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Shu-Mei Chang"
Now showing 1 - 7 of 7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德國改革教育學者P. Petersen「共同體」(Gemeinschaft)概念之探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5-09-??) 張淑媚; Shu-Mei Chang德國改革教育學者P. Pe t e r s e n 在二十世紀初期推動了以「共同體」(Gemeinschaft)為核心的耶納計畫學校(Jenaplan-Schule),以此改革傳統的學校教育。然而,此一深具改革理念的學校在納粹時期卻弔詭地屈從於納粹政權之下。基於探究Petersen此一教育學矛盾的研究動機,本文主要目的在釐清Petersen「共同體」概念所產生的爭議。研究者立基於詮釋學的方法,進而論證Petersen的核心教育思想「共同體」如何在二十世紀初突破了傳統學校裡只重知識灌輸、偏乎人格教育的弊端。然而,因為此一「共同體」概念並未區分教育與政治的不同,產生過度美化教育共同體、共同體的應用缺乏政治判準與偏忽個人性的發展等缺失,才造成Petersen的教育學在納粹政權下遭到扭曲與誤用。最後,研究者抽繹出對教育的啟示,即除了陶冶學生合群的人格之外,促進學生個別的批判思考能力、發展學生參與公眾討論的能力與行動力,也是民主社會中必備的教育素養。Item 德國改革教育學者P. Petersen「共同體」(Gemeinschaft)概念之探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5-09-??) 張淑媚; Shu-Mei Chang德國改革教育學者P. Pe t e r s e n 在二十世紀初期推動了以「共同體」(Gemeinschaft)為核心的耶納計畫學校(Jenaplan-Schule),以此改革傳統的學校教育。然而,此一深具改革理念的學校在納粹時期卻弔詭地屈從於納粹政權之下。基於探究Petersen此一教育學矛盾的研究動機,本文主要目的在釐清Petersen「共同體」概念所產生的爭議。研究者立基於詮釋學的方法,進而論證Petersen的核心教育思想「共同體」如何在二十世紀初突破了傳統學校裡只重知識灌輸、偏乎人格教育的弊端。然而,因為此一「共同體」概念並未區分教育與政治的不同,產生過度美化教育共同體、共同體的應用缺乏政治判準與偏忽個人性的發展等缺失,才造成Petersen的教育學在納粹政權下遭到扭曲與誤用。最後,研究者抽繹出對教育的啟示,即除了陶冶學生合群的人格之外,促進學生個別的批判思考能力、發展學生參與公眾討論的能力與行動力,也是民主社會中必備的教育素養。Item 德國改革教育學者P. Petersen「共同體」(Gemeinschaft)概念之探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5-09-??) 張淑媚; Shu-Mei Chang德國改革教育學者P. Pe t e r s e n 在二十世紀初期推動了以「共同體」(Gemeinschaft)為核心的耶納計畫學校(Jenaplan-Schule),以此改革傳統的學校教育。然而,此一深具改革理念的學校在納粹時期卻弔詭地屈從於納粹政權之下。基於探究Petersen此一教育學矛盾的研究動機,本文主要目的在釐清Petersen「共同體」概念所產生的爭議。研究者立基於詮釋學的方法,進而論證Petersen的核心教育思想「共同體」如何在二十世紀初突破了傳統學校裡只重知識灌輸、偏乎人格教育的弊端。然而,因為此一「共同體」概念並未區分教育與政治的不同,產生過度美化教育共同體、共同體的應用缺乏政治判準與偏忽個人性的發展等缺失,才造成Petersen的教育學在納粹政權下遭到扭曲與誤用。最後,研究者抽繹出對教育的啟示,即除了陶冶學生合群的人格之外,促進學生個別的批判思考能力、發展學生參與公眾討論的能力與行動力,也是民主社會中必備的教育素養。Item 有機蔬菜產業發展限制與社會資本的關係-以彰化縣為例(2007) 張淑媚; Shu-Mei Chang台灣有機農業發展至今已逾二十年,且近年來亦是台灣農業發展的重要施政計畫之ㄧ,但目前台灣有機作物種植的面積仍相當有限。因此,本研究選擇彰化地區有機蔬菜產業為研究個案,研究觀點則基於農村社會網絡的基礎上,以一般蔬菜產業作為對照,利用「農業糧食供應鏈」與「社會資本」的概念,了解有機農民與一般農民從生產到銷售的過程中。