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大學報:語言與文學類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
Browse
Browsing 師大學報:語言與文學類 by Issue Date
Now showing 1 - 20 of 59
Results Per Page
Sort Options
Item 語言與性別研究:文獻回顧(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2012-03-??) 蘇席瑤; Hsi-Yao Su此文回顧語言與性別研究的重要文獻,文中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回顧國際間語言與性別研究的重要發展方向及作品,期能對此領域的整體發展有較全面的瞭解。第二部分則回顧以臺灣的語言與性別現象為主題的研究,較之以國外語言與性別研究的概況,期能指出以臺灣現象為語料的特殊價值,及本土研究尚未有所發展的方向,以供本土之語言與性別學者參考。由本文之回顧可見,以本土語料為主題的語言與性別研究數目並不多,題材所涵蓋的範圍雖然可謂稍具廣度,但是未來研究仍有相當大的著墨空間,值得語言與性別學者繼續投注研究心力。Item 在廣場上的身體―論余華《兄弟》裡的狂歡敘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2012-03-??) 石曉楓; Hsiao-Feng Shih本文試圖由「身體」角度切入,觀看余華《兄弟》裡廣場身體的狂歡演出。全文分別由「公眾廣場上的身體演出」、「低下書寫與政體嘲諷」及「在時間裡變異的身體」三方面進行論述。「公眾廣場上的身體演出」部分指出性的宣揚、暴力的鬥毆以及死亡的展演,為劉鎮此一公眾廣場的重要景觀。「低下書寫與政體嘲諷」部分指出余華的修辭策略,在於藉由身體孔穴的低下書寫,表達戲仿意圖,並將上述的「卑賤身體」與象徵意義上的「莊嚴身體」並置,從而產生嘲諷效果。「在時間裡變異的身體」一節則以「展示的身體」、「高大的身體」、「代罪的身體」以及「哭泣的身體」,分別統攝李光頭、宋凡平、李蘭、宋鋼等人物形象所表徵的意義。末以論述《兄弟》對於身體血統論的顛覆以及狂歡意義的討論作結。Item 在廣場上的身體―論余華《兄弟》裡的狂歡敘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2012-03-??) 石曉楓; Hsiao-Feng Shih本文試圖由「身體」角度切入,觀看余華《兄弟》裡廣場身體的狂歡演出。全文分別由「公眾廣場上的身體演出」、「低下書寫與政體嘲諷」及「在時間裡變異的身體」三方面進行論述。「公眾廣場上的身體演出」部分指出性的宣揚、暴力的鬥毆以及死亡的展演,為劉鎮此一公眾廣場的重要景觀。「低下書寫與政體嘲諷」部分指出余華的修辭策略,在於藉由身體孔穴的低下書寫,表達戲仿意圖,並將上述的「卑賤身體」與象徵意義上的「莊嚴身體」並置,從而產生嘲諷效果。「在時間裡變異的身體」一節則以「展示的身體」、「高大的身體」、「代罪的身體」以及「哭泣的身體」,分別統攝李光頭、宋凡平、李蘭、宋鋼等人物形象所表徵的意義。末以論述《兄弟》對於身體血統論的顛覆以及狂歡意義的討論作結。Item 論晚唐的「詩名」:一個文學社會學的考察(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2012-03-??) 鍾曉峰; Hsiao-Feng Chung創作者自覺到「詩名」對於個體生命的意義,並且產生廣泛的社會影響,在中唐時期是一新形成的現象,不僅表現在詩篇傳播的快速、廣泛;也體現於對知名詩人的讚譽崇拜。本文則著重討論晚唐時期的變化,「詩名」成為詩人不斷強調的社會價值與文學資本。這種觀念與科場競名的士林風氣密切相關。而晚唐詩人作品中不斷出現「文章聲價」、「文章聲名」相關的表述,已非單純的創作論,而是涉及主體與社會之間更深刻的變化發展。為了闡明「詩名」在晚唐的意涵轉變,本文先考察晚唐之前,文學場域對於詩歌聲名的認識,以及科舉場域爭名、重名風氣對當時詩人的影響。