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
Browse
Browsing 學位論文 by Issue Date
Now showing 1 - 20 of 730
Results Per Page
Sort Options
Item 幼兒經驗課程之個案研究(2002) 鄭青青本研究旨在探索幼兒經驗課程的內涵與意義,並了解幼兒園內幼兒經驗課程的內涵。研究對象為中部幼兒園大班組兩位幼兒,研究者對其進行幼兒園的生活進行連續六週的現場觀察與錄影,期間並對兩位幼兒及其帶班教師進行訪談,以了解他們對課程的描述與觀感。研究發現如下: 一、 經驗課程的內涵包含幼兒在幼兒園中的一切經驗,其中包含幼兒對課程的知覺與感受,以及幼兒所未察覺的經驗。經驗課程與正式課程、教師知覺課程及教師運作課程間有所差異,具有獨特性。 二、 幼兒所知覺到的課程未必都能表達出來,幼兒對課程的喜好及經驗無法由參與程度加以判別。 三、 幼兒對於課程的喜好受到家庭經驗所影響,但教師的支持與接納得以支持幼兒的喜好與興趣。 四、 幼兒不喜歡的課程包含:難度過高的認知課程、溝通不良的美語課以及與負面情緒相關的事件。 五、 在帶班教師以教師主導的團體教學為主的情境下,等待時間成了幼兒們建立友誼的時刻。 最後本研究依據研究發現討論相關議題,並提出研究經驗課程的主題與研究方法上的建議。Item 九二一地震組合屋家庭凝聚力之研究(2002) 黃瓊慧; Chiung-hui Huang民國八十八年九月二十一日,台灣地區發生規模七點三級的大地震,造成全國共有2,444人死亡,50人失蹤,708人重傷,房屋全倒 51,378戶、半倒53,522戶,估計損失1千303億元(主計處,2000)。 當家庭遭受到如此意外的天災地變,家園毀於一旦,居民只好住進臨時住宅中,並且受限於居住時間的期限。所以他們除了必須調整心理的壓力外,也必須在已受創嚴重的地區謀生維持家計,並為未來的居住安排累積經濟能力。兩年多了,雖然政府實行了救災的相關措施,而民間的援助也有所介入,但仍有許多的家庭仍然居住在組合屋中,擴展期家庭成員以依賴人口為多,這種食之者眾的情形,再加上子女教育及養育的責任,夫妻的角色負擔是可想而知。 經歷世紀大震後,居住於組合屋的生活環境中,熟悉的環境有了改變,家庭凝聚力在地震後有何變化?什麼因素會影響到家庭的凝聚力?希望藉由研究發現,能夠讓社福、教育、立法單位更進一步瞭解組合屋家庭,以給予更適切的協助。 本研究以現象學為核心概念,深度訪談居住於南投縣組合屋的7個擴展期核心家庭,其最長子女不超過18歲,並以夫妻為訪談對象。資料收集時間自民國90年12月15日至民國91年5月11日。 研究結果顯示組合屋家庭在地震前後家庭凝聚力多元的變化。地震後組合屋夫妻間的家庭凝聚力,可分為「變」與「不變」兩大類,其可再細分為五種現象,分別是「變」:1.「變緊密」、2.「由緊密到疏離」、3.「由疏離到緊密」、4.「變疏離」和「不變」。在親子關係家庭凝聚力面向,「付出與回饋」是親子互動的整體描述,分為父母對子女的表現、子女的行為改變兩部分,所呈現的現象為疼愛與責任、無心與無力、沒感覺改變、瞭解與體諒、不安與企求關愛、童心未泯。子女間的關係有因空間過小而有較多爭執的情形。夫妻對整體家庭凝聚力的詮釋是以夫妻關係為主要的參考值,並且若主觀認為家庭生活改變的程度越少,則家庭凝聚力越傾向不變。 研究發現,擴展期組合屋家庭的家庭凝聚力的影響因素為經濟壓力、主動運用資源的能力、對地震事件認知、溝通與分享。其中經濟壓力主因為就業問題。經濟壓力使得組合屋家庭生活費用不足、居住不確定、身心健康受到影響。組合屋若能主動且妥善運用資源,則有助於家庭凝聚力的產生。對地震事件積極面的認知越正向是有助於家庭凝聚力的增加。當家人溝通與分享的情形少,並處於壓力環境下,家庭凝聚力會變得疏離。 最後根據本研究發現給與組合屋家庭、學校、震災重建單位建議,以期增加家庭凝聚力,並針對本研究之研究對象、研究方法、研究內容加以檢討並給與未來研究者建議。Item ─非傳統科系的選擇─家政領域男學生就學經驗之探討(2002) 李惠恩本研究旨在探討男生選擇家政領域就讀之原因、瞭解男生在家政領域就讀之生活經驗與調適歷程、瞭解家政教學內可能存在之性別議題對男生的影響,以及探討男生對家政的期許與其自我成長。本研究以大學家政系畢業之男生為研究對象,採個別深度訪談與焦點團體訪談法,探究選擇家政系就讀之男生的學習經驗與調適歷程。本研究之主要發現如下: 一、求學過程中,男生身處性別少數的家政領域最需要也最缺乏的便是同性友伴的支持,亦缺乏男性的角色模範。研究對象對於適應環境所採取的共同策略:藉由時間的延長減低不適感、同性友伴的支持、以個人自我建構出的信念來突破傳統觀念,而僅將這段大學階段的家政學習視為是一種興趣而非做為未來可從事的生涯選擇。雖然是在女性佔大多數的家政領域裡,但是男性仍以男性中心的思考模式來生存。 