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黃美筠"
Now showing 1 - 20 of 72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ICCS 2009 認知測驗與我國相關中學學生公民教育學習成就評量之比較(師資培育與就業輔導處, 2012-06-??) 鄧毓浩; 黃美筠; 董秀蘭; 林佳範; Yuh-Haw Teng; Mei-Yun Huang; Xiu-Lan Dong; Chia-Fan Lin2009 年我國參與了國際教育成就調童委員會(lE A) 之「國際公民教育與素養調查研究J (ICCS' 2009) 。此次受測學生有5167人,是國內近年大型的跨國研究之一。本文試就ICCS 2009認知測驗的評量性質、評量祭構和試題形式進行探討,並以之與國內之圈中基本學力測驗和壘灣學習成就評量資料庫(TASA) 公民試題進行比較研究。首先,根攝評量性質比較,三者皆為橫斷面的評量,但ICCS是一種國際性比較測驗,而基測則為升學導向的常棋參照評量,TASA則是強調學習成就之趨勢分析;其次是評量無構比較,三者皆分成知識面向和認知面向,惟其間仍存在著差異,ICCS是以公民教育為主軸,知識內容色含了公民社會和體卑、公民原則、公民參與與公民認同四個構面,至於基測和TASA是以社會學習領域課綱為範疇;再就試題分析來比較'ICCS之題型分為選擇題和開放式問答題,評量層次頗高,而基測和TASA仍侷限於選擇題形式,因此基測和TASA的發展可以ICCS作借鏡。 最後,根噱研究結果,依攝ICCS的評量性質、評量無構和試題形式,對於圍內的評量,提出了公民知識內涵再充實、評量方式再調整和發展長期追蹤評量等三項建議,期待查灣能發展出客觀、具有風發性的評量方式,以增進評量效籠,並有效因應全球化時代快速雙邊的教育改革需求。Item ICCS 2009認知測驗與我國相關中學學生公民教育學習成就評量之比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012-06-01) 鄧毓浩; 黃美筠; 董秀蘭; 林佳範Item ICCS 2009認知測驗與我國相關中學學生公民教育學習成就評量之比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012-06-01) 鄧毓浩; 黃美筠; 董秀蘭; 林佳範Item ICCS 2009認知測驗與我國相關中學學生公民教育學習成就評量之比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012-06-01) 鄧毓浩; 黃美筠; 董秀蘭; 林佳範Item ICCS 2009認知測驗與我國相關中學學生公民教育學習成就評量之比較(2012-06-01) 鄧毓浩; 黃美筠; 董秀蘭; 林佳範Item IEA 國際公民教育與素養調查研究(ICCS2016)( I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 2013/6-2014/5) 劉美慧; 陳柏熹; 董秀蘭; 林子斌; 陳麗華; 黃美筠Item IEA國際公民教育與素養調查研究(ICCS2009) (I//Ⅳ)(2008-07-31) 劉美慧; 黃美筠; 林佳範; 宋曜廷; 顧忠華; 董秀蘭; 王麗雲; 鄧毓浩; 譚克平; 林世華Item IEA國際公民教育與素養調查研究(ICCS2009) (Ⅳ/Ⅳ)(2011-03-31) 劉美慧; 譚克平; 鄧毓浩; 黃美筠; 王麗雲; 顧忠華; 陳麗華; 宋曜廷; 陳柏熹; 陳淑敏本計畫團隊旨在參與由「國際教育成就調查委員會」(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valuation of Educational Achievement, 簡稱 IEA)所主導之「國際公民教育與素養調查研究」(International Civic and Citizenship Education Study,簡稱ICCS 2009)而組成。