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Lin, Ming-Hui"
Now showing 1 - 12 of 12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巴爾托克《粗獷的快板》、《組曲,作品十四》、《八首匈牙利農歌即興曲,作品二十》之作品詮釋報告(2020) 孫嘉臨; Sun, Chia-Lin貝拉.巴爾托克(Béla Bartók, 1881-1945)為作曲家、鋼琴家、教育家及民族音樂學家。受到十九世紀末的民族主義(Nationalism)思潮影響,深信匈牙利的民間音樂只存在於農民音樂中,並堅信源於大自然的民謠是音樂最初的形式。所以,巴爾托克深入匈牙利的窮鄉僻壤,將採集的民謠集結成冊,並大量運用民謠曲調作為創作素材,或直接將民謠旋律用於作品中,進而將民謠的使用成為根深蒂固的創作元素。巴爾托克的創作手法,融合教會調式(church mode)、五聲音階(pentationic)、複調式(polymode)、雙調性(bitonality)、音堆(tone cluster)、擊奏(martellato)等創作手法,再結合傳統的精簡曲式,成為他特有的音樂語法,對二十世紀音樂家有承先啟後的意義。 本論文,筆者將探討1911-1920年巴爾托克的三首鋼琴作品《粗獷的快板,作品十一》(Allegro Barbaro Sz. 49, 1911)、《組曲,作品十四》(Suite Op. 14, Sz. 62, 1916)及《八首匈牙利農歌即興曲,作品二十》(Improvisations on Hungarian peasant songs, Op.20, Sz. 74, 1920),研究其音樂動機、創作手法,並分析其樂曲、探討樂曲詮釋及農歌旋律之使用手法。全文共分為六章:第一章,緒論,第二章,巴爾托克的生平簡介,第三章,巴爾托克的創作風格與重要鋼琴作品簡述,第四章,樂曲分析,第五章,樂曲詮釋,與第六章之結語。Item 德布西《練習曲》之音樂分析與詮釋探討(2018) 高子媛; Kao, Tzu-Yuan阿奇.克勞德.德布西 (Achille-Claude Debussy, 1862-1918) 是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相當具代表性的法國作曲家。由於受到不同作曲家、美學觀、異國文化及文學、繪畫、舞蹈等藝術之薰陶,使他具有獨樹一幟的創作風格,也對於後世的音樂產生巨大的影響。德布西的《練習曲》(Etudes, 1915) 具有承先啟後的特質,不僅延續過去練習曲的部分特色,同時也在創作手法及呈現效果方面有著顯著的創新,如不同的曲式結構、多變的和聲與調性、風格、速度和力度上的強烈對比、音色聲響的探究,以及技巧上的難度,使《練習曲》成為他在音樂創作上力求突破的最佳展現。因此,本論文以德布西的十二首《練習曲》為研究主題,藉由瞭解德布西的生平背景、創作風格,及《練習曲》的創作背景,並分析其中的音樂特色,探究德布西鋼琴音樂的獨特語彙,再進一步探討其音樂之詮釋方式。 本論文共分為五章:第一章為緒論,說明筆者的研究動機、目的、範圍與方法;第二章為作曲家背景概述,根據文獻資料概述德布西之生平背景、創作風格形成與影響,及《練習曲》的創作背景與特色;第三章為音樂分析,針對《練習曲》之曲式特色、和聲與調性、速度變化與力度層次進行探討;第四章為詮釋探討,針對速度與拍號變換、音色與觸鍵,及力度與聲部層次三個面向,提出筆者對於音樂詮釋的看法;第五章結語,為全文的統整與總結。期望透過歷史背景、音樂特色及演奏詮釋的探討,能夠洞悉德布西《練習曲》的音樂內涵,並提供個人之詮釋建議供讀者參考。Item 斯克里亞賓《第一號鋼琴奏鳴曲,作品六》及《第九號鋼琴奏鳴曲,作品六十八》之樂曲分析與詮釋(2009) 洪藜禎; Hung, Li-Cheng斯克里亞賓(Alexander Scriabin, 1872-1915)在鍵盤音樂上有著相當卓越的貢獻,他本身不但是一位優秀作曲家,更是一位技巧高超的演奏家。