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黃瓊慧"
Now showing 1 - 6 of 6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九二一地震組合屋家庭凝聚力之研究(2002) 黃瓊慧; Chiung-hui Huang民國八十八年九月二十一日,台灣地區發生規模七點三級的大地震,造成全國共有2,444人死亡,50人失蹤,708人重傷,房屋全倒 51,378戶、半倒53,522戶,估計損失1千303億元(主計處,2000)。 當家庭遭受到如此意外的天災地變,家園毀於一旦,居民只好住進臨時住宅中,並且受限於居住時間的期限。所以他們除了必須調整心理的壓力外,也必須在已受創嚴重的地區謀生維持家計,並為未來的居住安排累積經濟能力。兩年多了,雖然政府實行了救災的相關措施,而民間的援助也有所介入,但仍有許多的家庭仍然居住在組合屋中,擴展期家庭成員以依賴人口為多,這種食之者眾的情形,再加上子女教育及養育的責任,夫妻的角色負擔是可想而知。 經歷世紀大震後,居住於組合屋的生活環境中,熟悉的環境有了改變,家庭凝聚力在地震後有何變化?什麼因素會影響到家庭的凝聚力?希望藉由研究發現,能夠讓社福、教育、立法單位更進一步瞭解組合屋家庭,以給予更適切的協助。 本研究以現象學為核心概念,深度訪談居住於南投縣組合屋的7個擴展期核心家庭,其最長子女不超過18歲,並以夫妻為訪談對象。資料收集時間自民國90年12月15日至民國91年5月11日。 研究結果顯示組合屋家庭在地震前後家庭凝聚力多元的變化。地震後組合屋夫妻間的家庭凝聚力,可分為「變」與「不變」兩大類,其可再細分為五種現象,分別是「變」:1.「變緊密」、2.「由緊密到疏離」、3.「由疏離到緊密」、4.「變疏離」和「不變」。在親子關係家庭凝聚力面向,「付出與回饋」是親子互動的整體描述,分為父母對子女的表現、子女的行為改變兩部分,所呈現的現象為疼愛與責任、無心與無力、沒感覺改變、瞭解與體諒、不安與企求關愛、童心未泯。子女間的關係有因空間過小而有較多爭執的情形。夫妻對整體家庭凝聚力的詮釋是以夫妻關係為主要的參考值,並且若主觀認為家庭生活改變的程度越少,則家庭凝聚力越傾向不變。 研究發現,擴展期組合屋家庭的家庭凝聚力的影響因素為經濟壓力、主動運用資源的能力、對地震事件認知、溝通與分享。其中經濟壓力主因為就業問題。經濟壓力使得組合屋家庭生活費用不足、居住不確定、身心健康受到影響。組合屋若能主動且妥善運用資源,則有助於家庭凝聚力的產生。對地震事件積極面的認知越正向是有助於家庭凝聚力的增加。當家人溝通與分享的情形少,並處於壓力環境下,家庭凝聚力會變得疏離。 最後根據本研究發現給與組合屋家庭、學校、震災重建單位建議,以期增加家庭凝聚力,並針對本研究之研究對象、研究方法、研究內容加以檢討並給與未來研究者建議。Item 台北市國中生休閒活動對身體意象影響之研究(2007) 黃瓊慧; HUANG,Chiung-hui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生休閒活動對身體意象影響之研究,以台北市九十四學年度七、八年級之全體學生為研究母群體,採多階段分層隨機抽樣,共獲得有效問卷1018份。本研究以「身體意象量表」、「休閒活動量表」、「重要他人對自身外表的評價量表」為研究工具。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遜積差相關、階層複迴歸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歸納結果如下: 一、研究樣本參與休閒活動之類型,以娛樂性的休閒活動所佔比率最高,其次為體能性及知識性之休閒活動,較少參與社交服務性、藝文性的休閒活動。 二、男生對自己的外表評價最差,健康評價最好,重視體能鍛練;女生對自己的外表、體能評價普遍較低,對健康評價最好,較重視外表的裝扮,覺得自己過重,擔心自己變胖,比男生重視體重的變化。就身體各部位的滿意度來看,男、女生對於健康、臉部較滿意,對身高及體重較不滿意。 三、較常從事休閒活動者,對於自己的外表、體能、健康有較好的評價,較滿意度身體各部位;另外,對於身材外表的修飾較重視,主動培養良好的體能,追求健康的身體。 四、在乎重要他人對自身外表的評價者,對自我的外表有較高的評價,重視外表的打扮及健康生活的要求,較關心體重的變化,且自認為體重較重。 