進而說明晚唐詩人對於「詩名」的追求意識,最後闡述晚唐詩人「以詩不朽」觀念的表述。Item 中國筆記小說所記載之「避煞」習俗及「煞神」形象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2012-03-??) 盧秀滿; Hsiu-Man Lu「避煞」,可謂是漢民族喪葬習俗中的一環。本文藉由中國歷代筆記小說中所記載之相關事例,對「避煞」習俗與「煞神」形象等進行考察,企圖釐清中國喪葬文化之某一側面。首先,探討「避煞」習俗產生之背景及其影響,進而得出:「避煞」習俗最遲於三國時期即已形成,而其影響直至清代為止仍盛行不退之結果。其次,匯整歷代筆記中所記載之相關事例,釐清「避煞」習俗進行之實際情況,包含時間、推算者、「煞」的實體、「回煞」之目的等諸項問題。接著指出,將「回煞」中的「布灰」儀式與「轉世輪迴」觀念緊密結合之作法,反映了中國民間習俗在融合本土巫術或陰陽思想與外來佛教觀念上之強韌力量。最後則探討歷代「煞神」形象之演變。從肉塊、禽鳥、猿猴、鬼神至其餘怪異之形象等,可謂毫無統一性可言。Item 樂府「古辭」釋名(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2012-03-??) 張建華; Jian-Hua Zhang樂府「古辭」的界定一直存在較大爭議,但學界對《宋書》所收古辭皆無異議。本文通過詳細考察《宋書》所收古辭的內外部特徵,從而歸納出古辭的一般特徵,即古辭乃兩漢產生的、在兩漢魏晉由聲樂系統而入器樂系統歌唱的民歌。首先,篇題名或曲調名與古辭內容有一定聯繫;其次,具有入樂的特點,這種入樂的特點是指由聲樂系統而合器樂系統,其入樂又是一個長期演變的過程,即在兩漢魏晉諸朝,將漢樂府民歌逐步由聲樂系統過渡到器樂系統;最后,還具有民間文學性的特性,這種民間文學性對古辭的創作群體和流傳方式作了規定和限制。Item 《朱子語類》表被動的「為」字式(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2012-03-??) 郭維茹; Wei-Ju Kuo鑽研漢語史的學者們大多利用《朱子語類》的口語文獻性質來體察近代語言現象。本研究可說是反其道而行,正視《朱子語類》為「文人語錄」的特質,據此說明其中「為」字被動式居多的原因。「為」字式是一種與當時白話相對的文言成分,常以類似於「行話」的套語形式摻雜在口語記錄裡。其中又以「為A V」最值得留意,其使用率明顯比過去高出許多,表現力也更為豐富,文中指出一些語法特徵論述「為A V」很可能是受到當時主流口語形式「被A V」的類化。「為」字式的沿用還有一個重要因素是記錄者的書寫習慣,文末針對朱熹弟子個人的用語加以觀察,發現有些人的確好用古語形式,充分展現當時儒家語錄「文言化」的特色。Item 《朱子語類》表被動的「為」字式(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2012-03-??) 郭維茹; Wei-Ju Kuo鑽研漢語史的學者們大多利用《朱子語類》的口語文獻性質來體察近代語言現象。本研究可說是反其道而行,正視《朱子語類》為「文人語錄」的特質,據此說明其中「為」字被動式居多的原因。「為」字式是一種與當時白話相對的文言成分,常以類似於「行話」的套語形式摻雜在口語記錄裡。其中又以「為A V」最值得留意,其使用率明顯比過去高出許多,表現力也更為豐富,文中指出一些語法特徵論述「為A V」很可能是受到當時主流口語形式「被A V」的類化。「為」字式的沿用還有一個重要因素是記錄者的書寫習慣,文末針對朱熹弟子個人的用語加以觀察,發現有些人的確好用古語形式,充分展現當時儒家語錄「文言化」的特色。Item 語言與性別研究:文獻回顧(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2012-03-??) 蘇席瑤; Hsi-Yao Su此文回顧語言與性別研究的重要文獻,文中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回顧國際間語言與性別研究的重要發展方向及作品,期能對此領域的整體發展有較全面的瞭解。