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Subject "3D攝影分析"
Now showing 1 - 5 of 5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2003年全國運動會鉛球旋轉式投擲技術運動生物力學分析(中華民國運動教練學會, 2004-08-01) 彭賢德; 彭賢勝; 黃長福Item 優秀鉛球選手旋轉式與背向滑步式投擲技術之運動生物力學分析(2003) 彭賢德; Hsiente Peng本研究的目的:藉由運動生物力學之3D攝影分析法,(一)分析國內採用旋轉式鉛球投擲技術與背向滑步式鉛球投擲技術之優秀鉛球選手運動學參數,比較其差異。(二)與一些採用旋轉式鉛球投擲技術與背向滑步式鉛球投擲技術的世界級選手之運動學參數互相比較。方法:使用3D攝影分析,兩台Redlake高速數位攝影機(125Hz)同步截取記錄鉛球選手的三維投擲動作資料。所得的影像資料由Kwon3D 3.0動作分析系統進行直間線性轉換(DLT)與各運動學參數的運算。結論:國內選手旋轉式投擲開始的準備動作和傳遞動作無法提高鉛球的速度,是影響投擲出手速度的最主要因素;旋轉式投擲動作較佳的選手,傾向於有較大的轉矩表現;投擲表現較佳的選手,在最後用力階段會有較大的鉛球速度改變;旋轉式投擲動作獲得較背向滑步式投擲動作多的身體角動量。建議:在旋轉式投擲技術方面-開始準備階段就要加速鉛球;扭轉他們的軀幹以預先伸展肌肉群;在傳遞期和最後用力期增加鉛球的速度改變。在背向滑步式投擲技術方面-儘量提高在右腳第一次離地的鉛球速度;增加滑步後進入傳遞階段的流暢性,以利於加速鉛球。Item 大專與高中男子短距離選手起跑之生力學分析(2007) 陳淑英; Shu-Yin Chen本研究應用生物力學原理,探討大專與高中男子短距離選手起跑及起跑後第一步、第二步相關參數之差異,藉由研究所得提供教練及運動員作為訓練參考。本研究受試者為高中與大專男子選手各五名,平均身高為173.6±2.7及174.2±3.2公分,體重為61.4±4.4及67.6±3.2公斤、年齡為15.8±1.1及21.4±0.9歲。本實驗方法使用一台Redlake高速數位攝影機、一組單向測力計以及Kwon3D軟體, 採用獨立樣本t考驗及皮爾遜績差相關進行分析,以SPSS12.0 統計軟體計算,顯著水準訂為α= .05。本研究結論有以下三點。 (一) 本實驗研究發現高中選手在預備姿勢之軀幹角度、起跑重心水平位移皆大於大專選手;而大專選手起跑反應時間快於高中選手,預備姿式前後髖關節、第二步重心垂直位移、第一步、第二步著地重心垂直速度、第二步著地重心高度,均大於高中選手。 (二) 動力學部分:大專選手的前腳最大反作用力大於高中選手,高中選手之後腳總衝量(倍體重)大於大專選手,兩組前腳最大反作用力皆大於後腳之最大反作用力。 (三) 起跑重心水平速度、起跑重心垂直速度與起跑重心合速度與前後髖關節、前後膝關節、軀幹角度、前後腳最大反作用力及前腳總衝量皆未達顯著相關。重心水水平速度與後腳總衝量之倍體重成顯著相關(r=.66)。 關鍵詞:短距離、起跑、3D攝影分析、生物力學Item 鉛球旋轉投擲技術之力學分析(中華民國體育學會, 2004-03-01) 彭賢德; 黃長福Item 鉛球旋轉與背向滑步投擲動作之運動學分析(中華民國大專院校體育總會, 2004-06-01) 彭賢德; 黃長福; 彭賢勝目的:分析國內選手採用旋轉式鉛球投擲技術與背向滑步式鉛球投擲技術動作之運動學參數,並比較兩者之間的差異。方法:使用3D攝影分析,兩台Redlake高速數位攝影機(125Hz)同步截取記錄鉛球選手的三維投擲動作資料。所得的影像資料由Kwon3D 3.0動作分析系統進行數位化、直間線性轉換(DLT)與各運動學參數的運算。結果與討論:背向滑步式投擲技術在開始傳遞階段的鉛球速度較旋轉式快;旋轉式的後半段(傳遞期、最後用力期)速度改變較背向滑步式的大;旋轉式投擲技術的身體角動量從開始到結束均較背向滑步式大;旋轉式投擲動作的鉛球高度及身體重心高度較背向滑步式高;旋轉式投擲技術的鉛球及身體重心運行總長度較背向滑步式長。背向滑步式投擲的滑步階段之鉛球速度較旋轉式投擲的跨步階段快,而在最後用力的後半段到鉛球離手,則是旋轉式的較背向滑步式的快;旋轉式投擲動作獲得較背向滑步式投擲動作多的身體角動量。結論與建議:建議想從背向滑步式改練旋轉式投擲的鉛球選手們,能先加強身體旋轉的穩定度,再注意各肢段的旋擺增加身體角動量,藉由旋轉的力學優勢,提高出手速度,增進成績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