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
Browse
Recent Submissions
1 - 5 of 440
-
Item新興光電技術的剖析與智權佈局:聚焦在電子束蒸鍍製作異質接面結構太陽能電池技術、紅外線感測技術( 2021)本論文主要是在研究新興光電技術應用中二種關鍵光電元件及其相關專利之智權分布概況。這兩種光電元件,一為太陽能電池,另一為紅外線光感測器。首先,我們所研究的太陽能電池是以具本質薄膜層之異質接面太陽電池(Heterojunction with Intrinsic Thin layer,簡稱HIT)為主題,我們採用電子束蒸鍍機製作新型之異質接面矽基太陽能電池。研究結果發現在切割損傷去除蝕刻流程和450°C形成氣體退火之製程後,可有效的改善短路電流及開路電壓。相較於傳統的PECVD設備,可降低製程設備成本。基於上述之優點,將該製程技術進一步來申請專利,並透過專利申請之實務過程中了解該製程技術的可專利性。目前已取得相關專利包含中華民國新型專利、中華民國發明專利及日本發明專利共三篇。再來,我們針對紅外線光感測器之應用來做介紹,分別以三維光達(3D LiDAR)及大氣遙測光達(Gas mapping LiDAR)來進行說明。最後,我們以類似專利佈局的觀點來研究此兩種光電元件的全球專利申請狀況。從全球專利檢索發現,HIT太陽電池的專利申請以發明專利為最主要申請類型,佔全球申請量之89%,申請國家以中國大陸為主要。IPC技術分類可以發現,技術顯著集中在H01L類上,大部分的技術歸屬在H01L31/00上。關於三維光達(3D LiDAR)技術方面,有相當大的比重是通過發明專利進行保護,全球統計發明專利佔所有專利比重的95.8%。中國大陸是最主要的申請國。大氣遙測光達(Gas mapping LiDAR)方面,發明專利佔所有專利比重的83%,全球大氣遙測光達專利以申請人排名來看,在排名前十五的專利申請人中有,6個來自中國大陸、5個來自美國,2個來自德國,韓國和沙烏地阿拉伯各1。台灣有合作參與共計有2件,均歸屬於來自美國的專利。依據2020年版的IPC專利分類,與大氣遙測光達(Gas mapping LiDAR)最相關的技術前十位中有7項專利歸類在G類,並以G01、G05與G06等類別的專利數量為最多。
-
Item利用雙色飛秒脈衝激發凝態物質之兆赫波輻射源探討( 2021)目前常見的兆赫波激發源及機制,如:使用脈衝激發並施加電壓使自由載子加速的光導天線、以二階非線性當中的光整流效應產生兆赫波的ZnTe晶體、以及基頻與倍頻光同時激發空氣之三階非線性特性所產生之兆赫波。而在非線性光學中可以得知,只要光強足夠,任何材料皆可以被激發出三階非線性的特性,故此研究工作利用雙色脈衝激發材料三階非線性特,藉由四波整流效應產生兆赫波,其中針對各種材料之三階非線性特性進行模擬,探討其對兆赫波激發源的發展及兆赫波顯微術繞射極限的突破的展望性。本篇工作是以中心波段為800奈米的脈衝,經過倍頻晶體後產生400奈米的脈衝,紅光與藍光同時作用於材料上,激發材料三階非線性特性,以四波整流的機制產生兆赫波。我們模擬各個材料產生之兆赫波電極化分佈,並針對各個材料產生之兆赫波電極化,與基頻光在ZnTe中光整流效應所產生之兆赫波電極化做比較。接著計算各材料的三階非線性效率,模擬所選之材料產生的兆赫波偏極化,進而了解什麼樣的材料適合以雙色光產生兆赫波。
-