第二部分則回顧以臺灣的語言與性別現象為主題的研究,較之以國外語言與性別研究的概況,期能指出以臺灣現象為語料的特殊價值,及本土研究尚未有所發展的方向,以供本土之語言與性別學者參考。由本文之回顧可見,以本土語料為主題的語言與性別研究數目並不多,題材所涵蓋的範圍雖然可謂稍具廣度,但是未來研究仍有相當大的著墨空間,值得語言與性別學者繼續投注研究心力。Item 樂府「古辭」釋名(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2012-03-??) 張建華; Jian-Hua Zhang樂府「古辭」的界定一直存在較大爭議,但學界對《宋書》所收古辭皆無異議。本文通過詳細考察《宋書》所收古辭的內外部特徵,從而歸納出古辭的一般特徵,即古辭乃兩漢產生的、在兩漢魏晉由聲樂系統而入器樂系統歌唱的民歌。首先,篇題名或曲調名與古辭內容有一定聯繫;其次,具有入樂的特點,這種入樂的特點是指由聲樂系統而合器樂系統,其入樂又是一個長期演變的過程,即在兩漢魏晉諸朝,將漢樂府民歌逐步由聲樂系統過渡到器樂系統;最后,還具有民間文學性的特性,這種民間文學性對古辭的創作群體和流傳方式作了規定和限制。Item 中國筆記小說所記載之「避煞」習俗及「煞神」形象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2012-03-??) 盧秀滿; Hsiu-Man Lu「避煞」,可謂是漢民族喪葬習俗中的一環。本文藉由中國歷代筆記小說中所記載之相關事例,對「避煞」習俗與「煞神」形象等進行考察,企圖釐清中國喪葬文化之某一側面。首先,探討「避煞」習俗產生之背景及其影響,進而得出:「避煞」習俗最遲於三國時期即已形成,而其影響直至清代為止仍盛行不退之結果。其次,匯整歷代筆記中所記載之相關事例,釐清「避煞」習俗進行之實際情況,包含時間、推算者、「煞」的實體、「回煞」之目的等諸項問題。接著指出,將「回煞」中的「布灰」儀式與「轉世輪迴」觀念緊密結合之作法,反映了中國民間習俗在融合本土巫術或陰陽思想與外來佛教觀念上之強韌力量。最後則探討歷代「煞神」形象之演變。從肉塊、禽鳥、猿猴、鬼神至其餘怪異之形象等,可謂毫無統一性可言。Item 論晚唐的「詩名」:一個文學社會學的考察(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2012-03-??) 鍾曉峰; Hsiao-Feng Chung創作者自覺到「詩名」對於個體生命的意義,並且產生廣泛的社會影響,在中唐時期是一新形成的現象,不僅表現在詩篇傳播的快速、廣泛;也體現於對知名詩人的讚譽崇拜。本文則著重討論晚唐時期的變化,「詩名」成為詩人不斷強調的社會價值與文學資本。這種觀念與科場競名的士林風氣密切相關。而晚唐詩人作品中不斷出現「文章聲價」、「文章聲名」相關的表述,已非單純的創作論,而是涉及主體與社會之間更深刻的變化發展。為了闡明「詩名」在晚唐的意涵轉變,本文先考察晚唐之前,文學場域對於詩歌聲名的認識,以及科舉場域爭名、重名風氣對當時詩人的影響。進而說明晚唐詩人對於「詩名」的追求意識,最後闡述晚唐詩人「以詩不朽」觀念的表述。Item 從「觀物」到「安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2012-09-??) 林素芬; Su-Fen Lin邵雍的觀物哲學屬存有論與知識論範疇,安樂哲學屬人生論範疇;觀物哲學落於生命實體中,表現為安樂哲學。必須同時瞭解「觀物」與「安樂」二義,才能掌握邵雍哲學之全體。本文從哲學實踐的角度,探討邵雍將觀物哲學落實為安樂哲學的具體開展形式。日常實踐的二種基本外現'-$;實踐之空間;一為實踐之行為。本文首先討論實踐空間的問題:安樂哲學關切人的「身」、「心」問題,心能體道,身能踐道,因此實踐安樂哲學必有一具體處所;而哲學家的日常生活空間,往往就是最直接的實踐場域。其次,討論實踐行為:當存有論與知識論,轉出於真實人生之中,有其體道與踐道之活動,這些活動,皆以近乎藝術與美學的形式,貫注於日常生活模式之中,而呈顯為身、心實踐的全幅景觀。邵雍《皇極經世》倡論觀物哲學. ~伊川擊壤集》則是抒寫日常種種戚悟的詩集,可視為鋪展其安樂哲學的實踐記錄。