二、在家政領域內,由於男性的個殊性以及高能見度,在班級活動中時常成為師長、同學關注的焦點。在性別少數的情況下,家政系的男生比較不敢表現自己的特質。一旦與女性意見相左時,他們採取的行動是保持沈默與低姿態,方能避免不被女生認同。且研究對象與女同學維持著一種表象姐妹滔的關係。 三、面對整個社會大環境,當研究對象所抱持的信念與現實情況衝突時,仍不免會產生矛盾的心理,質疑他們唸家政的價值何在。研究對象認為今日得以在家政領域內與不同性別者一起學習是一種非常難得的男女共學之體驗,如果有機會重新選擇,他們仍會選擇家政系。Item 幼兒攻擊行為之初探──以一個幼稚園中班為例(2002) 陳湘筑本研究在於初探幼兒攻擊行為的表現方式、被攻擊者的反應方式及攻擊行為在幼稚園的情境脈絡下如何發生?並探討教師的角色對幼兒攻擊行為的影響及高攻擊性幼兒的社會互動情況。 本研究採自然情境參與觀察的方式,進入心心幼稚園的中浣熊班觀察。過程中以「錄音」、「訪談」、「文件蒐集」等方式進行資料蒐集。最後將資料加以分析與統整。 茲簡述本研究的主要發現: 一、 幼兒攻擊行為的表現方式可大致分為三種: (一) 肢體攻擊:中班幼兒已出現拍打、踢、搶、捶、推、抓髮及以物打人之動作。 (二) 口語攻擊:又可分為「以代名詞罵人」、「以一連串字句訓人」及「嘲笑」三種情況。 (三) 情感孤立:中班幼兒已會利用同儕團體的力量去孤立他人的友誼範圍,造成他人的情緒傷害。 二、 被攻擊者的反應方式可大致歸為四種: (一) 還擊:只是還擊常無法解決幼兒之間的糾紛。 (二) 告狀:除了以口語向老師告狀外,幼兒也會以眼神或受攻擊的肢體做出「眼神告狀」及「肢體告狀」。 (三) 消極接受:默默的接受打與罵。 (四) 積極解決衝突:「準」被攻擊者以他們特有的人際技巧,化解掉可能會被攻擊的情境。 此外,旁觀者的介入,有時也會改變攻擊事件的後續發展。 三、 不同情境與幼兒攻擊行為的關係: (一) 各種學習活動時段的攻擊表現:當老師所安排的課程活動較緊湊,幼兒會因專注於活動而少有攻擊行為。若有攻擊行為出現,通常發生於課程中工具的分配不均與使用不當。 (二) 不同銜接時段的攻擊表現:「排隊」時,幼兒常因爭著排第一位而發生攻擊;用完「點心」時的等待空檔,幼兒很容易因無所事事而有打鬧與爭執;「自由活動」時,幼兒常因不願分享玩具而出現攻擊行為。 (三) 新情境與幼兒之攻擊行為:當新的玩具出現時,幼兒很容易因爭奪玩具而有攻擊行為,當隊伍有新的排法出現時,幼兒也會因搞不清楚狀況而有爭吵、推打之狀況發生。 四、 教師角色對幼兒攻擊行為的影響: 浣熊班由楊老師獨自帶班,在觀察的這段時間,楊老師請產假45天,由林老師代課。觀察發現:兩位老師的教室規範以及對攻擊事件的處理方式,常對幼兒的攻擊文化造成直接或間接的影響。 五、 攻擊頻率較高的兩位幼兒之發現: 兩位幼兒顯著的攻擊行為似乎受到家庭教育的影響較多,一位是來自於極端被寵的家庭,一位是來自於家庭環境不利的背景,這兩位幼兒攻擊他人的背後動機也不同,一位是因自我中心思考較強,因不願分享而出現攻擊行為,一位則是為了引起他人注意而有攻擊行為。這兩位高攻擊幼兒卻有不同的同儕社會地位,探討後發現:幼兒本身的因素及老師無意中為幼兒建立的人際關係可能是造成差異的主因。 最後依據研究結果,對教師、家長及未來研究提出相關建議。Item 素食停經婦女體內Isoflavones與DHA狀態之探討(2002) 王翠芬為探討素食者體內異黃酮與DHA狀態及對健康之影響,在台北地區招募身體健康、無高血脂且無使用荷爾蒙之葷食停經婦女26位,與素食停經婦女39位,進行實驗一:比較葷食與素食停經婦女血漿異黃酮狀態(daidzein 與 genistein)及尿液雌激素代謝物(2-hydroxyestrone,2OHE1 ; 16α-hydroxyestrone,16αOHE1) 排出,及兩者之相關性,結果顯示素食者血漿中daidzein 與 genistein皆明顯比葷食者高,反應了素食者黃豆製品攝取量確實高於葷食者。素食者尿液中2OHE1/creatinine以及2OHE1/16αOHE1 比值皆明顯較葷食者高,而血漿中daidzein含量與尿液中2OHE1/16αOHE1 比值有顯著正相關(R=0.53, p=0.004),與16αOHE1/creatinine有負相關,但未達統計上的顯著意義(R=-0.318,p=0.108),因此推論素食停經婦女雌激素代謝途徑傾向較低致癌性,且可能是受到飲食中高異黃酮攝取的影響。 實驗二以素食停經婦女為對象,評估補充DHA後,對其心臟血管疾病危險因子之影響,首先依據素食停經婦女血中三酸甘油酯與膽固醇含量分為正常血脂者(<200 mg/dl)與血脂偏高者(≧200 mg/dl),所有素食者每日服用6 ml安慰劑(corn oil),經過2週適應期(run-in)後,,正常血脂者一半補充corn oil (6 ml/d)為placebo (normal)組(n=12),另一半補充來自藻類的DHA oil (6 ml/d,2.1 g DHA)為DHA (normal)組(n=12),血脂偏高者皆補充DHA oil (6 ml/d,2.1 g DHA)為DHA (hyperlipidemic)組(n=9)。