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Yu-Wen Chou"
Now showing 1 - 15 of 15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十九世紀首位美籍傳教士裨治文在華教育事業與美國教育制度的引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9-12-??) 周愚文; Yu-Wen Chou本文旨在探討十九世紀首位來華美籍傳教士裨治文的教育事業,及其對引介美國教育制度的影響。本文採歷史研究法,經考證及分析一手中、英文史料後發現,裨治文在華31年間,除直接布道外,還藉翻譯聖經、出版書籍、發行報刊及設立學校來傳福音。他所撰《美理哥合省國志略》是首部美人介紹美國及其教育制度之作,廣為時人鈔引。另他在穗、澳、港、滬設立學塾,教育貧童,並倡「設學輔教」策略,起初未獲所屬美部會支持,但仍以己力募款興學。裨夫人也積極在穗、滬、京設立女塾,興學輔教。直到他病逝後,1877年在華各差會才改變態度,改支持興辦教育事業。之後,美部會擴展華北教育事業,更建立教會學校系統,故裨治文早期引介美國教育制度的先驅角色實不可忽視。Item 吳汝綸日本教育考察與對晚清學制建立影響程度的再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015-09-??) 周愚文; Yu-Wen Chou中國教育西化始於晚清,而壬寅及癸卯學制則是創始,主要仿日。制定過程中,過去許多研究認為吳汝綸是主要影響人物之一,他在就任京師大學堂總教習前獲派赴日考察教育4個月,透過參觀、訪談、聽講及資料蒐集,希望全面深入瞭解日本教育的發展與問題。訪問結果除即時陳報管學大臣張百熙及相關人員外,另出版《東遊叢錄》供修訂癸卯學制參考。但經本研究再考察發現,因人在日本考察、返國後朝局不利及病逝等因素,故他未能直接參與規劃、引導方向,以致主政人員在設計學制時,仍只是複製日本制度而已。Item 吳汝綸日本教育考察與對晚清學制建立影響程度的再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015-09-??) 周愚文; Yu-Wen Chou中國教育西化始於晚清,而壬寅及癸卯學制則是創始,主要仿日。制定過程中,過去許多研究認為吳汝綸是主要影響人物之一,他在就任京師大學堂總教習前獲派赴日考察教育4個月,透過參觀、訪談、聽講及資料蒐集,希望全面深入瞭解日本教育的發展與問題。訪問結果除即時陳報管學大臣張百熙及相關人員外,另出版《東遊叢錄》供修訂癸卯學制參考。但經本研究再考察發現,因人在日本考察、返國後朝局不利及病逝等因素,故他未能直接參與規劃、引導方向,以致主政人員在設計學制時,仍只是複製日本制度而已。Item 我國推動九年國民教育政策之研究(2013) 葉歡; Huan Yeh本研究旨在探討中央政府遷臺後,延長義務教育相關政策的擬訂與九年國民教育的推動經過,並分析當時執政者、學者專家及輿論意見,找出九年國民教育政策形成及影響實施的因素。 本研究採用歷史研究法,時間從民國44年至民國69年,空間以臺澎金馬為主。主要發現結果如下: 一、實施九年國民教育之前,政府曾推動相關政策或措施做準備。 二、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政策,係依據蔣中正總統的理念與主張而制定。 三、實施九年國民教育使我國國民的教育在量與質上提升,但未能完全消除升學主義,而是延後至國中階段。 四、影響延長九年國民教育政策決定的因素,主要來自教育、政治與經濟三方面。 五、實施初期師資素質、編班方式、教材難度及學生成績低落等問題,影響九年國民教育政策推動。