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Li-yun Wang"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6 of 6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一般大學多元入學與就學機會之研究
    (2011) 陸慧蓮; Fuey Lin Look
    本研究以台灣高等教育整合資料庫資料為研究資料,透過卡方考驗(Chi-square test)和邏輯迴歸分析(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分析:(一)學生背景與多元入學管道之關聯;(二)學生背景、多元入學管道與就學機會之關聯;(三)在多元入學管道下,學生背景與就學機會之關聯。除量化研究外,本研究也以公立高中輔導教師為研究對象,進行半結構式訪談,瞭解學生選擇入學管道的考量因素,以及學生、家長和教師對多元入學制度的看法。藉由研究發現探討大學多元入學制度對學生就學機會的影響,從而對教育實務、政策改進和未來研究發展提供建議。   研究結果顯示:(一)母親教育程度較高、父親從事「教師、軍人」工作、家庭年收入較低者,經由推薦甄選和個人申請管道進入一般大學的機率均高於考試分發者;(二)學生在選擇入學管道時,主要是受大學學測成績的影響,甚少受社經背景因素影響;(三)在控制背景變項後,高社經背景者對於進入公立大學似乎沒有太多優勢,反而是大學學測成績越佳者進入公立大學的機率就最高;(四)在多元入學管道下,儘管有較多低家庭年收入者經由個人申請管道入學,但其仍無進入公立大學的優勢。因為,個人功績仍然是影響學生就學機會的重要因素。所以,不論是何種入學管道,大學學測成績越佳者進入公立大學的機率就最高,而成績較不理想的學生則進入私立大學。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利害關係人觀點之政策問題建構--以低分上大學為例
    (2010) 賴怡樺; Yi-Hua, Lai
    本研究旨在透過利害關係人觀點,探討低分上大學之問題建構。問題建構係政策分析流程中至為重要且關鍵的步驟,正確的問題建構不僅能減少政策資源的浪費,也有助於策略的聚焦與選擇;而利害關係人與問題密切相關,透過其觀點之問題建構不但較為真切與實際,尚且能提高政策之合理性與可行性。但觀政策分析實務上,對於問題建構之重視往往不及於策略研擬,易產生Raiffa所謂「型三錯誤」;此外對於利害關係人所提出之多元意見,亦缺乏完善之檢核機制與因應。故本研究選取低分上大學個案,透過訪談法瞭解利害關係人對於低分上大學成因、本質與解決策略之看法,並針對其所援引之事實與價值論據進行檢核與比較,以釐清問題癥結,進而針對問題提出解決方案。 研究結果,在低分上大學之問題建構結果方面發現,低分上大學之主要成因在於大專校院數量過多及升學與生涯輔導問題,而決定低分上大學本質上是否為問題之關鍵,在於高等教育品質之確保;至於低分上大學之解決,考量問題成因與政策可行性,首重高等教育學生來源之擴充與生涯輔導機制之改善。在利害關係人之問題建構方面則發現,利害關係人對於低分上大學之問題建構結果有差異,且其所提出之問題建構主張未必正確,多數並經不起事實與價值檢核。根據研究結果與討論,本研究分別針對低分上大學以及利害關係人之問題建構方法,提出建議供政策當局與政策分析家參酌。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前瞻性教育政策借用評估架構 —以我國綜合高中為例
    (2012) 林芳穎; Fang-ying Lin
    自古以來各地教育相互影響的實例不勝枚舉,尤其是經濟強國的教育實踐往往成為仿效的對象。然而必須注意的是,教育作為社會建構的產物,在不同的社會脈絡中所顯示的意義就不同,因此必須針對本地的特有現象進行所借用政策的修正;然而在教育研究的領域中,前瞻性教育政策借用評估架構的研究仍極有限。因此,本研究採取教育政策借用的觀點,以臺灣綜合高中政策為個案,就臺灣綜合高中政策推動狀況與所遭遇的困難、影響臺灣綜合高中政策落實推動的因素等層面進行探討,並根據研究成果,建構前瞻性教育政策借用評估架構,作為未來政策借用的評估參考。本研究建構臺灣綜合高中前瞻性政策借用評估架構共分為政策本質、政策資訊、文化因素、政治因素,以及支持系統共五個面向,並分為24項檢核要點。本研究建議未來臺灣綜合高中政策的借用可據此架構持續借用並內化,以及相關研究可採取不同個案以交叉比對,或是採取不同的理論觀點。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我國縣市教育局長任用與角色之研究
