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Hsieh, Ling-Ching"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1920年代臺灣文化啟蒙運動之研究─創新傳佈理論的觀點
    (2011) 解令晴; Hsieh, Ling-Ching
    日治時期(1895年~1945年),臺灣人民遭受與世界上許多被殖民者類似處境-差別待遇,同時臺灣人民也和世界上許多被殖民者一樣,對殖民統治者有反抗與衝突,而這些反抗與衝突有部分是非武力的文化、政治社會運動,特別是在1920 年代,臺灣近代知識份子受到了日本大正時期民主自由思潮與世界「民族自決」等影響,面對臺灣人民的困境及文化的頹喪,效法西方啟蒙運動的真義,力圖改革以謀求臺灣文化之向上。 臺灣文化協會乃臺灣史上第一個啟蒙臺灣人新思想文化的團體。臺灣文化協會結合了當時社會菁英及各階層人民的參與,並運用各式傳媒管道包括出版刊物、講演、電影及戲劇等方式,成功地在臺灣各地傳佈了新思想文化。 創新的事件得以順利的傳佈,包括了五個要件:新事物、傳播管道、時間、社會體系以及人。本文研究即以創新傳佈理論為觀點,分析1920年代臺灣文化啟蒙運動的內外環境背景、臺灣文化協會於文化啟蒙的傳佈過程中,傳播媒介的運用與效果,並探究社會菁英(以蔣渭水為例)與傳播效果之間的關係以及臺灣文化啟蒙運動對臺灣社會的影響。 雖然最終臺灣文化協會成員間因在運動方向上的歧異,導致分裂而至泡沫化,然而卻興起了臺灣繼文化啟蒙運動後,政治社會運動更廣泛的實踐熱誠,從追求臺灣文化主體性的認知面來看,「臺灣是臺灣人的臺灣」已成為1920年代臺灣文化啟蒙創新傳佈的最大意義所在。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