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Liu, Wen-Bin"
Now showing 1 - 3 of 3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美京中華會館研究(1951-2000)(2015) 李易修; Lee, Yi-Siou一百多年來各地的中華會館(或稱中華公所)是美國華人社會中當地的「最高組織」,在過往種族歧視與隔閡的環境中,對外保護華人,對內統整一切事物,猶如當地華人的政府;一般來說,中華會館的主導權由最早赴美且佔絕對人數優勢的廣東人掌握。隨著時間流逝,政治、社會、法律等條件都發生改變,美國華人社群的組成日趨多元化,客觀環境的改變影響了各地中華會館,有些衰退了、有些消失了,不過最著名的舊金山駐美中華總會館與紐約中華公所,依然持續運作且紋風不動地由廣東人主導著;但在學界較少關注的另一隅,卻出現十分特別的景緻,位處美國首都華府的「美京中華會館」,不僅遲至二十世紀中期才成立,且在二十世紀末期更出現非廣東人群體加入領導層的情形。 本文即以此點出發,透過觀察百餘年來華府華人社群的變遷,力圖解答「美京中華會館何以擁有不同於一般中華會館的歷史發展情形」。本文以為,在華府以聯邦政府運作為核心,形成的特殊政治與經濟環境下,使「堂」(即「祕密會社」)轉變為較具有現代性,進而使其能主導本地華人的領導權,延遲了本地中華會館出現的時間;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京中華會館終於登上歷史舞台,過往的特質依然延續著,其領導者(中華會館主席)多具有良好的教育程度,也具有較高的開放性質,也使其能夠貼近整個美國華人歷史的發展狀況,最終能夠接納其他華人群體進入其領導層之中。Item 美國大華府地區華人移民社群的變遷(2015) 張君川; Chang, Chun-Chuan美國首都華盛頓特區位於美國東岸中大西洋區,介於馬里蘭州與維吉尼亞州之間。華府係美國政治中心,國際事務組織與外交機構均在此設立總部,聯邦政府部門亦多位於華府。華府擁有為數眾多的聯邦政府雇員,特殊的就業結構使得華府的經濟較不易受大環境景氣影響,社會風氣也較兼容並包,使得沒有特殊經濟利基的華府在十九世紀末形成一「小而有彈性」的唐人街。二十世紀以來以國防部與國家衛生研究院為中心形成國防、資訊、生醫等高科技公司的產業鏈,提供豐富的就業機會。在戰後國際情勢以及移民政策開放的背景下,華府都會區吸引國內外多元族群、階層的勞工落腳華府,並在郊區形成多座衛星市鎮,同時也是全美規模最大且知名的移民社群之一。 本研究試從移民史與都市史的角度探討華人移民何以選擇落腳大華府地區,並論述華府地區如何形構出多元族裔移民社群,以及華人移民社群的形成與發展。首先,本文爬梳十九世紀以來,美京唐人街如何成型,並在兩次迫遷的危機中存續、發展,在二十世紀末持續接納來自臺、港、中南半島等地的華人移民。其次,綜述冷戰結構成型、美國移民法的開放、以及美國都會郊區化等形成戰後移民潮的背景。接著,探討戰後華府如何發展成大都會區,並接納來自亞太、非洲以及拉丁美洲的移民,成為新興移民門戶,而華人是其中最重要的族群之一。美國首都多元開放與包容移民的社會環境,讓華人移民可靈活運用其社會與政治資本維護自身利益,進而回饋原居地,可視為民權運動成果在華府的具體實踐。Item 近代西方帝國主義與東南亞殖民地經濟發展:以美國在菲律賓之治理為例(1898-1942)(2017) 黃小庭; Huang, Hsiao-Ting美國進入二次工業革命之後,國內經濟蓬勃發展,為了移轉美國國內過多的資金以及產品,美國政府企圖拓展海外市場。1898年美西戰爭結束後,美國取得其在亞太地區唯一的殖民地—菲律賓。美國殖民菲律賓的出發點是獲取經濟利益,因此在制定經濟政策之際,美國希望把菲律賓變成美國的原料供應地、產品傾銷的市場以及資本投資的場所。本文旨在藉由分析美國殖民統治菲律賓四十多年間施行的經濟政策,包括土地改革、稅制改革、貨幣與金融制度的建立、貿易政策的轉變等,以了解美國殖民政府在制定殖民經濟政策時的背景、政策的內容以及對菲律賓帶來的影響。這些經濟政策確實讓菲律賓的經濟出現短暫的繁榮,但美國殖民統治菲律賓的目的與歐洲其他帝國主義國家殖民東南亞相同,即將自身的利益建立在對菲律賓的經濟控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