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陳沁紅"
Now showing 1 - 20 of 34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亨利克・維尼奧夫斯基「浮士德幻想曲,作品二十」改編自歌劇選曲的小提琴作品之研究與詮釋(2019) 吳柏潔; Wu, Jamie P.聲樂作品和一般器樂作品最不同的地方在於,聲樂作品有歌詞,而此些歌詞通常為詩詞作品,詩詞即為語言,透過詩詞的表達,等於清楚地透過文字,如同講話溝通一般地表達情感。而如若這些歌曲是由歌劇作品中所挑選,其中所要表達的意涵,則不僅只為情感,亦有時空背景以及故事情節等細節。 每當聲樂家們演唱時,聲樂家們的音樂表達雖有語言輔助,但仍須得透過歌詞表達情感,而其他器樂呢?非聲樂的演奏家,在演奏的音樂中少了語言幫助,要如何單純就音樂本身,將所心中想的情感,表達呈現並傳遞出去呢? 本文將整理和分析由歌劇選曲改編的小提琴作品,將其列表及其討論,並聚焦於維尼奧夫斯基的《浮士德幻想曲》,研究作曲家是怎麼將歌劇選曲,即原先有歌詞的作品改編為小提琴作品,是運用何種手法改編成小提琴獨有的音樂特殊色彩,並探討改編自歌劇選曲的小提琴作品之改編手法以及演奏技巧詮釋上,要如何保持原曲的情境與風格。Item 以十八世紀中葉小提琴教學法探討羅卡泰里《小提琴的藝術,作品三》之演奏詮釋(2014) 張以利十八世紀極具代表性的小提琴家及作曲家羅卡泰里(Pietro Locatelli, 1695-1764),在當時得到「地震」的稱號,他的作品《小提琴的藝術,作品三》(L’arte del violin, op.3),不管以技術以及規模層面來看,都凌駕在當時的小提琴作品之上。《小提琴的藝術,作品三》不僅展現出小提琴技巧的突破,其中的隨想曲更被後人推斷為帕格尼尼(Nicolo Paganini, 1782-1840)寫作二十四首隨想曲的範本。 如何做到正確的巴洛克音樂風格,筆者以當代具代表性的三部教學鉅作-傑米尼亞尼(Francesco Geminiani, 1687-1762)的《小提琴演奏的藝術》(The Art of Playing on the Violin)、雷歐波德.莫札特(Leopold Mozart, 1719-1787)的《小提琴演奏的基本原理》(A Treatise on the Fundamental Principles of Violin Playing)以及塔悌尼(Giuseppe Tartini, 1690-1760)的《裝飾音論著》(Traité des Agréments de la musique),與《小提琴的藝術,作品三》來做探討比較。本論文以此為方向,探討十八世紀義大利小提琴音樂發展、風格以及提琴音樂詮釋與技術之開發,並研究更深入的小提琴藝術以及音樂上的內涵。Item 伊撒意六首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音樂分析與詮釋(2017) 吳怡宗; Wu, I-Tsung法比樂派的傳承者—尤金‧伊撒意,他所創作的《六首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作品27》,是無伴奏小提琴曲中重要的曲目,本文以此作品為研究題材,文中將逐一探討作品的音樂分析與創作手法,來瞭解這部作品的特色與細節。 