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著作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43029
Browse
4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日裔美國遷徙營別傳(2012/08-2013/07) 李秀娟這個研究計畫想要用五年的時間整理與閱讀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裔美國遷徙營 (Japanese American relocation camp)中一世(Issei)、返美二世(Kibei)、「叛國小子」(No-No Boy)、與白人的故事。自從1970 年代末期遷徙營平反運動興起,攸關遷徙營的歷史紀錄、 檔案研究、與文化批評等著述及出版品為數眾多,但是遷徙營的敘述卻一直到了1988 年平 反運動告一段落(1988 年美國聯邦政府正式向日裔美國族群致歉並向受害者提出賠償),才逐 漸跨出平反訴求的侷限。簡單的說,平反時期的遷徙營敘述以爭取日裔族群的憲政民權為首 要任務,敘述的重點因此放在日裔美國人對美國政府之忠貞不二,以凸顯戰時種族主義對日 裔族群造成的侵權事實。在這樣的論述氛圍之下,出生在美國,生而即具美國公民身份的二 世(Nisei)自然而然成為平反運動的領導者;在二戰中自願加入美軍,為美國作戰的日裔美國 退役軍人(Japanese American veteran)也成為平反敘述中的要角。相對而言,二戰之前受制於 美國移民法令而無法歸化美國的一世;在美國出生,卻回到日本居住並接受教育的返美二 世;戰爭期間拒絕加入美軍的「叛國小子」;還有戰爭中或是參與日裔美國居民遷徙工作、 或是保持與日裔美國族群互動的白人--這些人的戰時經驗在平反時期的遷徙營敘述中,不是 遭邊緣化,就是完全不被提及。 一世、返美二世、「叛國小子」、與白人可以被視為現存遷徙營敘述中的「他者」(others)。 他們的故事,凸顯了遷徙營歷史歧出美國中心論述、日裔美國模範少數論述、日-美國族與 文化二元論述,甚至日裔美國人與白種人對峙之種族主義論述的張力。本計畫以「日裔美國 遷徙營別傳」為主題,即是希望能藉由閱讀與分析有關一世、返美二世、「叛國小子」、與白 人的文本,開發日裔美國遷徙營敘述或是內部幽微矛盾、或是向外延展跨界的論述潛力。除 了對現存歷史與評論等相關文獻的整理,本計畫目前暫時選擇了十部作品作為主要分析文 本:Rev. Yoshiaki Fukuda, My Six Years of Internment: An Issei’s Struggle for Justice (1957/1990);Louis Fiset, Imprisoned Apart: The World War II Correspondence of an Issei Couple (1997);Barbara Johns, Signs of Home: The Paintings and Wartime Diary of Kamekichi Tokita (2011);Mary Kimoto Tomita, Dear Miye: Letters Home from Japan, 1939-1946 (1995);Max Templeman, Kibei: A Novel (1979);Jim Yoshida, The Two Worlds of Jim Yoshida” (1972);Barney Shallit, Song of Anger: Tales of Tule Lake (2001);David Mura, Famous Suicides of the Japanese Empire (2008);Mary Woodward, In Defense of Our Neighbors: The Walt and Milly Woodward Story (2008);以及Margaret Bane Eberle, The Gem of the Desert: A Japanese-American Internment Camp (2008)。十部作品中,前三部是有關一世的作品,接下來三部以書寫返美二 世的經驗為主;Shallit 和Mura 的作品是繼John Okada 經典小說No-No Boy (1957)之後,凸 顯「叛國小子」經驗的小說創作;最後兩部作品則由白人視角書寫遷徙營,也寫出了遷徙營 在日裔美國社群之外的影響力。十部作品中除了有三部出版於平反運動之前,其餘均是1990 年代中葉或是千禧年之後的出版品。這些作品的出版,當然也見證了日裔美國遷徙營敘述模 式與內容漸趨多元的走向。另外,我選擇了包括書信、回憶錄、傳記、(自傳式)小說等刻劃 「私密」家庭與個人情感的文類作為研究對象,為的是想從日常生活中個人的情感與回憶政 治的層面切入,改寫現存遷徙營敘述中偏向社群整體平反訴求、族裔身份政治考量的大論 述。具體而言,一世與返美二世的故事有助於我們將日裔美國移民史納入遷徙營論述,也幫 助我們看見日裔美國人在日、美兩個帝國主義之間斡旋、掙扎的跨國位置。