於六週實驗期前後收集共兩次血液與尿液樣本。結果顯示補充DHA 後,DHA (normal)組LDL氧化1小時、2小時與3小時之TBARS產生量增加,且血漿中α-tocopherol含量明顯下降,而DHA (hyperlipidemic)組尿液中nitric oxide濃度高於補充前。DHA補充後normal組與hyperlipidemic組LDL中DHA含量明顯增加,placebo組則不變。血漿中總抗氧化狀態、lipoprotein(a)、以及尿液中F2α-isoprostane 含量不受DHA補充影響。整體來看,素食停經婦女補充DHA會使體外LDL氧化增加但對體內氧化壓力無明顯改變,對於血脂質則無明顯好處,唯可增加血脂偏高的素食停經婦女nitric oxide生成,因此,本研究僅發現補充DHA對於素食停經婦女的心臟血管疾病危險因子的微小影響。Item 創造力青少年其家庭教養環境之研究-以全國科展得獎國中生為例(2003) 林靜怡創造力是推進時代進步的重要關鍵,而家庭是培養青少年創造力的主要環境之一。本研究旨在瞭解其家庭教養環境中家庭背景、家庭氣氛、父母教養理念及行為、對子女提供哪些資源以及如何培養其科學創造力。 本研究採質性研究法,立意取樣五例居住於台北縣市之全國科展得獎國中生及父母,進行半結構式的深度訪談,並將所獲資料進行質性分析。 研究發現父母積極教養,營造支持創造力發展的家庭教養環境,以及提供多方面發展所需資源,使子女能發現自己的性向,並能在有潛力的領域中展現其創造力,科學創造力便是其中一項。其家庭教養環境如下: 1.家庭背景方面:父母大部分為高學歷;父母的興趣多為知性文化方面的活動,以閱讀最普遍,營造「學習型家庭」的 型態;父母人際互動多以重視教養的人脈為主;主要教養者都十分重視教養知識的吸收。 2.家庭氣氛方面:家人關係緊密;全家共同活動;幽默風趣、無所不談;家人間相互尊重體貼。 3.教養理念與行為:家長重視子女教養、全心投入;注重及早開發、從小培養的成效;以身作則;善用親子間的對話;重視閱讀;激發並維持子女的學習動機;父母常常給予子女鼓勵與讚美;參與孩子的學習;給予解決問題的機會,訓練決策能力。 4.提供子女的資源:提供全方面發展的各項才藝課程;為孩子提供楷模典範;供給大量書籍;經常參觀、旅遊,並掌握隨機教育的機會;較少參與校外課業輔導。 5.科學創造力的培養:提供多方面的視野;提供自然科學方面知識;觀摩創意作品;自然科學班及科學研習營;接觸楷模人物;鼓勵孩子思考;培養耐心與毅力。 本研究採用質性深入訪談的方式,取樣限於台北市及台北縣。本研究之研究結果,供家長參考。Item 學童版中式飲食頻率問卷之發展研究(2003) 余雅萍; Yu Ya-ping本研究目的為發展適用於國小高年級以上學童自填的中式飲食頻率問卷,內容包括飲食項 目、飲食頻率及飲食份量,期望未來能收集大樣本的長期飲食攝取資料,為國內學童飲食 研究及探測相關假說的重要基礎工具。研究先進行18位7-12歲學童之飲食訪談與質性觀察 ,作為設計問卷的基本質性資料,並使用衛生署家庭飲食與健康研究中國小學童(n=197)之 24小時飲食回憶(24-h recall)資料為研發問卷之量性資料依據。問卷架構考慮學童之回憶 能力,分為三餐次、點心及飲料五大類,先將24小時飲食回憶資料中625項食物歸為96小類 後再計算各類的營養素貢獻率,最後決定放入問卷的飲食項目共80項,並於問卷最後開放 填寫未出現但食用頻率高的食物項目。飲食頻率為從未~大於7次/週共6種。質性研究發現 學童無法明確說明份量,因此飲食份量採單一份量,份量的運算克數參考市售份量及24h- recall的平均攝取量。研究並進行兩次效度分析,第一次效度分析為了解問卷的合適性, 將原24h-recall(n=110)的食物填入設計的問卷後,計算營養素攝取量並與原24h-recall之 結果相比較。第二次為相對效度分析,由古亭國小五、六年級學童(n=36)自填學童版中式 飲食頻率問卷及1天飲食記錄,比較兩種評估方式的結果。第一次效度之研究結果發現中式 飲食頻率問卷之營養素貢獻率平均達92%,且與24h-recall的營養素相關係數為0.34~0.78 ,皆達顯著差異(p<0.01)。第二次效度之研究結果發現:1.國小五、六年級學童大部分能 自行填寫此問卷。2. 審查為無效問卷者佔29%。3.由於學童自行填寫飲食記錄之結果普遍 低估,除維生素C及鈣之攝取量在兩種評估法達顯著相關( r=0.34 & 0.37, p<0.05)外,其 他營養素並無相關性。未來信效度研究應增加樣本數及改善飲食記錄的方法及增加天數, 以利此問卷進一步之發展。