本文在材料的使用上,兼採二書,而偏重於後者,藉以展示邵雍不僅是一位哲學理論的構作者,更是一位典型的哲學實踐者。Item 新出墓誌與唐代崔氏文學家族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2012-09-??) 胡可先; Ke-Xian Hu崔氏為唐代的望族,數代擅長文學,堪稱文學世家。新出土文獻中,崔氏墓誌頗多,僅詩人墓誌就有〈崔尚墓誌〉、〈崔翹墓誌〉、〈崔元略墓誌〉、〈崔泰之墓誌〉、〈崔河墓誌〉、〈崔備墓誌〉及〈崔安潛墓誌〉七方,這對於研究唐代崔氏家族的文學傳承具有重要意義。這些墓誌又可別為四個族系:崔尚、崔翹、崔安潛屬於崔融一系,為崔氏南祖房;崔泰之與崔備為一系,為崔氏許州那陵房;崔元略屬於博陵大房;崔河屬於博陵二房。論文以崔融一系為討論的重點,從五個方面展開:一、崔氏家族詩人墓誌的出土情況;二、崔尚的文學實績;三、崔翹的文學實績;四、崔安潛的文學實績;五、崔融文學世家的傳承。主要考察崔融一系文學家族的事蹟'與崔融一系和清河崔氏文學家族的關係。Item 論〈西藏等三邊賦〉(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2012-09-??) 李軍; lun Li蒙古和寧《西藏賦》、吉林英和〈←魁城賦》及大興徐松《新疆賦》為代表的清代乾隆、嘉慶及道光之際的邊疆輿地賦,以其鴻篇巨製和鮮明的邊疆地域特色,最早當在光緒9年( 1883年)由王秉恩元尚居匯刻為《西藏等三邊賦〉。本研究就《三邊賦》作者及版本、賦作內容、特色與價值等幾方面進行了詳細論述,並與當時特定時代諸種因素的交互作用相結合,探討《三邊賦〉所產生的時代背景及其地位、差異性等。Item 從「觀物」到「安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2012-09-??) 林素芬; Su-Fen Lin邵雍的觀物哲學屬存有論與知識論範疇,安樂哲學屬人生論範疇;觀物哲學落於生命實體中,表現為安樂哲學。必須同時瞭解「觀物」與「安樂」二義,才能掌握邵雍哲學之全體。本文從哲學實踐的角度,探討邵雍將觀物哲學落實為安樂哲學的具體開展形式。日常實踐的二種基本外現'-$;實踐之空間;一為實踐之行為。本文首先討論實踐空間的問題:安樂哲學關切人的「身」、「心」問題,心能體道,身能踐道,因此實踐安樂哲學必有一具體處所;而哲學家的日常生活空間,往往就是最直接的實踐場域。其次,討論實踐行為:當存有論與知識論,轉出於真實人生之中,有其體道與踐道之活動,這些活動,皆以近乎藝術與美學的形式,貫注於日常生活模式之中,而呈顯為身、心實踐的全幅景觀。邵雍《皇極經世》倡論觀物哲學. ~伊川擊壤集》則是抒寫日常種種戚悟的詩集,可視為鋪展其安樂哲學的實踐記錄。本文在材料的使用上,兼採二書,而偏重於後者,藉以展示邵雍不僅是一位哲學理論的構作者,更是一位典型的哲學實踐者。Item Tuhua: An Optimality-Theoretical Perspective(2012-09-??) 鄭明中; Ming-Chung Cheng粵北土話小稱調已為不少文獻所探討,但大都侷限在語料描寫,理論分析甚少。因此,本文利用優選理論對粵北土話小稱調進行分析。本文首先回顧粵北土話小稱調的形成,並提出一組忠實|生與標記性的制約,加以不同的階層排序。研究結果顯示,優選理論可以妥善地處理粵北土話小稱調的調域選取與調形組成。此外,本文基於1憂選理論在語言類型預測上的主張,特別探討制約互動在粵北土話小稱調的調域及調形上所產生的類型,並進而說明語音標記性是造成某些類型缺乏的主因。