Item 教育革命的挑戰:晚清西式初等教育制度建立與國民教育的醞釀(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21-09-??) 周愚文; Yu-Wen Chou清光緒29年朝廷訂頒《奏定學堂章程》,全面改行西式學制,31年再廢科舉,原有教育制度全面廢止,其舉可視為教育革命。然章程公布後,中央如何落實,過去相關研究有限,本文採史學方法,據一手官方文獻及報刊,以當時法、德國民教育概念視角,檢討最基礎初等教育的規劃、實施與調整。因該學制仿日制,日又仿自法、德。施行時遇到主、客觀困難而被迫調整,為求教育普及,先後採設半日學堂、設小學簡易科、縮短修業年限、設簡易識字學塾等變通措施;因政府無力全由公辦,遂容許私塾續存但進行改良,只能宣揚義務教育觀念及預備實施強迫教育而無法正式實施,僅官立免學費而無法全面免費。總之,晚清初等教育制度,已有當時法、德國民教育的部分內涵,但民國初延續,抗戰時才立法實施,其由上而下、穿衣改衣、先求有再求好、先量後質等推動策略,值得今後中央推動教改者警惕。Item 教育體制改革下行政組織的轉型:晚清省級教育行政制度的再造(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022-03-??) 周愚文; Yu-Wen Chou二十世紀各國推動教育制度改革時,常連帶改革教育行政制度。本文以中國晚清「癸卯學制」的頒行為例,採史學方法,透過耙梳、分析與考證一手官方文獻及報刊,探究變革的原委、新制的內涵與影響,以瞭解中層省級教育行政機關的轉型與再造。清廷原每3年派學政監督一省學務與科舉,地位與督撫平行。但光緒29年頒行「癸卯學制」後,建議各省新設學務處,與舊制並行。廢止科舉後,督撫與學政共管學堂。原有學政存廢及職掌的調整,成為爭議的焦點,曾提出七種方案,最後折衷決定裁撤學政,新設提學使司及提學使,該案改革幅度最大;且提學使與督撫間,提學使、督撫與學部間,提學使與中央各部間權力均出現巨變;而中層省級教育行政機關的重組,更存在省級教育行政機關存在的必要性、學務權歸屬中央或地方及屬於普通行政或專業行政等三項根本問題。民國成立後,類似爭議仍出現,迄今猶存,故值得日後教育改革者警惕。Item 晚清戊戌維新前官民對英國教育的引介初探(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017-03-??) 周愚文; Yu-Wen Chou在清光緒早期使英外交官介紹英國教育之前,19 世紀起即已有傳教士及官民編著史地書籍介紹之,本研究據此分析其對英國教育的引介。研究發現戊戌維新前,有24種書記錄了英國教育措施,其要點如下:一、範圍以中小學及大學最多,少數兼及幼兒園、軍校、其他類學校及教育行政機關。二、地區以英格蘭為主,蘇格蘭次之。三、中小學方面,以小學為主,內容涵蓋其慈善性質、入學年齡、校數、人數、學費、學習內容、男女分校,兼及免費及強迫。但未注意《小學教育法》公布後,形成的董事會學校與自願學校雙元制及其影響。四、大學方面,多介紹牛津、劍橋、愛丁堡及都柏林等老大學的分布、名稱及數量。少數述及其學習內容、考試、學位等第及教師。但對於大學與所屬學院的關係為何、三地體制有所不同,及19 世紀後半新興的地方級學院等問題,多未提及。五、諸書戊戌維新前已出版,且後人曾閱讀或引用,但實際流通量與影響不易評估。六、此期透過遊記去理解英國方式,近似比較教育「旅人故事時期」的作法。七、因英制偏地方分權而分歧複雜,清人很難一窺全貌,諸書僅是初步、片段的介紹;且因社會仇外,故此階段無法進行教育借入。Item 晚清戊戌變法前英人在華教育活動與英國教育經驗的輸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7-09-??) 周愚文; Yu-Wen Chou本文旨在探討戊戌變法前英人如何利用在華教育活動輸入其教育經驗。自1843年起,英人透過官、私管道,輸入其教育經驗。