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Lee, Wen-Pin hope"
Now showing 1 - 9 of 9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以肢體劇場《風暴》為例探究劇場配樂(2023) 傅晨娟; Fu, Chen-Chuan本研究為肢體劇場《風暴》的音樂製作解析,並探究如何以音樂服務舞蹈與戲劇。肢體劇場《風暴》裡有五段音樂,其中三首曲目使用合成電子樂製造出音效類的配樂,兩首使用現場樂團來演奏,編制為四重奏:雙簧管/小提琴/大提琴/鋼琴、六重奏:兩把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鋼琴。以五首配樂作品搭配充滿戲劇性的舞蹈,分五個段落敘述人們心中對權力、自我意志的堅持與賦予,貪婪、悲憫或殘暴的性質在個人與群體之中緩緩醞釀,隨而爆發。藉由分析音樂、舞蹈、戲劇在作品裡的角色扮演及製作方式的先後順序與媒介,探討將三者完好融合的方法,接著解析肢體劇場《風暴》的音樂創作過程,以及回顧整個劇場作品的製作過程,論述音樂與戲劇實際結合之經驗與反思。希望能透過此次創作與實務的展演提供讀者們關於肢體劇場、沈浸式劇場新的製作方式與素材,給音樂創作者能更有效地將音樂與其他元素結合,在製作劇場配樂上有更多的想法。Item 區塊鏈技術於臺灣流行音樂產業智權與維權之應用(2023) 李佩璇; Lee, Pay Shuyan音樂版權是音樂產業中最重要的資產,但是版權的保護、維護及保存一直以來都是業界最複雜且困難的問題。而在全球音樂產業中,串流音樂媒體收入包括廣告、付費購買(下載)、付費訂閱及週邊等,早在2019年就超過了總收入的一半,並且持續成長中,已然成為全球音樂產業最主要營收來源,但是相關分潤與權益不清,混沌不明爭議不斷。而區塊鏈日益成熟完善,研究者認為可以透過新創平台,或者與現有音樂串流平台對接合作,將區塊鏈技術應用在以下方面來增進:例如通過智能合約來確定版權擁有者,實現版權資產的數位化,並能夠自動執行版權授權、使用權收益分配等功能,提高版權管理效率;其次,也可以用來追蹤音樂數據和收益。通過資產追蹤和數據共享功能,實現音樂數據和收益的全面監控,減少不必要的紛爭和爭議;還可以用來實現音樂創作和分發的去中心化,讓創作者和用戶之間直接交流和交易,降低中間環節的成本和風險,讓交易過程更加透明、公正、高效,保護音樂權益人的合法收益與權利。區塊鏈技術還可以應用於許多方面如售票和商品交易等。研究者認為未來區塊鏈技術在台灣流行音樂產業中若能有產官學界人士都積極投入應用並團隊合作,將為音樂產業帶來更高收益與便利,簡化音樂版權的保護和維存,實現音樂數據和收益的全面追蹤,促進音樂產業的整體產值向上發展,進而提昇產業全面走向科技化,與世界接軌。Item 台灣原住民族泰雅族語電子音樂創作-以《isu' kayal 蘇凱燕 - Tgliq》專輯詮釋報告(2024) 丘克俊; Chiu, Ke-Chun1992年一股世界音樂旋風席捲全球,從1992年法國音樂團體Deep Forest取樣民族話語的首張專輯:《Deep Forest (World Mix)》引領了我們聆聽World Music世界音樂,或者稱為(Ethnic Electronica)。緊接著,以葛利果吟唱〈Sadeness (Part I) 〉(專輯:MCMXC a.D.)出道的德國樂團:Enigma,在1993年取樣台東馬蘭部落耆老郭英男 Difang Duana與妻子郭秀珠 Igay Duana演唱的〈老人飲酒歌〉音檔,成為歌曲:〈Return to Innocence返璞歸真〉,1996年被美國亞特蘭大奧運會選為大會主題曲,都開拓了研究生的眼界,並且開始著手蒐藏各地民俗音樂素材,結果發現世界上最遠的距離就在身邊。研究生於2019年成立泰雅族語電子音樂團體:「isu’ kayal 蘇凱燕」,結合泰雅族妻子Lomuy Behuy 陳凱倫與泰雅族女歌手Suyang蘇婭,創作泰雅族語電子音樂。本篇論文主要以筆者所統籌、建立、製作之泰雅族語專輯《isu’ kayal 蘇凱燕 - Tgliq》為例,分析專輯企劃、詞曲創作、音樂製作流程、專輯裝幀設計,以及以在地語言音樂與國際音樂接軌的成果分析如下:一、 置入泰雅族傳統文化於族群議題於專輯中:整合泰雅族家族故事與傳統泰雅族文化洗禮,從最新編曲形式進入與傳統結合。二、 實踐專輯企劃於專輯企劃、創作、裝幀設計、影像拍攝:A& R (Artist & Repertoire)的實踐,人設故事的主題、歌曲風格的設定、曲目編排。 三、 系統化之音樂製作流程:以系統化的方式將音樂製作中之每項製程,記錄於文本中並加以分析每項製程之細節。Item 探究華語詞曲創作與演唱應用以《泰戈爾的翅膀》專輯為例(2023) 依拜維吉; IPAY . BUYCI本文係以《泰戈爾的翅膀》專輯來探究華語詞曲創作以及華語流行音樂市場常用的演唱技巧應用,藉此文達到學術研究之目的。