Item Typology of the Diminutive Tones in Yuebei(2012-09-??) Ming-Chung Cheng; Ming-Chung ChengPrevious studies of the tones of the diminutives in Yuebei Tuhua (YBTH) were skewed to dialectal descriptions, and failed to establish a connection to linguistic theory. For this sake, this study targets to fill the gap by bringing Optimality Theory (OT) into the formation of the tones of the diminutive (DTs) in YBTH. A set of faithfulness and markedness constraints is applied to analyze tonal registers and contours of the DTs in YBTH. It is shown that OT works well in the analysis ofthe DTs in YBTH. Moreover, special attention is directed to the factorial typology of tonal registers and contours of the DTs in YBTH, and explains that the unattested type in the voice-register interaction results from the cross-linguistic phonetic markedness.Item 香港小學語文校本課程規劃的理念評議(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2012-09-??) 何文勝; Man-Sing Ho二十一世紀初,香港因應社會的發展而進行教育改革o 在課程方面·2004年香港課程發展議會先後頒布《中國語文課程指引> (小一至小六)、《小學中國語文建議學習重點:建議學習重點> (試用本)及《新修訂小學中國語文課程﹒學習單元設計示例> (樣本)等文件。2008年12月教育局課程發展處中國語文教育組出版(小學中國語文校本課程及學習單元設計示例﹒理念篇〉及《小學中國語文校本課程及學習單元設計示例﹒實踐篇〉本文根據系統論、學科論、能力結構論、認知論及課程論,再參考課程指引中學習目標、課程組織等觀點來評論理念篇中的一些語文校本課程概念,並借此機會與香港教育統育局課程發展處中國語文教育組商榷;更希望語文教育工作者關注這些問題,深化語文課程改革的建設工作o研究發現,理念篇的校本課程規劃大多是一些比較宏觀的原則,多數是一般性而較少針對|笠,所以問題較難浮現出來。至於在學習單元編訂與如何組織學習單元,以至一些示例和圖表等,就出現不少概念不清、結構不全、關係不明、欠缺理據、隨意性強等問題。如果理念篇能清晰界定語文科的內涵和性質,再按課程指引中能力訓練為主導,兼顧情意的取向,就可以論證並建構能力與情意的元素和結構,以確定小學階段學習語文的能力數量和情意範疇,這樣就不會出現上述的缺失。Item 「文章四友」新論(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2012-09-??) 曲景毅; Hsiu-Man Lu文學史上向以李帽、崔融、蘇味道及杜審言並稱「文章四友J '卻甚少關注其文章成就。本文以崔融、李輔應用文書寫為探討中心'指出高宗、武后時期以崔融、李幅為代表的「大手筆」作家因實六朝綺靡華膽的風氣,風雅之道掃地,廟堂文風一度頗為不振。就文章的內容而言, 1旬功稱美、頌德稱獎的華而不實之辭大行其道,較為缺乏政教意義與真情實戚的流露。李帽、崔融的頌體文盡顯詞臣面貌,因而時代風會祥瑞觀念大量體現。當然,他們又是頌體與謀議之複合體,二人的奏議文為其文章增添了一種實在與亮色。總體來說,李晴是撰寫謙詞雅語的行家裡手,頌揚主上極盡鋪張華麗之能事;與其相類,崔融亦立辭比事,潤色太平之業,但崔融的文章引經據典,博聞廣記,擅長使用「連珠體」式的排比句,尤喜愛三字句間插句中,句式富於變化。以文學成就而言,崔融較李幅略勝一囂。本文由此申發認為「文章四友」中的「文章」兼指詩賦與文章,且偏重於指文, I 崔、李、蘇、杜」的排序與其文章成就及在當時被認可的程度基本吻合。
- «
- 1 (current)
- 2
-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