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Chang, Chen-Wei"
Now showing 1 - 4 of 4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末代陸生」在臺的跨文化適應:六位臺灣北部陸籍大學生的個案研究(2024) 王瑤; Wang, Yao臺灣自2008以來便著手規劃陸生赴臺就讀大專院校措施,在經歷了準備期、發展期與衰退期後,2020年中國大陸單方面決定暫停大陸各地各學歷層級畢業生赴臺升讀工作,這也標誌著陸生招生在近第十個年頭被畫上了「休止符」,2019級入學陸生成為在臺灣的「末代陸生」。「末代陸生」群體在此期間真切地感受到政治政策的變化以及同伴減少的過程,其中因臺灣政策等所產生的價值觀和文化差異、教育體系差異、社交、學習與生活的跨文化適應問題也值得我們去探討。因此,本研究主要提出以下四個問題:影響「末代陸生」在臺跨文化適應因素為何?臺灣陸生相關政策如何影響「末代陸生」跨文化適應過程?「末代陸生」如何因應跨文化衝擊及其適應形態為何?以及「末代陸生」如何因應跨文化衝擊?本研究採質性研究中深度訪談法的半結構式訪談作為主要研究方法,以六位在臺灣北部就學的「末代陸生」作為個案研究,並結合John Berry的「跨文化適應模型」為理論基礎,主要從生活、學業及政策面考察其跨文化適應性。研究發現,「末代陸生」主要受到因價值觀差異所帶來的跨文化衝擊,其集中表現在人際關係中;在政策方面上,「三限六不」等也對他們的跨文化適應產生了消極的影響。此外,本研究還額外發現,學校的背景也會對「末代陸生」的跨文化適應產生影響,來自公立學校的「末代陸生」會面臨更多額外的挑戰。總體而言,「末代陸生」的跨文化適應形態主要呈流動式,他們因臺灣陸生政策的變化經歷分離、融合以及再次分離的形態,並在經歷跨文化衝擊的過程中能對兩岸政治認同差異能夠以更加客觀、理性的立場進行思考。Item 澳門中學品德與公民教師的課程實施:以四位私立中學教師為研究對象(2024) 何鳳兒; Ho, Fong-I現時品德與公民教育開始得到澳門社會的重視和發展,品德與公民教育影響到學生的個人認知、行為和品德。不論是在生活、學習和工作中都發揮著作用,深具其意義和價值。雖然,現時品德與公民科尚未納入大學必考科目,但在各學科及生活方面都需要培養良好公民意識以發展個人涵養。因此之故,本研究旨在深入了解澳門中學階段的品德與公民教育發展背景、探究澳門品德與公民教科書的內涵與編輯理念,以及分析澳門中學教師進行品德與公民課程的實施現狀。研究採用半結構式訪談法,重點討論品德與公民科教科書的編輯理念、澳門中學品德與公民課程的實施狀況以及教師的課程實施情況。本研究的結論得出,澳門的品德與公民教科書編輯原意著重教學靈活性,並提供豐富的題材內容,以促使各校自行發展具有獨特校本特色的課程。在澳門中學階段的品德與公民課程亦以多元方式進行,鼓勵學生思考和討論。教師在課堂實施中注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然而,澳門品德與公民科教師的教育專業發展仍受到限制,目前尚未有相關的本地培訓課程可供教師進修。為此,本研究在政策層面上,建議應增設有系統性的師資培育方式、建立教師和教材編者之間的溝通橋樑,並成立品德與公民教育團體。在教學優化方面,建議逐步建立品公教師專科專教模式,優化教學資源庫。並希望未來研究可針對澳門公立學校使用品公科教科書情況進行研究,及對日後的法規制度和新版的教材內容進行分析。