其社會資本運作,包括:網絡合作、信任關係與互惠關係,三面向如何影響其社會網絡的建構。經由產銷結構與其社會資本的運作的整理,以了解現今一般農業與有機農業所呈現出的社會空間特色,並比較兩者間的產銷結構、社會資本運作差異,從中探究限制彰化地區有機蔬菜產業發展的因素。 研究結果發現,限制彰化地區有機蔬菜發展的因素為:1、在生產結構上,有機農民須支付較多的費用高,資材使用的限制程度大,需要較專業的知識內容且對投入農民條件的要求高;2、在銷售結構上,有機產業整體市場小,且農民之間的競爭性大,銷售地點分散,交通的運輸與運費的負擔造成有機農民的不便。3、在生產的社會資本運作上,有機農業的知識型態較內隱性,且注重同業間學習與知識的分享,故要透過開放性的生產網絡的連結,以協助有機農民解決田間管理上所面臨的問題,但新加入的農民相對可擁有的資源較少,對其發展較不利;4、在銷售的社會資本運作上,有機蔬菜的市場需求量少,且其銷售網絡型態較封閉,新近加入的農民或作物供應量不穩定者,容易被排除於網絡之外。因此,不論在生產或銷售的社會空間上,有機農民所須聯繫的社會空間範圍皆大於一般農民。Item 「矛」與「盾」的衝突:論日治時期初等學校臺籍教師的「隱性抗議」之意涵及其在臺灣教育史上的啟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師資培育與就業輔導處, 2013-06-??) 張淑媚; 蔡元隆; 黃雅芳; Shu-Mei Chang; Yuan-LungTsai; Ya-Fang Huang本文昌在探討自治時期初等學校臺籍教師在「矛盾」的殖民處境中,如何通過努力教學以達「隱性抗議」及其在臺灣教育史上的故示。本研究採用文獻分析方式,針對蔡元隆(2008 )、蔡元隆、侯相如(2008a ' 2008b ' 2009) 、蔡元隆(2010) 、蔡元隆、朱歐華(2010 )及蔡元隆、張;就媚、黃雅芳(2012a) 在著作中提及自治時期初等學校少數臺籍教師「隱性抗議」之概念,進行介紹與探討,並輔以口述歷史的方式針對三位在日治時期服務-的臺籍教師取得珍貴的口述訪談,用以佐證「隱性抗議」的存在性,接著深入闡述「隱性抗議」在臺灣教育史上的意義。綜合歸納與分析後發現:日治時期初等學校的少數臺籍教師受到知識的故蒙後,察覺到自身的被殖民處境,但由於身份矛盾,所以僅能通過努力教學以達「隱性抗議」來抗拒日本的殖民統治。再者,日治時期初等學校的少數臺籍教師透過課堂教學、課後補習教學的途徑進行「隱性抗議J '讓臺灣囝仔能在社會流動中躍升至中、上階級,所以課堂教學、課後補習已不僅是教師單純展現個人能力的方式,更帶有反思後殖民地的情結存在。最後,在臺灣教育史上的日治殖民抗爭史中,初等學校的少數臺籍教師並非無聲或缺席,他們只是通過高層次的「隱性抗議」進行抗拒,進而展現出轉化型知識份子的能動性及批判性。Item 評析德國改革教育學者H. Lietz鄉村教育之家的理念與實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4-06-??) 張淑媚; Shu-Mei Chang本研究在於引介並評析H. Lietz鄉村教育之家的教育理念與實踐。H. Lietz是德國鄉村教育之家的創始人,在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德國的教育改革上其有指標性的意義。在評析部分,本文指出Lietz思想內部的兩項矛盾,包括:一、現代化的改革教育學,卻又隱含反現代的思維;二、Lietz強調學生的自主性,但是其改革理念中卻又內含國家至上的意識型態。Item 評析德國改革教育學者H. Lietz鄉村教育之家的理念與實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4-06-??) 張淑媚; Shu-Mei Chang本研究在於引介並評析H. Lietz鄉村教育之家的教育理念與實踐。H. Lietz是德國鄉村教育之家的創始人,在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德國的教育改革上其有指標性的意義。在評析部分,本文指出Lietz思想內部的兩項矛盾,包括:一、現代化的改革教育學,卻又隱含反現代的思維;二、Lietz強調學生的自主性,但是其改革理念中卻又內含國家至上的意識型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