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Subject "12-year Basic Education"
Now showing 1 - 7 of 7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十二年國教基北區技術型高中電機電子群學生學習態度與學習困擾之研究(2017) 郭學明本研究旨在探討十二年國教基北區技術型高中電機電子群學生專業及實習科目之學習態度與學習困擾。研究採用調查研究法,以基北區技術型高中電機電子群一、二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遜積差相關與多元迴歸等方法,進行統計分析,獲得以下結論: 一、十二年國教基北區技術型高中電機電子群學生在專業及實習科目具有正向的學習態度;學習困擾程度為中等以下。 二、不同學校屬性、年級、學期平均成績、不及格數及就讀地區的學生學習態度有顯著差異。以公立學校、一年級、學期平均成績較高、不及格數較少、臺北市與基隆市的學生,學習態度較佳。 三、不同年級、學期平均成績、不及格數及就讀地區的學生學習困擾有顯著差異。以二年級、學期平均成績較低、不及格數較多、新北市的學生,學習困擾較高。 四、學習態度與學習困擾呈現顯著負相關。 五、學習困擾之學校因素及個人因素對學習態度有負向的預測力;學習態度之實習興趣、學習方法及教師教學對學習困擾有預測力。 根據上述結論,提出相關建議作為學校單位、教師、家長、學生和後續研究之參考。Item 十二年國教素養導向單元課程設計與實施之研究─以綜合活動領域童軍科為例(2018) 陳傑昇; Chen, Jie-Sheng本研究旨在探討十二年國教素養導向單元課程設計與實施,其中以國中八年級綜合活動領域童軍科為例,檢視十二年國教核心素養發展、意義與內涵,再透過新舊課綱內涵差異分析後,爬梳素養導向課程設計相關理論原則,並規劃十堂課作為單元課程設計,研究者身兼教學者進行課程實施,教學場域為研究者服務之學校,透過行動研究在教學歷程中,以學生評量成果、專家學者意見等教學省思回饋進行修正課程,以符合學習目標與學生學習需求。 本研究為新興議題,相關文獻研究較為稀少,故在資料收集的廣度仍有待加強。在課程設計方面,以九年一貫康軒版之綜合活動教科書為教材基礎,透過專家學者取得素養導向之教案格式,參照專家所開發之表現描述轉化成本研究之單元評分規準,進而開發評量工具與學習目標,再根據學習目標檢視學習活動設計的適切性。 研究結果針對課程設計面有四個發現,分別為素養導向課程設計應考量教學實務狀況、設計學習評量可透過三原則檢核、設計學習目標應參考單元評分規準、設計教學活動可遵循四原則;就課程實施面有四個發現,分別為多元的教學方法影響素養導向課程之實施成效、面對多元的學生應善用因材施教的學習評量、實施評量前須清楚界定單元評分規準、學習環境影響學生學習成效。 目前十二年國教總綱與各領域課程綱要尚未正式實施,以素養導向為課程設計的理念推行於國內實務界仍有許多發展空間,研究者期許未來教學者應秉持終身學習的態度持續進行課程研發設計與實施,而後繼研究人員應強化研究信實度與研究場域事前溝通,以求行政人員配合排課、器材準備、經費運用、彈性補休、資深教師傳承等支持行動,培養更多願意投入教學研究的教師。Item 國中自主學習課程轉化之個案研究─以文化歷史活動理論為取徑(2020) 林佳慧; Lin, Chia-Hui本研究以文化歷史活動理論為取徑,以新北市一所實施自主學習課程的公立國民中學為研究場域,探析該校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簡稱十二年國教)改革脈絡下進行自主學習課程轉化之展化學習歷程。十二年國教揭櫫之自主學習為培育終身學習者之基礎,為個案學校課程發展重要目標。