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Lee, Wen-Pin Hope"
Now showing 1 - 11 of 11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伊撒意六首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音樂分析與詮釋(2017) 吳怡宗; Wu, I-Tsung法比樂派的傳承者—尤金‧伊撒意,他所創作的《六首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作品27》,是無伴奏小提琴曲中重要的曲目,本文以此作品為研究題材,文中將逐一探討作品的音樂分析與創作手法,來瞭解這部作品的特色與細節。 全文共分為六個章節,第一章緒論,包含研究目的、研究範圍、研究方法、文獻探討;第二章伊撒意之創作背景與手法,介紹作曲家生平、作品背景及記譜法的運用;第三章為第一號至第三號奏鳴曲音樂分析與詮釋;第四章為第四號至第六號奏鳴曲音樂分析與詮釋;第五章作品特色與版本比較,包含詳細的樂譜與有聲資料版本比較,以及最終的第六章結論。 藉此論文提供相關作品資料,並由筆者自身對於作品的認知,以及實際演奏與教學經驗,協助音樂教育者及學子們掌握伊撒意此作品整體架構,以利日後音樂詮釋與分析。 關鍵字:尤金‧伊撒意、法比樂派、六首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Item 古典音樂與流行音樂之配器發展與應用(2020) 陳沛穎; Chen, Pei-Ying本研究旨在探討古典音樂與流行音樂配器之發展脈絡與應用,採取文獻研究法。筆者蒐集音樂音響學於各時期的發展脈絡、配器的定義、音樂創作的前景、中景與背景等三面向之文獻作為研究初步設計依據。經由文獻蒐整,梳理文藝復興時期至20世紀管弦樂團以及19至20世紀流行樂團編制的形成與發展脈絡,並以各時期之作品作為佐證。完成統整分析後,筆者分別藉由蓋希文(George Gershwin, 1898-1937)的《藍色狂想曲》(Rhapsody in Blue, 1924)得知古典音樂中的流行元素;英國普洛柯哈倫(Procol Harum)樂團的《蒼白的淺影》(A Whiter Shade of Pale, 1967)了解流行音樂中的古典元素。在分析二曲後筆者認為,古典音樂與流行音樂創作在和聲與配器之間的語法轉換上必然會受到不同時代背景及歷史脈絡傳承的影響,而產生對於聲響美學的不同想法,但二者之間的交互影響卻也是不容忽視。最後,根據研究結論提出建議,提供未來相關研究參考。Item 尤景文專輯《遊境》吉他演奏技法及編曲之創作(2022) 尤景文; You, Ching-Wen在60、70年代搖滾樂盛行時,談到搖滾樂大家第一個聯想到的就是吉他,這就是吉他在搖滾樂盛行時所創造出來的價值。全世界有很多搖滾樂團,吉他手紅的程度不亞於團長或是主唱,這表示吉他手在搖滾樂團裡所佔的份量是非常重。而在國外很多吉他手隸屬於樂團,並又出自己的演奏專輯已有非常多成功的例子,樂手出版演奏專輯不僅可以提升演奏技術跟創意,進而拓展演奏市場,帶動流行音樂在國際上更有競爭力。研究者擅長的曲風是藍調搖滾,也於2012年發行過一張吉他演奏專輯《Inside of my guitar》華納唱片發行,經不斷的練習與創作以及在臺師大兩年之所學,目前已創作完成第二張吉他演奏專輯《遊境》,透過這張吉他演奏專輯來探討並分析創作編曲方式及演奏技巧,讓吉他演奏在流行音樂領域的重要性得以於學術、實務提供新突破,並邀請3位線上音樂工作者做專家訪談,分析國內外音樂產業歷史與現況,據此彰顯出研究貢獻。