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Lee, Chi-Ming"
Now showing 1 - 8 of 8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Changes and Challenges for Moral Education in Taiwan(2004) Lee, Chi-Ming; 李琪明Item Student and teacher perception of moral atmosphere in Taiwan(Rotterdam: Sense Publishers, 2008) Lee, Chi-Ming; F.Oser and W.Veugelers (Eds.); 李琪明Item 天主教輔仁大學推動品德教育之研究(2006) 林素梅; Lin, Su-Mei摘 要 本研究基於新世紀品德教育的重要性,針對天主教輔仁大學推動品德教育之相關課程作為研究個案,希冀能以此研究結果作為目前我國高等教育階段推動品德教育可資參考的模式與策略。其研究目的為:一、探討品德教育之概念與相關理論基礎;二、瞭解輔仁大學推動品德教育之理念;三、探討輔仁大學推動品德教育之模式;四、分析輔仁大學推動品德教育之策略;五、歸納研究發現,提出具體建議,以供國內大專校院推動品德教育之參考。 本研究所獲致之結論為:一、輔大品德教育之推動理念立基於《天主教大學憲章》與全人教育的價值理念;二、輔大品德教育之推動模式透過正式課程、非正式課程、潛在課程三個面向來實施;三、輔大品德教育之推動策略有:(一)積極傳遞真、善、美、聖等核心價值給教職員工生、(二)領導者積極形塑核心價值、(三)核心價值融入於品德教育相關正式課程中、(四)核心價值立基於校園中的行為準則、(五)積極促進倫理議題的公共討論和對話、(六)努力幫助學生實踐核心價值、(七)校園是一個關懷和尊重的社群、(八)向學生承諾發展全人教育。其不足之處則有:(一)較缺乏有關核心價值方面成果的評鑑、(二)學校以道德和公民品德之成就為榮,但缺乏具體獎勵措施。最後,根據結論提出研究建議:一、針對輔大推動品德教育之建議;二、對國內其他大專校院推動品德教育之建議;對未來研究之建議。 本研究成果之運用,除作為輔大在未來持續推動品德教育上改進、評估之外,亦希望能藉此供國內大專校院未來在推動品德教育時之參考,以期對於大學校園發展優質文化之方向與願景有所參考價值。此外,更盼能在研究歷程中,喚起大眾對於品德教育的關注與反省,引發更多人投入該學術領域或實務領域,以促進品德教育之健全發展。Item 探尋社區大學教師之教學與公共領域關懷圖像(2010) 高育萱; Kao, Yu-Hsuan面對社會的快速變遷及終身學習社會之漸受重視,社區大學在成為台灣成人學習的重要場域之際,教師的教學品質與實務逐受關注;其次,成人教師於教學過程中對於學習者的學習扮演重要之角色,因而本研究欲對社區大學教師之對學習者及公共領域的教學關懷方式與省思進行探究與理解。最後,則提出本研究之建議。 本研究主以質性研究之深度訪談並輔以教室觀察方式,且根據研究主題以立意抽樣,選取三位台北市內長期熱忱參與校務及具關心學習者特質之社區大學教師為研究對象。探究三位受訪教師其對學習者之具體關懷方式採取方式為:(一)易地而處與學習者;(二)尊重及接納學習者意見;(三)回應學習者的學習需求;(四)適時關切學習困難者;(五)扮演傾聽者的角色;(六)經營信賴與密切互動的師生關係;(七)關心學習者之學習成長;(八)肯定與欣賞學習者。 其次,教師對公共領域之教學關懷重視方向為(一)學習對多元社會群體或現象之尊重及理解;(二)開展對不同社會議題之關注及對話;(三)以社區在地之觀點建構其教學及課程;(四)由社區的關懷或服務中體會個人對社會的發展的重要性。 最後根據本研究之發現與結論,建議社區大學教師於關懷學習者之際,於教學活動安排中可更尊重其學習意願及能力;並對年長之學習者付諸更多耐心與傾聽其學習需求。