Item 虛擬實境中成人學習者與記憶之研究-以虛擬超市為例(2024) 王珮穎; Wang, Pei-Ying本研究旨在探索沉浸式虛擬實境 (VR) 對空間認知和記憶召回的影響,特別關注就讀不同大學科系學生之間的差異。本研究以虛擬超市作為研究的環境,測試受試者的空間認知和記憶方面的表現,並探討大學就讀文科或是理工醫科對這些表現的潛在影響。同時,透過量表調查受試者的方向感、尋路焦慮感和科技感知,包括:存在感、使用者經驗等因素,旨在深入了解其對記憶和空間認知的影響,並確定虛擬實境技術在心理認知相關領域的應用潛力。透過這項研究,期望更深入地瞭解虛擬實境技術對空間認知、記憶和空間焦慮的影響,以提供有價值的參考,促進虛擬實境系統設計之改進。根據研究結果,受試者的記憶表現受到自由召回、延後召回和練習效應的影響。特別是文科受試者在超市商品的特定記憶上,比例顯著高於理工醫學科受試者。此外,文科受試者表現出較高的尋路焦慮感,但對虛擬實境系統的感知吸引力也較高。理工醫科和文科的受試者在數位裝置的使用量和偏好方面存在一定的差異趨勢。這些研究結果提供了深入洞察,說明了虛擬實境對文科或理工醫科學生空間認知、記憶召回和使用者體驗的具體影響。綜合以上結果,這項研究有助於擴展人們對虛擬實境技術在教育、心理學等領域的應用理解,提供了深入洞察虛擬實境對文科及理工醫科學生的空間認知、記憶召回和使用者體驗的影響。藉由深入研究不同科系學生對虛擬實境的反應和表現,可以更好地設計和優化虛擬環境,促進學習、記憶和訓練效果。未來的研究可以進一步探索虛擬實境在不同專業領域的應用,以及其對不同群體的影響,從而推動該技術在各個領域的創新和發展。Item 轉化英雄角色形象於產品設計創作(2021) 張宸瑋; Chang, Chen-Wei近幾年,美國超級英雄電影盛行,在全球電影市場上佔有極高的比例,不僅票房表現亮眼,角色 IP 周邊也是琳瑯滿目,充斥於我們的生活之中,而這些經由漫畫改編翻拍的電影,之所以能常獲得票房的成功,除了當中精緻寫實的視覺特效外,故事中主角的成長歷程也是主要因素之一。放眼當今主流的英雄電影, 內容大多是描述一位擁有天命或特殊能力的主角穿著制服四處打擊犯罪、拯救世界的過程,當中角色會經歷挫折、犯錯、選擇、犧牲與失去等考驗,且隨著難關一個個被突破,觀眾的心理往往也會感覺被一股正能量所激勵,進而對於現實生活中的不順遂重新燃起希望與面對的勇氣。除了影劇中擁有不凡能力的超人英雄, 生活中的警消人員、醫護員或環境關懷者,也常通過自身的精神、行為,激勵著社會大眾,協助建立起個人面對負面狀態的信心、動力;亦或者以自身行為做為榜樣,影響並改變大眾的行為模式,而這些可影響個人心理與行為的人物,正是體現了英雄的「救援者」與「先鋒者」的角色形象。本研究以英雄做為研究分析主題,探討角色內在個性特質與外部視覺形象的差異、特色及彼此間的關係,並將其概念重新詮釋為以「英雄」為主題之產品設計創作,探索英雄相關元素轉化應用於產品的設計手段以及產品和英雄之間的連結方法。首先,選擇「超級英雄」此一類別的人物角色做為主要研究對象。其次, 分析各角色的外觀造型與裝備道具,歸納整理出代表性配件與視覺特色,以及各元素安排設定背後的意義,並將其特徵類比成具相似意象的設計語彙,以利後續設計的應用。最後,以「關注議題」、「變身」與「產生形象」為目的,並選擇現實中長年存在且需被救治的環境相關議題為概念切入點,以「啟程」、「啟蒙」、 「回歸」等三階段,設計出三組具英雄主題之產品與互動體驗,藉此系列創作案例來分析英雄形象如何導入設計之中,爾後對設計方法進行評估,並提出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