至目前為止,IEA 共執行三次國際公民教育研究,第一次於1971 年執行,共有9 個國家參加;第二次於1999 年執行,共有28 個國家參加;本計畫團隊參加第三次研究,共計38 國參與。研究目的主要針對13 歲半(相當於臺灣八年級)學生,進行公民學習成就調查,評估其公民認知、態度與行為,以瞭解參與國家如何培養學生成為未來的公民,並進行各參與國家研究成果之比較。ICCS 2009 各國的調查樣本包括150 所國中校長、3000 位以上八年級授課教師及4500 位以上的八年級學生,從校長、教師及學生三方面,以態度問卷、認知測驗等工具進行調查,深入瞭解各國公民教育現況。此外,考量ICCS 2009 所發展之國際性的研究架構和工具未必能顧及亞洲地區獨特的文化脈絡,臺灣的研究團隊結合香港、泰國、韓國、印尼等亞洲參與國,共同發展適合亞洲的公民素養模式,深入探討在亞洲地區獨特的文化脈絡下所延伸的公民教育議題。亞洲模組將以ICCS 的公民素養架構為主,進行分析與討論,並探討亞洲共同文化與核心價值,發展亞洲公民素養模式,進而發展亞洲模組問卷。本計畫獲得教育部與國科會四年的補助經費,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負責執行臺灣ICCS 2009 計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劉美慧教授擔任研究主持人(National Research Coordinator),並邀請國內相關領域優秀學者擔任共同主持人,組成跨校研究團隊。研究團隊分為「總計畫組」、「試題發展組」、「深度分析組」、與「亞洲模式組」共四組,研究團隊專長互補、陣容堅強。目前ICCS 2009 為增進國人對於研究計畫結果之了解,臺灣研究團隊特於2011 年11 月19 日舉行計畫研究發表會,ICCS2009 計畫已於同年11 月30 日結案。藉由ICCS 2009 研究計畫之執行可深入瞭解我國八年級學生的公民素養與公民教育成效,並對本土公民教育改革提出具體建議。此外,透過國際比較累積臺灣在國際公民教育之研究成果,亦有助於臺灣公民教育學術研究之國際接軌。Item IEA國際公民教育與素養調查研究(ICCS2009)(Ⅲ/Ⅳ)(2010-07-31) 宋曜廷; 劉美慧; 林世華; 陳淑敏; 譚克平; 王麗雲; 鄧毓浩; 黃美筠; 陳柏熹Item 中小學個人理財教育教師的教學準備與能力之研究(2012-07-31) 黃美筠國內外對理財教育需求的覺知增長迅速。中小學理財教育日益進展的同時,居於推動理財教育成敗關鍵的,負責教授理財教育的教師的教學能力與需求卻很少受到關注。 而在中小學擔任理財教育教學的教師,並未被期待於要擁有像其他科目所謂的能夠勝任該課程的合格證書的要求,事實上,因為理財教育的概念或主題主要散佈在社會、公民、家政、綜合活動等科目的課程綱要中,因此這些專業各異相關科目的教師,即使可能對理財教育所知有限,也被迫承擔了理財教育的教學責任。在理財教育日益重要的情況下,這些來自不同專業的教師準備好了嗎?他們所需要的理財教育學科知識為何?師資培育者應該如何建構理想的理財教育的師培課程呢?此正是本研究所欲探討的。 本研究以文獻回顧及進行深度訪談與德懷術問卷調查,建構中小學「理財教育學科知識內容」以及「教師應具備的學科知識」。並對中小學階段實施理財教育之師資培育課程規畫提出具體建議。Item 中小學經濟教育理論與教材教法(水牛出版社, 2006-06-01) 黃美筠Item 二專財務金融科在職生對「現金卡」認知之研究( 中華民國商業職業教育學會, 2005-08-01) 紀博棟; 黃美筠Item 以活動本位教學策略將理財教育融入國中課程之研究(2011-07-31) 黃美筠美國次級房貸風暴所引發的金融海嘯的確突顯了理財教育的重要,但即使沒 有此項金融危機,金融市場的發展與人口、經濟與政策的改變都說明了理財教育 在現今社會的重要性。 