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理學院
  3. 海洋環境科技研究所(104學年度起合併至地科系)
  4. Browse by Subject

Browsing by Subject "community structure"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北南海及西菲律賓海浮游性植物族群結構之分析
    (2009) 楊絮涵
    海洋浮游性植物各族群體內獨特的色素組成可成為分析其族群結構的重要訊息。本研究利用高效能液相層析儀(HPLC)分析北南海及西菲律賓海中單細胞藻類體內色素之組成,並利用化學分類運算程式(CHEMTAX)進行藻類族群分布之運算。由於藻種體內各別色素濃度與葉綠素甲濃度比值(pigment ratio)為CHEMTAX推算族群結構之關鍵訊息,本研究以循環收斂運算方式(Latasa, 2007)應用於CHEMTAX的計算,以獲取較可信賴的色素比及族群分布結果。 本研究發現南海北部表水以Cyanobacteria和Prochlorococcus為主要優勢藻種,在浮游植物族群總量上分別占有36+15%和30+12%;SEATS測站則以Prochlorococcus (51%)為優勢藻種;東沙環礁內測站,以Prochlorococcus與diatom為優勢藻種,各別為35+17%和23+3%;綠島西北及西南測站,以Prymnesiophytes (25+2%)及Prochlorococcus (23+4%)為優勢藻種;西菲律賓海以Prymnesiophytes (49+3%)為主要優勢藻種。此結果對於海洋暖化、海水酸化或是人為活動由河川大氣輸出物等環境變遷對於南海北部及西菲律賓海之浮游植物族群分布之影響提供了基礎的背景訊息。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室內環境動物群聚動態之初探- 以浸液標本庫為例
    (2021) 張瑜庭; Chang, Yu-Ting
    人類長時間待在室內環境中,與室內環境關係密不可分,而隨著人類的活動會在室內環境中創造出各種微環境,提供各類生物生活、取食、棲息環境,並完成世代交替,但在以往關於這些生物的研究並不多,且大多侷限在常見有害物種,對於室內生物整體性研究及生物與環境間的連結性研究甚少。本研究以有人為控制的浸液標本蒐藏庫為主要研究樣區,相較於其他室內居家環境,相對影響因子較少,較容易掌控。從2018年08月至2019年12月,透過黏蟲屋取樣及掃塵取樣,進行每月進行一次調查,共記錄到六綱十七目二十八科二十八種 (含形態種) 34,575隻個體,其中含10種核心物種。依據NMDS及稀釋與預測曲線分析兩種取樣方式之差異,結果顯示兩種取樣之群聚結構呈顯著差異,且以黏蟲屋取樣之效用較高,能捕捉到之種類更多。在多樣性指數中,整體香農指數 (H’) 為1.57,均勻度 (J’) 為0.47,種豐富度 (Dmg) 為2.60,其中唯有種豐富度指數與環境因子間 (溫度、相對濕度及雨量) 有顯著相關性。在探討黏蟲屋擺放位置依據分層高度和與主要空調的距離,對於物種群聚結構及數量之影響,分別使用NMDS及雙因子變異數分析,結果顯示黏蟲屋之分層高度對物種個體數量及群聚結構有顯著影響及差異;而黏蟲屋距離主要空調出風口遠近,對於物種個體數量無顯著影響,但離空調距離越遠有個體數量越少的趨勢存在,且各距離間群聚結構相似性高;透過複迴歸模型分析核心物種類群數量與環境因子間之關聯性,結果顯示在多數核心物種類群數量變化上,環境因子是極為重要的影響因子。本研究有助於初步瞭解室內物種多樣性,以及物種與環境間的關聯性,和增加室內物種生物學之認識,以評估其做為室內環境生物指標的可能性,藉此瞭解室內環境對人體健康或財產的潛在危害及影響,或提供防治之建議及未來研究之依據。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鹽寮海域浮游動物群聚組成的時空變異
    (2014) 陳麗曲
    鹽寮灣位處台灣東北角,受到黑潮、東海及南海三大海洋系統影響,生物多樣性高,為龍門核能發電廠所在海域,因此備受關注。本研究時間自2009年至2012年,於鹽寮灣海域進行每季一次浮游動物的豐度、組成及各種環境因子調查,並進行分析研究,以期瞭解影響該海域浮游動物時空分布之變化與因素。結果顯示,本海域表水溫度呈現夏高、冬低的季節性變化,表水鹽度在近岸處較低,且表水冬季營養鹽濃度高、葉綠素濃度低,但夏季呈相反現象。以溫度、鹽度、亞硝酸鹽、硝酸鹽、磷酸鹽、矽酸鹽及葉綠素甲等環境因子之水層積分平均值進行分析,顯示環境因子組成具有年間與季節間差異,但其組成在測站間並無差異存在。研究期間浮游動物豐度介於2.34×103-1.4×107ind./1000m3間,研究前期 (2009~2010年)具有高平均豐度且橈足類比例高,優勢類群以哲水蚤、劍水蚤或無節幼體等橈足類為主;研究後期 (2011~2012年)平均豐度低且橈足類比例低,優勢類群以哲水蚤、尾蟲與夜光蟲為主;推測造成後期橈足類比例下降之原因,可能因夜光蟲大量攝食橈足類卵所導致。同樣的,浮游動物組成具有年間、季節間差異,但無空間差異,其組成變化主要與溫度有關。綜觀本研究認為浮游動物組成除與當地水文環境有關,亦反應出該海域水團的季節性變化,以及可能因聖嬰與反聖嬰現象等大規模海洋環境變動的影響。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