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高子航"
Now showing 1 - 3 of 3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J-pop(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 2009-10-01) 毛利嘉孝著; 高子航; 周昱伶; 莊幃婷譯; 胡綺珍校正本文檢視了在後福特主義下發展的J-pop(日本流行音樂),以及其過去20年來意識型態的形成。J-pop是在80年代後期由一個調頻廣播電台發明作為一個流行時尚的次類型 (subgenre),其範疇在90年代逐漸擴展,幾乎涵蓋了所有針對日本年輕人的音樂類型。然而,由於持續的經濟衰退,數位技術的發展和年輕人生活方式的轉變,唱片業在2000年左右面臨嚴重的危機。本文藉由聚焦國族主義情緒和創意的想法,探索J-pop的成功和日本飛特族(freeter,年輕的兼職勞動者)文化之間意識型態的形成,並試圖找出一個新的方式取回DiY(Do it Yourself,自我創作)音樂文化中的「創意」。Item 機車不機車 從媒體文本與車隊文化看台灣社會中的機車(2010) 高子航在機車保有率與密度皆居世界之冠的台灣,多數人騎乘機車做為日常生活交通代步之用,但也有人利用機車從事其餘各種行為與活動。其中,有人騎車在路上狂飆,甚至無來由地沿街傷人,藉以吸引他人目光或是證明自身之存在,這群人被媒體與社會大眾稱做「飆車族」。漸漸,「飆車」這般鮮明的負面形象與利用機車從事交通代步以外所有行為的青少年有了直接而深固的連結關係。於是,台灣的機車文化場域早已容不下單純喜歡機車做為一種休閒興趣,進而從事改裝甚至是賽車運動等衍生活動的社群存在。因為,他們總會被貼上玩車即等同於「飆車族」的汙名化標籤。 然而,政府官僚長久以來為固守社會秩序與階層關係的守舊思維與戒嚴管控,讓緊繃38年的人心更加思變、愈加嚮往自由民主社會的誕生。於是,1980年代末期、解嚴前後爆發了第一次的青少年飆車風潮,並成為一種社會現象進而蔓延至全台,且持續至今;而統治階級消極打壓的處理態度,更使飆車與改車、玩車以及賽車的詭異連結愈趨深刻,並一再成為青少年用以抵抗主流意識、但卻是扭曲變相的次文化反叛展現。 本研究以台灣機車產業發展歷程的政策規範、經濟與社會脈絡變遷的資料爬梳做為基礎,透過新聞、廣告與雜誌、電視等媒體文本的敘事與文本分析了解台灣各時期的機車形象再現與機車文化脈絡,並實際參與觀察車隊出遊活動,試圖描繪現今台灣機車文化發展面臨的困境與契機。本研究發現,新聞中的飆車形象與廣告中的賽車形象,皆是源自政治上為方便管理、企圖主導宰制而生的失真再現。在這之下,一群喜歡機車的人用制度化的車隊管理與要求、身體力行的自我規馴與約束,對外展現與飆車族之不同的「正派玩車」,對內同時建立愛車、玩車人的社群認同,期盼能以尊重他人、負責任的玩車態度獲得社會同等的尊重與認同,冀望以社會正向次文化的形式展現台灣社會多元而豐富的文化風貌。Item 網路、年輕人與臨時自治區(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 2009-10-01) 趙惠淨著; 毛俞婷; 高子航; 林宜嫈譯; 胡綺珍校正本篇文章概述了網路發展中的歷史脈絡與韓國國族國家、資訊工業和線上公民權的關係。本文主張,韓國公民對於能與現代化接軌以及成為世界先驅者的渴望,促使資訊資本主義快速地興盛並加重國族主義的驕傲。此外,本文主要聚焦於探究,韓國從八零年代開始至今的資訊社會中,不同的韓國年輕人團體參與各式各樣線上網絡連結的方式,以及創造主體性。值得注意的是,資訊科技的普及促使邊緣化的韓國年輕人自我賦權,並建構了「臨時的自治區域」,透過線上聚集和活動,對於韓國官方權威和父權產生抵抗。例如,近年一群自我標籤為「廢人」的韓國失業年輕人,重新發現只要他們待在網咖或家中的網路上就能創造他們自身的價值和活力。雖然韓國的網路空間已經逐漸地商品化和迷失在消費者社會中,本文仍希冀韓國年輕的網民們可以經由走上試圖取回免費資訊交換、自由、創意和政治方案(political agenda)的力量此一道路,積極地擺脫資本主義霸權的支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