全文共分為六個章節,第一章緒論,包含研究目的、研究範圍、研究方法、文獻探討;第二章伊撒意之創作背景與手法,介紹作曲家生平、作品背景及記譜法的運用;第三章為第一號至第三號奏鳴曲音樂分析與詮釋;第四章為第四號至第六號奏鳴曲音樂分析與詮釋;第五章作品特色與版本比較,包含詳細的樂譜與有聲資料版本比較,以及最終的第六章結論。 藉此論文提供相關作品資料,並由筆者自身對於作品的認知,以及實際演奏與教學經驗,協助音樂教育者及學子們掌握伊撒意此作品整體架構,以利日後音樂詮釋與分析。 關鍵字:尤金‧伊撒意、法比樂派、六首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Item 伊撒意第三號、第六號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之分析與詮釋(2010) 王建堂; Chien-Tang Wang身為偉大小提琴家與作曲家的伊撒意(Eugène Ysaÿe, 1858-1931),於1924年創作作品第二十七號的六首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此作品堪稱繼巴赫六首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帕格尼尼(Nicolò Paganini)二十四首隨想曲之後最重要的無伴奏小提琴作品,其風格與美學繼承了巴赫作品的精髓,技巧上則延續了帕格尼尼隨想曲的技術難度,並平衡了前代作曲家偏重音樂,或是偏重技巧的創作局面;且在寫作手法等方面融入嶄新的思維,呈現出有別於過往時代作品不同的變化性與高度的技術性;因此這部作品著實延續了小提琴無伴奏曲目的優良傳統,成為現代小提琴演奏的經典必備曲目。 本文第一章以伊撒意之生平為開端,接續是六首無伴奏奏鳴曲的概論性介紹;第二章及第三章分別針對第三號與第六號奏鳴曲做曲式的分析和詮釋的探討,筆者在這兩章中以實地練習與操作之心得,向讀者分享個人對於音樂詮釋的理念及技術表現的觀點。Item 克萊斯勒創作的十七、十八世紀舞曲之探討與詮釋(2007) 賴靖文克萊斯勒在表演和創作兩方面都以小型作品為其主要擅長項目,他的藝術融合了維也納和法蘭西的音樂文化,在他的創作中,諸多維也納風格的小品已成為大家耳熟能詳的演奏會經典曲目,其他具有古典風格的樂曲與改編曲也佔了克萊斯勒創作的一大部分,其擁有豐富的音樂價值。 本文探討的重點即著重在克萊斯勒仿巴洛克、古典時期風格的創作,再經由這些小品來探討其樂曲中所運用的演奏技巧。克萊斯勒將小提琴特有的音色、技巧及模仿人聲等表達能力全都融合在一起,使其音樂具有無與倫比的魅力、歌唱性與扣人心弦的特色。 克萊斯勒為後代小提琴家們留下許多豐富美好的作品,也為我們增添了許多小提琴的曲目,亦給後世留下深遠的影響。一個好的小提琴演奏者,除了以演奏出美妙的音樂為職志之外,亦須熟悉各種類型之小提琴作品。Item 卡爾‧尼爾森《小提琴前奏與主題變奏曲》之分析與詮釋(2012) 余欣儒; Yu, Hsin-Ju丹麥音樂家卡爾‧尼爾森(Carl Nielsen, 1865-1931)與芬蘭音樂家西貝流士(Jean Sibelius, 1865-1957)同年出生,為北歐地區極具領導地位的兩大音樂家。