該校導入十二年國教自主學習的政策倡議,於複雜且多面向的活動系統衍生新的需求,引發系統內部節點的張力與矛盾,涉及主體、客體、工具、規則、社群與分工之演變與再生,並驅動學校課程轉化之系統革新。 為深究個案學校的系統革新歷程與成果,本研究採個案研究法,主要以觀察、訪談和文件蒐集等方式取得資料,並以Engeström(1998)的文化歷史活動理論架構分析資料。本研究發現有四: 一、關注學生自主學習的活動系統目標,可形成集體行動的課程轉化,涵括校長領導、行政組織分工、教師教學、家長參與外部協作資源之共力。 二、矛盾可引發教師主體與社群朝向自主學習課程客體目標發展之動力,工具策略的中介性可調節主體到客體行動之間的落差,開拓學生自主學習課程轉化的路徑。 三、學生以專題探究為手段,發展自主學習的能力,增進自主學習的信心。 四、學校自主學習課程轉化的活動系統,創造課程與教學實踐的革新歷程。 最後,依研究發現,本文提出對課綱轉化、課程創新、教學實踐、學校組織、教育行政機關及後續相關研究之建議,期能為國內課程改革、學校革新與學生學習帶來新的啟示。Item 我國北部偏遠地區國中生活科技教師教學專業能力現況調查研究(2020) 陳彥綸; Chen, Yen-Lun本研究的主旨在於調查我國北部偏遠地區國中生活科技教師教學專業能力之現況,主要透過問卷調查法調查我國北部偏遠地區學校生活科技教師對於生活科技教學專業能力指標所認為之重要性與自身所具備的程度,並透過多重個案訪談,了解偏遠地區學校生活科技教師之教學現況,並彙整量化問卷結果與質性訪談內容,整理出我國北部偏遠地區國中生活科技教師教學專業能力之現況。 由研究結果發現:(1)在生活科技教師的四大專業能力層面中,受訪教師重視程度最高者為規劃能力層面、(2)在教學能力層面中,受訪教師認為具備正確、安全操作手工具與機器設備的能力最為重要、(3)在管理能力層面中,受訪教師最重視「能有效管理生活科技專科教室教學設備」、(4)在生活科技教師的四大專業能力層面中,受訪教師具備程度最高者為專業發展能力層面、(5)在教學能力層面中,多數受訪教師對於「正確、安全操作手工具與機器設備、新興科技設備能力」的具備程度較低、(6)在管理能力層面中,部分受訪教師對於「能有效管理生活科技專科教室教學設備」的具備程度較低。本研究依上述結論提出以下四點建議:(1)建議教師可以藉由專業成長社群提升自身不足之教師教學專業能力、(2)建議教師積極參與關於教學設備機具操作之實體研習或工作坊、(3)建議政策擬定單位鼓勵開設機器設備操作知能實作研習,提升教師對於設備操作及維護知能,(4)建議師資培育大學於師資培育養成歷程中,提升師培生對於機械操作與設備維護之實作能力。Item 探究學生對地球科學課程與生活連結的想法與轉變(2021) 陳為鼎; Chen, Wei-Ting本研究旨在探究學生對地球科學課程與生活連結的想法,以及學生經由不同生活內容融入課程中產生的想法的轉變,並探討如何規劃將生活內容融入地球科學教學中,提供想進行課程開發的教學者作為研究的參考資料。本研究於一所台北市大型高中,其高二班級進行的兩學年「地球科學」課程進行,研究者將研究分為四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為103學年度上學期、第二階段為103學年度下學期、第三階段及第四階段前導研究為104學年度上學期、第四階段為104學年度下學期,每個階段研究者著手設計教學課程、進行教學活動觀察與學習單成果等資料蒐集,將課程進行中遭遇的困難問題,蒐整過後提供下階段修正教學,下個階段是針對上個階段中教師所遭遇的問題,提出改進策略,以實施修正後的教學行動。每學期的課程研究資料將提供下一階段的課程設計的分析資料。 