Item 綜合高中學生對美容學程學習滿意度之研究(2003) 陳淑衿本研究之主要目的在於了解現行綜合高中開設美容學程的實施情形,以及探討綜合高中學生對選修美容學程之學習滿意情形,首先了解綜合高中美容學程學生在學習滿意度上的現況,其次分析不同背景變項的綜合高中美容學程學生在學習滿意度上的差異情形,最後探討學生個人背景變項、學校背景變項、家庭背景變項與學習滿意度之影響。並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以供有關單位作為提昇學生學習滿意度及規劃綜合高中美容學程之參考。 為達上述目的,首先透過文獻探討,了解現行綜合高中開設美容學程的現況以及學生學習滿意度的相關理論與研究,進而自編「綜合高中學生對美容學程學習滿意度」調查問卷,以綜合高中美容學程二、三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採普查方式進行調查研究,總計發出問卷578份,得有效問卷483份,有效回收率為83.6﹪。利用次數分配、百分比、平均數、標準差、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薛費事後比較、皮爾遜積差相關、多元逐步迴歸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得到研究結論如下: 一、綜合高中美容學程學生整體的學習滿意程度屬於「滿意」,學生對「人際關係」層面的滿意度最高,而以「實習設備與環境」層面的滿意度最低。 二、不同性別、選擇美容學程動機、對美容學程的興趣、智育成績、美容學程成績、進路規劃之綜合高中美容學程學生在學習滿意度上有顯著差異。 三、實施性向興趣測驗、選課自由度、參與社區化合作課程、生涯輔導、生活輔導之不同的綜合高中美容學程學生在學習滿意度上有顯著差異。 四、與家長(監護人)親子關係、家長(監護人)教育期望不同的綜合高中美容學程學生在學習滿意度上有顯著差異。。 五、綜合高中美容學程學生在「課程教材」、「教師教學」、「學習成果」、「實習設備與環境」、「人際關係」各層面之學習滿意度與整體學習滿意度之間皆呈現顯著正相關。 六、綜合高中美容學程學生個人背景變項、學校背景變項、家庭背景變項對學習滿意度之影響,以「實施學習輔導」、「對美容學程之興趣」最具影響力。 最後根據本研究發現提出建議,以提供教育行政機關、學校及教師與未來研究之參考。Item 高中家政教師課程決定歷程之研究(2003) 吳妮真; WU, NI CHEN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瞭解高中家政教師從事教職之歷程與其教育理念、探究家政教師課程決定歷程及其影響因素以及比較家政教師課程決定結果與現行課程標準之差異。 為達研究目的,採質的研究取向,透過深度訪談蒐集資料。研究對象限定公立高中家政教師,研究工具包含訪談大綱、錄音設備、訪談日誌、研究者本身。 本研究共訪談六名女教師,一名男教師。訪談對象年齡介於47歲至26歲。任教高中階段的教學年資最長者為十九年,最短者未達一年。高中家政教師的就業選擇歷程中,大學聯考具決定性關鍵,就業考量包含高中時期的學校教師給予的影響、個人本身的興趣與經驗、家庭的情況及家人鼓勵等因素。 高中家政教師的家政教育理想為:1.家政是生活、提升生活水準、是哲學的實踐、2. 家政是非純粹理論的學問、3.家政的核心內容是飲食、服裝與家庭生活、4.家政是站在經濟觀點來理家。家政課程目標為:1.具有飲食、服裝與家庭生活相關的知識、2. 會自己思考,並有能力選擇良好的生活型態、3. 擁有自信、4. 會惜福 家政教師課程決定的歷程依序為課程目標、課程架構與教材的來源、課程內容安排,時間分配與單元順序決定,以及教學活動與評鑑課程的方式,課程決定的最後一個階段,則是與學生討論。家政教師所設定之課程目標,主要以自己所理解的家政教育為設定課程目標的依據,其次是觀察社會現象、發現問題後決定該科之課程目標,主要希望學生有生活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 影響高中家政教師課程決定之影響因素,主要可分成五大類,包含1.教師本身的因素、2.課程標準與教科書、3.學校內的因素、4.學校外的因素及5.季節、時令與節慶。 比較家政教師課程決定結果與課程標準規定之差異,教師實際所進行之家政課程無法完全達到課程標準所規定的內容。 高中家政教師之家政教育理念忽略了課程標準上訂定之目標中培養建立幸福家庭的信心及啟發繼續研習家政的志趣兩項。家政教師自訂課程包羅萬象,包含家庭的變遷、性別角色、下午茶、泡咖啡、手工藝等。 根據研究結果,研究者對課程綱要修訂者、教科書編寫者、師資培育機構、學校行政工作、家政教師與未來研究等提出建議。