本專輯內共有六首作品,每首作品分別代表著人生中所要面對的六種不同課題;特別將寫詞創作分為「主題設定」、「用韻」、「場景」、「填詞」、「思考歌名」五個階段來分析六首作品之作詞過程及方法;將作曲以「主體架構」、「樂句分析」來敍述每一首作品的作曲手法和技巧,且說明如何呼應及實踐創作理念。針對華語流行音樂的演唱應用,則以「歌唱基本技能」、「技巧與情緒的運用」的章節來說明華語流行音樂的唱腔,並以其技巧來解析專輯中六首作品的歌唱應用。現今市場上的流行演唱教學系統多而繁雜,但關於流行演唱應用的研究資料卻少之又少,希望筆者能以自身演唱及教學十幾年的這些論述,為流行音樂演唱盡一份心力。Item 新華流音樂創作方法探析-以實際創作之六首歌曲為例(2024) 倪有慶; Ni, Yu-Ching在這個數位音樂工作站(digital music workstation)人手一個的時代,現代人是如何不出房門便能獨自完成一首歌曲,歌曲是如何從傳統的 Band Sound 及弦樂編制,慢慢的加入更多音色樣本與聲音設計的創作手法,其中我們甚至不需要高超的樂器彈奏技巧、也不用多麽艱澀的樂理分析能力,必要的只有如何將腦海裡的聲響具體的呈現出來,並找到正確的音色互相碰撞及堆疊,而這種創作概念又與傳統華流音樂有何異同之處呢?本報告將透過解析市面上已發行之音樂作品,以及個人的歌曲實作,從零開始探索新華流音樂之創作,書面報告作詞曲、編曲一直到混音後製,紀錄整首歌曲的建構到成型,希望能透過此書面報告提供讀者更多音樂創作上的想法。Item 臺灣共創音樂的起源與實踐–以《Whoch! Whoch!》為例(2023) 曾筠芯; Zeng, Yun-Shin近五年臺灣紛紛舉辦音樂創作營,當中的共創方式各有大大不同,因此本文想藉由對音樂創作營的研究,了解創作營為何興起,當中的優劣,以及是否成為目前流行音樂創作的趨勢。本篇論文探究到共創的優點在於 可以集思廣益,並於短時間能夠產生極高的創意思考,也能在共創的過程中直接討論想像中的風格及文字內容,且創作時人員機動性高,進入障礙較低,成品能接近工業水準的完整度;而共創的缺點則為溝通需要花許多 時間,版權比例分配少。傳統工業的製作方面,接收寫歌資訊較為直接, 可直接與製作人溝通;版權分配的比例較高,缺點則為進入障礙較高。綜上所述,本篇論文探討台灣共創音樂的起源與實踐,期許可以對創作者在共創過程中有所幫助。Item 複合唱的發展在彌撒曲探析—以創作《光輝彌撒曲》為例(2023) 戴嘉妤; Cherly Susanti複合唱的創作概念曾在十六世紀的教會作曲家們中蔚為風潮,我們可從托馬斯‧塔利斯 (Thomas Tallis, 1505-1585) 在1570年左右創作的《寄希望於上主》(Spem in alium) 看到此創作概念的極致,這部作品可稱上是文藝復興時期最大和最流行的曲目之一,其編制由八個各自擁有五聲部的合唱團所組成。雖然我們尚未能確認複合唱風格的來源,但此風格曾在北義大利作曲家們之間蔚為風潮,並將其運用於多所教堂,其中包含威尼斯聖馬可教堂,因此複合唱風格又稱為「威尼斯複合唱風格」。本論文將討論天主教會中的儀式以及彌撒的固定部分。以萊茵貝格爾 (Josef Rheinberger, 1839-1901) 以及佛漢•威廉士 (Ralph Vaughan Williams, 1872-1958) 的雙合唱彌撒為例,從歷史背景和音樂分析的角度切入,深度剖析探討以複合唱風格寫作之彌撒固定部分的發展。最後,藉由創作《光輝彌撒曲》去實踐複合唱風格以及在其中加入現代音樂的元素。筆者希望藉由使用傳統手法,藉由探究其可能性,去創造一個融合古典及現代合唱架構的人聲聲景,願為教會音樂提供一個新穎的創作理念。Item 電貝斯教學之教材發展—以大調音階演奏演進為例(2023) 江力平; Jiang, Lee-Ping本研究以釐清電貝斯演奏教學與教育方式,是否已具備足以建立電貝斯演奏主體性的全面且具決定性之內容為目的,對電貝斯演奏中的大調音階演奏、規劃與發展進行歷史性研究。為了確立電貝斯研究之價值,著者爬梳了電貝斯發展歷史脈絡及其演奏特性,以及電貝斯於流行音樂發展中之重要性。在發現電貝斯演奏的核心為以音階構成的低音旋律線後,檢驗樂器教材的定義,及其與教學間的關係。大調音階的教學內容及其進展,可視為電貝斯教學整體內容與進展之微觀象徵。整理分析歷年出版電貝斯教材中,大調音階教學內容的歷史演進,並與現今教學現場實際教學比對,可得結論為:電貝斯的大調音階演奏教學理念確實已發展至數個完整的演奏概念,但這些概念無法有效地傳承、發展與統合,也缺乏理論與實踐間的轉換;須將現有的演奏概念更加統合精煉,方能成為真正具有支配性的教學理念,也才能讓電貝斯演奏內容更加前進。Item 音樂表情生成與分析(2024) 洪子勻; HUNG, TZU-Y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