台灣最近幾年的調查顯示國人平均金融知識水準不高,學生族群平均成績更 低。教育部也體認到理財教育需求的急迫性,配合行政院金管會所推動之「金融 知識普及計畫」,決定一百學年度起九年一貫課綱中增加金融理財知識;一o 三 年起,納入國中基測考試範圍。金管會業已編製了《個人理財-國中篇》做為國 中階段推廣理財教育的教材。 惟該等教材對於以何種教學策略融入學校課程卻未多加論述,而此正為研究 者所欲加以探討的地方。因為在已滿檔的中小學課程中,勢難增加此一新的領域 教學,而現行課程中雖然有很多機會可以從事理財教育,卻沒有一貫的涵蓋那些 可以立即被標記為理財素養的重要主題。此外,課程的實施又如何能引發學生的 學習興趣以及「能知」且真「能行」呢? 是以本研究擬以過去三年研究者在中小學理財教育課程與教學方面的研究 為基礎,由實務上驗證金管會教材融入國中各學習領域或科目教學中的可行性與 適當性,以及探索若以活動本位教學策略---由做中學去進行教學之成效,以期能 發展出具體可行的教學模式,以推廣應用於國中的理財教育教學中。Item 以活動本位教學策略將金管會理財教材融入國中正式課程之行動研究(2011) 黃泰元; Huang Tai Yuan本研究之宗旨在探討如何運用活動本位教學策略,將金管會所編製之個人理財教材,在不增加教學時數的狀況下,融入現今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的正式課程中。本研究以行動研究之方式,針對研究者所任教之學校,進行融入教材的嘗試。並期望透過此過程,發現教材中尚待改進的部分,以及在融入教學時,可以補強的地方。為了能夠更全面且深入的瞭解本次行動研究教學之成效,本研究採取質量混合研究設計,希望以多元的資料收集,來達到研究目的。 本研究共挑選兩個九年級班級,將理財教材結合活動本位教學策略之後,在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以及社會學習領域當中實施,目的除了探究實施理財課程之後,學生的理財素養是否有顯著的提升之外,亦強調解決在融入的過程當中,可能產生的問題,並提供相關的改進策略。 本次研究主要使用的研究工具有三,第一,為金管會所編製之理財教材「個人理財國中篇」,經過修改之後,進行實施。第二,以研究者自編之「國中學生理財素養調查問卷」對實施理財教學之班級進行前後測,進行統計考驗,來得知學生在接受理財課程之後,理財素養是否有所提升;第三,研究者在理財課程結束之後,對若干學生以及協同合作教師進行訪談,瞭解其對於本次教學之回饋以及建議。 根據研究發現,歸納本次研究結果如下: 一、金管會理財課程之檢視 本研究主要目的之一,即是要瞭解金管會所設計之「個人理財國中篇」課程在國中階段實施的情況,本次行動研究發現: (一)學生對教材內容接受度高,唯金錢價值觀與金錢規劃部分較不符合國中程度 (二)風險管理與保險課程較難與國中教材作結合,內容稍嫌不夠完整 (三)「瞭解銀行的功能」單元,與學生的生活經驗較難連結 二、以活動本位教學策略進行理財課程之成效 (一)學生之理財素養在接受理財課程後有顯著的提升 (二)活動本位教學策略相較於講述法,較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活動本位教學策略有助於教師以多元的方式對學生的學習成就進行評量 三、學生對於本次理財課程的學習經驗與反應 多數學生都認為活動本位教學策略讓上課變得比較有趣,也比較願意參與課程的進行。而對於理財課程的內容,學生亦認為理財十分重要,也希望可以在國中就接觸到相關的知識。整體來說,學生對於本次理財課程抱持正面的評價。 