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Subject "Agency"
Now showing 1 - 11 of 11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Masters of the Wild"(英語學系, 2006-01-??) Chrulew, MatthewItem 樂高迷創意的消費生產與反抗(2016) 邱健倫; Chiu, Chien-Lun樂高積木(LEGO bricks)作為世界上最成功的堆砌玩具(building toys),吸引許多國內外管理學背景的學者探究樂高公司成功經驗背後的原因。然而樂高的廣大成功,卻不是樂高公司獨自的力量足以達到的。實際上「樂高文化」是樂高、全球影視娛樂產業與樂高迷三者間緊密結合下之產物。在此其中,網路社群作為非正式的推廣媒介,其影響力更甚於樂高公司的行銷作為。成年樂高迷—阿福(adult fans of LEGO, AFOLs)扮演了推廣、評論甚至挑戰樂高玩具最重要的先鋒角色;樂高迷的創意也成為樂高公司新產品重要的靈感來源。 有別於過往側重管理策略、工業設計、教學應用與藝術治療的研究取徑來探討樂高,本研究欲從樂高迷的消費者角度切入,探討生產與消費間複雜的互動關係:從文化工業的脈絡到創意產業的時代,樂高從標準化的積木玩具,如何發展成轉化樂高迷的文化創意作為新生產模式?將樂高與樂高迷放在物質文化與消費社會學的討論脈絡中進行檢視,在當代消費社會中,樂高的物質性與消費者實踐是如何被形塑與建構的?在迷文化與DIY 文化的討論中來看待樂高迷與其社群如何形成與運作;體現了怎樣的能動性與侷限;其創意展演反映了怎樣的時代與社會意義? 本研究以多重研究方法進行,首先以深度訪談樂高迷與創作玩家、樂高社群網站管理者與樂高展覽策展人,廣泛地認識各種涉入程度的樂高迷之樂高經驗與其創意展演的情形;輔以出版書籍、媒體文本與樂高迷創作進行文本分析;最後以研究者即樂高迷的視角進行田野調查,參與樂高迷社群的聚會,「玩」樂高並且反思自身樂高實踐的意義。 樂高迷充分掌握了樂高可自由重組與重新賦予意義的特性,發展出多元面貌的樂高延伸文本;網路社群的運作使得創意交換與集體創作成為可能,突破由樂高公司所形塑與支配的樂高地景;關心環保議題與追求社會正義的時代氛圍,激發樂高迷具有反身性思考的創意展演。本研究企圖藉由審視樂高迷的創意展演,找尋文化創意的新可能性─具備反身性思考的另類文化創意。Item 漢語心理致使動詞之語言形式探究與教學應用(2017) 林書宇; Lin, Shu-Yu本研究旨在探討以詞彙致使與句式致使表達的心理致使動詞句子(如他感動了我們、他讓我們感動)有何不同。基於前人的語料庫研究(李臨定,1986;宛新政,2005;李炯英,2012)與認知研究(Wolff et al.,2009),我們假設「致事有生性」影響受試者說出不同致使句式,而致使句式影響「受試者感知到的事件數量」,因此我們以詞彙致使與句式致使皆可的五個動詞「震驚、振奮、感動、困惑、嚇壞」為材料,設計兩個實驗,測試上述假設。在實驗一中,致事有生性是自變項,致使形式是依變項;在實驗二中,致使形式是自變項,感知到的事件數量是依變項。此外,我們也根據實驗一的結果討論有生性與施動性的關係。 輸出實驗的結果顯示「致事的有生性」並不會影響受試者說出不同語言形式,然而我們也發現「個別動詞」對產出致使形式的影響大於「致事的有生性」。受試者看到事件影響力致事題目所造出的句型與有生性致事題目句型種類相似,因此我們認為受試者在致使事件中感知到的是「施動性」,而非「有生性」。輸入實驗的結果顯示致使句式確實影響了受試者感知到的事件數量,聽到詞彙致使的受試者傾向選擇一個箭頭的圖示,聽到句式致使的受試者傾向選兩個箭頭的圖示。 本文參考常輝(2011)、Ou(2012)與趙靜等人(2015)的心理動詞二語研究,提出心理狀態動詞與心理致使動詞的教學建議,並參考視聽華語的心理致使動詞分布設計課室活動,以期對心理致使動詞的教學有所助益。Item 籃框外的天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008-12-01) 鍾怡純; 闕月清過去運動員生涯研究多將其就業困境歸咎於學習情況不佳,主張以學業進修與生涯輔導提升其就業競爭力,然而性別之於生涯就業的影響卻鮮少受到重視。