五、整體而言,個人背景因素方面,以性別、身體質量指數對身體意象最具預測力,其次為身體發展成熟度、家庭社經地位、年級;休閒活動方面,以體能性休閒活動對身體意象最具預測力,其次為知識性、娛樂性、社交服務休閒活動;藝文性休閒活動則不具預測力;在重要他人評價方面,父母評價、同儕評價對身體意象皆具有預測力。Item 家庭凝聚力之變化—以九二一地震組合屋為例(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 2003-06-01) 黃瓊慧; 周麗端Item 成人完美主義、孝道信念與心理健康之相關研究(2010) 黃瓊慧; Chiung-Hui Huang本研究旨在探討不同背景變項之成人在完美主義、孝道信念與心理健康之間的關係。本研究採便利抽樣,以滾雪球方式邀請422名台灣地區20至60歲成年男女為研究對象,研究採問卷調查法進行資料蒐集,所使用的研究工具包括「幾近完美量表中文版」、「雙元孝道信念量表」與「一般健康量表」,調查所得資料分別以多變項變異數分析、積差相關、典型相關之統計方法進行處理。本研究結果如下: 1.在背景變項與完美主義、孝道信念的差異情形上:教育程度與職業社經地位偏低之成人多認為自己的表現成就與標準期待之間有所落差,較重視認同權威性孝道信念。 2.在完美主義與心理健康的相關上:越高的落差感就越容易出現身體症狀、焦慮與失眠症、社會功能障礙與嚴重憂鬱症等心理健康問題;越高的高標準與落差感就越容易出現焦慮與失眠症及社會功能障礙之心理健康問題。 3.在孝道信念與心理健康的相關上:越認同相互性孝道信念與越不重視權威性孝道信念,就越少出現嚴重憂鬱症的心理健康問題。 4.在完美主義與孝道信念的關係上:越高之高標準、井井有條與落差感時,即個體的不適應性完美主義傾向越高時,同時也表示越重視相互性孝道信念與權威性孝道信念;越高之高標準、及越低之落差感時,同時也表示越重視相互性孝道信念與越不重視權威性孝道信念。 5.在完美主義、孝道信念與心理健康的關係上:越高之落差感與及越不重視相互性孝道信念時,就越容易出現身體症狀、焦慮與失眠症、社會功能障礙與嚴重憂鬱症等心理健康問題;越高之高標準、越認同相互性孝道信念與越不重視權威性孝道信念時,就越容易出現身體症狀、焦慮與失眠症、社會功能障礙等心理健康問題。 最後,研究者根據本研究結果加以討論,形成結論並提出應用於諮商輔導工作上以及未來研究方向之建議,以作為未來研究之參考。Item 艋舺龍山寺空間的實踐與競逐(2008) 黃瓊慧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摘要 論文名稱:艋舺龍山寺空間的實踐與競逐 指導教授:張峻嘉教授 研 究 生:黃瓊慧 論文內容:共一冊,約九萬字,分五章18節,以688字扼要說明之 艋舺龍山寺是萬華最具代表性的廟宇,在傳統社會時期,龍山寺是地方政治、軍事、信仰中心,也是常民的生活空間,而龍山寺對面則是風水池,兩者為實質連續的空間。但在都市變遷下,龍山寺走過空間秩序極度混亂的時期,而對面的風水池則在政治力介入下,歷經多次地景轉變及所有權轉換,至今為國家所有的艋舺公園,兩者從最初的實質連續空間到今日所展現出的互異空間氛圍,其空間公共性的弔詭發展實為本研究初衷。 本研究主要是嘗試結合索雅(Soja)和哈伯瑪斯(Habermas)的理論,從「公共空間」的觀點來看空間生產的過程。它可以是由上而下的空間生產,國家、寺方按照現代都市價值所進行的空間規劃,但使用者亦可藉由多種使用形式改變空間中的權力關係,也就是由下而上的空間生產,兩者互動的結果在龍山寺與艋舺公園表現出截然不同的結果,由於兩者公共意義的差異運作,而有了不同的權力空間建構過程。龍山寺因其古蹟性質而據以引入國家力量介入空間管理,以成就其觀光大廟的目標,卻同時產生私有空間公共化的轉變,儘管規範過程衝突不斷,但現今龍山寺多數使用者大都能在廟方的空間規畫下行動,缺乏空間競逐的動能;而艋舺公園為萬華都市更新下的建設,也是大眾皆可使用的公共空間,人民擁有的使用權足以與國家的維護管理抗衡,因此秩序是協商下的產物,而使用時間最頻繁的遊民與一般老人則是空間競逐下的勝利者,卻也產生公共空間私有化的爭議,而在地女性懼於此男性空間所採取的「避免」策略,則形同空間被排除,反映出不均等性別權力關係在空間中的運作。然不論是有公園在場事實的遊民亦或是不在場的在地女性,在缺乏組織行動下,皆難以轉化為具體的社會實踐,來達到第三空間的基進抵抗效果。 關鍵字:艋舺龍山寺、艋舺公園、公共空間、空間競逐Item 高雄市人口流動型態對都市發展趨勢影響之研究(高雄市文獻委員會, 2008-03-01) 吳連賞; 蘇淑娟; 陳振杰; 黃瓊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