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著作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43029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5
  • Item
    補助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圖書計畫規劃主題---族裔與移民文學
    (2010/12-2011/11) 張瓊惠; 林秀玲; 李秀娟; 梁一萍; 陳昭珍
    補助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圖書計畫:族裔與移民文學 本計畫為三年期購書計畫,以文學領域中極重要之族裔與移民研究為主 題,依據本系既有之師資、研究成果、發展特色及人才培育方向為基礎,針對華 裔美國文學、日裔美國文學、韓裔美國文學、菲裔美國文學、越裔美國文學、奇哥 那美國文學、愛爾蘭裔美國文學為重點,購置相關圖書及參考研究資料,以完備 台灣師範大學在此一領域既有之館藏,建立完善的資源及本系特有之研究特色, 成為台灣在族裔與移民文學之研究重鎮、以及與國外學術交流之重要橋樑。並經 由圖書館的協助,促進圖書資源之流通、共享,提升學術研究的層級。 在族裔與移民研究當中,雖然美國的原住民文學、非裔美國文學、猶太裔 美國文學及印度裔美國文學亦非常重要,但因台灣大學外文系在九十六年度起執 行的「早期美國文學」購書計畫中,已包含有關印地安原住民的文學購置,清華 大學外文系在九十六年度起執行的「帝國與海外文學」購書計畫中,已包含有關 印度裔美國文學的圖書購置,而非裔美國文學及猶太裔美國文學則因為國內學者 長期在此領域研究多年,台灣各大學院校的圖書館早已累積可觀的館藏。因此, 考量本計畫之經費預算及以上各項因素,此四項重點在本購書計畫中略去。 台灣近年來在亞裔美國文學的研究可謂成績斐然,本購書計畫冀望在此之 時,以典藏購書計畫之經費促進國內在此一領域之圖書館藏更臻完備。同時在亞 美的族裔與移民研究的基礎上,加上奇哥那文學研究及愛爾蘭裔美國文學研究, 以準備未來進一步擴展研究範圍,繼續探討美國族裔與移民經驗以外的文學作 品。
  • Item
    補助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圖書計畫規劃主題---族裔與移民文學
    (2010/12-2011/11) 張瓊惠; 林秀玲; 李秀娟; 梁一萍; 陳昭珍
    補助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圖書計畫:族裔與移民文學 本計畫為三年期購書計畫,以文學領域中極重要之族裔與移民研究為主 題,依據本系既有之師資、研究成果、發展特色及人才培育方向為基礎,針對華 裔美國文學、日裔美國文學、韓裔美國文學、菲裔美國文學、越裔美國文學、奇哥 那美國文學、愛爾蘭裔美國文學為重點,購置相關圖書及參考研究資料,以完備 台灣師範大學在此一領域既有之館藏,建立完善的資源及本系特有之研究特色, 成為台灣在族裔與移民文學之研究重鎮、以及與國外學術交流之重要橋樑。並經 由圖書館的協助,促進圖書資源之流通、共享,提升學術研究的層級。 在族裔與移民研究當中,雖然美國的原住民文學、非裔美國文學、猶太裔 美國文學及印度裔美國文學亦非常重要,但因台灣大學外文系在九十六年度起執 行的「早期美國文學」購書計畫中,已包含有關印地安原住民的文學購置,清華 大學外文系在九十六年度起執行的「帝國與海外文學」購書計畫中,已包含有關 印度裔美國文學的圖書購置,而非裔美國文學及猶太裔美國文學則因為國內學者 長期在此領域研究多年,台灣各大學院校的圖書館早已累積可觀的館藏。因此, 考量本計畫之經費預算及以上各項因素,此四項重點在本購書計畫中略去。 台灣近年來在亞裔美國文學的研究可謂成績斐然,本購書計畫冀望在此之 時,以典藏購書計畫之經費促進國內在此一領域之圖書館藏更臻完備。同時在亞 美的族裔與移民研究的基礎上,加上奇哥那文學研究及愛爾蘭裔美國文學研究, 以準備未來進一步擴展研究範圍,繼續探討美國族裔與移民經驗以外的文學作 品。
  • Item
    補助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圖書計畫規劃主題---族裔與移民文學
    (2010/12-2011/11) 張瓊惠; 林秀玲; 李秀娟; 梁一萍; 陳昭珍