    (2005) 曾素鳳; Tzeng sufeng
    本研究旨在探討我國地方制度法前後縣市教育局長之任用與角色。本研究採訪談、文獻分析、及文件分析來探討研究問題。本研究選擇台灣省北部一縣市作為研究焦點。 研究發現教育局長扮演多元角色,包括:教育領導者、公務員、企業經營者、政治人員、社區領導者等;局長所面對的角色衝突,包括:自我期望和實際表現的落差、長官和部屬、公務員與政治人員、工作和家庭等的角色衝突;局長避免角色衝突,可採的策略包括:以專業爭取支持、依行政作業程序解決問題、做好時間管理、彈性解決問題、及忽略不理等。局長工作過度負荷。他們面對太多的工作壓力,必須解決各種不同的問題。“衝突是局長的DNA”。與他人溝通協商及解決衝突,成為教育局長非常重要的工作。 改善教育局長的任用及表現成功的局長,本研究的建議是: 一、對縣市政府的建議:建立教育局長的證照制度,以確保其專業品質;明確訂定教育局長職權與工作、增加教育局人員編制、提高教育局長福利、暢通教育局長升遷管道、妥善保存各局室之史料等; 二、對教育局長的建議:勇於面對議題,彈性扮演多元角色、培養教育專業,建立公共形象、維持社區的支持、持續追求專業發展,也是局長重要的工作。局長也需要成為有效能的溝通者及決策者。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教育優先區政策借用之研究
    (2010) 阮孝齊; Hsiao-chi Juan
    我國教育優先區政策自1994年開始試辦以來,歷經1996年正式推行之三年計畫,實行至今將近15年,實為我國縮短城鄉差距,促進教育機會均等之重要教育政策。此種垂直平等的補助方式,由透過學校提出計畫,中央審核,專款專用,推動以來廣受學校好評,其精神理念亦受到學界肯定。 然而,教育優先區之概念並非我國所獨創,其始自英國普勞頓報告書之建議,法國亦採用優先教育區作為教育機會均等政策,同時美國亦有補償教育的作法,我國優先區政策在全球化的時代中,亦難自外於其影響,而產生政策借用之現象。在全球化的今日,在地現象常為遠處事件所型塑,乃至分析任何政策作為皆難避免探討政策借用之影響。然全盤移植的政策抄襲,難免產生橘逾淮為枳的政策借用失敗現象,故政策借用之研究對比較教育研究提出挑戰,認為政策之跨國移轉實為一調適再評估之歷程。 本研究將教育優先區政策作為一政策個案,分為中央政府、地方、以及學校等三個層級,藉由分析政策之借用歷程、遭遇困難、以及調適方式,歸納影響政策借用之因素。研究發現我國教育優先區政策以首長經驗及當時國教發展資源分配為背景,其決策調適過程受到資訊管道、在地經驗者參與、地方政治生態、行政體制及考核方式影響。在地方層級之調適作為受地方政治、行政文化等影響。而學校的在地文化、學校特色辦理的得名心態、升學主義、爭取經費之行政心態以及分處室辦理的本位主義皆會影響我國教育優先區政策之推動。最後並提出一評估性的架構,作為政策制定者借用國外教育政策之參考。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高雄市國民中學鄰近學校規模差距成因及其教育機會均等意涵之研究
    (2011) 吳昭儀; Chou-I Wu
    過往與教育機會均等的相關研究,多以量化方式探討城鄉間的差異,而都市學校往往被認為較不具有教育機會不均等的問題。然而近年來,在升學主義與少子化的影響下,家長選校時出現的「西瓜偎大邊」現象,使得鄰近學校規模差距拉大,並造成教育機會不均的現象。因此,本研究即透過對高雄市的「西瓜學校」(指距離鄰近但規模差距甚大的學校組合),以地理資訊系統與個案研究方式,瞭解高雄市81-99學年學校規模變化之趨勢,找出西瓜配對學校,並瞭解其規模差距的成因及對教育機會均等的影響。 本研究發現,高雄市從81學年至99學年,國中學生有逐漸集中在特定學校之趨勢;且在市中心地區,因設校密集與人口衰退而易形成「西瓜學校」,且具不同的組合型態。本研究個案「西瓜學校」之成因,包括人口變化與社區發展、學校所在位置、升學主義、校長領導與學校經營以及總量管制辦法。而「西瓜學校」對於教育機會均等的影響,則表現在學校的教育經費、教師部分(包含教師文化、流動、人力調度、教師士氣等)、學校行政運作以及學生學習;普遍而言,在這些部分大校較小校擁有更多的資源與優勢,且以此進一步鞏固或拉大與鄰近小校的差距。因而出現如同「貧者愈貧、富者愈富」的馬太效應。最後,根據本研究結果,從教育制度與學校經營等方面提出改進之建議,供相關教育單位參考。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