本研究以ADDIE模式發展教學課程,在研究過程中反覆蒐集與分析資料,以進一步修正教學行動,蒐集資料主要來自教師及與學生的文件資料,同時透過學生的文件資料,進行質性研究以了解學生的地球科學觀及生活中的地球科學觀,並分析學生對地球科學課程內容與生活連結的想法。 經四個階段研究發現,學生對於生活中的地球科學觀念,可包含「事物變化與特性」、「事物理解和欣賞」、「事物表現和運用」、「溝通與合作」及「態度與情操」等各生活能力指標,以及「海洋」、「天文」、「大氣」、「地質」與「人與自然環境」等地球科學領域,並且按照課程設計,能將生活內容加入地球科學教課程中並引導學生回答課程相關之地球科學與生活連結內容,因此在十二年國教強調統整各學科的方向中,「生活中的地球科學課程」之發展是相當有可能性的,並可結合社會、語文及綜合活動領域課程實施。並建議未來課程研究設計朝向跨領域、跨課綱及終身學習等方向進行研究。Item 李澤厚美育思想研究(2022) 徐雅薇; Hsu, Ya-Wei本論文主要在探討李澤厚的美學理論,及其對教育美學的啟示,美育實施的理論方法等。首先,審視十二年國教總綱中所提的「藝術涵養與美感素養」,綜觀十二年國教課綱下目前美育實施的方向進路。其次,介紹李澤厚的美學理論,其思想主要受到康德、馬克思、黑格爾影響,重要學說包含「自然的人化」、「積澱說」、「美感心理方程式」。再者,李澤厚的美育觀念此採廣義解釋,指人在人生中達成的最高境界,其具體實踐美育的方式,包括塑造永恆的「情感時間」、回歸生活的美育、善用審美方程式的指引、帶領學生認識審美意識與創作方法、掌握「形象思維」的創作規律、培養「形式感」及「敬畏感」的美育過程,以達成美育最高境界「悅志悅神」。最後總結李澤厚的美學觀對教育美學的啟示,包含「教育之美的本質」、「營造教育過程之美」、「教師角色」三部分分述。總結而言,李澤厚美學理論之貢獻與突破,包含重視「心體」而非「性體」、美學理論探究的重心放在「美的本質」、建構一個「以人為本」為目的的美學觀點、開創具中國文化特色的美學理論,在中國美學思想史上具有重要標誌地位。李澤厚的美學理論對台灣教育也有諸多啟示,他強調實踐、歷史性、文化脈絡、情本體的教育,應用美感心理方程式建構出美育實施可行方法、提升美育境界以達成全人教育、運用形式感、敬畏感、合度、形象思維、意境在資本主義時代,實施注重人情感本體的教育。Item 課程改革下一位國小體育教師專業認同之敘說探究(2021) 陳銨裴; Chen, An-Pei本研究旨在了解國小體育教師專業認同建構歷程的經驗樣貌,及面對十二年國教課程改革的因應與困境,以提供相關啟示。研究方法:研究參與者為某縣市健體領域輔導團團員,並積極參與課改相關活動之國小男性體育教師。以敘說探究方式進行,採半結構式深度訪談,以編年式進行分析,直至資料飽和。研究發現與討論:教師個人特質、過往學習經驗、學生回饋、教師與教練、同儕及自我專業進修,對教師專業認同發展具影響力;教師專業認同發展歷程,是生命經驗與專業認同不斷在順應課改潮流下持續協商、重新定義與建構的動態歷程;教師對課改精神認同,能發揮能動性提升教師對其專業的認同;透過在校公開授課,漸漸影響學校體育文化,為課改帶來一線曙光。本研究所得結論:一、非專體育教師透過運動參與與不斷進修建立自信-形成體育教師專業認同。二、教師受環境影響產生角色衝突,體育教學磨練與學生回饋克服教師專業認同混沌-非專體育教師亦能成為專長體育教師。三、面對課改,教師發揮能動性瞭解其內涵並做出體育教學改變來因應。未來建議:一、鼓勵課改下的國小體育教師(非專長與專長)多參與運動培養體育相關興趣、參與相關研習、進修及培養多元能力。二、國小體育教師多元角色職務環境下-應持續專業成長維持教師熱忱。三、面對課改-體育教師應設計符應素養導向的課程在教學現場做出改變。四、未來建議可針對瞭解現場對課改不認同的體育教師探究其原因,以利課改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