    補助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圖書計畫:族裔與移民文學 本計畫為三年期購書計畫,以文學領域中極重要之族裔與移民研究為主 題,依據本系既有之師資、研究成果、發展特色及人才培育方向為基礎,針對華 裔美國文學、日裔美國文學、韓裔美國文學、菲裔美國文學、越裔美國文學、奇哥 那美國文學、愛爾蘭裔美國文學為重點,購置相關圖書及參考研究資料,以完備 台灣師範大學在此一領域既有之館藏,建立完善的資源及本系特有之研究特色, 成為台灣在族裔與移民文學之研究重鎮、以及與國外學術交流之重要橋樑。並經 由圖書館的協助,促進圖書資源之流通、共享,提升學術研究的層級。 在族裔與移民研究當中,雖然美國的原住民文學、非裔美國文學、猶太裔 美國文學及印度裔美國文學亦非常重要,但因台灣大學外文系在九十六年度起執 行的「早期美國文學」購書計畫中,已包含有關印地安原住民的文學購置,清華 大學外文系在九十六年度起執行的「帝國與海外文學」購書計畫中,已包含有關 印度裔美國文學的圖書購置,而非裔美國文學及猶太裔美國文學則因為國內學者 長期在此領域研究多年,台灣各大學院校的圖書館早已累積可觀的館藏。因此, 考量本計畫之經費預算及以上各項因素,此四項重點在本購書計畫中略去。 台灣近年來在亞裔美國文學的研究可謂成績斐然,本購書計畫冀望在此之 時,以典藏購書計畫之經費促進國內在此一領域之圖書館藏更臻完備。同時在亞 美的族裔與移民研究的基礎上,加上奇哥那文學研究及愛爾蘭裔美國文學研究, 以準備未來進一步擴展研究範圍,繼續探討美國族裔與移民經驗以外的文學作 品。
  • Item
    亞美研究在亞洲整合型計畫-東亞連結╱全球視野
    (2013/05-2014/04) 馮品佳; 王智明; 傅士珍; 柏逸嘉; 李秀娟
  • Item
    日裔美國遷徙營別傳
    (2012/08-2013/07) 李秀娟
    這個研究計畫想要用五年的時間整理與閱讀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裔美國遷徙營 (Japanese American relocation camp)中一世(Issei)、返美二世(Kibei)、「叛國小子」(No-No Boy)、與白人的故事。自從1970 年代末期遷徙營平反運動興起,攸關遷徙營的歷史紀錄、 檔案研究、與文化批評等著述及出版品為數眾多,但是遷徙營的敘述卻一直到了1988 年平 反運動告一段落(1988 年美國聯邦政府正式向日裔美國族群致歉並向受害者提出賠償),才逐 漸跨出平反訴求的侷限。簡單的說,平反時期的遷徙營敘述以爭取日裔族群的憲政民權為首 要任務,敘述的重點因此放在日裔美國人對美國政府之忠貞不二,以凸顯戰時種族主義對日 裔族群造成的侵權事實。在這樣的論述氛圍之下,出生在美國,生而即具美國公民身份的二 世(Nisei)自然而然成為平反運動的領導者;在二戰中自願加入美軍,為美國作戰的日裔美國 退役軍人(Japanese American veteran)也成為平反敘述中的要角。相對而言,二戰之前受制於 美國移民法令而無法歸化美國的一世;在美國出生,卻回到日本居住並接受教育的返美二 世;戰爭期間拒絕加入美軍的「叛國小子」;還有戰爭中或是參與日裔美國居民遷徙工作、 或是保持與日裔美國族群互動的白人--這些人的戰時經驗在平反時期的遷徙營敘述中,不是 遭邊緣化,就是完全不被提及。 一世、返美二世、「叛國小子」、與白人可以被視為現存遷徙營敘述中的「他者」(others)。 他們的故事,凸顯了遷徙營歷史歧出美國中心論述、日裔美國模範少數論述、日-美國族與 文化二元論述,甚至日裔美國人與白種人對峙之種族主義論述的張力。本計畫以「日裔美國 遷徙營別傳」為主題,即是希望能藉由閱讀與分析有關一世、返美二世、「叛國小子」、與白 人的文本,開發日裔美國遷徙營敘述或是內部幽微矛盾、或是向外延展跨界的論述潛力。除 了對現存歷史與評論等相關文獻的整理,本計畫目前暫時選擇了十部作品作為主要分析文 本:Rev. Yoshiaki Fukuda, My Six Years of Internment: An Issei’s Struggle for Justice (1957/1990);Louis Fiset, Imprisoned Apart: The World War II Correspondence of an Issei Couple (1997);Barbara Johns, Signs of Home: The Paintings and Wartime Diary of Kamekichi Tokita (2011);Mary Kimoto Tomita, Dear Miye: Letters Home from Japan, 1939-1946 (1995);Max Templeman, Kibei: A Novel (1979);Jim Yoshida, The Two Worlds of Jim Yoshida” (1972);Barney Shallit, Song of Anger: Tales of Tule Lake (2001);David Mura, Famous Suicides of the Japanese Empire (2008);Mary Woodward, In Defense of Our Neighbors: The Walt and Milly Woodward Story (2008);以及Margaret Bane Eberle, The Gem of the Desert: A Japanese-American Internment Camp (2008)。十部作品中,前三部是有關一世的作品,接下來三部以書寫返美二 世的經驗為主;Shallit 和Mura 的作品是繼John Okada 經典小說No-No Boy (1957)之後,凸 顯「叛國小子」經驗的小說創作;最後兩部作品則由白人視角書寫遷徙營,也寫出了遷徙營 在日裔美國社群之外的影響力。十部作品中除了有三部出版於平反運動之前,其餘均是1990 年代中葉或是千禧年之後的出版品。這些作品的出版,當然也見證了日裔美國遷徙營敘述模 式與內容漸趨多元的走向。另外,我選擇了包括書信、回憶錄、傳記、(自傳式)小說等刻劃 「私密」家庭與個人情感的文類作為研究對象,為的是想從日常生活中個人的情感與回憶政 治的層面切入,改寫現存遷徙營敘述中偏向社群整體平反訴求、族裔身份政治考量的大論 述。具體而言,一世與返美二世的故事有助於我們將日裔美國移民史納入遷徙營論述,也幫 助我們看見日裔美國人在日、美兩個帝國主義之間斡旋、掙扎的跨國位置。「叛國小子」的 故事讓我們重審二戰期間日美社群內部的衝突與矛盾;而白人的視角則讓我們跳出遷徙營敘 述的少數族裔論述侷限,正視遷徙營歷史跨越種族,對美國當代社會與歷史廣泛的衝擊力。
  • Item
    日裔美國遷徙營別傳
    (2014/08-2015/07) 李秀娟
    這個研究計畫想要用五年的時間整理與閱讀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裔美國遷徙營 (Japanese American relocation camp)中一世(Issei)、返美二世(Kibei)、「叛國小子」(No-No Boy)、與白人的故事。自從1970 年代末期遷徙營平反運動興起,攸關遷徙營的歷史紀錄、 檔案研究、與文化批評等著述及出版品為數眾多,但是遷徙營的敘述卻一直到了1988 年平 反運動告一段落(1988 年美國聯邦政府正式向日裔美國族群致歉並向受害者提出賠償),才逐 漸跨出平反訴求的侷限。簡單的說,平反時期的遷徙營敘述以爭取日裔族群的憲政民權為首 要任務,敘述的重點因此放在日裔美國人對美國政府之忠貞不二,以凸顯戰時種族主義對日 裔族群造成的侵權事實。在這樣的論述氛圍之下,出生在美國,生而即具美國公民身份的二 世(Nisei)自然而然成為平反運動的領導者;在二戰中自願加入美軍,為美國作戰的日裔美國 退役軍人(Japanese American veteran)也成為平反敘述中的要角。相對而言,二戰之前受制於 美國移民法令而無法歸化美國的一世;在美國出生,卻回到日本居住並接受教育的返美二 世;戰爭期間拒絕加入美軍的「叛國小子」;還有戰爭中或是參與日裔美國居民遷徙工作、 或是保持與日裔美國族群互動的白人--這些人的戰時經驗在平反時期的遷徙營敘述中,不是 遭邊緣化,就是完全不被提及。 一世、返美二世、「叛國小子」、與白人可以被視為現存遷徙營敘述中的「他者」(others)。 他們的故事,凸顯了遷徙營歷史歧出美國中心論述、日裔美國模範少數論述、日-美國族與 文化二元論述,甚至日裔美國人與白種人對峙之種族主義論述的張力。本計畫以「日裔美國 遷徙營別傳」為主題,即是希望能藉由閱讀與分析有關一世、返美二世、「叛國小子」、與白 人的文本,開發日裔美國遷徙營敘述或是內部幽微矛盾、或是向外延展跨界的論述潛力。