據此,本研究藉國內女性籃球員個案探索女性運動員之升學與就業處境,進而對其專業領域的生涯發展空間進行研討。研究結果指出受訪者的生涯想像從「甲組球員」與「國手」轉換到「體育老師」,而受訪者之就業經驗顯示專業領域之發展侷限。前述受訪者升學與就業經驗不僅與個人家庭處境、建教合作關係、以及教育政策息息相關,其職業選擇更深受過去運動經驗之影響。研究發現受訪者之升學就業決策展演結構限制下之個體能動。針對研究發現,研究結論處提出教育經驗改善與未來研究之建議。Item 籃框外的天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2008-12-??) 鍾怡純; 闕月清過去運動員生涯研究多將其就業困境歸咎於學習情況不佳,主張以學業進修與生涯輔導提升其就業競爭力,然而性別之於生涯就業的影響卻鮮少受到重視。據此,本 研究藉國內女性籃球員個案探索女性運動員之升學與就業處境,進而對其專業領域的生涯發展空間進行研討。研究結果指出受訪者的生涯想像從「甲組球員」與「國 手」轉換到「體育老師」,而受訪者之就業經驗顯示專業領域之發展侷限。前述受訪者升學與就業經驗不僅與個人家庭處境、建教合作關係、以及教育政策息息相 關,其職業選擇更深受過去運動經驗之影響。研究發現受訪者之升學就業決策展演結構限制下之個體能動。針對研究發現,研究結論處提出教育經驗改善與未來研究 之建議。Item 紀登斯(A. Giddens)「結構化理論」對教育社會學研究的啟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1998-01-??) 許殷宏由於長久以來受到社會科學研究取向分流的影響,教育社會學的發展陷入微觀與鉅觀研究的紛爭之中。前者著重在般及社會互動的探討,後者以社會系統及教育政策為對象,兩者之間呈現一種二元對立的關係。這種紛爭不僅發生在教育社會學的領域中,更是所有社會科學所面臨的難題,也造成社會科學整體發展的滯礙。雖有學者不斷嘗試將兩者加以融合統整,但是仍只限於研究結果的應用,並未觸及真正的核心。直到紀登斯提出結構化理論後,結構與行動兩者才真正統整在連貫的理論系統中。他認為過去有關行動與結構的論點都應該被重新概念化,兩者的關係不再是二元對立,而是相輔相成的雙重性。紀登斯主張結構不再只是以往研究中的外在非人為因素影響;相反的,它應被視為是社會交互作用的媒介及結果。另外,紀登斯雖然並未直接論述本身理論在教育情境的應用,但他所提出的結構化理論卻對教育社會學的研究產生深遠的影響。據此,本文旨在闡釋紀登斯結構化理論的重要內容,以了解行動與結構兩者之間的真正意涵,進而申述其對教育社會學研究的啟示。Item 紀登斯(A. Giddens)「結構化理論」對教育社會學研究的啟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1998-01-??) 許殷宏由於長久以來受到社會科學研究取向分流的影響,教育社會學的發展陷入微觀與鉅觀研究的紛爭之中。前者著重在般及社會互動的探討,後者以社會系統及教育政策為對象,兩者之間呈現一種二元對立的關係。這種紛爭不僅發生在教育社會學的領域中,更是所有社會科學所面臨的難題,也造成社會科學整體發展的滯礙。雖有學者不斷嘗試將兩者加以融合統整,但是仍只限於研究結果的應用,並未觸及真正的核心。直到紀登斯提出結構化理論後,結構與行動兩者才真正統整在連貫的理論系統中。他認為過去有關行動與結構的論點都應該被重新概念化,兩者的關係不再是二元對立,而是相輔相成的雙重性。紀登斯主張結構不再只是以往研究中的外在非人為因素影響;相反的,它應被視為是社會交互作用的媒介及結果。另外,紀登斯雖然並未直接論述本身理論在教育情境的應用,但他所提出的結構化理論卻對教育社會學的研究產生深遠的影響。據此,本文旨在闡釋紀登斯結構化理論的重要內容,以了解行動與結構兩者之間的真正意涵,進而申述其對教育社會學研究的啟示。Item 臺灣加工出口區勞動空間地方化與尺度化:以楠梓加工區為例(2016) 陳亭茜; Chen,Ting-Chien西元1966年高雄設置全球第一座加工出口區 (Castells, 1996),接著籌建楠梓加工出口區及台中加工出口區,並於1971年兩區分別建成,為一兼具自由貿易區與工業區兩者之長的綜合園區。