1858年前,差會辦有各類男女義塾,主收下層子女免學費,教中文聖經,程度低,組織欠備,量少規模小,設於通商口岸。之後,教士得入內地傳教辦學。上海出現制度、組織及課程較完備學堂,教英語或西學,程度提高,但量少未成體系。有書館採高學費收富商子弟,用英語教學。官辦同文三館、船政學堂等學堂雖聘英籍教習,但人少且禁傳教,影響有限。故1898年前英人輸入教育經驗,是摸索、個別、無規劃與體系的歷程,又因社會排外反教,難以推廣。此與甲午戰後,朝野以日為師、主動仿日制定兩學制有別。各差會爭辯「以學輔教」策略,直到1890年始有共識。英人校數雖增,但成效與制度化均不及美人,故更難發揮影響力。Item 晚清戊戌變法前英人在華教育活動與英國教育經驗的輸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7-09-??) 周愚文; Yu-Wen Chou本文旨在探討戊戌變法前英人如何利用在華教育活動輸入其教育經驗。自1843年起,英人透過官、私管道,輸入其教育經驗。1858年前,差會辦有各類男女義塾,主收下層子女免學費,教中文聖經,程度低,組織欠備,量少規模小,設於通商口岸。之後,教士得入內地傳教辦學。上海出現制度、組織及課程較完備學堂,教英語或西學,程度提高,但量少未成體系。有書館採高學費收富商子弟,用英語教學。官辦同文三館、船政學堂等學堂雖聘英籍教習,但人少且禁傳教,影響有限。故1898年前英人輸入教育經驗,是摸索、個別、無規劃與體系的歷程,又因社會排外反教,難以推廣。此與甲午戰後,朝野以日為師、主動仿日制定兩學制有別。各差會爭辯「以學輔教」策略,直到1890年始有共識。英人校數雖增,但成效與制度化均不及美人,故更難發揮影響力。Item 晚清林樂知在華教育事業與美國教育的引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20-09-??) 周愚文; Yu-Wen Chou中國近代教育的西化可視為教育革命,始於晚清,教會學校是主要途徑之一,而美國在華差會扮演重要角色。本文旨在探討美國監理會林樂知在華47年的教育事業和其引介美國教育的貢獻,及其對中國教育西化的影響。本文採史學方法,使用晚清中英文報刊及史料彙編等資料。研究發現,林樂知因傳教經驗,體認教育手段的重要性而採「設學輔教」策略,先後設立初等學塾、中西書院及中西女塾,並倡議設大書院,進而促成該會的三級教會學校體系與東吳大學堂的建立。甲午戰爭後林樂知提倡「文學興國」理念,透過書刊引介美國教育制度,並提出改革中國教育的建議,戊戌維新時有類似的措施,故其對引介美國教育制度及中國教育西化的影響不宜忽略。最後,本文提出對現代教育移轉及教會學校與國家教育體制關係的啟示。Item 晚清甲午前使英人員教育見聞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6-09-??) 周愚文; Yu-Wen Chou中國教育西化始於晚清,官方對主要對手英國教育的接觸,則遲至光緒朝初,本文旨在探討甲午前7位使英外交官對於英教育的觀察,進而分析其認識程度及影響。主要史料為諸人日記或筆記,其範圍涵蓋中小學、大學、海軍學堂、女子學校、職業學校及師範學校,地區以英格蘭為主,另提及教育行政制度及學制。7人中有2人通曉英語,餘人參訪時需透過翻譯,以致產生理解差異。其所留紀錄,甲午前多已出版,數位後使英者,曾看過前人之書。限於當時社會反洋的氛圍濃厚,以致諸人在英國的一手教育見聞,實難大量引介到國內,以帶動教育革新。以教育遷移理論觀之,此過程只能視為教育借入前的醞釀階段。Item 晚清甲午前使英人員教育見聞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6-09-??) 周愚文; Yu-Wen Chou中國教育西化始於晚清,官方對主要對手英國教育的接觸,則遲至光緒朝初,本文旨在探討甲午前7位使英外交官對於英教育的觀察,進而分析其認識程度及影響。