係,兒童使用道歉語的分類,及其道歉語是否受到控制變因和本身對冒犯認知之影響而有所不同。本研究採用兩種實驗題型:懲罰判斷測驗與看圖回答測驗。研究對象包含實驗組的一百二十位兒童,依平均年齡四至八歲分成五組,每組二十四人,以及對照組的二十四位成人。實驗結果顯示,中文為母語之兒童平均在四歲左右已能區分不同程度的責任與冒犯嚴重度。四歲與五歲兒童常因嚴重度高而給予較重的懲罰,較年長的兒童以及成人懲罰標準偏向責任,或是兩個變因混合考慮。口語語料顯示出,就主道歉策略而言,七歲以下兒童使用直接道歉策略多於間接道歉策略,七歲以上的兒童與成人剛好相反。就次道歉策略而言,所有兒童使用最多的是提供(Offer),其次是承認(Acknowledgment),要求(Request)最少。兒童使用次道歉策略也有階段性發展。最後,本研究發現可能的原因與兒童語言發展仍未至臻有關,因此較無法有效使用間接道歉策略。對成人而言,受到禮貌理論(Brown & Levinson 1987)的影響,成人仍會使用很多間接道歉策略,不因控制變因之不同或自我對於冒犯程度認知之不同而有顯著差異。Item 臺灣學齡前兒童華語量詞習得之再探討(華文世界雜誌社, 2009-06-01) 黃雅微; 陳純音本研究旨在探討臺灣學齡前兒童對華語類別量詞(count classifiers)和計量量詞(mass classifiers)的習得(Cheng and Sybesma 1998, Tai 1994)。本研究共設計兩個實驗:圖片辨識測驗及圖片描述測驗。研究對象爲45位以華語爲母語的學齡前幼童,根據其年齡分成三組(第一組爲三歲、第二組爲四歲、及第三組五歲)。 主要的研究發現如下:首先,學齡前兒童能夠分辨類別量詞和計量量詞之間的差異,此差異達到統計上的顯著,且不同於前人(Chien et al. 2003),我們發現學齡前兒童在類別量詞的表現顯著優於計量量詞。其次,「年齡」的確對類別量詞和計量量詞的習得有所影響並達到統計上的顯著差異(Chien et al. 2003, Hu 1993, Loke 1991, Ying et al. 1983),研究發現三歲到四歲是兒童習得量詞的關鍵期。量詞「個」是兒童最早習得的量詞,「標準量詞」對兒童來說難度最高,因此爲最慢習得的量詞(Erbaugh 1986, Loke 1991)。Item 華語雙賓動詞的母語習得(華文世界雜誌社, 2010-12-01) 林馥蘋; 陳純音本研究旨在探討以華語爲母語的學齡前兒童雙賓動詞的母語習得。華語雙賓動詞可細分爲三類:必加「給」的動詞、不能加「給」動詞、以及可隨意加「給」動詞。主要的研究議題包含以下五種:各類動詞的困難度、句型的標記性、非雙賓句型之句子分析。本研究共設計兩個測驗:句子選擇以及引導造句。研究對象爲45位學齡前兒童及15位大學生。受試兒童再分爲三組:第組(三歲)、第二組(四歲)、和第三組(約五歲)。研究結果顯示:第一不能加「給」的動詞對學童困難度最高,而另外兩類動詞困難度差異不大。第二,必加「給」的動詞中、[V-gei-IO-DO]比[V-DO-gei-IO]更具有標記性。對於可隨意力「給」的動詞而言,[V-gei-IO-DO]最具有標記性,[V-IO-DO]居於第二,而[V-DO-gei-IO]最無標記性。第三,從學童的非雙賓動詞句型使用分析得知,他們傾向於先把這些動詞當作一般及物動詞使用,接著加入第二個賓語,最後他們說出越來越多的複雜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