Item生物相容的磁性/活性碳雙態奈米粒子之研製、特性探討、血管治療( 2021)靜脈曲張發生的原因常因為懷孕、肥胖、長期久站、遺傳等因素,使腿部靜脈血液無法順利輸往心臟,讓腿部靜脈瓣膜承受過多的壓力,造成血液淤積於下肢靜脈。靜脈曲張會引起疼痛、雙腿無力,最嚴重的可能引發靜脈血栓的形成,甚至是肺栓塞的發生,就有致命的危險。而治療靜脈曲張或血栓的方法有許多種,其中射頻治療以傷口小和恢復期短等優點被廣泛使用。本研究藉由活性碳和磁性粒子(Fe3O4)的結合,用感應加熱的方式來使 Fe3O4升溫以熱療形態達到治療靜脈曲張和血栓的目的,而磁性粒子帶來的磁控性能讓活性碳在治療上有指引標的的功能。二合一磁性奈米粒子配置上以磁性粒子(Fe3O4)為核心,以活性碳作為包覆層包覆粒子,配置完後以磁、產熱特性量測及應用流管實驗去驗證本研究對於二合一磁性奈米粒子熱療作用的假設。量測結果顯示二合一磁性奈米粒子雖在完成配置後磁性稍微降低,但仍不影響其磁性。在熱融實驗量測前,先使用椰子油模擬血管內脂質,流道的加熱實驗結果顯示,椰子油在加熱磁場 (152Oe) 下疏通流管的時間為 300 秒,而在加熱磁場 (582Oe) 下疏通流管的時間為 30 秒,即可驗證其在靜脈流動環境中可達到熱融效果。
-
Item桌上型中場核磁共振系統開發與組織檢測分析最佳化應用研究( 2022)本研究使用自行開發之中場核磁共振系統以及ez-SQUID公司開發的中場核磁共振系統,進行肝臟切片生檢法與細針抽吸之組織重量模擬量測,量測20管的正常組織(Normal Tissue)與20管的腫瘤組織(Tumor Tissue)。測量肝臟切片生檢法檢體重量約0.075 g~0.125 g、細針抽吸檢體重量約0.009 g~0.012 g,不經任何組織染色處理直接測量,量測完訊號使用快速傅立葉轉換法(FFT頻譜)以及本研究提出的強度法(Power)來分析擬合出T1弛豫時間(Relaxation time),並比較使用這兩種分析方法所測量正常組織與腫瘤組織之T1弛豫時間的差異。利用T1弛豫時間來驗證細針抽吸在微量的狀態下是否也能進行腫瘤分辨的可行性。最後測量結果發現使用強度法分析,穩定度以及準確度最好,也發現腫瘤組織的T1值大於正常組織,顯示確實能利用T1值來區分腫瘤組織。而在測量肝臟切片生檢法以及細針抽吸的靈敏度與特異度都相同,分別為85 %、100 %。說明了肝臟細針抽吸檢測上,能夠與肝臟切片生檢法有相同的檢測結果,因此證明本系統應用在細針抽吸也能清楚區分出腫瘤組織,可提供醫師們一個參考資訊。並利用AI機器學習邏輯回歸(Logistic Regression)模型將T1值用來分類並預測出正常與腫瘤組織可能的機率,提供一個區分腫瘤組織依據。關鍵字:中場核磁共振、肝臟切片生檢、細針抽吸、T1弛豫時間、靈敏度、特異度、機器學習、邏輯回歸
-
Item高穿透率高品質因子可切換太赫茲雙層超表面( 2021)本論文致力於設計同時具有高穿透率與高品質因子,且體積微小並具有高度整合的太赫茲雙層超表面元件。首先,利用全波段電磁模擬,並利用可撓曲的Kapton及SU8聚合物為基板,設計可撓曲高穿透的Au / SU8 / Au的太赫茲超表面結構。根據改變兩層Au超表面的色散關係以及SU8介電質層厚度,達成高穿透率所需滿足的相位關係。此外,改變超表面的幾何設計可使元件的操作頻率帶寬由單一帶寬調整為雙帶寬或者寬帶寬。第二,我們發現藉由改變兩層超表面各自的共振性質與介電質層的光學特性,除了實現高穿透率以外,可進而操控穿透頻譜的線型與線寬。因此,以操作頻率為單一帶寬的超表面作為基礎,我們成功設計出具高穿透率,且高品質因子的太赫茲雙層超表面。第三,我們將相變材料整合在太赫茲雙層超表面結構中,並藉由改變溫度或外加電壓使相變材料發生相變,進而實現主動切換超表面的穿透性質,使其具有調制太赫茲光的能力。本論文中所設計的太赫茲雙層超表面具有廣泛應用,可作為未來高速太赫茲無線通訊中所需的窄頻帶帶通濾波器以及太赫茲光調制器,或者作為具有高靈敏度的生物與化學分子感測器,亦可應用於研究低維度半導體量子結構中光物質強耦合的物理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