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Subject "12-year basic education"
Now showing 1 - 14 of 14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一所公立華德福實驗中學科學課程教學之個案研究(2022) 游小旻; Yu, Hsiao-Min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不僅提升學習內容的彈性,下放課程發展主體至教師,更呼籲應提供量化數據與質性描述的學習評量。近年來,體制外教育在臺灣愈來愈受到重視,實驗教育三法的通過更為體制外教育提供了法規依據。其中,華德福教育在少子化趨勢下仍逆勢成長,不僅是備受矚目的教育體制之一,更是臺灣另類教育的大宗。華德福教育因為以人智學為依歸,作為改造學校的方法與組織:在課程上並沒有特定的教材或內容,而是配合學生的發展給予不同主題與型態的素材;甚至在原則上,每一次的學習過程都應有獨屬於該次共同工作的教師與學生之一次性課本。為使教師能自行研發課程與教材,教師需參與教學會議、共同備課、教學觀察與回饋,甚至主動參加工作坊、專題講座等。而這正是108課綱所看重、甚至強調的。因此,本研究以一所臺灣的公立華德福實驗中學為研究對象,利用教師訪談、參與觀察及文件分析等方法進行資料蒐集,再以開放編碼技術與行動者網路理論進行資料分析。結果發現華德福學校的科學課程教學特色有:(一)發展在地化、與生活連結的課程,(二)依教師自身興趣發展課程,(三)以科學史架構課程,(四)採現象為本的教學,以及(五)用工作本具體化學習成果並與學生對話。這些教學特色均可作為主流教育之教師因應108課綱的參考。高等教育學者除了於前述面向協助教師之外,更可進一步(一)促進教師間交流,實踐共備、觀課與議課,(二)發展整合式科學史教材,或(三)開設科學史教學相關課程,俾使學校教師以科學史提升學生對科學本質的認識和對科學的態度。Item 二年國教國中階段自然科學領域素養導向評量試題之開發與初探(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018-12-??) 林蓓伶; 潘昌志; 蘇少祖; 陳柏熹; Pei-Ling Lin, Chang-Chih Pan, Shao-Zu Su, Po-Hsi Chen為承接十二年國教自然科學領域課程綱要素養導向精神,此研究目的為研發與初探具信、效度之自然科學領域素養導向評量試題。本研究歷程包含三大部分:一、梳理與歸納文獻中科學素養之意涵;二、細緻化編碼自然科學領域課程綱要中國民中學階段核心素養具體內涵,以自然科學領域課程綱要國民中學階段核心素養具體內涵為架構,建立科學素養導向題型命題參考架構;三、以自然科學領域課程綱要國民中學階段核心素養具體內涵編碼表及命題參考架構,研發自然科學素養導向題型,並根據科學素養導向試題命題參考架構,針對鑑別度欠佳之試題,進行後設分析,進而達到試題修正之功效。由結果分析得知,依此科學素養導向試題命題參考架構所命之試題,除能明確對應自然科學領域課程綱要中之國民中學階段核心素養具體內涵與學習重點,大致有良好之品質。對於品質待改進之試題,科學素養導向命題參考架構亦能提供明確之修改方向,協助命題者進一步檢視與修正。本研究所提出之科學素養導向命題參考架構,可供未來作為命題時梳理課程綱要內涵與學習重點之清晰分類架構,並確保試題所欲評量之能力與內容呼應課程綱要素養精神。同時,亦能作為後續試題修改分析之明確參考方向,用以整體系統性開發、修正並歸類各式評量工具,以期作為未來相關領域學者及教師發展評量工具與進行教學設計之參考。Item 十二年國教國中公民與社會教科書法治教育之內容分析(2021) 陳俊翰; Chen, Jun-Han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十二年國教國中各版本公民與社會教科書法治教育的內涵,並採取內容分析研究法為主要研究方法。 首先針對各版本教科書法治教育內容的整體編排進行分析,並觀察各版本教科書在法治教育內容整體編排上是否有明顯差異。其次,透過統整國內外文獻、九年一貫課程與十二年國教課程中法治教育的內涵,設計本研究運用的法治教育內容分析類目表,作為本研究分析教科書法治教育內容的基準。最後本研究得到研究結果如下: 一、在法治教育內容的整體規劃上,各版本間有明顯差異。 二、在法治教育內容的總數量上,各版本以「南一版」出現次數最多,「翰林 版」次之,「康軒版」則出現次數最少。 三、在法治教育內容分析的主類目上,各版本皆以「憲法基礎概念與人權」出 現的次數最多。 