這位生長於俄國共產主義思潮年代的作曲家,受到徳奧系統的音樂理論影響,跳脫傳統古典式創作規則,在自己既定的軌道上遨遊,加上崇拜神秘主義,讓他的音樂有了前所未有的創舉。儘管他的音樂是難以理解的,卻可以藉由某種層面讓人看見;即使無法聽到他親自解釋自己的作品,卻可以從分析及演奏他的作品中來獲悉一二。 奏鳴曲是古典時期重要的作曲手法,以廣泛的曲目種類來說,即便是發展到二十世紀,不論是份量和曲式結構上仍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貝多芬創作三十二首鋼琴奏鳴曲之後,斯克里亞賓的十首鋼琴奏鳴曲可謂產量最豐盛的。斯克里亞賓的十首鋼琴奏鳴曲篇幅都不長,卻是鋼琴音樂的精髓,更可以看出斯克里亞賓一生風格的轉變。因此將前期的《第一號鋼琴奏鳴曲,作品六》 (Piano sonata No.1 in f minor, op.6,1892)及後期的《第九號鋼琴奏鳴曲,作品六十八》 (Piano sonata No.9 , Op.68, 1912-1913)作為研究。早期風格的《第一首鋼琴奏鳴曲,作品六》是十首奏鳴曲中篇幅最長的,受到浪漫主義的影響,特別是蕭邦(Frédéric Chopin, 1810-1849)的音樂手法,作曲家藉用此首曲子來表達對生命以及上帝的吶喊;晚期的《第九首鋼琴奏鳴曲,作品六十八》運用了神秘和弦(Mystic chord),這樣的素材更為中晚期作品創作的主軸,這種自成系統的手法是受到荀白克(Arnold Schoenberg, 1874-1951)的影響。 全文共分為七章,本文的第一章,界定本論文的研究方向;第二章,主要從斯克里亞賓創作意念,來一窺十九世紀俄國文化的背景,以及斯克里亞賓的音樂語彙、奏鳴曲式的應用和《第一號鋼琴奏鳴曲,作品六》及《第九號鋼琴奏鳴曲,作品六十八》的創作背景;接下來第三章和第四章,分別針對這兩首作品的曲式結構、織度組成、旋律特質、和聲變化和節奏表現等創作手法來做樂曲分析;第五章,是本文探討的重要觀點,筆者將從其創作觀念和樂曲風格兩大特徵來做這兩首曲子的比較,藉此更深入瞭解斯克里亞賓於早、晚期的轉變,和這兩首作品間的差異。對斯克里亞賓而言,鋼琴奏鳴曲對演奏者的要求,就是在營造隱約的氣氛時,仍不要忽略清楚的音樂結構,而情感的表達要在激動、平靜、強勁、輕柔中收放自然。除此之外,更要以敏銳的聽力,適度的運用踏板,以達到完整的和聲齊鳴效果。因此,在本文的第六章,筆者在鋼琴演奏詮釋的部分,基於筆者本身的練習經驗,歸納出演奏技巧和音樂詮釋等部分著手研究,可以更加理解斯克里亞賓的創作歷程對整個音樂史有著承先啟後的貢獻。Item 斯克里亞賓《第二號、第四號及第五號鋼琴奏鳴曲》之風格與詮釋探討(2017) 林千恩; Lin, Chien-En本文以斯克里亞賓的三首鋼琴奏鳴曲為研究對象:分別是《第二號鋼琴奏鳴曲,作品十九》、《第四號鋼琴奏鳴曲,作品三十》 以及《第五號鋼琴奏鳴曲,作品五十三》。經由瞭解作曲家個人生平與創作風格,分析上述三首作品中的音樂元素,藉以從中探究斯克里亞賓鋼琴作品中獨特的音樂語言,進而瞭解演奏者應如何予以詮釋。 全文共分為三大部分:首先,透過理解斯克里亞賓生平背景與風格演變脈絡,以探求其人格特質與創作潛質;再者,樂曲分析將針對作品之創作背景與特色,以及樂曲中曲式、動機素材使用,與和聲特性進行探討;最後,演奏詮釋部分則根基於各樂曲所欲呈現之性格,就「速度」、「音色及觸鍵」、「層次與力度」 等三個面向,提出筆者詮釋時的想法。Item 普羅科菲夫《f小調第一號鋼琴奏鳴曲,作品1》與《降B大調第七號鋼琴奏鳴曲,作品83》之音樂分析與詮釋探討(2021) 陳姿吟; Chen, Tze-Yin普羅科菲夫(Serge Prokofiev, 1891-1953) 非常重視鋼琴作品的創作,也是非常特別的一位二十世紀音樂家。尤其,他獨樹一格地將注意力集中於鋼琴奏鳴曲的創作,更是二十世紀作曲家中所罕見者。他的鋼琴曲種涵蓋廣泛,而他的九首鋼琴奏鳴曲更為鋼琴作品中的經典曲目,充分地呈現出他作品風格的特質及前後期風格的轉變。