加工出口區扮演台灣在全球生產網絡中的重要節點 ,1960年代正值歐、美、日等工業化國家製造業開始外移至第一代新興工業化國家,台灣加工出口區作為吸納這一波外移的空間,而1990年代起,台灣製造業開始外移至第二代新興工業化國家。此外,加工出口區發展至今四十幾年來,歷經不斷的產業轉型與升級,就產值來說加工出口區始終保有其優勢。然而勞工的個人薪資卻逐年下降。本研究從全球生產網絡中,以楠梓加工區為個案研究,理解台灣的加工出口區發展過程的勞動結構。 從女性勞工的處境來看,自1970年代以來,台灣政府透過勞力密集產業作為經濟發展策略,此策略為當時鄉村女性提供就業機會,也帶動台灣經濟成長。加工出口區發展至今已四十餘載,儘管經歷經濟再結構和地方勞動市場的轉變,從地方脈絡及偶然性來看,兩者一直是形塑勞動市場的重要角色。特別是鑲嵌於女性勞工日常生活的勞動力量,該勞動力量如何協助女性勞工在全球生產需求減少時,暫時離開加工區,待需求恢復後,再回流至加工區。 從外籍勞工的處境來看,1994年後,區內引進外籍勞工補足勞力不足的情形,卻也改變加工區勞動市場,勞工不再像過去與地方脈絡緊密相連,當生產需求降低時,外籍勞工僅能回到自己國家,顯示勞動力量較過去薄弱。 過去研究經濟轉型時,較少聚焦於個人能動性。因此,本論文旨在補足該部分,強調勞工能動性,以及如何創造勞動市場的尺度。Item 臺灣木乃伊柯象的歷史與物質文化研究(國立臺灣博物館, 2014-12-01) 范燕秋Item 體育師資生專業認同發展歷程之研究(2021) 劉育齊; Liu, Yu-Chi本研究旨在瞭解體育師資生在教育實習期間專業認同的發展歷程,探究體育師資生專業認同的內涵、專業認同發展歷程的脈絡及發展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困境與因應方式。研究方法:採用質性研究取徑進行多重個案研究法,以半結構式訪談勾勒三位體育師資生專業認同發展。本研究結果發現,一、體育師資生在早期經驗即初步建構教師專業認同圖像,並對教師一職充滿期待與憧憬。二、在建構教師專業認同的歷程中,受過去學生經驗、自我概念、輔導老師、師生互動、師資培育及學校環境所影響產生動態的發展過程。三、身份矛盾、時間分配不佳及專業自信不足是體育師資生所遭遇之困境,三位體育師資生亦尋找各自不同方法,解決所遇之難題。本研究所得結論與建議:一、教師專業認同內涵影響體育師資生教學行為與未來從教之意願;二、體育師資生在實習階段專業認同發展狀態,是一個動態且非線性的循環歷程;三、體育師資生面對實習困境,多以調適自我心態、尋求外部資源幫助,因應實習的挫折;四、建議未來深入探索體育師資生於師培養成階段,專業認同的建構歷程與成因,以建構更完整的發展歷程樣貌。Item 黑暗中的鬼魅: 科爾森‧懷特黑德小說中的非裔美國人主體位置與情動主體性(2023) 宋明達; Sumares, Nicholas本論文藉由閱讀科爾森‧懷特黑德小說,研究非裔美國人的主體位置,進而挖掘與理解懷氏小說中黑人主角的情動主體性。筆者引用凱斯琳‧史都華與布萊恩‧馬蘇米的論點,將情動描述為非理性、由歷史與文化之召喚與霸權所觸發的情緒反應。此外,情動不僅屬於個人,更能感染、傳遞給群體中的其他人。論文另將「主體性」描述為將個人與世界聯繫的獨特「觀點」或「世界感知」。主體性形成於個人與所處時空之意識型態與文化規範、價值和信仰的關係。「情動主體性」因此闡明了情動何以開展個人的「觀點」與「世界感知」。對底層群體而言,由於他們的能動性受到所處空間之理性規範所壓制,情動主體性對其而言更形重要。情動足以讓底層群體創造出某種主體性,賦予他們動力。此外,情動連結個人與世界及他人,這樣的連結也擴展個人的力量為群體的力量。筆者將情動主體性的概念帶入對懷特黑德的六部小說的討論。這六部小說為《約翰•亨利日》、《艾佩克斯止痛貼》、《薩格港》、《第一區》、《地下鐵道》和《黑男孩》。論文也關注這六部小說主角斡旋非裔美國身份的多元方式。筆者主張,在懷氏的小說裡,「黑人」的身份並非全然負面,也絕非完全為過去的歷史所定義。懷氏筆下的角色與空間、歷史和階級的關係充滿流動性,他們經歷變動的主體位置,時或擁有能動性。這樣的流動力量,很大程度來自於這些角色的情感反應:無論是抵抗或屈從於情感,情感反應創造特定的主體位置,強化或削弱角色們在美國空間中的能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