Item 新北市國中導師道德思辯能力及其知覺班級道德領導之探究(2016) 陳怡佑; Chen, Yi-You本研究探討新北市國中導師道德思辯能力及其知覺班級道德領導,並分析兩者之間的相關。藉由比較不同背景變項的導師道德思辯能力與知覺班級道德領導,以檢視影響國中導師道德思辯能力與班級道德領導之因素,期望以此對現今國中階段學校道德教育推展,以及建構班級道德社群提供建言。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使用「道德思考與溝通能力量表」與「知覺班級道德領導問卷」,研究對象為104學年度任教新北市之國中導師,發出400份問卷回收352份有效問卷。資料蒐集後,使用IBM SPSS for WINDOWS 22.0統計軟體進行分析,研究結果如下:一、新北市國中導師道德思辯能力居於基準點,但受試者的道德思辯能力個別差異相當大,其中以道德判斷最強而道德論辯最弱,部份導師仍有精進加強的空間。二、不同年齡層及不同任職導師年資的導師在道德感知要項能力上具有部分差異;不同學校規模的導師在道德決定要項能力上具有部分差異。三、新北市國中導師自我感知之班級道德領導顯著高於基準點,自信程度較高,其中以關懷倫理最高而批判倫理最低。四、不同年齡層的導師在自我感知之整體班級道德領導具有部分差異;不同年齡層以及有無參加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的導師,在自我感知之批判倫理要項具有部分差異。五、新北市國中導師道德思辯能力與知覺班級道德領導之相關微乎其微。基於本研究之結論提出以下建議:一、提升國中導師的道德思辯能力,尤須強調道德感知與道德論辯;二、培養在職導師的道德敏感度,避免單一價值或思維僵化;三、強化國中導師自我反思的機會,藉以增強其班級道德領導的批判倫理。Item 社會性同理:大學學生參與社會運動經驗之探究(2015) 張媛婷; Chang, Yuan-Ting本研究旨在探討社會性同理促發大學學生參與社會運動之可能性,具體研究目的有三:一、檢視社會性同理模型運用於大學學生社會運動經驗之妥適性;二、探究大學學生參與社會運動歷程中社會性同理運用之具體經驗;三、根據研究結論提出培養基於道德信念之社會性同理能力及後續研究之建議。 本研究首先探討社會性同理相關文獻,了解同理之歷程、發展性,及其與道德信念的互動關係,經參考諸多文獻進行社會性同理模型的概念增補及修訂,以作為探究社會運動經驗之理論基礎。接續檢閱社會運動相關文獻,以了解社會運動之概念、定義及其研究取向,再回歸臺灣的研究脈絡及社會運動之歷史發展,以描繪臺灣之大學學生參與社會運動之圖像。為了解社會性同理於社會運動歷程之具體經驗,本研究以焦點團體訪談及一對一訪談加以探究。 根據本研究發現作成八點結論:一、本研究修改後之社會性同理模型可解釋大學學生參與社會運動之經驗;二、藉由與社會議題特定當事人接觸能產生微觀同理;三、對於事件具備系統障礙的脈絡性理解乃社會性同理之必要歷程;四、巨觀同理有助於瞭解群體處境進而提升參與社會運動之動機;五、參與社會運動可促發社會性同理;六、影響社會運動參與有其輔助與阻礙因素;七、社會性同理不僅促進社會運動之參與亦有其他效應;八、社會性同理之道德信念可透過參與社會運動而彰顯。 基於本研究之結論提出以下建議:一、培養基於道德信念之社會性同理能力以促進社會運動參與;二、完備與深化大學學生參與社會運動經驗中社會性同理歷程之探究;三、增進社會性同理研究方法之多元性。Item 臺灣「全球孩童創意行動挑戰」課程之青少年公民參與意涵及其教育意義(2018) 郭洺儒; Kuo, Ming-Ru本研究基於公民參與是現代公民社會中重要角色,也是培育學生適應未來生活及能力養成的關鍵,若能從小培養參與公共事務的動機及興趣,從中學習公民知能,將有利於公民責任形塑,建立積極、理性的社會。