Item 夫妻權力對婦女服裝消費行為之影響研究(2003) 林靜宜; Lin Ching-Yi本研究係探討婦女個人與家庭背景變項、夫妻權力及婦女服裝消費行為三者之相互關係,以了解夫妻權力對婦女服裝消費行為之影響。本研究之研究對象選取台北巿20歲以上已婚,未離婚或未分居的婦女為研究母群體,採叢集抽樣,將台北巿分北、中、南三區,立意抽取國小、國中、高中一所,共計九所學校,其中國小抽取中或低年級共三班,國中及高中則各抽取二班,共21個班級的中小學生之女性家長,有效樣本數431人。本研究主要採取問卷調查法,進行各項資料的蒐集。以研究者自編之「台北巿婦女服裝消費行為問卷」為研究工具,問卷內容包括「個人與家庭背景資料」、「夫妻權力」、及「服裝消費行為」量表等。研究結果主要以次數分配、百分比、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迴歸分析等進行統計考驗。本研究發現如下: 一、婦女的教育程度、個人收入、以及社會地位不同,其服裝消費行為呈現顯著差異,而在家庭生命週期階段、以及家庭結構變項,則其服裝消費行為並未有顯著不同。 二、婦女的夫妻權力並不會因其教育程度、收入、家庭生命週期、及家庭結構不同而有顯著不同;僅夫妻社會地位差距不同而夫妻權力有顯著不同。 三、個人與家庭背景變項之夫妻社會地位差距與家庭生命週期二項可預測夫妻權力。 四、夫妻權力和妻子教育程度可以預測婦女服裝消費之自主性,妻子高收入可有效預測婦女單次與一年服裝消費金額。 最後根據研究發現,作成結論與建議,供已婚婦女本身、服飾廠商與服飾行銷公司及未來研究的參考。Item 休閒旅遊消費主題教學對國中生消費(2003) 楊斯雲本研究旨在瞭解國中生休閒旅遊消費知識、態度與行為之目前水準,並發展休閒旅遊消費主題教學方案,探討休閒旅遊消費主題教學對國中生消費知識提升、消費態度改善與消費行為改變之效果。 本實驗採準實驗研究設計,選擇新竹市某國中一年級四個班共150位學生為研究對象,實驗組(76人)接受的教育介入為每週兩次,每次45分鐘的「國中休閒旅遊消費主題教學活動」,而對照組(74人)則進行一般的綜合活動領域課程教學。在教育介入前後一週及後測結束後一個月,分別對實驗組及對照組進行「國中生休閒旅遊消費知識、態度與行為問卷」的前後測及後後測,以瞭解教育介入後的成效。 結果發現: 一、 國中生目前休閒旅遊消費知識不足;休閒旅遊消費態度雖有積極傾向,但仍需加強;休閒旅遊消費行為雖偏正向,但仍需加強。 二、 休閒旅遊消費主題教學活動介入後,對受試學生的休閒旅遊消費知識提升、休閒旅遊消費態度改善、與休閒旅遊消費行為改變有顯著的教學成效,並具有顯著的學習保留效果。 三、 休閒旅遊消費主題教學活動介入後,對休閒旅遊消費知識的提升,女生的介入效果優於男生,家庭社經地位則不影響其知識的提升;而休閒旅遊消費態度改善、休閒旅遊消費行為改變皆不因性別與家庭社經地位不同,而有不同的教學成效。Item 衣著消費主題教學對國中生消費知識態度與行為效果之試探性研究(2003) 許珮榕本研究旨在瞭解國中生衣著消費知識、態度、與行為之目前水準,並發展衣著消費主題教學活動,探討衣著消費主題教學對國中生消費知識提昇、消費態度改變、與消費行為改變之效果。本研究採準實驗研究設計,選擇台北市某國中二年級四個班級共139位學生為研究對象。實驗組(n=69)接受的教育介入為每週一次,每次90分鐘的「國中衣著消費主題教學活動」,而對照組(n=70)則進行一般的家政課程教學。在介入前、後一週及介入後一個月分別對實驗組及對照組進行「國中生衣著消費知識態度與行為問卷」的前、後測及後後測,以瞭解教育介入後的成效。結果發現:一、國中生目前衣著消費知識尚可;衣著消費態度雖有積極傾向,但仍待加強;衣著消費行為雖偏良好,但仍待加強。二、衣著消費主題教學活動介入後對受試學生的衣著消費知識提昇、衣著消費態度及衣著消費行為改變有顯著的教學成效。對實驗組學生追求消費者權利與義務的態度有顯著的教學成效,在追求正確資訊及消費者教育權利與義務的行為有顯著的教學效果。三、衣著消費主題教學活動介入後,實驗組學生之衣著消費知識、態度與行為的改變,並不會因學生性別及家庭社經地位的不同而有差異。Item 國民中學實施青少年與老人代間方案之成效研究---一個行動研究之取向(2003) 方淑玉本研究主要探討在國中實施青少年與老人代間方案課程的可行性。分為三個研究目的:(一)探討國中生與老人代間方案之發展歷程。(二)透過行動研究方法,實施代間方案課程。(三)探討國中生對代間方案的學習興趣與學習成效。 本研究是以行動研究的方式,發展國中生對老人的代間方案。首先分析代間方案的課程理念,設計規劃生理性、心理性、社會活動性等三大主題課程與飲食計畫、人際關係等二大融入代間議題課程;並以質性分析的方法,探討在國中實施代間方案的發展歷程、及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成效。 