除 了對現存歷史與評論等相關文獻的整理,本計畫目前暫時選擇了十部作品作為主要分析文 本:Rev. Yoshiaki Fukuda, My Six Years of Internment: An Issei’s Struggle for Justice (1957/1990);Louis Fiset, Imprisoned Apart: The World War II Correspondence of an Issei Couple (1997);Barbara Johns, Signs of Home: The Paintings and Wartime Diary of Kamekichi Tokita (2011);Mary Kimoto Tomita, Dear Miye: Letters Home from Japan, 1939-1946 (1995);Max Templeman, Kibei: A Novel (1979);Jim Yoshida, The Two Worlds of Jim Yoshida” (1972);Barney Shallit, Song of Anger: Tales of Tule Lake (2001);David Mura, Famous Suicides of the Japanese Empire (2008);Mary Woodward, In Defense of Our Neighbors: The Walt and Milly Woodward Story (2008);以及Margaret Bane Eberle, The Gem of the Desert: A Japanese-American Internment Camp (2008)。十部作品中,前三部是有關一世的作品,接下來三部以書寫返美二 世的經驗為主;Shallit 和Mura 的作品是繼John Okada 經典小說No-No Boy (1957)之後,凸 顯「叛國小子」經驗的小說創作;最後兩部作品則由白人視角書寫遷徙營,也寫出了遷徙營 在日裔美國社群之外的影響力。十部作品中除了有三部出版於平反運動之前,其餘均是1990 年代中葉或是千禧年之後的出版品。這些作品的出版,當然也見證了日裔美國遷徙營敘述模 式與內容漸趨多元的走向。另外,我選擇了包括書信、回憶錄、傳記、(自傳式)小說等刻劃 「私密」家庭與個人情感的文類作為研究對象,為的是想從日常生活中個人的情感與回憶政 治的層面切入,改寫現存遷徙營敘述中偏向社群整體平反訴求、族裔身份政治考量的大論 述。具體而言,一世與返美二世的故事有助於我們將日裔美國移民史納入遷徙營論述,也幫 助我們看見日裔美國人在日、美兩個帝國主義之間斡旋、掙扎的跨國位置。「叛國小子」的 故事讓我們重審二戰期間日美社群內部的衝突與矛盾;而白人的視角則讓我們跳出遷徙營敘 述的少數族裔論述侷限,正視遷徙營歷史跨越種族,對美國當代社會與歷史廣泛的衝擊力。
  • Item
    亞美研究在亞洲整合型計畫-東亞連結╱全球視野
    (2014/05-2015/04) 馮品佳; 柏逸嘉; 李秀娟; 傅士珍; 王智明
    作為一個學術領域,亞美研究並不只是美國研究下的一支,而是一個跨越不同學 科、文化與地理疆界的問題意識,它與族裔、遷徒、戰爭與帝國等問題密切相關,也因 此常常與美國研究、亞洲研究、跨國與離散研究等領域抱持對話性的張力,並介入記憶、 認同、創傷等理論性的比較思辨。在這個意義上,亞美研究可以說是一門「危險的」學 科:它一方面挑戰了傳統學科不願意觸碰的領域(如創傷與離散),另一方面又處在不 同學科之界,妾身不明,而有缺乏主體性的危機感。當亞美研究跨國化之後更是如此, 因為不同的位置進入了亞美研究的想像而鬆動了原來的美國中心,而從跨國脈絡中理解 亞美想像的方式,同時也碰觸到深埋在亞洲(及其外)各地的美國性,更釋放了亞洲歷 史與國/族記憶交界處的緊張感,從而打開另一扇窗口,重新理解亞洲殖民現代性的生 成。因此,亞美研究之於亞洲學者具有多重的特殊意義,對於身處帝國夾縫與歷經現代 性創傷的台灣更是一個值得反思與介入的領域。我們期望,透過亞美研究的開展,台灣 的人文研究將可以更進一步的全球化與在地化:一方面批判性地反思台灣的歷史特殊 性,創發在地思維與理論,另一方面深入參與,乃至引領國際的研究風潮,重新測定國 際的學術範式。我們相信持續地投入資源與培育人才是必要的,透過研習營、研究參訪 與參加國際研討會等活動,我們希望持續培育亞美研究的研究人才,並且著手策畫跨國 一流國際期刊,台灣將不只可以在國際亞美研究的發展上佔有一席之地,亞美研究更可 以成為策略性場域,引導台灣人文研究走入新的階段。
  • Item
    亞/美之間
    (臺北市:書林, 2013-01-01) 李秀娟
  • Item
    「歐美」與「我們」之間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14-03-01) 李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