Item 循環影像式之音樂錄影帶與音樂的互文性之探討—以呂尚霖的專輯《都會笑話輯》為例(2020) 呂尚霖; Michael Lu音樂錄影帶是流行音樂產業推銷其音樂產品的其中一種重要管道,透過與歌曲同時播送的影像,企求能夠觸及更多閱聽人,吸引其注意力,並獲得更好的銷售成績。 許多音樂錄影帶的內容,是來自歌詞與音樂構成的意境與內容進一步發想、改編而成的故事,並隨著歌曲播放一面開展。這一種參考創作關係而產生的結果,類似於原著小說與依其改編而成的電影或電視劇,可以被視為一種互文性(Intertextuality)的展現。 2010年代末期,開始出現音樂作品之音樂錄影帶,是以不斷循環播放的簡短影像,亦即是循環影像(Video Loop)為基礎素材。相較於過往具有明顯敘事性的音樂錄影帶,以循環影像作為音樂錄影帶,並無法跟隨著音樂意境與歌詞的變化去回應,只能持續播放著相同的內容。 有鑑於此,本論文盼以個人之專輯《都會笑話輯》中,以循環影像性質製作的音樂錄影帶作為對象,藉由分析傳統與循環錄像形式的音樂錄影帶的特性,探討在這樣不具備與音樂一同發展的故事性的音樂錄影帶,是否仍然與歌曲具有互文性之關係,該以何種觀點來認識此一現象。Item Item 李和莆「臺灣系列」研究-臺灣民謠風嚴肅音樂作品的理念與實踐(2016) 張哲瑋; Chang, Che-Wei以民謠為基礎的音樂創作在歷史發展中是常態性存在的作品類型,作曲家藉著民謠素材的使用與自身國家、民族、土地產生最為直接的連結,尤其在十九世紀西方民族主義興起後,此現象更為蓬勃發展,帶有民族風的音樂作品從音樂發展的邊陲進而能與德、奧等音樂歷史傳承的正統風格分庭抗禮,百花齊放地豐富了當代音樂的多元性。 而臺灣的嚴肅音樂創作中,如何面對臺灣情懷的內涵是每一位作曲家的重要思索課題,參照西方的音樂發展,以臺灣民謠為旋律素材創作具有藝術性價值之作品是極為自然而合理的,在本論文中對此一類型之作品提出「民謠風」一詞以稱呼其創作語法,從歷史、文化、創作行為等面向討論形塑「民謠風嚴肅音樂作品」之定義。 臺灣當代作曲家中,李和莆的作品以民謠風格廣為流傳,其自2004年開始創作的「臺灣系列」成為臺灣民謠風嚴肅音樂作品類型的最佳例證,不僅在藝術價值上質量俱精,亦深受演奏家與愛樂者之喜愛,本論文即以此為出發點,對於李和莆「臺灣系列」進行作品目錄之整理,並進行音樂實體分析,以映證其藝術性之特質,完備「民謠風嚴肅音樂作品」之定義。Item 流行音樂演奏者使用個人混音器之體驗研究(2022) 鄧人傑; Teng, Jen-Chieh流行音樂的舞臺上演奏者為觀眾彈奏演唱,帶動著觀眾情感,卻鮮少人知道演奏者的感受。研究者從流行音樂演唱會場域出發,探討演奏者常用的個人混音器使用體驗,主要研究目的為個人混音器發展過程與核心技術、分析個人混音器應用方式與使用現況及演奏者使用個人混音器之體驗分析,最終提出未來建議。本研究採用使用者體驗研究,並運用蜂巢式體驗模型,以質性方式進行產業相關演奏者與從業人員訪談。從應用現況分析研究結果發現,個人混音器使用於中大型演唱會已成為趨勢;個人混音器的通道數可能將不足;各廠牌操作體驗差異大,對演奏者的影響體驗結果發現,使用個人混音器失去聲音平衡統一性;使用耳機聆聽可能產生與觀眾之間距離感。依據上述結論,本研究提議提供專業教學課程,(一)培養良好使用習慣:改變聆聽習慣、保護耳朵做起,演出中固定個人混音器混響比例,以自我彈奏音量為主;(二)建議 開發商發展無線個人監聽混音器的可能性;(三)制訂場館音壓標準,預防演出過大的音壓與震動造成爭議。除舞臺演奏者體驗研究外,眾所皆知,臺上每一位演奏者皆是為了觀眾而來,建議未來可延伸流行音樂場域觀眾研究,以利創造出更多的商業與學術價值。Item 《無常是日常幽默》之創作與詮釋研究(2020) 葉穎; Yeh, Ying在有限的人生裡,變化才是不變的真理。過去一年來,經歷親人離世、感情猝變、身體各種病痛,對未來的徬徨,跌落谷底之時不禁莞爾——這一切,還能再更糟嗎? 