尼爾森為作曲家、小提琴家兼音樂教育家,現今最廣為人知的作品主要為交響曲,在丹麥他最有名的則是大約300首左右龐大的聲樂歌曲。他的作品類型豐富,從流行大眾音樂到專業,從獨奏到合奏,從教堂到戲劇院包羅萬象。 尼爾森生前的作品雖具有高知名度,但僅僅在北歐地區,在北歐之外,認識他音樂的人並不多;直至1974年指揮家伯恩斯塔帶領紐約愛樂錄製尼爾森全集後,開始受到樂迷的矚目,丹麥的音樂也因此站上世界的舞台。 《小提琴前奏與主題變奏曲》為尼爾森晚期的作品,由於他懷念童年時光在農村田園的生活,樂曲風格回歸到鄉間田野的自然樸實;另外,尼爾森的幽默風趣與細膩情感等個人特色在此曲中同時表露無疑。 筆者將詮釋報告分為四個章節,包括生平介紹、創作風格的形成、曲式與樂曲結構分析,演奏詮釋與技巧分析。感謝指導教授陳沁紅教授的悉心指導與多位學長姐和同儕的幫忙與鼓勵,本文才得以完成。筆者希望藉由此詮釋報告,提供欲學習此曲的演奏者一些想法與建議。筆者才疏學淺,在反覆推敲之後,若有錯誤遺漏之處,願讀者不吝指正。Item Item 威廉•沃頓B小調小提琴協奏曲之研究(2004) 林以茗Item 孟德爾頌《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之分析與詮釋(2011) 楊奕珊比起古典時期,浪漫時期的音樂風格更加重視人性情感的表達,不侷限在理性的形式與規則。這個時期的人們抱持著「為藝術而藝術」的理想,這樣的理念不僅在音樂領域持續發酵著,甚而在文學、繪畫等所有藝術領域掀起一陣風潮。 事實上,所謂的「浪漫主義」(romanticism)是從文學開始,進而影響到繪畫與音樂。當時的人們嚮往脫離現實,追尋主觀、自由的意識,也因為過度浪漫與理想化,常可見許多天馬行空的題材出現。 浪漫樂派重視主觀的情感表達,許多音樂家極力打破古典時期保守、規矩的作風,企圖塑造出截然不同的創作風格。但孟德爾頌的音樂卻聽不出這些較為狂野激進的想法,這當然與他幸福夢幻的一生有頗大關聯。 提到孟德爾頌的知名作品,幾乎人人都能一一列舉,例如:A小調第三號交響曲《蘇格蘭》、A大調第四號交響曲《義大利》;管絃樂曲《芬加爾洞窟》序曲;劇樂《仲夏夜之夢》;神劇《以利亞》;室內樂《降E大調絃樂八重奏》以及鋼琴曲集《無言歌》等。 然而提及他的協奏曲作品,多數人必定同時聯想到《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這首膾炙人口的曲目,與貝多芬、布拉姆斯及柴可夫斯基的小提琴協奏曲並列齊名,幾乎每個人都能朗朗上口。也因為如此,許多人認為它的旋律過於庸俗,內容缺乏獨特性,甚至有「聽膩了」的說法。筆者認為這樣的批判欠缺思考,既然此曲能成為古典音樂中的流行曲目,代表其旋律必定好聽易記,若只是因為經常聽到而產生厭煩之感,並且認為此曲不過是流俗之樂,如此評論實為欠妥。 孟氏之作經常予人「幸福感」,其曲風聽來平易近人,旋律流暢柔美,或許無法帶來「刺激感」,但其平靜輕柔的樂感卻頗具撫平心靈的魔力。 筆者記得第一次聽聞此曲是在小學四年級的音樂欣賞課上,簡明扼要的樂團導奏順勢帶出甜美細膩的小提琴獨奏,優美動人的旋律即刻深植在我的腦海。回家之後,隨即撥放聆聽,再三聆賞,也不覺厭倦,反而越聽越有興致。自此之後,這首「名曲」便成為我最喜愛的曲目之一。 為了打破大家對這首協奏曲「通俗」的既定印象,也由於筆者對於此曲的喜愛,遂決定以此作為研究主題。希冀透過筆者的努力,能使大眾對此協奏曲改觀,一掃以往的刻板印象,進而對它有更深一層的認識。