本研究之研究結論為: 一、本研究代間方案的課程設計原則為:代間方案是一種體驗課程、代間方案的設計要能合乎學生能力及需求、代間方案強調從生活中實踐的行動力、代間方案著重多元的活動設計、代間方案力求融入國中現有教學單元。 二、代間方案的實施策略,可採用協同教學的教學型式,以生理性、心理性、社會活動性之主題課程及融入課程等方式,進行代間方案。 三、代間方案主題課程的實施成效,肯定代間方案的主題課程設計可以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能呈現出對老化的正確認知,對老人的正向感受,省思自己對待老人的態度,及對未來老年生活的規劃。 四、代間方案融入課程的實施成效,學生能持續地維持主題單元時的老化認知,運用在飲食與人際相處的生活層面;也可以覺察自己代間相處的態度,啟發自我學習代間相處的動力。 針對本研究的代間課程設計,提出三個建議的方向: 一、對教師的建議:在教學資源方面增加體驗輔具的設計普及性及學校教學設備資源的配合;在人力資源方面需加強學校教師團隊的參與,及社區、社團等人力的支援;在教學活動設計方面,盡可能採取多元活動的教學策略,調整教學年級的規劃,加強部分活動的學生參與度與討論深度。 二、對學生的建議:結合社團活動、社區參觀或學校本位課程的規劃設計,鼓勵學生利用課餘或公共服務時間,參與相關活動。 三、對家庭的建議:多建立青少年與家中老人相處的機會,讓青少年能經由與家中長者的良好相處與彼此關懷,建立自己接觸老人的信心,進而將代間接觸的視角拓展到生活週遭的老人。 本研究之研究結果僅限研究班級中的反應回饋,建議後續研究者能進行代間課程的實驗研究,以更清楚瞭解國中生在接受代間課程後,對待老人態度的影響。Item 高職幼兒保育科學生專業科目學習滿意度及其相關影響因素之研究(2003) 謝寶琳本研究旨在於從學校背景、學生學習背景及學生家庭背景等三個角度,探討高職幼兒保育科學生專業科目之學習滿意度現況及其影響因素。經文獻探討、分析、專家效度、預試及信度分析,編製「高職幼兒保育科學生專業科目學習滿意度及其相關影響因素之調查問卷」,含專業課程與教學、專業設備與使用、專業學習環境、專業學習成果與應用、及校園人際關係等五個層面。 研究樣本為使用高職幼兒保育科課程標準之學校。採分層立意取樣方式,將台灣地區幼兒保育科學校以型態分高中附設、家商、工家及家護等四類,各取學校二所,共取八所學校,於該校二年級的學生各抽兩班,共749位學生,回收650份,回收率87%,得有效問卷635份,有效率85%,並請科主任填寫學校及幼兒保育科之相關資料。再利用平均數、標準差、次數分配、百分比、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薛費法事後比較、皮爾遜積差相關及多元逐步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加以分析,得到研究結論如下: 一、高職幼兒保育科學生對專業科目的「整體學習滿意度」感到「滿意」。五個層面的滿意程度依序為:(一)專業課程與教學。(二)專業學習成果與應用。(三)校園人際關係。(四)專業學習環境。(五)專業設備與使用。 二、教師的表現是學生學習滿意度的重要因素。 三、家商型態學校的高職幼兒保育科學生對專業科目學習滿意度在四類取樣學校中最高。 四、提高學習興趣為增進高職幼兒保育科學生專業科目學習滿意度的重要條件之一。 五、重修可提高「專業學習成果與應用」層面的學習滿意度。 六、親子關係良好的高職幼兒保育科學生能有較高的專業科目學習滿意度。 七、「專業設備與使用」層面為高職幼兒保育科學校較需要改進的項目。 最後,研究者並就教育行政機關、幼兒保育科學校、幼兒保育科教師、及後續研究提出相關建議。Item 教師思考及其課室活動之研究:以幼稚園小班教師為例(2003) 楊惠蘭本研究在探討二位幼稚園小班教師的思考及在其思考下所呈現的課室活動內容。使用質性研究的取向,在自然情境中,經過觀察、訪談、文件蒐集等的交互使用,以獲得厚實的可信賴資料,並在過程中不斷進行分析,而獲致研究的結果。 研究發現;在教師的思考歷程下,將呈現其獨特的課室活動。寶老師的思考內容為: 一、提高幼兒的主動性。因而在寶老師課室活動內容中,所呈現的特點有: 1. 多樣化環境的安排; 2. 配合幼兒的興趣; 3. 營造環境中的秩序感。 二、培養幼兒的基本能力。因而在其課室活動內容中,呈現的特點有: 1. 幼兒動手能力的強調; 2. 自理能力的訓練; 3. 溝通表達能力的建立; 4. 觀察力的養成 三、兼顧幼兒的全人發展。因而在其課室活動內容中的特點有: 1. 配合幼兒的年齡發展層次 2. 注重幼兒多元智能均衡發展。 而小荷老師的思考及其課室活動分別是: 一、尊重幼兒的個別性。因而在小荷老師課室活動內容中,呈現的特點有: 1. 全心全意的關懷; 2. 幼兒特質的瞭解。 