無常是生命的本質,無人能免,在這些情非得已的境況,若能用更有幽默感的眼光去看待一切,或許才是為自己開脫的方式。此次創作以《無常是日常幽默》為題,自勉勉人,希望在瞬息萬變的漂蕩世間,求得一絲安穩與依傍。 從《西藏生死書》裡,探討生滅、覺察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小王子》,則受到法國原著《小王子》和詩人羅智成在新書《迷宮書店》,翻寫《小王子》的章節啟發,刻畫玫瑰與小王子的幸與不幸;《幻之光》則因觀賞完日本導演是枝裕和(Koreeda Hirokazu)的電影作品《幻之光》有所體悟,寫出渺小眾生的無可奈何、活在一片灰藍色天空。 作品受到電影、文學、藝術、生活啟發,中心思想漸趨清晰,因此以《無常是日常幽默》為題,將生而為人所體會的價值、脆弱與愛蒐集成歌,在演出中完整呈現。Item 鄧宗揚作品創作探析以《瘋狂玩樂派》中詞曲創作為例(2022) 鄧宗揚; Deng, Tsung-Yang流行音樂產業向來是以「商業」作為考量,許多作品需要衡量其經濟產值最終得已成為傑作,但「文化價值」與「學術研究分析」也是這個產業非常重要的一塊拼圖。透過作品「理性」的學術研討,使整個作品的完整理念可以提供給後人做參考,使產業有更多層面的技術與架構,讓流行音樂的精神更加多采多姿。作為音樂創作者,從小的音樂背景不管是古典音樂科班出身或流行音樂產業應用碩士專班的學習,接觸到非常多經典的作品。在歷史的洪流中,讓研究者深刻的體悟到音樂在不同時期的風格呈現是多麼的浩瀚與偉大,也促使研究者將所學的專長「融合」進作品之中,使古典音樂與流行音樂的結合可以展現出不同的風貌。《瘋狂玩樂派》這張專輯將古典音樂六種樂派各代表的曲目帶入六首歌曲的編曲之中,再透過詞曲創作使古典音樂與流行音樂得以共存,也期望提供實務操作與學術研究的分析來啟發未來的新進,可以有新的視野、新的突破探索出新的技法、風格或其他可能性,創作出更多永垂不朽的作品。Item 電吉他彈奏技巧與詮釋分析—以《阿岑的冒險之旅》專輯為例(2022) 吳思岑; Wu, Ssu-Tsen此篇詮釋報告將以《阿岑的冒險之旅》專輯為範例,針對作品當中電吉他部分的演奏技巧及音色表現進行詮釋分析。研究方式會從六首作品的創作背景、調性、曲式架構著手,對於作品當中電吉他音色的挑選、在不同曲風中擔任的角色、節奏及演奏的技法等等層面進行解析,且附上譜例以及工作檔。其中三首作品為筆者個人創作,從無到有的創作、編曲、錄製以及後製,皆由自己完成;另外三首,則由筆者及家人和碩班同學之共同創作,筆者分別負責創作、編曲、錄製、後製等工作。Item 音樂專輯製作 -《空靈之夢》為例(2021) 任哲均; Jen, Che-Chun科技的進步,造就了每一個人都可以獨立創作音樂,只是看要怎麼做,怎麼表達。一開始一首歌的誕生,都不是最後聽到的那樣子。當一首歌完整的呈現在聽眾面前時,它已是經過了編曲、錄音、混音、後製等四個過程反覆淬煉才能完整地呈現。隨著時代科技的進步,製作音樂的門檻降低,科技日新月異也大大的縮短了音樂製作時程。在過去一首歌的誕生可能需要花上一個月或三個月,而現在,快則一天,慢則一至兩個禮拜可能就可能誕生了一首可以拿到聽眾面前的完整歌曲了。專輯製作前要先決定專輯想表達的內容,曲風以及想傳遞給聽眾的訊息為何,再以故事的內容去搜集以及包裝和創作歌曲。然後找到適當的歌手搭配合作以呈現出歌曲完整的面貌。 本篇書面報告,我將以自身所製作的音樂專輯為例,把平日所學的道家信仰跟哲學以及自然大道的運作規則和身處的環境,以電影故事大綱的呈現方式來告訴聽眾專輯的故事。 音樂會以電子音樂為主軸,融合冥想的空靈音樂作為混音的基底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