Item 孟德爾頌《F小調小提琴奏鳴曲,作品四》之樂曲分析與演奏詮釋(2022) 鄭子愛; Cheng, Tzu-Ai孟德爾頌一生創作無數,38年的歲月裡創作給小提琴的作品只有三首小提琴奏鳴曲、兩首小提琴協奏曲與一首小提琴與鋼琴的雙協奏曲,其中以小提琴協奏曲最為人稱道,但其優美的旋律與從傳統衍生出來的形式,卻不斷出現在他各個時期的作品裡。本論文的論述由第一章孟德爾頌的生平開始,從他的生長經歷觀察其音樂風格的塑造過程,之後帶到關於《F小調小提琴奏鳴曲,作品四》的創作背景,從孟德爾頌的早期作品風格,去窺探這個作品的創作理念,並且在第二章從不同版本的樂譜中,相互比較並找到最符合孟德爾頌原著的版本。第三章以樂曲分析為主,分析各種使用的手法,以及孟德爾頌如何在傳統的框架中發揮浪漫的本質。第四章則是從上述的研究中帶入筆者的音樂詮釋,希望以此能作為小提琴演奏者的參考。Item 巴伯《小提琴協奏曲,作品十四》詮釋研究之探討(2014) 林莉容出生於美國的二十世紀前半葉,作曲家巴伯(Samuel Barber, 1910-1981)是寫作旋律的大師,其作品旋律優美動人、富於歌唱性,有著十九世紀歐洲的強烈浪漫氣質,被認為是現代音樂時期中的保守浪漫派作曲家。 巴伯《小提琴協奏曲,作品十四》是一首獨具藝術魅力的二十世紀小提琴作品。本文主要透過對此曲創作背景的了解以及音樂結構型態的分析,從比較世界上不同風格的著名演奏家的演奏版本入手,加上自身的詮釋風格進行研究,進而獲得對該作品的音樂表現有更深層次的認識。 全文主要分為三個部份。第一部份,介紹巴伯的成長背景與其創作風格;第二部份,結合巴伯《小提琴協奏曲,作品十四》的創作背景及風格特徵,對其主題、旋律、織體形態和曲式結構等進行分析;第三部分,由前一部分的結構分析作為基礎,參考著名演奏家的演繹,並結合自己對作品的詮釋分析與演奏實踐,從演奏技巧和音樂性的處理兩方面,對作品的演奏詮釋方法進行探討。 (關鍵字:巴伯 小提琴 協奏曲)Item 布拉姆斯第一號小提琴奏鳴曲詮釋報告(2016) 劉韻寧; Liu, Yun-Ning布拉姆斯的音樂總能深深扣住人們心底最深的情感,流暢優美的線條及極為嚴謹的創作態度之外,他對情感的刻劃及對音樂內涵的要求,始終能緊緊抓住聽者的思緒。小提琴家曼紐因(Yehudi Menuhim, 1916-1999)曾說:「…布拉姆斯的音樂顯示了高貴、華麗與神秘。他總是力求完美的心理也是異乎尋常的:他毀掉了那些他感到不能體現自己最高水準的作品…」 在聆聽布拉姆斯的交響曲時亦有這種感覺,任何旋律與音符都像是經過安排、再三琢磨。筆者將此論文章節編排以瞭解布拉姆斯的內心情感,分析其音樂想法、內涵為依據,來正確的詮釋此曲。進而探討樂曲音樂的深度、層次的變化、提琴右手技巧的琢磨及鋼琴與小提琴間和諧的交織及音色轉換等,期能在實際演奏上能更了解布拉姆斯的思維。Item 帕格尼尼《二十四首無伴奏小提琴隨想曲,作品一》之分析及其左手技巧的傳承探討(2017) 王建堂; Wang, Chien-Tang本文以尼可洛・帕格尼尼(Nicolò Paganini, 1782-1840) 的《二十四首隨想曲》(24 Capricci per Violin Solo, Op. 1) 為研究對象,探討其中小提琴左手技巧之發展沿革與應用。經由瞭解作品之創作背景與特色,分析作品的作品體裁、旋律特色以及相關音樂元素,藉以從中探究帕格尼尼《二十四首隨想曲》中獨特的音樂語言,並進而瞭解演奏者應如何予以詮釋。 