四、在法治教育內容分析的次類目上、「南一版」與「康軒版」以「基本權利與 人權保障」出現次數最多,「翰林版」則是以「行政法規與行政責任」出現 次數最多。 五、在法治教育內容的內容呈現上,各版本間僅在次類目「家庭暴力的防治」、 「刑罰種類與目的」,以及「身分權與家庭生活」並無太大差異外,其餘次 類目的呈現內容上均有差異存在。 最後,希望透過本研究的結果,能提供教師在進行法治教育的建議,以及提供未來從事相關研究之方向。Item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社會領域課程綱要研修歷程之民主意涵檢視分析(2021) 邱裕勝; Chiou, Yu-Sheng此份研究以論述分析法檢視政府當局如何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108社會領域課程綱要的研修與審議之歷程實踐民主意涵,使人民能夠多元參與和發表論述,並分析政府透過哪些互動來匯聚各界意見,將此課程綱要順利發布。本研究透過官方文件、法規、各家網路媒體新聞等管道與素材,進行觀察、描繪、論述此次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社會領域課程綱要在研修歷程內,政府當局如何與社會進行互動、溝通、回應、澄清等。透過此研究來分析此次108社會領域課程綱要,如何將「民主意涵」實踐、運用何些策略與作法與當時的社會進行互動以讓民眾參與,使民眾成為真正的教育主體,並藉本研究瞭解此次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社會領域課程綱要研修的時空背景、社會脈絡、發展過程當中的民主意涵實踐、對話溝通等作為。本研究著重在社會領域課程綱要引起的社會關注與互動,也關注社會領域課程綱要如何在社會互動的過程中生成,在文本論述資料分析後,得出幾點結論:一、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社會領域課程綱要研修歷程受103高中課綱微調漣漪影響進而留意民主程序並落實溝通二、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社會領域課程綱要研修歷程的論述管道多元,各界得透過論述管道參與並表示意見三、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社會領域課程綱要研修歷程匯集各界多元身分參與,並凝聚各界多元意見看法四、政府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社會領域課程綱要研修歷程透過媒體傳遞訊息和澄清誤解五、此次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108社會領域課程綱要研修歷程有四個特點:(一)由第二屆社會領域課程綱要研修小組成員完成研修(二)學生被賦權成為實質教育主體(三)社會領域課程綱要研修論述場域大多聚焦在去中國化議題(四)社會領域課程綱要研修歷程中地理科受媒體關注程度最低Item 品德教育現況及因應十二年國教課程改革之調查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015-06-??) 劉秀嫚; 李琪明; 陳延興; 方志華; Show-Mann Liou; Chi-Ming Lee; Yen-Hsin Chen; Chih-Hua Fang本研究針對525 位學校教育人員、學生家長與民間團體代表進行全國性問卷調查,以瞭解其對於我國品德教育實施現況與問題及面臨十二年國教課程改革之看法。結果顯示:一、品德教育在各教育階段採多元但隨機方式實施,其中個人品德修養與團體規範的教育成效尚佳,但較缺乏公民意識與道德思辨能力之養成;二、品德教育實施之主要困難來自媒體與家庭負面影響,以及師生未予以積極重視;三、受試者對於應著重的品德核心價值與道德議題有所共識;四、單獨設科為多數教育人員與家長期望之品德課程模式;五、十二年國教品德教育須強化的配套措施含師資、教材、網路資源、行政支援與親職教育等。最後,根據分析結果,本研究提出相關的討論與初探性的建議。Item 國中公民與社會教科書中原住民族議題內容之分析研究—以十二年國教108課綱版本為例(2022) 李旻哲; Lee, Min-Zhe本研究旨在探討十二年國教108課綱國中公民與社會教科書在原住民族及其文化內涵上的敘寫與呈現,透過文本分析法的方式,除了瞭解目前教科書三個版本—翰林、康軒與南一在原住民族議題內涵上的實質內容與呈現情形為何,並比較各版本彼此之間之異同外,也檢視三個版本是否皆有遵循著十二年國教108課綱對於原住民族多元文化教育的揭示,同時也試圖檢視與反思臺灣原住民族長期所遭受,且過往教科書亦不時潛藏著的扭曲、忽略、汙名化、偏見與刻板印象等現象是否在當今的教科書中已不復見。