普羅科菲夫所自述的五種創作風格,包含古典風格(classicism)、抒情風格(lyric element)、怪異諷刺風格(an element of either grotesqueness, jesting, or mockery)、觸技風格(toccata or motor element)與新穎風格(innovation),皆充分地運用於他的鋼琴奏鳴曲之中。《第一號鋼琴奏鳴曲》為普氏學生時期的作品,是九首奏鳴曲中少數的單樂章的作品,音樂風格承襲後期浪漫風格,旋律抒情線條綿長,大量使用四音動機;《第七號鋼琴奏鳴曲》有三個樂章,似乎在表現出戰爭時的痛苦心境,三個樂章有著不同的性格,情緒張力及對比強大。此詮釋報告共分為六章,第一章為緒論,包含研究動機目的及研究方法與範圍;第二章為普羅科菲夫生平,概略介紹他的創作風格及九首鋼琴奏鳴曲;第三及第四章先後介紹《第一號鋼琴奏鳴曲》與《第七號鋼琴奏鳴曲》的創作背景、曲式分析、音樂特質與演奏詮釋;第五章為兩首樂曲的比較,以旋律、調性、節奏、織度方面著手進行探討;第六章為結論。期許此詮釋報告對想了解普羅科菲夫早期與晚期風格的讀者有所幫助。Item 浦羅柯菲夫《降B大調第八號鋼琴奏鳴曲》作品84之音樂分析與詮釋探討(2024) 郭俐伶; Kuo, Li Ling浦羅柯菲夫(Serge Prokofiev, 1891-1953)為二十世紀音樂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創作生涯豐富且涵蓋了廣泛作品。其中,鋼琴奏鳴曲為二十世紀重要的鋼琴文獻,學者銀森(Maurice Hinson, 1930-2015)指出:「浦羅柯菲夫的九首奏鳴曲及大約一百多首的個性小品是二十世紀鋼琴音樂最珍貴的獻禮。」 在創作風格上,浦氏一方面並未過分追求新奇的形式,另一方面又避免創作上的墨守成規;一方面繼承發揚古典音樂之傳統,另一方面又創造出屬於浦羅柯菲夫一己之音響與色彩。他曾說過自己創作的五項要素包括古典、新穎、觸技、怪異諷刺及抒情風格,浦羅柯菲夫以這五項要素的創作風格奠定了在二十世紀初期的音樂地位。《第八號鋼琴奏鳴曲》為浦羅柯菲夫晚期的作品,結構龐大。有別於早期以富有戲劇性及張力的鋼琴奏鳴曲,此曲之抒情性與內涵展現出其獨有的特質。它旋律線條的單純性及旋律素材上特別的應用亦是此曲特別之處。藉由《第八號鋼琴奏鳴曲》之研究,希望更能認識浦羅柯菲夫在音樂作品中展現的多樣風貌以及他獨特的創作手法。 本文共分為五個章;第一章為緒論,包含研究動機、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與範圍;第二章為浦羅柯菲夫的音樂風格之養成,概述浦氏的時代背景、生平並陳述浦氏自述之五種創作風格。另外,從浦羅柯菲夫人生中的重要人物其中去了解對他音樂創作風格上的影響;第三章為《第八號鋼琴奏鳴曲》之音樂分析,以多方觀點探究此曲樂曲結構、調性、和聲、織度和旋律的音樂分析;第四章為《第八號鋼琴奏鳴曲》之演奏詮釋,從旋律、節奏、織度層面探討;第五章為結論。 藉此作品的分析與研究,探討浦羅柯菲夫的音樂內涵,並理解其作品背後的意涵和情感,期能在實際演奏上更貼近浦氏的音樂風格。Item 羅伯特・舒曼《蝴蝶》作品二與《維也納狂歡節》作品二十六之音樂分析與詮釋(2023) 賴韻妃; Lai, Yun-Fei羅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 1810-56)為德國十九世紀初浪漫主義音樂的代表性作曲家之一。舒曼富有深厚的文學涵養與獨特的音樂天賦,舒曼在音樂中展現個人獨特的風格和詩人般的情感,創作手法如,特性作品 (character piece) 、「引用」音樂 (Musical Quotation) 、音樂與文字密碼、「佛羅倫斯坦」與「優賽比斯」之對比性格等,皆為原創之音樂風格。本書面報告將探討舒曼《蝴蝶,作品二》(Papillons, Op.2) 和《維也納狂歡節,作品二十六》(Faschingsschwank aus Wien, Op.26),此兩首特性作品為研究之主題。