二、相信幼兒的主動性。因而其課室活動內容特點為: 1. 依據幼兒的興趣出發; 2.同儕學習的重視。 三、發揮幼兒的潛在能力。因而在其課室活動內容中所呈現的特點有: 1. 想像力與創造力的啟發; 2. 師生主權的平衡。 根據研究發現,衍生出討論的議題有: 一、課室活動將反映教師內在對於教學、兒童發展的思考及知識。 二、在信任與尊重幼兒能力的前提下,才得以實施以幼兒為中心的課室活動。 三、二位教師在思考及課室活動的主要差異有: 1. 重視幼兒全人發展與重視幼兒獨特性發展的不同。 2. 對於幼兒主動性的看法不同。 3. 對幼兒基本能力的定位不同。 四、教師間的搭檔及配合。 最後分享研究進行的經驗及心得,希望能提供後續研究者相關建議。Item 家政專業課程網路教學發展之研究(2003) 施如意本研究旨在建立女衫輔助課程網路教學的設計原則與方法,實 際開發一個高職學生用女衫網路教學的輔助課程網站,並經由學生與 教師的調查評估其運用成效與限制。輔助課程的內容包括設計、製 圖、縫製、小常識、動董腦與服裝秀等六個單元,資料的架構採用前 導組合模式,先將教材組織加以設定,建立概念發展的順序,協助使 用者循序學習。課程的設計方法採用學習環教學模式,首先藉著教學 情境的安排引發學習興趣,並導引學生進入概念探索階段;接著展開 互動式連結教學層次,協助學生進入概念建立階段;最後利用動動腦 與服展觀摩,使學生達成概念應用階段。 根據調查結果,學生學習後在網站內含的知識性與引發趣味性 項目的平均分數較低,但是在難易適中度的平均分數則較高。同時, 學生學習前較為著重介面效果,然而學習後在接受性項目的平均分數 較高,顯示較為認同本網站。在差異性分析方面,學習前與學習後學 生在趣味性、親和性、操作簡易性與接受性等四個項目都達到統計標 準的顯著差異。此外,教師與學生學習前在親和性、操作簡易性與接 受性等項目都有差異,但是與學生學習後的意見較具有一致性。 研究結果顯示網站補助教學係為一種有效的工具,所開發的網 站可做為女衫教學的補助教材。同時,學生的意見反應須要加強影音 等介面效果,教師雖然也認同本網站的教學功能,但是認為無法完全 取代學校的課堂教學。Item 國民中學教師對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課程接受度及執行時的困難之調查研究(2003) 林思道本研究旨在探討國民中學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師對新課程接受度之現況,分析教師背景變項在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師對新課程接受度的差異情形及其影響因素,並歸納教師執行新課程時的困難點。本研究主要採用問卷調查法進行研究,並輔以立意取樣,訪談蒐集各方的實務意見。本研究以台北縣公立國中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師為對象,共計49所國中,304位教師參與研究調查。所得資料以SPSS套裝軟體進行分析,使用的統計方法包括:次數分配、百分比、平均數、標準差、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二因子變異數分析。研究所得之主要結果歸納如下: 一、 目前台北縣國中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師對新課程的接受度屬於中上程度。 二、 台北縣國中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師的性別、兼任職務、學科背景、教學型態對於教師對新課程部分層面接受度具有顯著差異。 三、 台北縣國中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師的年齡、學歷、服務年資對於教師對新課程各層面接受度都未具顯著差異。 四、 教師的年齡與學科背景有交互作用,影響其在「課程目標」、「教材教法」層面上接受度有顯著差異。 五、 教師的學歷與學科背景有交互作用,影響其在「課程目標」層面上接受度有顯著差異。 六、 在教學準備方面的困難主要為:「學科背景以外的其他專業知能不足」、「授課時數過多,備課時間不足」。 七、 在設計、執行課程方面主要的困難為:「能力指標的落實困難」、「協同教學模式不成熟」、「缺乏合適的活動場地」、「學校、學生、家長的配合度低」。 八、 在成績評量方面的困難主要有:「評分的標準難定」、「學生人數太多,文字評量負擔太重」。 最後依據上述研究結果,本研究針對教育行政機關、師資培育機構、學校、教師及未來研究上,提出具體建議,以供參考。主要的建議如下: 一、 教育行政單位應明確設定並落實配套措施,同時逐步充實基層學校之教學設備。 