本研究發現與獲致結論如下:壹、各版本教科書在原住民族議題內容敘寫上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一、能提供學生思考原住民族轉型正義之基礎知能(一)能認識當代原住民族權利訴求內涵(二)能了解原住民族受外部社會衝擊的過程二、能提升學生尊重與欣賞多元文化並具備自我文化認同的信念貳、各版本教科書在原住民族議題內容呈現上大致相同、小有所異參、各版本教科書幾乎皆符合108課綱在原住民族多元文化教育上的揭示一、能尊重多元文化與族群差異並具備自我文化認同的信念二、能厚植部落意識與理解原住民族社會中部落的意義與重要性三、能追求社會正義與體察原住民族群體面臨的不公平處境四、能納入各族群歷史文化與價值觀並了解其互動關係五、能避免僅此於表淺、零碎或教條化的學習素材六、能提供學生引導提問以促進高層次思考與探究實作能力肆、各版本教科書或多或少仍存在著不平衡與不完整的原住民族再現現象本研究的建議如下:壹、對教科書編輯與作者之建議 一、應多強調原住民族與其他族群在歷史與當今時代的互動關係 二、應多加著重當代原住民族權利訴求的內涵及其發展脈絡 三、應多提供能夠接近與深度認識原住民族及其文化的機會 四、期待原住民族多元文化教育從過去的附加取向邁向轉化取向 貳、對教師教學與備課之建議 一、應增進原住民族多元文化教育的知能、素養與態度 二、應時時反思自己是否潛藏著刻板印象、偏見或微歧視的意識形態 三、應多加關注學生對於少數族群的態度價值與行為舉止 四、應讓學生能同理原住民族所面臨的不利處境 五、應多提供高層次批判思考與探究行動的機會 參、對未來研究之建議 一、在研究對象上:可以橫跨不同學習階段、領域或科目 二、在研究主題上:可以檢視教科書以外的原住民族多元文化教育 三、在研究方法上:可以搭配其他如訪談法以增加研究詮釋的觀點Item 國中教師實施公開授課歷程之個案研究(2024) 張芯瑋; Chang, Hsin-Wei根據「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教育部明確規範現場教師每學年都必須至少實施一次公開授課,由此可知,公開授課這項活動在現今變得逐漸重要。教育部訂定此政策期望能為教育現場的師生帶來助益,期許教師在過程中能夠打破過去在教學場域中單打獨鬥的情形,轉而與同儕建立友善的互動氛圍,營造專業對話的空間。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教師實施公開授課之歷程,探討國中教師如何看待十二年國教課綱所規範之公開授課,以及教師在共備、授課/觀課、議課過程中的經驗,也探究實施公開授課對國中教師專業知能的影響。在本研究中,「公開授課」包含共備、授課/觀課、議課之流程。本研究採取個案研究法,以新北市某國中八位教師作為研究對象。研究者透過非參與式觀察、半結構式訪談、非正式訪談及文件資料作為資料蒐集之方式;訪談資料以主題分析法進行分析,觀察及文件資料則採取內容分析法。研究結果顯示,國中教師對公開授課的理解涉及不同面向,包含實施方式具有彈性、目的涉及不同面向、與過去政策具有差異;在態度方面,國中教師對公開授課的態度有所不同,並非所有教師都支持這項政策,而教師對公開授課的態度受到不同的因素影響,例如:實施成效;再者,國中教師在公開授課各階段中獲得豐富而多元的歷程經驗,舉例而言,他們以彈性的方式實施共備、授課時的教學方式與平常大致相同、觀課時將學生視為焦點、議課大多給予夥伴正向回饋等;最後,實施公開授課對國中教師專業知能的影響不一,有些教師認為實施公開授課能夠強化課程設計的能力、習得班級經營技巧,或是增進教學策略的運用,也有教師認為實施公開授課對他們的專業知能沒有影響。研究者根據研究結果針對師資培育、教學現場教師、政府機關以及未來研究提出相關建議。首先,建議師資培育開設教學觀察與口語表達相關課程;再者,建議現場教師可邀請外部專家入校協助進行公開授課,並將公開授課落實於日常教學中;接著,建議政府機關提供授課時數減免之公開授課相關配套措施;最後,建議未來研究可將「學校」作為個案,或是邀請學生作為研究對象。Item 校長推動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新課綱的領導作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師資培育與就業輔導處, 2018-09-??) 謝金城; Chin-Cheng Hsieh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新課綱的實施,是現階段最重要的教育政策。