《蝴蝶》由序曲與十二首小曲組成之套曲,需完整演奏全曲;《維也納狂歡節》為五首具有標題性的組曲作品,可以單獨演奏其中樂曲,也可以整組演奏。本報告共分為五章:第一章為緒論,包含研究動機與目的及研究方法與範圍;第二章為舒曼創作風格概述,包含舒曼的生平簡介及音樂特色;第三章與第四章則分別探討《蝴蝶》與《維也納狂歡節》作品的創作背景、音樂分析和詮釋探討;第五章為結語,統整書面報告之內容與筆者個人之觀點,期盼給予演奏者與相關研究者參考之資料。Item 莫札特F大調變奏曲,K. 398、C小調《幻想曲》,K. 475與C小調鋼琴奏鳴曲,K. 457之音樂分析與詮釋探討(2024) 李祉縈; Lee, Jr-Ying在沃夫岡‧莫札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1791)鋼琴作品中,涵蓋諸多曲種,其中以變奏曲、幻想曲以及鋼琴奏鳴曲最具代表性,因此文由這三個曲種中選出莫札特F大調主題與變奏曲,K. 398(Variations in F Major on Salve tu Domine, K. 398)、C小調《幻想曲》,K. 475(Fantasy in C minor, K. 475)以及C小調鋼琴奏鳴曲,K.457(Piano Sonata in C minor, K. 457)進行研究,探討莫扎特的音樂特質在變奏曲、幻想曲和奏鳴曲中的體現,及曲中優雅風格(Galant style)、易感風格(Sentimental style)、狂飆運動(Storm and Stress)、受曼海姆樂派(Mannheim School)之影響及對位手法之運用。此書面報告共分為六章,章節內容包含莫札特生平、創作風格、鋼琴變奏曲、幻想曲及奏鳴曲概述以及作品之創作背景、音樂分析以及音樂詮釋。第一章為緒論,包括研究動機與目的及研究方法與範圍兩節。第二章為莫札特之生平、創作風格與鋼琴變奏曲、幻想曲及奏鳴曲概述。第三章為F大調主題與變奏曲,K. 398之音樂分析與詮釋。第四章為C小調《幻想曲》,K. 475之音樂分析與詮釋。第五章為C小調鋼琴奏鳴曲,K. 457之音樂分析與詮釋。第六章為結論,將本論文之研究結果做彙整並歸納。Item 莫札特G大調鋼琴變奏曲 K.455與海頓f小調鋼琴變奏曲 Hob. XVII: 6之詮釋報告(2017) 陳盈方; Chen, Ying-Fang鍵盤作品在每位作曲家的作品目錄中,皆是有重要地位的。變奏曲在十八世紀為最重要的創作曲式之一,此時期的作曲家多愛用歌劇詠嘆調或是自己創作主題再去加以創作變化。古典時期的海頓鋼琴變奏曲屬於段落式的變奏曲,在F小調鋼琴變奏曲, Hob.XVII:6中,海頓運用了大小調的轉變作為變奏曲之雙主題變化。而莫札特在G大調變奏曲,K.455中,便是使用了葛路克的歌劇詠嘆調,作為主題來加以分段變化。 本文將分為七章將海頓F小調鋼琴變奏曲, Hob.XVII:6以及莫札特G大調鋼琴變奏曲,K.455加以探討。第一章為緒論,第二章為莫札特鋼琴變奏曲之音樂特性,第三章為莫札特G大調變奏曲,K.455音樂特質與演奏詮釋,第四章為海頓f小調鋼琴變奏曲, Hob.XVII:6之音樂特性,第五章為海頓F小調鋼琴變奏曲, Hob.XVII:6之音樂特質與演奏詮釋,第六章為莫札特與海頓之變奏手法比較,第七章為結論。透過以上的章節探討,能夠更加的了解古典時期不同作曲家變奏曲的創奏構造加以探討比較,更加瞭解古典時期變奏曲的奧妙之處。Item 蕭邦四首《敘事曲》之音樂分析與詮釋探討(2021) 張宸瑀; Chang, Chen-Yu鋼琴詩人蕭邦(Frédéric Chopin, 1810-1849)在世時就已經受到重視,他的創作手法大膽且新穎,跳脫同時期的創作。蕭邦的作品都與鋼琴有關,鋼琴獨奏曲佔絕大多數,而他更以鋼琴首創「敘事曲」(Ballade)之創作,在他之後,許多作曲家也開始創作鋼琴敘事曲,在歷史上留下了非凡的成就。 本論文之內容在研究蕭邦四首敘事曲,以敘事曲之分析與詮釋為主,共分為五章。