在現今跳脫政治意涵的公民參與趨勢中,以及本研究者兼職於「臺灣童心創意行動協會」之經驗,本研究旨在探討「全球孩童創意行動挑戰」課程是否能彰顯青少年公民參與的精神,具體研究目的有三:一、在理念層次,分析青少年公民參與多面向之核心意涵,以及探究由DfC臺灣推廣之「挑戰課程」的設計理念是否可彰顯前者之核心意涵;二、在實徵層次,探討教師與學生參與「挑戰課程」的歷程與結果,是否彰顯青少年公民參與之精神與核心意涵;三、藉由前述,反思「挑戰課程」的設計理念及其實施成效,並提出建議以供「臺灣童心創意行動協會」等教育組織,以及後續研究參考。 藉由前導觀察、訪談及文件資料以進行師生參與「挑戰課程」的經驗蒐集與分析,進一步與青少年公民參與核心意涵的相互對話與論證,探討「挑戰課程」的設計理念與實施歷程與結果是否彰顯青少年公民參與的精神,以及是否有別於青少年公民參與核心意涵的特點。根據本研究發現作成結論如下:一、在課程設計理念中,預期目標展現正義、關懷、主動及設計思考能力之個人素養,教學策略亦期待教師能運用多元策略引導,但缺乏對個人成長及社會層面目標的訂定;二、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所訂定的課程目標及採取的教學策略,不僅與青少年公民參與理念相符,更有利於學生達到知識、情意與技能目標,促進自主性參與課程;三、從學生參與課程面向發現,學生從中發揮多元而具體的行動,亦藉由挑戰課程提升對個人及社區/社會層面的效益,與青少年公民參與理念相符;此外,不同於青少年公民參與理念僅強調自發性動機,學生參與動機受到內在趨力及外在環境因素之綜合性影響。 基於本研究之結論提出以下建議:一、教師宜在實施「挑戰課程」訂定目標、了解學生內外在動機、採取多元教學策略、提供多面向的行動策略、進行整體評估等方式以促進青少年公民參與;二、推廣「挑戰課程」之主辦單位應訂定課程目標、納入多元教師引導策略、關注課程中教師的困境與可持續推廣之方法;三、後續研究之對象宜多元選取,研究方法宜多元且深度運用、探尋不同管道的青少年公民參與。Item 臺灣網路小說的女性主義與關懷倫理意涵—以「蝴蝶」的「穿越小說」為例(2016) 李佳玲; Lee, Chia-Ling網路小說作為文學之新興形式,不僅具有休閒之功能,同時能成為承載文化與傳遞道德價值之工具;此外,網路小說以作家與讀者雙方互為主體,重視互動與交流,並呈現多元化觀點之樣態,乃與女性主義精神及關懷倫理理念相互契合。 本研究基於前述以網路作家「蝴蝶」(Seba)之穿越小說系列為文本,探究其所具備之道德意涵與教育意義,具體研究目的有三:一是探究蝴蝶穿越小說文本中的女性主義意涵;二是探究蝴蝶穿越小說文本中的關懷倫理意涵;三是藉由探究蝴蝶穿越小說的女性主義與關懷倫理意涵,進而尋求網路小說所具備之教育意義。 研究方法主採文本分析,以蝴蝶已出版之十八本穿越小說與部落格上相關之留言作為分析對象,並兼納內容分析,透過研究者自編之「網路小說之女性主義與關懷倫理分析類目表」,以連載之回數作為分析單位,呈現出蝴蝶穿越小說中的女性主義與關懷倫理意涵分布樣貌。 根據研究結果可發現:蝴蝶穿越小說文本中富含女性主義意涵,不只重構性別後天/社會建構,呈現對女性生命經驗的觀照,同時顯露對於父權社會系統的質疑,展現出對平等社會制度的追求,相當重視女性主義價值的實踐。其次,蝴蝶穿越小說文本中亦蘊含關懷倫理意涵,不僅表露出對於不同聲音的關注,展現對道德情感的重視,同時體現互賴關懷關係之的建立,呈現關懷行動之落實,更反映出關懷者與被關懷者互為主體的觀點。再者,本研究亦發現蝴蝶網路小說具備教育意義,其不但可作為價值與道德意涵之傳遞媒介,而且提供了溝通平台,可用以關懷實踐,並提供讀者進行批判與反思之空間。 有感於研究結果,研究者進而對文本創作者、教育者以及後續研究提出若干建議,期望網路小說所蘊含之價值與其所具備之功能可被重視與善用,以建立當代資訊科技下的公共溝通網絡,以利多元與理性的互動與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