各校正如火如荼的準備之中,教育部規劃自民國108年度施行,其中,新課綱影響高級中等學校最為深遠。本文旨在論述高中校長推動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新課綱的領導作為,首先從法制面和實務面分析教育鬆綁後,校長在權責失衡下的領導困境;其次揭櫫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的重要內涵和價值,最後提出校長推動新課綱的領導作為,包括:帶領教師解讀總綱、責成處室任務分工、成立各種推動小組、統整各科教師意見、完成學校課程計畫。本文認為校長領導攸關108新課綱執行的成敗,教育主管機關應重視校長權責不相符的問題,讓校長有權有能有責,才能有效經營校務和執行新課綱任務。Item 桃園市音樂教師對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藝術領域核心素養認知與認同之調查研究(2021) 張嘉淇; Chang, Chia-Chi本研究旨在探討桃園市音樂教師對十二年國教藝術領域核心素養之認知與認同,以問卷調查法針對桃園市139所國民小學、53所國民中學、15所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正式音樂教師進行調查。研究者發出207 份問卷,回收173份(83.57%),有效問卷166份(95.95%),所得資料以百分比、次數分配、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等進行統計分析,獲致研究結果如下:一、大部分桃園市音樂教師皆了解十二年國教藝術領域核心素養,三教育階段中以國民小學教師認知程度最高;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教師最低。二、大部分桃園市音樂教師皆認同十二年國教藝術領域核心素養,三教育階段中以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教師認同程度最高;國民中學教師最低。三、不同性別的音樂教師對於十二年國教藝術領域核心素養的認知有顯著差異。四、不同背景變項的音樂教師對於十二年國教藝術領域核心素養的認同無顯著差異。五、桃園市音樂教師對十二年國教藝術領域核心素養認知與認同之間達顯著正相關。最後,研究者根據研究結果,對音樂教師、教育相關單位及未來研究提出建議。Item 自然科學素養導向課程設計與實踐 ─以國中理化能源主題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師資培育與就業輔導處, 2018-12-??) 詹惠雪; 陳美如; Hui-Hsush Chan, Mei-Ju Chen科學教育已由知識本位導向轉變成素養導向的教學,強調以「實作」、「探究」來理解科學原理,重視手腦並用學習科學,培養學生具備科學素養。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提出「核心素養」做為課程發展之主軸,並於2018年實施,如何進行國中自然科學素養導向課程設計值得探究。本文先藉由文獻分析科學素養內涵,探討自然科學素養導向課程設計的原則,再以國中理化課程能源主題為例提出課程實踐可行途徑:一、以主題涵蓋的概念,進行相關教材的聯結及統整;二、聯結實際情境脈絡,發展主題課程內涵;三、結合科學玩具進行探究式教學活動,包含提問、實作、探究、發表及評量等歷程。Item 訊教育系所學位論文研究趨勢與課題:2004~2013學年的文獻計量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6-03-??) 方瑀紳; 李隆盛; Yu-Shen Fang, Lung-Sheng Lee教育部2014年11月發布之《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已將中小學「生活科技」和「資訊科技」學科歸在新增的「科技」領域。鑑於大學教育系所的學位論文常是對應中小學教育其學科或領域的基礎或應用研究,本研究採文獻計量分析法,針對「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中資訊教育系所近10年間(2004∼2013學年),合計992篇博碩士學位論文的關鍵字詞做為研究對象,探究國內資訊教育學位論文之研究趨勢與課題,結果發現:一、數量有明顯下滑現象;二、研究主題由原本著重廣泛的數位學習朝向數位學習與教學設計;三、研究主題範圍以資訊教育為主,技術取向的資訊科技為次;四、共詞網絡圖譜呈現領域集群與節點間緊密不足,即研究重點有不夠結構化現象;五、研究主題尚未適切關注教師專業發展和資訊科技素養。