第一章為緒論,說明筆者之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及研究方法。第二章為蕭邦生平,介紹其生命歷程及背景,並講述蕭邦所受到之影響、時期之作品與音樂風格及特色。第三章為四首敘事曲之背景與分析,共分成四節,分別為探討蕭邦敘事曲之背景、樂曲形式與結構、調性與和聲以及節奏與音型。第四章為四首敘事曲之音樂詮釋,此章分成四節,分別研究蕭邦敘事曲中力度變化、彈性速度與裝飾性旋律、圓滑奏以及節奏上的處理,並提出筆者對於樂曲的詮釋以及演奏建議。第五章為結論,綜合敘述作品之特點以及統整筆者詮釋之方式。期望此篇論文之寫作與自己的彈奏與研究更上層樓,並能給予欲彈奏此作品者樂曲上的理解,以及詮釋上的建議。Item 視覺障礙夫妻育兒生活之研究(2021) 林明慧; Lin, Ming-Hui本研究旨在探討視覺障礙夫妻(以下簡稱視障夫妻)照顧0~1歲子女之育兒生活,採用質性研究取向,以立意取樣的方式選取三對符合本研究資格的視障夫妻進行半結構式的訪談,探究其育兒生活的經驗與策略及育兒資源與困境。本研究結果歸納如下: 1、視障夫妻照顧子女的工作會利用反覆練習、熟能生巧的方式找到跨越障礙的育兒智慧,並且隨著孩子動態的成長過程調整其育兒策略。 2、視障夫妻在照顧明眼孩子的過程中,衍生出明盲互動的技巧,特有的相處默契是明眼替代照顧者無法提供的互動模式,並且透過同為視障父母的友人經驗,學習仿效照顧孩子的方法,傳承珍貴的視障者經驗。 3、視障夫妻對彼此育兒觀念上的落差,會用溝通、尊重或妥協的方式包容彼此。夫妻雙方皆會投入子女照顧與家事工作,分工上沒有明顯的性別區分,努力經營與孩子共處的時光,不讓視覺障礙影響親子互動的過程與品質。 4、視障夫妻大多會尋求原生家庭長輩協助育兒照顧工作,彌補障礙帶來的照顧困難,但長輩過多的介入造成視障夫妻育兒工作的生疏。 5、育兒指導課程有助於視障夫妻建立初步的育兒照顧觀念,善用育兒資源的串連能夠提高視障夫妻育兒生活的品質,但部份專業資源的提供,缺乏完善的制度與換位思考的貼心,造成視障夫妻資源使用上的缺憾。 最後依據研究結果,針對與視障夫妻育兒生活之相關單位、原生家庭長輩及視障夫妻提供相關建議。Item 貝多芬《降A大調鋼琴奏鳴曲,作品26》與《E大調鋼琴奏鳴曲,作品109》之音樂分析與詮釋(2015) 王湘霓; Wang, Hsiang- Ni路德維希‧范‧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 1827)之創作風格可分為三期:早期為1770至1802年、中期為1802至1815年及晚期的1815至1827年。《降A大調鋼琴奏鳴曲,作品26》(Piano Sonata in A- flat Major , Op. 26, 1800- 1801)為貝多芬早期的作品;《E大調鋼琴奏鳴曲,作品109》(Piano Sonata in E Major, Op. 109, 1820)則為晚期的創作,筆者選擇這兩首奏鳴曲作為研究曲目,因其特殊之處在於創作時間相隔近二十年,且都在樂章中包含變奏曲:《降A大調鋼琴奏鳴曲,作品26》的變奏曲在第一樂章;《E大調鋼琴奏鳴曲,作品109》則置於第三樂章,這樣不同於以往在奏鳴曲樂章的編排形式,引發了筆者的興趣,進而研究探討。 本詮釋報告共有五章,第一章為緒論、第二章為《降A大調鋼琴奏鳴曲, 作品26》之音樂分析與詮釋、第三章為《E大調鋼琴奏鳴曲,作品109》之音樂 分析與詮釋、第四章為兩首樂曲之創作理念與變奏樂章之比較、第五章則為結語。 其中,第二章與第三章將分別研究此兩首奏鳴曲之創作背景、曲式結構、節奏特 性、旋律特質、調性和聲、織度組成與音樂詮釋等,藉此更深入探討貝多芬早、 晚期在創作手法上的轉變。 筆者希望藉由此研究,提升自己對於貝多芬在這兩首奏鳴曲上有更深一層的認識,期望在演奏時,對於其精神內涵與音樂表現,能有更深一層的掌握,並從中獲益,也希望此研究對於貝多芬早、晚期奏鳴曲有興趣者,亦能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