「叛國小子」的 故事讓我們重審二戰期間日美社群內部的衝突與矛盾;而白人的視角則讓我們跳出遷徙營敘 述的少數族裔論述侷限,正視遷徙營歷史跨越種族,對美國當代社會與歷史廣泛的衝擊力。Item 日裔美國遷徙營別傳(2014/08-2015/07) 李秀娟這個研究計畫想要用五年的時間整理與閱讀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裔美國遷徙營 (Japanese American relocation camp)中一世(Issei)、返美二世(Kibei)、「叛國小子」(No-No Boy)、與白人的故事。自從1970 年代末期遷徙營平反運動興起,攸關遷徙營的歷史紀錄、 檔案研究、與文化批評等著述及出版品為數眾多,但是遷徙營的敘述卻一直到了1988 年平 反運動告一段落(1988 年美國聯邦政府正式向日裔美國族群致歉並向受害者提出賠償),才逐 漸跨出平反訴求的侷限。簡單的說,平反時期的遷徙營敘述以爭取日裔族群的憲政民權為首 要任務,敘述的重點因此放在日裔美國人對美國政府之忠貞不二,以凸顯戰時種族主義對日 裔族群造成的侵權事實。在這樣的論述氛圍之下,出生在美國,生而即具美國公民身份的二 世(Nisei)自然而然成為平反運動的領導者;在二戰中自願加入美軍,為美國作戰的日裔美國 退役軍人(Japanese American veteran)也成為平反敘述中的要角。相對而言,二戰之前受制於 美國移民法令而無法歸化美國的一世;在美國出生,卻回到日本居住並接受教育的返美二 世;戰爭期間拒絕加入美軍的「叛國小子」;還有戰爭中或是參與日裔美國居民遷徙工作、 或是保持與日裔美國族群互動的白人--這些人的戰時經驗在平反時期的遷徙營敘述中,不是 遭邊緣化,就是完全不被提及。 一世、返美二世、「叛國小子」、與白人可以被視為現存遷徙營敘述中的「他者」(others)。 他們的故事,凸顯了遷徙營歷史歧出美國中心論述、日裔美國模範少數論述、日-美國族與 文化二元論述,甚至日裔美國人與白種人對峙之種族主義論述的張力。本計畫以「日裔美國 遷徙營別傳」為主題,即是希望能藉由閱讀與分析有關一世、返美二世、「叛國小子」、與白 人的文本,開發日裔美國遷徙營敘述或是內部幽微矛盾、或是向外延展跨界的論述潛力。除 了對現存歷史與評論等相關文獻的整理,本計畫目前暫時選擇了十部作品作為主要分析文 本:Rev. Yoshiaki Fukuda, My Six Years of Internment: An Issei’s Struggle for Justice (1957/1990);Louis Fiset, Imprisoned Apart: The World War II Correspondence of an Issei Couple (1997);Barbara Johns, Signs of Home: The Paintings and Wartime Diary of Kamekichi Tokita (2011);Mary Kimoto Tomita, Dear Miye: Letters Home from Japan, 1939-1946 (1995);Max Templeman, Kibei: A Novel (1979);Jim Yoshida, The Two Worlds of Jim Yoshida” (1972);Barney Shallit, Song of Anger: Tales of Tule Lake (2001);David Mura, Famous Suicides of the Japanese Empire (2008);Mary Woodward, In Defense of Our Neighbors: The Walt and Milly Woodward Story (2008);以及Margaret Bane Eberle, The Gem of the Desert: A Japanese-American Internment Camp (2008)。十部作品中,前三部是有關一世的作品,接下來三部以書寫返美二 世的經驗為主;Shallit 和Mura 的作品是繼John Okada 經典小說No-No Boy (1957)之後,凸 顯「叛國小子」經驗的小說創作;最後兩部作品則由白人視角書寫遷徙營,也寫出了遷徙營 在日裔美國社群之外的影響力。十部作品中除了有三部出版於平反運動之前,其餘均是1990 年代中葉或是千禧年之後的出版品。這些作品的出版,當然也見證了日裔美國遷徙營敘述模 式與內容漸趨多元的走向。另外,我選擇了包括書信、回憶錄、傳記、(自傳式)小說等刻劃 「私密」家庭與個人情感的文類作為研究對象,為的是想從日常生活中個人的情感與回憶政 治的層面切入,改寫現存遷徙營敘述中偏向社群整體平反訴求、族裔身份政治考量的大論 述。具體而言,一世與返美二世的故事有助於我們將日裔美國移民史納入遷徙營論述,也幫 助我們看見日裔美國人在日、美兩個帝國主義之間斡旋、掙扎的跨國位置。「叛國小子」的 故事讓我們重審二戰期間日美社群內部的衝突與矛盾;而白人的視角則讓我們跳出遷徙營敘 述的少數族裔論述侷限,正視遷徙營歷史跨越種族,對美國當代社會與歷史廣泛的衝擊力。Item 移動記憶、驛動身份---日美電影中的時間、歷史、與負面/片顯影(2007/08-2008/07) 李秀娟本計畫將研究八、九0年代以降日裔美籍導演所拍攝的記錄片與劇情片。