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著作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43029
Browse
12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外籍學生華語三大人稱代詞之第二語言習得比較(2011/08-2012/07) 陳純音在中介語研究中(Selinker, 1972),第二語言學習者有共通的語言錯誤類型和必經的發展階段,但因母語之差異各階段所花的時間略有不同,且第二語言學習者之表現亦可能與與Eckman(1977)的標誌假設有關。因此,本研究探討在台之外籍學生習得華語特殊人稱代詞的過程,是否亦支持第二語言習得理論中的語言共通性(linguistic universals)、語言轉移(language transfer)及標誌性(markedness)等假設。研究對象為120位就讀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語中心,母語為英語、印尼語及韓語的學生,每組40位,每組並依該中心分班測驗成績分中初及中高兩級,並納入20為母語人士為控制組,進行一個兩年期的華語特殊人稱代詞習得研究。今年以反身代詞「自己」與旁稱代詞「人家」為主,分析三組外籍學生對此兩代詞了解與使用之差異。 研究發現,外籍學生習得華語反身代詞和旁稱代詞時,三組表現相似,英美學生對華語反身代詞「自己」和旁稱代詞「人家」的完全/不完全長距離指涉及有/無阻擋效應的表現並不亞於韓語組及印尼組,母語影響並不顯著。此外,研究發現外籍學生較具標誌性的位置(如:主語的反身代詞「自己」及賓語的旁稱代詞「人家」),都較無標誌之位置(如:賓語的反身代詞「自己」及主語的旁稱代詞「人家」)來得難些,支持標誌假設。再者,研究發現,外籍學生之表現未受母語影響,且一致呈現主/賓語不對稱性,說明語言共通性。外籍學生對兩個代詞之語意與語法表現相近,但整體表現語意指涉仍較其語法特性來得好。最後,研究發現,外籍學生在影片文法判斷測驗之表現比圖片文法判斷測驗來得佳,呈現題型效應。Item 外籍學生華語語法句型與教材相關性之比較研究(1998/08-1999/07) 陳純音Item 外籍學生華語語法句型與教材相關性之比較研究(II)(1999/08-2000/07) 陳純音Item 台灣學生英語習得中的約束理論之研究(1995/08-1996/07) 陳純音近年來,杭士基教授(一九八一年)所提出的 通則文法理論,引起了語言學界極大的爭議,不 少從事第二語言習得與外語習得的學者(如拉 茲一九九六年、一九八七年與歐戍一九八一年 以及懷特一九八九年)紛紛開始質疑通則文法 是否仍控制第二語言習得.正當這些第二語言 習得研究者討論此一觀點的同時,母語轉換無 形中變成最炙手可熱的話題(見卡斯與史林可 一九九二年).但杭士基教授通則文法中的約束 理論是否(或有無)控制第二語言習得卻鮮少有 人論及此要點.因此,本研究之目的乃在探討台 灣學生英語習得中的約束理論之存在與否.本 實驗做了以下四個假設-假設(一):通則文法控制母語習得,且第二語言須假藉母語特定之參 數習得;假設(二):第二語言習得只受制於通則 文法,根本不受母語干擾;假設(三):第二語言習 得不受制於通則文法,但仍受母語干擾;假設(四 ):第二語言習得既不受通則文法控制,亦不受母 語影響,也就是說,第二語言習得完全操縱於一 些非語法因素.為了證明假設(一)是第二語言習 得之模示,本實驗將會設計兩組題型:一是文法 判斷題,另一是作文題,其中,文法判斷題又分為 是非題與選擇題.且每一組題型均包括了約束 理論中三個名詞之涵義的測試.參與本案的對 象分別選自於國中、高中、以及大學.每一組 有三班,一班約五十名,共約四百五十名.每一名 參與此實驗之對象皆得完成文法判斷題及作文 題.各組學生的每組題型的錯誤率將會分別統 計,爾後,三組的錯誤率將再加以相較.希望本實 驗之結果能對目前的一些第二語言習得理論有 所回應,同時希望本實驗結果也能證明第二語言習得中通則文法之存在、母語的角色之重要 、顯著度之影響與練習度之差異.Item 華語時間表述方位詞「前」、「後」、「上」、「下」之習得(華文世界雜誌社, 2015-03-01) 吳品嬅; 陳純音本研究採質性分析,探討母語為英語之外籍學生華語時間表述方位詞之習得順序與偏誤。研究對象為3名來自初級、中初級及中高級之美加學生,每個月進行實驗,共計6次,為期半年。實驗題型含兩大類:「選擇題」及「看圖說故事」兩類型,每月所蒐集到的語料並與12名母語人士做比較。研究發現,對母語為英語之外籍學生而言,「上下類」表時結構較「前後類」表時結構容易習得,顯示「分岐」的概念(即後者)較「零對照」的表達(即前者)來得具挑戰性。而分析四個方位詞時,亦發現「下>後>上>前」之順序,說明了對母語為英語之外籍學生而言,表「未來」概念之方位詞較為容易掌握。其次,外籍學生易出現之偏誤類型可分為「錯序」、「誤代」、「誤加」、「遺漏」四大類,其中以誤代最多而錯序最少。最後,從實驗結果可看出,外籍學生在理解及應用層面之發展不一,其在理解層面掌握較快,應用層面則是相對較晚。Item 影響臺灣學生習得英語條件句之因素(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2013-01-01) 劉秀蕙; 陳純音Item 外國學生漢語疑問句習得之比較(華文世界雜誌社, 2005-06-01) 陳純音本文旨在探討外國學生習得漢語疑問句的差異。研究對象為八十位就讀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語教學中心的外國學生,四十位以英語為母語之學生(即英語組),另四十位之母語為日語(即日語組)。兩組學生就該中心分班測驗再分成初級二十位與中級二十位。研究對象分別進行兩實驗:一是文法喜好測驗,另一是圖片描述測驗。前者檢測外國學生對漢語疑問句之理解,藉由1~5Likert等級判斷其接受度,另一測驗由受試學生根據圖片中提問。兩測驗設計之疑問句相同,均為32題,含「誰」、「什麼」及「哪一個」三個疑問詞出現於單句與複句中的主詞或受詞的位置。此外,疑問詞所提問之內容亦依其「有生命性」(animacy)設計(Yoshinage 1996)。研究結果顯示,兩測驗結果相似,疑問詞出現在單句較其出現在複句接受度高,外國學生使用單句疑問句亦較複句來得多。各疑問句中以「誰」的疑問句接受度與使用率最高,其次是「什麼」及「哪一個」。此外,疑問詞出現在主詞位置者較疑問詞出現受詞位置者一般而言容易讓外國學生接受與使用,此點證明漢詞主詞/受詞不對稱性(Huang 1989)之存在,研究發現雖不同於Stromswold(1995)的假設,但與Yoshinage(1996)與范瑞玲(2003)之研究結果相同。有「生命性」與不同的疑問詞確實有相關性,此特性在「誰」的疑問句尤為顯著。Item 英語關係子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文教學中心、Airiti Press Inc., 2004-07-01) 劉明儀; 陳純音Item 母語會影響嗎?--從外籍學生習得華語「把」字句和「被」字句談起(華文世界雜誌社, 2006-12-01) 陳純音; 吳致華; 許素玲Item 從華語教材看外籍學生提問之語言輸入(華文世界雜誌社, 2007-06-01) 陳純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