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Yeu-Ting Liu"
Now showing 1 - 6 of 6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FonF教學對以英語為外語青年學習者 寫作中使用英語動詞過去式之效益(2011) 紀昇助; Sheng-Chu Gary Chi本研究旨在檢驗三種FonF教學方式:指正性回饋 (CF),輸入強化 (IE) 及思處指引 (PI) 在三面向的成效。此三面向分別是:(1) 強化高中學生英文寫作-看圖說故事-使用動詞過去式的整體效益;(2) 比較每項教學方式間的相對效益, 以及 (3) 效益的延續性。本項研究於台北艋舺一中實施,160位來自四個班級的高一學生分成四組,一對照組,三實驗組,四組都接受二階段前測,一階段選擇,一階段寫作文,為看圖說故事題型。前測之後, 進入實驗階段,三實驗組接受各教學活動,活動後填寫檢視學生學習期間注意力的問卷。最後,全四組學生接受後測、延遲後測,皆為寫作,題型為看圖說故事。動詞過去式使用的正確率計算後輸入統計軟體分析,使用重複量數雙因子變異數分析、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事後分析(Scheffe)以及重複量數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數據結果的判讀輔以問卷所顯示的學生接受教學期間意識型中的注意力多寡程度。結果顯示FonF整體有效強化學生對過去式的注意,此發現與指正性回饋大部份的文獻結果吻合,指正性回饋是FonF教學活動的一環,大部份的文獻支持在寫作中使用指正性回饋。在FonF教學方式中,思處指引與指正性回饋成效大於輸入強化,成效延續到了延遲後測。此三項教學方式的成效差異,其中可能的原因為學習者的意識與思辨處理機制,本研究的討論著眼於此。Item 任務導向學習法與輸入處理教學法對青少年外語學習者英語寫作能力提升之效能(2014) 翁嘉貝; Ja-Bai Wong本研究目的在探討三種不同寫作教學法:輸入處理教學法(PI)、任務導向學習法(TBI)、結合上述兩個教學法(the eclectic instruction)對於(1)青少年外語學習者英語寫作能力提升之效能;(2) 三者教學效能之比較;(3) 三個教學法是否對於不同的寫作面向有不同程度的助益。本研究的實驗參與者為69位來自於新北市一所私立女子中學的七年級學生。在完成寫作測驗前測後,實驗參與者分別在不同的寫作教學組內接受主題相同、為期八週的寫作教學。八週後,實驗參與者填寫了一份教學反應與自評問卷並接受寫作測驗後測。實驗參與者的英文作文是根據大學學測英文作文的評分規準來批改並以重複量數雙因子變異數分析及事後分析來統計、分析研究結果。此研究發現(1) 此三種寫作教學法皆能提升青少年外語學習者的英語寫作能力。(2) 任務導向學習法與兩者結合的教學法在寫作的教學效能上優於輸入處理教學法。(3) 任務導向學習法與兩者結合的教學法對於寫作流暢度的助益優於輸入處理教學法。根據此研究的發現所提出的建議如下:國中英語教師可考慮將寫作教學與文法教學結合,如此不但可給予學習者更有意義的練習,也可銜接高中的作文教學。Item 口頭隱含指正回饋的類型對於台灣小學生英語發音的效用(2011) 謝正芳; Cheng-Fang Hsieh隨著越來越多研究探討「隱含式的著重形式教學」(implicit focus on form instruction),本研究旨在檢視與比較兩個不同隱含指正回饋類型(重鑄 recasts和澄清詢問clarification requests)對台灣小學生某個語音單位(無聲齒間音th)的發展。本研究採取僅後測設計;實驗對象為三十六位來自溝通式教學環境(政大實小)的小學生,基本上沒有英語溝通的問題。這些受試者被隨機地分派到其中一個組別,並在溝通活動中接受不同的隱含指正回饋類型(沒有隱含指正回饋、重鑄、澄清詢問)。實驗開始前一星期,受試者填寫英語學習相關問卷以確保他們在放學後的英語學習行為具同質性;此外,受試者還參與診斷測驗以確認他們無法正確地發出「標的語音」(target sound item)。在實驗期間,受試者完成兩個溝通式活動、回溯的口頭報告和立即後測;口頭報告的目的為檢視是否受試者察覺到隱含指正回饋與標的語音的存在。實驗結束後三天,受試者完成和立即後測完全相同的延宕後測。