Item 訊教育系所學位論文研究趨勢與課題:2004~2013學年的文獻計量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6-03-??) 方瑀紳; 李隆盛; Yu-Shen Fang, Lung-Sheng Lee教育部2014年11月發布之《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已將中小學「生活科技」和「資訊科技」學科歸在新增的「科技」領域。鑑於大學教育系所的學位論文常是對應中小學教育其學科或領域的基礎或應用研究,本研究採文獻計量分析法,針對「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中資訊教育系所近10年間(2004∼2013學年),合計992篇博碩士學位論文的關鍵字詞做為研究對象,探究國內資訊教育學位論文之研究趨勢與課題,結果發現:一、數量有明顯下滑現象;二、研究主題由原本著重廣泛的數位學習朝向數位學習與教學設計;三、研究主題範圍以資訊教育為主,技術取向的資訊科技為次;四、共詞網絡圖譜呈現領域集群與節點間緊密不足,即研究重點有不夠結構化現象;五、研究主題尚未適切關注教師專業發展和資訊科技素養。Item 近50年來國民教育發展之探究:九年國民教育與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政策之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8-12-??) 吳清山; Ching-Shan Wu1968年實施的九年國民教育和2014年實施的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可說是我國跨世紀最重要的教育工程,影響我國教育發展極為深遠。本文旨在探究近50年來國民教育之發展,並以九年國民教育和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政策為例,就其發展背景、法律依據、政策內涵、成效檢討等部分進行說明。首先,探究其發展背景,兩者都是基於社會發展、教育潮流和人才培育的背景而來,但九年國民教育政策之推動,有強人主導,雖規劃時間較短,但比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要來得順利;其次,就其法律依據來看,九年國民教育是以《九年國民教育實施條例》為依據,而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則以《國民教育法》和《高級中等教育法》為依據;第三,就其定位、目標、入學方式、課程及教學、經費及學費和師資分析其政策內涵;最後,就其實施成效進行檢討,其中以入學方式最受關注,而九年國民教育和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雖能有助於人才培育,但就減輕學生過度學習壓力的政策目標而言,效果實屬有限,此為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必須改進的重要課題。Item 高中自然科學探究與實作課程之設計與實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師資培育與就業輔導處, 2021-12-??) 陳美蓮; Mei-Lien Chen本文旨在探討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高中自然科學探究與實作課程之設計與實踐。以現行108課綱高中自然科學領域的探究與實作課程的實施歷程,透過分析教師設計自然科探究與實作課程的原則,及探討目前高中自然領域「自然科學探究與實作」課程的實踐情形,包括教材內容準備、探究教學模式、教學策略與評量方式,希冀藉此提供自然科探究與實作的高中教師在設計此課程或是在教學時有更明確的方向,以合乎108課綱的理念及宗旨。本文提供幾點建議:一、教師需要參加專業社群進行跨校跨科的觀摩,以提升教學之實務經驗與知能;二、教師需徵詢專家學者的意見,參與增能研習,以建立校本主題的課程設計與做法;三、教師社群需共同研擬具體的評量規準及命題示例,以供學生依循和參考;四、課程內容宜有彈性、設備材料儘量易取得、場地安排儘量以學校現有場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