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著作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43029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44
  • Item
    臺語回應訊號初探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1998-10-01) 陳秋梅; 李世文 
    本研究旨在瞭解台語回應信號 (Reactive Tokens) 在會話中的使用情形。本文的語料採自收音機的叩應節目,內容長約兩小時,總共轉寫了 4517 個語調單位,含括 52 位說話者,其中 48 位為男生。初步的分類大致參考 Clancy 等人 1996 年的研究架構。然而在分析過程中,我們發現一些定義上的問題:(一)回應信號並不一定表示說話者都會讓出發言權,有 29% 的說話者並未將發言權交還給主要的說話者。(二)回應信號並非都是肯定的,在某些情境下也可以是否定詞。(三)在決定某個回應信號是否真為回應信號時,其出現的位置似乎比本身的語意更具決定性。(四)若嚴格遵守 Clancy 等人所提的定義,則形式和功能之間會有明顯的衝突,顯然我們需要另一套分類的方法。本研究結果如下:在台語叩應電話交談中,回應信號的出現頻率非常顯著;大約每 3.83 個語調單位就有一個回應信號出現。可見在沒有視覺管道時,台語使用者在交談互動中,其實遠比 Clancy 等人所觀察到的國語使用者要活躍的多。另外回應信號的多少也與溝通的媒介、言談者之間的熟悉度、場合的正式性、話題、溝通的目的和技巧、以及個人風格有關。一般而言,台語使用者傾向將回應信號 (93%) 放在理想中的話輪轉換處 (TRPs) 之後。如果說話者在回應信號之後繼續說話時,我們發現這經常是因為上一個說話者的話輪已經到達了一個高層次的語用結束點 (possible global pragmatic completion point).
  • Item
    臺語回應訊號初探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1998-10-01) 陳秋梅; 李世文 
    本研究旨在瞭解台語回應信號 (Reactive Tokens) 在會話中的使用情形。本文的語料採自收音機的叩應節目,內容長約兩小時,總共轉寫了 4517 個語調單位,含括 52 位說話者,其中 48 位為男生。初步的分類大致參考 Clancy 等人 1996 年的研究架構。然而在分析過程中,我們發現一些定義上的問題:(一)回應信號並不一定表示說話者都會讓出發言權,有 29% 的說話者並未將發言權交還給主要的說話者。(二)回應信號並非都是肯定的,在某些情境下也可以是否定詞。(三)在決定某個回應信號是否真為回應信號時,其出現的位置似乎比本身的語意更具決定性。(四)若嚴格遵守 Clancy 等人所提的定義,則形式和功能之間會有明顯的衝突,顯然我們需要另一套分類的方法。本研究結果如下:在台語叩應電話交談中,回應信號的出現頻率非常顯著;大約每 3.83 個語調單位就有一個回應信號出現。可見在沒有視覺管道時,台語使用者在交談互動中,其實遠比 Clancy 等人所觀察到的國語使用者要活躍的多。另外回應信號的多少也與溝通的媒介、言談者之間的熟悉度、場合的正式性、話題、溝通的目的和技巧、以及個人風格有關。一般而言,台語使用者傾向將回應信號 (93%) 放在理想中的話輪轉換處 (TRPs) 之後。如果說話者在回應信號之後繼續說話時,我們發現這經常是因為上一個說話者的話輪已經到達了一個高層次的語用結束點 (possible global pragmatic completion point).
  • Item
    魔界轉身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 2009-07-01) 林璄南
    精靈與魔鬼,在西洋文化裡,一向關係密切。這無論從字義界定或是藝術詮釋,皆是如此。 莎劇《仲夏夜之夢》中的帕克 (Puck),是個身手矯捷的精靈 (fairy),擅長變身,喜惡作劇,為莎翁精心創造出來的重要喜趣腳色。但是,擺放在文化史的脈絡中,精靈帕克同樣有著變化多端的淵源。 本文將從《仲》劇中的帕克在文化上的形象、淵源與轉化談起,重新檢視莎翁筆下此一精靈在民俗、神話以及宗教三方面的淵源。在論述過程中,並將援引晚近幾年所見的舞臺、螢幕、電影、DVD,乃至於繪本、動畫與漫畫等不同媒體中所出現的帕克造型與形象,作為主要的討論例證或依據。 經由文本的分析與歷史文化脈絡的重建,本文並將進一步探討,莎翁如何將前現代時期文化中與魔鬼關係密切又桀驁不馴的「帕克」形象加以逆轉、馴化,而形塑出帕克前所未有的嶄新形象。
  • Item
    普遍語法與華語正反問句的第二語言習得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1998-10-01) 陳純音; 洪儷真 
    本實驗旨在藉由研究來台學習華語之日本學生與美國學生華語正反問句(A-not-A Questions) 之習得情形,探討第二語言中普遍語法之重要性與母語之角色。實驗組是 60 位師大國語中心的美、日學生;控制組則是 20 名中國學生。本實驗共設計兩組測驗:一是偏好題 (a preference task) 、另一是重組題 (a restructuring task) 。實驗結果發現大部分的美、日學生在華語習得初期即對主要成份參數 (the Head Parameter) 作出正確反應,顯示母語干擾並不顯著。由此可見,第二語言習得中普遍語法之存在。本實驗結果,除可証實普遍語法在第二語言中之重要性外,對華語正反問句語法理論之沿革,亦有參考之價值。
  • Item
    從極小理論看臺語的「敢」字句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1998-04-01) 陳純音;  沉世忠 
    本文旨在應用杭士基教授(Chomsky, 1995)一九九五年的極小理論(Minimalist Program)分析臺語的「敢」字句。文中提議臺語的「敢」可視為一提升動詞(raising verb),後接一呼應詞組(AGRsP);此呼應詞在臺語包含二個強烈屬性(strong features):一是疑問記號([+Q1),另一是焦點記號([+focus])。因此二屬性之故,臺語的「敢」須在邏輯層(LF)移至呼應詞之位置,此移位過程證實臺語「敢」字移位屬第三型主要語移位(X°movement)與其它語言不同,移位不可超過一大句子(CP)。此移位理論除能解釋臺語的「敢」字句中之孤島效應(island effect)外,對臺語的「敢」字句中的焦點訊息亦能提出適當之解說。
  • Item
    國中英語能力分班與常態分班教學之個案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 2007-06-01) 程玉秀; 施青吟
  • Item
    人、事、物
    (Department of English,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2004-06-01) 畢永峨
    本文從語料庫語言學的角度研究當代台灣華語口語中「人」、「事(情)」、「東西」三個概述名詞的使用。我們專門探討這三個詞與其他語言成分共同出現的情形。我們的調查顯示這三個詞對於指涉的區辨程度各有不同傾向。每個詞在與其他語言成分共同組成習語或半固定句式的程度上也不同。這三個詞的使用也呈現出語言互動如何驅動並強化意義建構的制式化。
  • Item
    虔誠的叛教徒喬伊斯(I)
    (2001/08-2002/07) 梁孫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