為了探討三組間是否因為不同的隱含指正回饋類型而展現出不同的學習成效,本研究利用了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和獨立t檢定以達成研究目的。 研究結果顯示隱含指正回饋在立即與延宕後測中均促進了標的語音的正確性。此結果可歸因於選擇一個明確的語言形式(a specific linguistic form)和對這個形式持續提供指正回饋(consistent treatments),而這樣的實驗設計促使受試者注意到指正回饋與標的語音的存在並使他們較能針對有問題的語音作修正。然而,不同的隱含指正回饋類型,無論在立即或延宕測驗中,均沒有對標的語音的正確性產生顯著不同的效果(澄清詢問原本假設會產生較重鑄更顯著的成效因為前者不會直接提供正確的語言形式而是要求受試者自行修改有問題的發音,如此以來受試者可能比較會注意到「指正」回饋和有問題的語音)。此結果受到受試者之前的英語學習經驗和任務型態(task-type effect)的影響。本研究發現這些受試者在原本的英語學習環境中就常接收到「重鑄」這個指正回饋,因此他們對此回饋類型的敏感性很強;此外,一些接收重鑄為指正回饋類型的受試者在立即與延宕測驗時接收來自研究者不經意的指正回饋,因此相較於其他受試者,他們也許在後測中特別注意到標的語音的存在。由於以上的原因,關於澄清詢問與重鑄這兩個隱含指正回饋類型的成效與注意力分配(attentional distribution)的假設並未獲得證明。 根據本研究結果,隱含指正回饋對語音學習所產生的成效和各式各樣的因素有所關聯,像「如何執行隱含指正教學」和「學習者對隱含指正回饋的認知」,而這些發現也為未來的研究提供了相關的啟示與建議。Item 單字階層測驗之局部獨立性檢測(2019) 戴禮; Nigel P. Daly單字階層測驗(Vocabulary Levels Test, VLT)在一般前後測之實驗設計研究中,常作為分班測驗,診斷測驗,和學習的基準。相較於其它的詞彙量測驗,像是VST或者是Yes/No測驗,單字階層測驗在過去的35年間受到最多的注目,儘管此單字階層測驗的項目題組形式遭到一些質疑。因為單字階層測驗包含三個項目(定義),和六個選項(單字)。因為三個項目組合為同一題組的選項,曾有質疑指出回答其中一個項目會不公平地影響(或決定)同一題組的其他選項的答覆。這種局部依賴稱作為項目鍊(item chaining),且此種現象明顯地違反經典測驗理論和試題反應理論的項目獨立之基本的假設。假若項目鍊在測驗中是一種普遍的現象,此同時也挑戰另一個測驗理論的基本假設:單向度或者是測驗本身設計之評量能力,此以單字能力為例。若因為項目依賴違反兩個在測驗中基本理論假設,測驗的信度和效度將令人存疑。 本論文的目標為檢測一個簡短版本的單字階層測驗之項目獨立性,其中包含三個階層而不是五個階層。利用更廣泛的Rasch模式,以檢測在單字階層測驗中的項目獨立性之現象和範圍。本論文的資料蒐集包含302位大學和研究生的測驗資料,主要利用Winstep軟體在20個不同資料階層中,進行兩種類型的單項度測驗(1. 主成分殘差分析(PCAR)和2. Yen的 Q3值,此數值可以找出局部依賴的項目)。 1.結合三個單字階層測驗2,3和5(一個資料階層) 2.每一個獨立單字階層測驗(三個資料階層) 3.四個能力組別和所有的單字階層測驗(四個資料階層) 4.四個能力組別和三個獨立單字階層測驗 (十二個資料階層) 另外執行兩項分析;模擬資料包含非隨機殘差和實證資料之比較,另一項是用Rasch模式分析三項目組合的題組。總結,本研究綜合分析42個不同分析量化結果和質性分析有問題的題目,包含以下兩種方法:1. 作答規律包含答案,誘答選項,和未回應的選項;2. 利用COCA蒐集的單字頻率和分佈資料,COCA是目前最大的英文語料庫(Davies, 2008-)。 相似於文獻中的一些研究發現,其中單向度的Rasch分析結果顯示可接受之配適度,個人和項目之可信度。另外,和模擬資料比較時,亦很少不可解釋的變異數。這些數值顯示,單字階層測驗項目分析結果沒有發現明顯的或是有問題的測驗題目。但是,透過20個階層資料的組合分析顯示超過三分之一的測驗題目有以下傾項:1. 有兩項題目有局部依賴,依賴程度為弱到中等程度(相關係數0.3-0.7);和/或者2. 測驗題目中未在Rasch單字知識向度中,卻依據主成分殘差分析有顯著負荷量(超過 +/- 0.3)。執行質性分析以進一步了解Rasch統計檢測之結果。