二、 學校方面應加強對教師進修的輔導,並適時給予教師支持。 三、 教師本身應積極進修,並對新課程的實施提出適切的建言。 四、 未來的研究可以考量增加質性研究的部份,並分析、比較合科與分科之不同教學型態下,教師執行課程時困難點的差異情形。Item 飲食消費主題教學對國中生消費知識態度與行為效果之試探性研究(2003) 楊佳欣本研究旨在瞭解國中生飲食消費知識、態度、與行為之目前水準,並發展飲食消費主題教學方案,探討飲食消費主題教學對國中生消費知識提昇、消費態度改變、與消費行為改變之效果。本研究採準實驗研究設計,選擇台北縣某國中二年級四個班級共119位學生為研究對象。實驗組(n=62)接受的教育介入為每週一次,每次90分鐘的「國中飲食消費主題教學活動」,而對照組(n=57)則進行一般的家政課程教學。在介入前、後一週及後測結束後一個月分別對實驗組及對照組進行「國中生飲食消費知識態度與行為問卷」的前、後測及後後測,以瞭解教育介入後的成效。結果發現:一、國中生目前飲食消費知識不足、飲食消費態度已雖有積極傾向,但仍待加強、飲食消費行為雖偏正向,但仍待加強。二、飲食消費主題教學活動介入後對受試學生的飲食消費知識提昇、飲食消費態度改變有顯著的教學成效。尤其就八大權利義務而言,在追求基本需求及服務、安全、選擇、表達意見、求償、健康環境權利義務態度有顯著的教學成效及保留效果,在追求正確資訊權利義務態度及追求求償權利義務行為有顯著的教學效果。三、在追求基本需求及服務權利義務態度及行為上,女生的介入成效優於男生。在追求選擇權利義務行為的教學效果上,中社經地位學生顯著優於低社經地位學生。追求基本需求及服務權利義務行為的教學保留效果,高社經地位學生顯著優於中社經地位學生。Item 維繫婚姻穩定的歷程與影響因素之研究-以結婚20年以上的女性為例(2003) 吳心芝本研究之目的為瞭解婚姻中預期性與非預期性事件,夫妻壓力調適的歷程以及探究影響婚姻穩定的因素。研究方法採用深入訪談法,透過訪談大綱的輔助蒐集資料。研究樣本為婚齡介於24-35年之間、年齡介於45-55歲之間、初婚、未曾分居、育有三子的女性。 研究發現夫妻調適婚姻中事件的歷程中,積極的調適策略(如尋求資源、溝通協調)對婚姻的維繫可能較有助益,消極的調適策略(如抱怨、忽略)對婚姻的維繫則可能較不具助力。其中尋求資源是夫妻從事件中脫困的主要策略。女性所擁有的人際網絡資源,特別是原生家庭,對婚姻事件的調適有很大的影響。有些女性在壓力調適不良的情況下,仍能繼續維持婚姻的原因,可能有一部分是受到「珍惜情感」、「重視責任」、「與配偶有共同努力的目標」等婚姻信念的影響。 影響婚姻穩定的因素,受訪資料顯示出原生家庭成長經驗、正向思考能力、夫妻間互動、文化規範等,對出生於30-40年代女性婚姻之穩定有所影響。在原生家庭成長經驗方面,包括家人分工盡本分、個體與家人的互動經驗中責任感的形成、守本分的義務等因素,使女性認知在婚姻中的角色與責任;而正向思考能力可能會影響婚姻穩定,具有正向思考能力的女性,較會用正向積極的態度看待婚姻中的問題,抗壓性亦較強;夫妻間的互動亦可能影響婚姻穩定,當女性感受到夫妻互動中包含越多情意的表達、相互的依賴及適度的讓步,皆有助婚姻的穩定;而「父系家族的角色規範」、「宿命觀」則是牽制出生於30-40年代的女性留在婚姻中的一股無形力量。Item 餐飲科學生性騷擾知覺,經驗及處理方式之探討(2003) 李峙欣對於未來將投入餐飲業的餐飲科學生來說,實習的經驗很重要,會影響日後工作態度及工作品質,然而餐飲從業人員是遭受性騷擾的高危險群,因此本文以餐飲科學生為研究對象,進行性騷擾知覺、經驗及面對騷擾處理方式研究,以立意取樣的方式,發放250份問卷,共得有效問卷223份。以因素分析、變異數分析、卡方分析進行統計分析。 研究結果顯示:女性學生認定性騷擾的標準較男性學生來得廣泛,實習時間愈長,性騷擾的經驗也愈多。女性學生較男性學生常遭受男性上司「性注視騷擾」,也較常遭受男性同事「性注視及性言論騷擾」、「頭及手部騷擾」及男性顧客「性注視騷擾」;而男性學生較女性學生常遭受女性上司「頭及手部騷擾」,也常遭受女性同事「性要求騷擾」及「臀部騷擾」。 「眼光在我的身上四處打量」、「輕拍我的肩膀」、「談論有性意味的笑話」、「輕拍或撫摸我的頭」、「對我拋媚眼」、「輕拍我的手臂」、「輕拍我的肩膀」這些行為是餐飲科學生較常發生的性騷擾經驗,然而這些行為卻不被餐飲科學生歸類為性騷擾行為。在遭受「輕拍我的臀部」、「目不轉睛的注視我的身體敏感部位」的騷擾,是餐飲科學生較同意的性騷擾行為,顯見被注視著及碰觸自己的身體敏感部位是會令餐飲科學生感覺不自在及不舒服的。多數餐飲科學生面對性騷擾的處理方式是「告訴其他認識的人(例如:同學、朋友等)」等消極的處理方式。最後,本研究針對研究結果提供具體的建議給學校、實習指導老師及業者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