四、協同合作教師對於本次理財課程的回饋 協同合作教師表示從本次理財課程的實施當中,可以觀察到學生在學習動機、學習態度上,皆有十分明顯的提升,對於理財素養的培養,也有相當的成效。認為以活動本位教學策略來進行理財課程,對學生的幫助很大。若能將課程的內容與現行的國中教材作更有系統的結合,會更適合目前的教學現場環境。Item 台灣地區公立國小高年級學生經濟知識之評量(2000-07-31) 黃美筠Item 國三學生對公民與道德科經濟教材經濟認知成效之評估(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2002-07-??) 黃美筠我國的教育決策者理解到經濟教育的特殊需求,自民國七十五年起國中『公民與道德』課程中即大幅增加國民生活必須的經濟學教材。由於現行國中公民與道德第三冊是國中階段最基本、完整的經濟學教材,而學生是此統一教材的最終消費者,因此教材的良窳可由學生的學習成效,來作最佳的評斷。此外,使用該教材的教師亦可在實務上對此教材作最佳的評鑑。緣此,本研究以公立國中三年級學生為對象,採用問卷調查法蒐集學生學習此教材前後(附加價值法)對經濟知識認知程度的相關資料,以及任課教師對該教材的評估資料。以經濟知識測驗、初中經濟學教材評估準則與二份基本資料問卷為評量工具。 本研究採用二階段抽樣,首先依東、北、中、南地區比例分配隨機抽取17所公立國中。再採叢集取樣34班,有效樣本共計1,205名學生。 研究結果有以下的發現: 一、本研究之TVTEK前後測分數差異達顯著水準,顯然現行經濟教材(即公民與道德第三冊教科書)的確對學生的經濟知識有所增進。事實上,也改變了學生對經濟學的態度。 二、在四項經濟內容類目中,國中學生答對百分比最高的是「基本」經濟概念,其次為「國際」和「個體」的經濟學概念,最差的則為「總體」經濟學概念。 三、在三個認知層次中,學生答對百分比最高的是「理解」層次,其次為「應用」,表現最差的則為「知識」層次。 四、臺灣國三學生的經濟知識測驗平均分數顯著高於美國修習過經濟學的九年級學生。 五、使用現行教材的國三學生的經濟知識測驗平均分數顯著低於使用就教材的國三學生。 六、臺灣和美國國中生在經濟知識的四項內容類目及三個認知層次(除了個體經濟學類目及知識層次外)的平均答對百分比皆呈顯著差異,而臺灣學生在各方面表現均較美國學生為佳。 七、使用現行教材和舊教材的學生在經濟知識的四項內容類目及三個認知層次(除了基本經濟概念類目外)的平均答對百分比皆呈顯著差異,而使用舊經濟教材的學生在各方面表現均較使用現行教材的學生為佳。 八、前後測分數差(附加價值)逐步多元迴歸分析顯示,有七項變項可解釋國三學生經濟知識測驗分數的變異情形。所有的有效預測變項合計僅能解釋非常低之4%的分數變異情形。 九、後測逐步多元迴歸分析顯示,有十二變項可解釋國三學生經濟知識測驗分數的變異情形。其中最佳的預測變項是「學期成績」,和其他與之共同解釋經濟知識分數的有效預測變項合計可解釋大約38%的分數變異情形。 十、依據本研究所提供的15項準則,公民與道德教師對現行經濟教材(即第三冊教科書)的評估顯示:現行教材最符合「正確地使用經濟概念和原則」、「鼓勵學生在學習中積極的參與」與「列舉明確的可以做得到的目標」這三項準則,而評估等級最差的則為「教師指引很完整」、「鼓勵學生做抽象地推理」二項。 現行經濟教材的綜合平均等級為3.36,相對於一五分等級量表,還算差強人意。 十一、根據本研究分析結果,學生在學習上與教師在教學上都覺得困難的經濟概念,大多數集中於該冊教科書第四課、第九課及第十課。Item 國三學生對公民與道德科經濟教材經濟認知成效之評估--以附加價值法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2002-07-01) 黃美筠我國的教育決策者理解到經濟教育的特殊需求,自民國七十五年起國中『公民與道德』課程中即大幅增加國民生活必須的經濟學教材。由於現行國中公民與道德第三冊是國中階段最基本、完整的經濟學教材,而學生是此統一教材的最終消費者,因此教材的良窳可由學生的學習成效,來作最佳的評斷。