提出 這個計畫的理由有二:(1)日美影像再現原本即北美現代史與文化研究中亟具爭議 的課題。不僅僅因為北美社會中由來以久的東方主義與種族岐視現象長時期扭曲亞 洲移民形象,日美社群在二次大戰期間遭美、加政府集體移送拘留營以及戰後社群 離散的歷史經驗使得日美獨特移民文化與社群歷史幾乎因沒入北美主流歷史而消 聲匿跡。而當近二十年來日美文學作品與文化論述中已經充滿重新考掘日美歷史、 檢視日美社群在北美歷史之主體性的呼籲與嘗試,日美電影所呈現的日美形象與發 展出的特殊日美影像論述卻仍有待深入、有系統的研究。(2)傳統的亞美視覺形象 研究雖然為數不少,但多半拘泥於對北美主流媒體或好萊塢電影東方主義與亞洲人 刻板印象複製的批判,並不曾發展出屬於亞美的獨特視覺與影像文化意識。在進入 二十一世紀前後幾年,包括Jun Xing, Asian America through the Lens (1998); Darrell Y Hamamoto and Sandra Liu, eds., Countervisions: Asian American Film Criticism (2001); Peter Feng, Screening Asian Americans (2002); Peter Feng, ed., Identity in Motion (2002); Elena Tajioma Creef, Imaging Japanese America (2004); Eleanor Ty, The Politics of the Visible (2005)等多部有關亞美電影/影像論述的著作先後問世,切 入的視角與關懷的層面雖不盡相同,卻共同見證、指出以多元角度深入研究新一代 亞美電影創作的重要性。 本計畫將進行兩年,援引當代電影文化理論對時間、歷史、記憶、幻像身體 (phantasmatic body)等議題的討論,最主要的包括Elizabeth Grosz 晚近對時間與時間 性主體概念的耙梳、Gilles Deleuze 有關電影「時間意象」(time-image)相對於「動 作意象」(movement-image)的探討、Andreas Huyssen 針對歷史、記憶、古蹟所提出 的論述、Kaja Silverman 對電影中聲音與負面/片顯影(negative emergence)的思考、 MaryAnn Doane 對電影中「幻像身體」(phantasmatic body)的關注、以及Salvoj ?i?ek 根據Lacan 精神分析理論發展出的「多重現實」(multiple realities)概念等,來討論 當代日美電影中視覺語彙與歷史顯影等相關課題。計畫執行的第一年將專注研究以 日美二次大戰拘留營創傷經驗為主題的電影,討論的影片包括Steven Okazaki 贏得 奧斯卡最佳記錄片的Days of Waiting (1988), Emiko Omori 的家庭傳記記錄片 Rabbit in the Moon(1999),及Lois Shelton 的After Silence(2003)等。由於拘留營中 嚴格管制照相與攝影器材,這些導演在拍攝記錄片時無從仰賴私人照片或錄影帶拼 接,只得各自利用圖畫、速描、相關人物戰前及戰後的照片、拘留營生活留下的手 工藝、日常用品、或是透過訪問、自述等影像運用與敘述策略,去趨近、逼出影像 缺席的歷史。一個研究重點是:不同的導演在不同時間如何與官方粉飾太平的拘留 營檔案照片與錄影資料對話,進而暴露、諧擬後者的謬誤與不足。另外,我還想探 討這些影片表面還原歷史,其實開展歷史於時間與影像遷延衍異之流,開創多重現 實認知的意義。 計畫執行的第二年我將研讀以二次戰後日美社群重建、探索社群記憶為主題的 影片,所選擇的導演均為未親歷二次大戰的日美三世(Sansei)。討論的影片包括Lise Yasui 的Family Gathering (1988), Rea Tajiri 的History and Memory (1991) 及 Strawberry Fields (1997), Janice Tanaka 的Whose Going to Pay for These Donuts Anyway? (1992),與Renee Tajima-Pena 的劇情片My America-or Honk If You Love Budda (1997). 這些影片均旨在挖掘埋藏在日美二世(Nisei)沉默背後的社群歷史,積 極連繫個人家庭經驗與日美社群記憶,組接歷史殘存片段與電影媒介指向未來的虛 構投射,進而促成現在、過去、與未來的連動。我的研究重點不在於指出這些影片 究竟還原了多少歷史真實而在於深究這些導演如何透過影片拍攝來「移動」(move) 歷史與記憶並因之促成日美身份「驛動」的可能。簡言之,透過對近二十年來日美 影片中特殊視覺語彙的探討,本計畫希望能觀察日美影像發展史中不連貫、變異、 與負面/片顯影的關鍵時刻。Item 歷史記憶與創傷時間(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12-03-01) 李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