結果顯示由上述至少在兩項上述分析中,發現有一小組七個題組為可能有問題的局部依賴項目,而這些題組將進行題目敘述和單字頻率檢視。 雖然統計和質化分析的結果不能將局部依賴歸咎於項目鍊,這七個題組項目確實有一些共同的性質造成一些問題降低了測驗的能力。這些性質包含兩個項目在困難度上面有相當大的差別,於此論文中稱作 “2-vs-1 困難群”;事實上,在30個題組中就有19個題組項目有此傾向。當一個測驗中困難群在同一個題組中位置彼此相近,但是卻距離邊緣第三項很遠,此現象由Q3數據檢驗呈現是有微弱或是中等的局部依賴現象。這個現象出現在六個題組中(占總20%)。當局部依賴的現象出現於在題組中的前兩題項目,第一題是比第二題更難,且遠比第三題困難的情形時(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測驗者不回答此題組),題組的第一題根據主成分殘差分析的結果顯示,此項題目和Rash向度之單字知識顯示不相關。這個情形出現在單字階層測驗3和5中的四個題組(占總13%)。 本研究指出一個重要的議題就是單字困難度,在單字診斷測驗中如同單字階層測驗,這個議題一直以來都被忽略或者是被研究者視為擾嚷變數(Culligan, 2015)。就我所知,此種測驗類型的單字困難度從不曾被實際地理論化過,但是卻被默認為是語料庫中單字頻率的一種功能。儘管有一些相反的論述(Schmitt et al. [2001] 的單字階層測驗, and Beglar [2007]的VST),基本的假設是單字頻率越低(i.e., 比較不常見),此單字項目在單字階層測驗中就比較困難。本研究的結果顯示如此之假設是有問題的,基於兩原因。第一,Schmitt et al. (2001)的單字階層測驗的版本是基於過時且數量小的語料庫,因此在單字階層測驗中沒有正確的單字頻率,特別是在於低程度單字階層測驗3和5。主要的原因是當語料庫包含相對數量少的文章,也沒有考慮單字分布的情形(i.e., 該單字在語料庫中的多少文章中出現)。因此這些單字會有不一致和偏斜的分布的情形。第二,最重要的是單字困難度的評量並沒有和頻率的資料作相關聯之測試,即使將分布資料納入考量。這個觀察同時也顯示第二語言學習者的單字量,並沒有和純英文的語料庫做一個相關檢視,特別在於前2000字上面。建議應該要研究單字頻率和困難度的相關性。Item 提升第二語學習電子書閱讀效益研究(英語學系, 2015-06-??) Yeu-Ting Liu隨著科技廣泛地運用在第二語學習閱讀文本上,許多提升第二語學習的電子書大量崛起。但是現存研究卻指出電子書的效益並非總是比紙本書還高。電子書的效益之所以無法最大化,其中最可能的解釋因素便是數位內容的呈現模式並非最適合第二語學習者閱讀策略。為了找出最佳數位內容呈現模式,本研究針對72 位英語第二語學習者的在不同呈現模式與不同閱讀輔助情境下的閱讀表現進行分析。本研究發現逐步呈現電子數位內容於同一頁中對英語第二語學習者的閱讀理解與內容記憶反而不如同時把數位電子內容同一時間一併呈現。本研究更發現英語第二語學習者在不同數位內容呈現模式下,對於不同理解輔助刺激有不同程度的依賴。根據上述發現,本研究探討最佳化的第二語電子書內容呈現與設計。Item 流行歌曲教學對英語文法結構記憶影響的效益研究 -以台灣國中學生為例(2015) 左金瑞; Chin-Jui Tso第二語言學者常指出歌曲有助於增加學生學習動機。然而有關歌曲對增進語言能力的實證研究卻相當缺乏。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討流行歌曲對英語文法結構記憶影響的效益,著眼於: (1) 流行歌曲的聽覺輸入對英語文法結構記憶的影響。(2) 流行歌曲中不同的聽覺輸入對英語文法結構記憶的影響。以及 (3)不同的聽覺輸入對於不同學習風格者在英語文法結構記憶的影響。 本研究以三個班共94位九年級生為對象。此三個班被隨機指派為歌唱組、朗讀組、以及控制組。並依不同學習風格,將各組內的受試者分為:聽覺學習者、視覺學習者、以及平衡學習者。實驗課程共計四週,所有組別皆閱讀四首歌曲的歌詞。而在實施方法上,歌唱組聆聽流行歌曲,朗讀組只聆聽歌曲的朗讀,而控制組則無歌詞的聽覺輸入。 研究結果顯示,流行歌曲的聽覺輸入結合了音段和旋律,有助於英語文法結構的記憶。此外,不同學習風格不會影響英語學習者對流行歌曲在文法結構上的記憶。 最後,根據研究發現,本文提出流行歌曲在英語文法結構教學上之建議以作為教學者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