此外,使用該教材的教師亦可在實務上對此教材作最佳的評鑑。緣此,本研究以公立國中三年級學生為對象,採用問卷調查法蒐集學生學習此教材前後(附加價值法)對經濟知識認知程度的相關資料,以及任課教師對該教材的評估資料。以經濟知識測驗、初中經濟學教材評估準則與二份基本資料問卷為評量工具。 本研究採用二階段抽樣,首先依東、北、中、南地區比例分配隨機抽取17所公立國中。再採叢集取樣34班,有效樣本共計1,205名學生。 研究結果有以下的發現: 一、本研究之TVTEK前後測分數差異達顯著水準,顯然現行經濟教材(即公民與道德第三冊教科書)的確對學生的經濟知識有所增進。事實上,也改變了學生對經濟學的態度。 二、在四項經濟內容類目中,國中學生答對百分比最高的是「基本」經濟概念,其次為「國際」和「個體」的經濟學概念,最差的則為「總體」經濟學概念。 三、在三個認知層次中,學生答對百分比最高的是「理解」層次,其次為「應用」,表現最差的則為「知識」層次。 四、臺灣國三學生的經濟知識測驗平均分數顯著高於美國修習過經濟學的九年級學生。 五、使用現行教材的國三學生的經濟知識測驗平均分數顯著低於使用就教材的國三學生。 六、臺灣和美國國中生在經濟知識的四項內容類目及三個認知層次(除了個體經濟學類目及知識層次外)的平均答對百分比皆呈顯著差異,而臺灣學生在各方面表現均較美國學生為佳。 七、使用現行教材和舊教材的學生在經濟知識的四項內容類目及三個認知層次(除了基本經濟概念類目外)的平均答對百分比皆呈顯著差異,而使用舊經濟教材的學生在各方面表現均較使用現行教材的學生為佳。 八、前後測分數差(附加價值)逐步多元迴歸分析顯示,有七項變項可解釋國三學生經濟知識測驗分數的變異情形。所有的有效預測變項合計僅能解釋非常低之4%的分數變異情形。 九、後測逐步多元迴歸分析顯示,有十二變項可解釋國三學生經濟知識測驗分數的變異情形。其中最佳的預測變項是「學期成績」,和其他與之共同解釋經濟知識分數的有效預測變項合計可解釋大約38%的分數變異情形。 十、依據本研究所提供的15項準則,公民與道德教師對現行經濟教材(即第三冊教科書)的評估顯示:現行教材最符合「正確地使用經濟概念和原則」、「鼓勵學生在學習中積極的參與」與「列舉明確的可以做得到的目標」這三項準則,而評估等級最差的則為「教師指引很完整」、「鼓勵學生做抽象地推理」二項。 現行經濟教材的綜合平均等級為3.36,相對於一五分等級量表,還算差強人意。 十一、根據本研究分析結果,學生在學習上與教師在教學上都覺得困難的經濟概念,大多數集中於該冊教科書第四課、第九課及第十課。Item 國中公民與道德科教師經濟教育專業能力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2002-07-??) 林麗婷; 黃美筠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公民與道德科教師的經濟教育專業能力之內涵與標準,透過實證的「國中公民與道德科教師經濟教育專業能力調查問卷」,瞭解公民與道德科教師實施經濟教育現況、需求情形及影響因素。 本研究結果發現: 一、國中公民與道德科教師經濟專業背景顯示出目前教師經濟教育專業訓練的不足: (1)高雄地區的公民與道德科的配課問題仍然嚴重,配課教師在大學教育缺乏經濟專業課程的訓練。 (2)受試教師普遍認為在大學所修的經濟學課程數量不足以勝任經濟教育的實施。 (3)有六成的受試教師未曾參加過經濟學相關課程的在職進修,此結果可能與經濟學的在職進修機會缺乏有關。 