主要史料為諸人日記或筆記,其範圍涵蓋中小學、大學、海軍學堂、女子學校、職業學校及師範學校,地區以英格蘭為主,另提及教育行政制度及學制。7人中有2人通曉英語,餘人參訪時需透過翻譯,以致產生理解差異。其所留紀錄,甲午前多已出版,數位後使英者,曾看過前人之書。限於當時社會反洋的氛圍濃厚,以致諸人在英國的一手教育見聞,實難大量引介到國內,以帶動教育革新。以教育遷移理論觀之,此過程只能視為教育借入前的醞釀階段。Item 晚清甲午前在華中外人士對於美國教育的介紹(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9-03??) 周愚文; Yu-Wen Chou本文旨在探討甲午前在華中外人士對美國教育的介紹,透過對49種當時出版專書之分析,發現主要屬史地類,編著者以傳教士居多,出版時間以同光朝較多。其中有教育記事者26種,內容涉及中小學、大學、女子教育、陸海軍校、聾啞院、師範學堂、神學院、醫學院、法學院、育嬰院、教育行政制度、技藝館、圖書館等主題;範圍涵蓋一特區29州。但對國名與地名、中小學與大學的譯名不一,因美國由公立共同小學、免費公立中學及州立大學所構的教育階梯,與以8-4制為主的三級學制尚在形成,更增加清人理解的困難。又用中國科舉概念去理解與轉譯美國學制易生誤解,雖略及教育行政制度,但未辨明教育權屬地方而非聯邦。總之,甲午前清人無法從論著中認識美國教育的完整面貌,不利日後的教育借用。Item 羅振玉日本教育考察與晚清學制制定的關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5-03-??) 周愚文; Yu-Wen Chou羅振玉早年關心農業與教育,曾辦東文學社教日語,出版《農報》,譯農書,故受張之洞聘請,掌湖北農務局及農學堂。1901 年辛丑詔改各省書院為學堂, 獲張之洞與劉坤一共薦率員考察日本教育兩個月。先後訪談重要政教人物,參訪東京、京都、奈良等地學校24所,蒐購中小學教科書及理化器材。因時短、行程緊湊及語言限制,未讀前人考察紀錄,自認收穫有限。返國後,他曾獲張之洞五次接見,並命向鄂官員講說教育。又代張之洞擬教育制度草案欲與劉督會奏,但因劉屬官反對遂寢。他遂出版訪日紀錄及資料,並發表〈學制私議〉等文建議興學,部分被鄂參採。當朝廷擬訂王寅及癸卯學制時,羅未參與而資料只供參考,但章程規定中小學堂學科八科及小學堂以學國語為主等三項,可能與其建議有關。隨行陳毅曾譯日教育法規並兩度遊日,起草奏定章程時,當不會只憑文獻閉門造車,但主政者乏直接經驗,故教育借用日制時難盡合國情。Item 羅振玉日本教育考察與晚清學制制定的關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5-03-??) 周愚文; Yu-Wen Chou羅振玉早年關心農業與教育,曾辦東文學社教日語,出版《農報》,譯農書,故受張之洞聘請,掌湖北農務局及農學堂。1901 年辛丑詔改各省書院為學堂, 獲張之洞與劉坤一共薦率員考察日本教育兩個月。先後訪談重要政教人物,參訪東京、京都、奈良等地學校24所,蒐購中小學教科書及理化器材。因時短、行程緊湊及語言限制,未讀前人考察紀錄,自認收穫有限。返國後,他曾獲張之洞五次接見,並命向鄂官員講說教育。又代張之洞擬教育制度草案欲與劉督會奏,但因劉屬官反對遂寢。他遂出版訪日紀錄及資料,並發表〈學制私議〉等文建議興學,部分被鄂參採。當朝廷擬訂王寅及癸卯學制時,羅未參與而資料只供參考,但章程規定中小學堂學科八科及小學堂以學國語為主等三項,可能與其建議有關。隨行陳毅曾譯日教育法規並兩度遊日,起草奏定章程時,當不會只憑文獻閉門造車,但主政者乏直接經驗,故教育借用日制時難盡合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