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Subject "1960年代"
Now showing 1 - 2 of 2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1960年代的羅森柏格藝術:朝向後現代(2006) 郭昭蘭; Jau-lan Guo有關羅柏特˙羅森柏格(Robert Rauschenberg)藝術的研究至今仍存在著兩極化的爭議。這些研究者大致分成兩大陣營,其一是以圖像詮釋的方式,解讀羅森柏格作品中的意義。另一個陣營則將焦點放在再現的方法或作品形式與結構的特徵上,主張羅森柏格的作品具體表現了「後現代主義」藝術的敏感性。其代表是以「十月」期刊(October)為主的評論家:他們主張羅森柏格的藝術所提供的,是象徵的森林,這個象徵森林駁斥物件與影像中任何敘述或階級(次序)的存在。在「十月」期刊將羅森柏格藝術看作是後現代主義藝術的先驅者的論述軌跡中,羅森柏格被詮釋成一個陶醉於符號遊戲的藝術家,作品中的物件與影像沒有任何意義的運作,藝術家的自我在其中亦完全消失。羅森柏格因此被同化入後結構主義者理論,他的作者意識被與所謂的「作者已死」畫上等號、符號的無一致意義亦與解構主義的不確定性等同看待。本論文補充過去羅森柏格作為後現代藝術論述文本的遺缺,重新將羅森柏格的藝術放在個人生涯脈洛、以及1960年代的文化運動背景,檢示羅森柏格藝術中的「後現代的自我」、「新敏感性」、「平等主義」與「參與式的民主」,以及一種對未來樂觀期待的烏托邦精神,藉此將它定位在1960年代反文化的後現代。Item 1960年代臺灣的賣國控訴-以徐高阮的論述為探討核心(2010) 葉乃治; Yeh, Nai Chih1960年代臺灣的賣國控訴,是指1965至1969年間台灣知識界一群人對另一群人所發出的出賣台灣或出賣中華民國的指控。最早提出控訴的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徐高阮,他藉由立法委員胡秋原所創辦的《中華雜誌》、私立文化大學教授史紫忱發行的《陽明》,及導演鄒郎所發行的《文化旗》等雜誌,呼籲社會、政府關注《文星》、《聯合報》、中央研究院均涉及美國哈佛大學教授費正清的親共陰謀。原只是雜誌上的討論,後來引起政府真正採取行動,造成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蕭同茲自請《文星》停業、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殷海光被迫離職、中央研究院王世杰院長為此屢提辭呈、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長郭廷以赴美不歸,及《聯合報》之備受抨擊。因控訴牽涉美國哈佛大學費正清教授,中美關係因此也引起甚多波瀾。 此一案件涉及頗多本文仍難以細述的中美關係及政府與學界的關係,本文擬先就率先提出控訴的徐高阮先生討論他與此一控訴發展的關係。在此控訴發展之前,徐高阮於1950年代便注意到殷海光對一英文語詞ego-centric predicament的翻譯有誤,至1962年中西文化論戰開始後正式為此字的誤譯發出知識詐欺的控訴。由知識詐欺控訴到賣國控訴,就歷史發展來講有先後的關聯,其論述主軸如何變遷為本文所將探討之一課題。徐高阮以外而與徐原不相識的批判者,如國防研究院專任講座何浩若之重提太平洋學會舊事、曾任職革命實踐研究院特約研究;時主持私營國際共黨問題研究社的周之鳴提出「費正清集團三大據點」的指控,及《現代》雜誌創辦人侯立朝對《文星》、中央研究院叛國之聲討,均有擴大徐高阮控訴的作用。其立論與徐高阮之間有何異同亦為本文將要討論的一個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