二、國中公民與道德科教師經濟專業能力之需求 (一)教師需要與經濟教育相關的在職進修機會,在內容上應著重於: (1)經濟時事分析(2)教學方法(3)經濟學專業知能(4)經濟教材內容分析 (二)教師手冊對教師實施經濟教育是重要的,其內容應加強: (1)名詞釋義(2)教學媒體(3)可供諮詢與協助機構(4)參考資料(5)教學活動示例(6)教學評量(7)教材分析 (三)教師對教學資源之需求如下: (1)輔助教學媒體是重要的(2)可供諮詢的專家學者(3)多元的評量方式(4)定期的經濟教育刊物(5)成立專門的經濟教育研究與諮詢機構Item 國中公民與道德科教師經濟教育專業能力之研究--以高雄地區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2002-07-01) 林麗婷; 黃美筠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公民與道德科教師的經濟教育專業能力之內涵與標準,透過實證的「國中公民與道德科教師經濟教育專業能力調查問卷」,瞭解公民與道德科教師實施經濟教育現況、需求情形及影響因素。 本研究結果發現: 一、國中公民與道德科教師經濟專業背景顯示出目前教師經濟教育專業訓練的不足: (1)高雄地區的公民與道德科的配課問題仍然嚴重,配課教師在大學教育缺乏經濟專業課程的訓練。 (2)受試教師普遍認為在大學所修的經濟學課程數量不足以勝任經濟教育的實施。 (3)有六成的受試教師未曾參加過經濟學相關課程的在職進修,此結果可能與經濟學的在職進修機會缺乏有關。 二、國中公民與道德科教師經濟專業能力之需求 (一)教師需要與經濟教育相關的在職進修機會,在內容上應著重於: (1)經濟時事分析(2)教學方法(3)經濟學專業知能(4)經濟教材內容分析 (二)教師手冊對教師實施經濟教育是重要的,其內容應加強: (1)名詞釋義(2)教學媒體(3)可供諮詢與協助機構(4)參考資料(5)教學活動示例(6)教學評量(7)教材分析 (三)教師對教學資源之需求如下: (1)輔助教學媒體是重要的(2)可供諮詢的專家學者(3)多元的評量方式(4)定期的經濟教育刊物(5)成立專門的經濟教育研究與諮詢機構Item 國中公民與道德科經濟學教科書之內容分析(2002) 黃丹鈺; Tan-Yu Huang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公民與道德科經濟學教科書之內涵,並以美國之經驗為參照,故採用內容分析法,依據美國經濟學國家內容標準,分析比較我國國中現行版和前版公民與道德科經濟學教科書,期能對施行九年一貫教育後教科書開放之編寫有所裨益。本論文共分為五章,分別是緒論、文獻探討、研究設計與實施、分析結果與討論、結論與建議。首先,從相關文獻中歸納經濟教育的意涵,探討國中經濟學課程內容設計的理論以及適合國中階段學習的經濟課程內容樣貌,了解我國國中經濟學課程的沿革與現況和經濟學教科書之相關研究結果。在實證方面,即以「經濟概念分析類目表」為研究工具,以「節」為分析單位,比較評析國中現行版和前版經濟學教科書之內涵,以作為日後國中階段經濟學教科書編審之參考。 根據研究結果,主要發現如下: 1.就總份量而言,前版教科書的內容多於現行版教科書。 2.就課程內容設計而言,前版教科書之課文敘寫方式缺乏創意、不具啟發性,單元編排較無系統。現行版教科書則以學生日常生活為教材背景,課文生動活潑,並能提供學生批判思考的機會。 3.就經濟概念而言,現行版教科書重視個體經濟概念,前版教科書則重視總體經濟概念,前版所涵蓋的經濟概念較多,但卻不見深入探討,現行版教科書所涵蓋之經濟概念較少,但較能夠針對主題做完整的介紹。 4.就活動、圖表等補充教材而言,前版教科書的數量較少、內容較為嚴肅呆板,而現行版教科書數量較豐,生動有趣且能與學生生活經驗結合。 根據文獻探討,研究結果以及結論,謹提出下列建議: 1.教科書之編寫應兼顧學科知識、學生特性與社會需要等面向。 2.改善課程標準之編寫形式,建立合理嚴謹的教科書審查制度。 3.成立全國性的經濟教育研究機構與建立經濟學相關時事解析和分享機制,提供教材研究之相關在職研習。 4.後續研究可擴增研究範圍與對象,並可結合其他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