全文共分為四大部分:首先,透過理解帕格尼尼音樂學習背景,以探求其人格特質與創作潛質;再者,作品與樂曲分析將針對作品之創作背景與特色,以及樂曲中曲式、旋律特色,與和聲特性等進行探討;此外,由「運指與換把位」、「雙音與和弦」以及「特殊技巧」三個面向,探究小提琴左手技巧之沿革與發展,最後,演奏法之研究則根基於樂曲所具現之特性,針對速度的掌握以及左手技巧,提出相關資料之彙整與筆者自身演奏時的想法。Item 帕格尼尼《六十變奏曲,作品十四》的演奏詮釋(2002) 陳靖媖帕格尼尼,以炫麗奪目的小提琴演奏技巧與風格,征服了整個歐洲,只可惜像他這樣的怪傑,並沒有門生得以繼承衣缽,想要瞭解帕格尼尼的小提琴藝術,最直接的的資料便是他的小提琴作品。 帕格尼尼的一生,具有相當濃厚的傳奇性色彩,對於這位天才,許多人充滿了好奇心,但帕格尼尼沒有門生繼承其衣缽,他生前所出版的作品寥寥無幾,因此有許多有心人士在描述他時,總是穿鑿附會一番,從人性的角度去推測,愈是不可捉摸卻很想知道的,就愈會去猜測他,也因此流傳下來的總總傳言,其真實性是大打折扣。據說帕格尼尼生前在許多信中有表示他想出版自己的作品,而且在信中附上解說,教人如何達到各種特殊的技巧,但他始終沒有完成這件事情,因此,後人便極力的找尋他的作品。 帕格尼尼為小提琴寫了多首的主題與變奏曲,《六十變奏曲,作品14》只是其中之一,它包含了各式各樣的技巧(泛音除外)及各個大調,其主題的影子從頭至尾都清晰可辨,架構簡潔,和聲的進行以Ⅰ→Ⅳ→Ⅴ→Ⅰ為主。這份詮釋報告,除了《六十變奏曲》的詮釋之外,也從各個角度去探討帕格尼尼的音樂風格與技巧,期望在演奏帕格尼尼的作品之前,能先對他的作品特性與風格有通盤的認識與瞭解。Item 從音樂表現風格的轉變探討巴赫小提琴無伴奏第三號奏鳴曲之演奏詮釋(2001) 路耀祖巴赫的小提琴無伴奏作品是小提琴演奏曲目中必備的一環,但如何詮釋距今已有二百餘年的巴羅克時期作品卻成為演奏者的一大挑戰。為求正確的依照巴羅克時期作品特質的語法,必須要先了解巴羅克時期小提琴的音樂特質與演奏習慣;其次再根據不同時代對此一作品演奏上的不同處,了解其樂譜版本與演奏變遷的脈絡。最後根據以上各項探討,整理出較為適切中肯的演奏詮釋方向。Item 拉威爾《小提琴奏鳴曲》之分析與詮釋(2017) 龍俊宇; Lung, Chun-Yu筆者於學習爵士小提琴階段時,與指導老師討論古典融合爵士音樂的可能性時, 舉列出許多作曲家的知名作品,拉威爾的《小提琴與鋼琴奏鳴曲》(Sonata for Violin and Piano, 1923-1927)便是其中之一,其法式的印象風格與充滿藍調爵士的音樂語 彙,正是古典音樂融合爵士樂的最佳實例。此作品讓筆者留下深刻的印象,隨後於二 〇一六年知名演奏家約夏・貝爾(Joshua Bell,1967-)來台巡演時,充滿個人特色又 不失作曲家本意的演奏詮釋,更加深筆者想將深入了解此首奏鳴曲的動機。 本文研究方向分為以下五點,第一點:時代背景對於拉威爾音樂風格的影響。第 二點:依據年代及曲風演進區分拉威爾的創作風格。第三點:深入了解《小提琴與鋼 琴奏鳴曲》的創作歷程及藍調音樂對此曲所帶來的影響。第四點:分析此曲結構。第 五點:演奏風格與詮釋。冀望透過此次研究更為透徹的了解樂曲結構與創作理念,期 許在練習上得到正確的詮釋方法,並在演奏時能忠實呈現作曲家對此作品所想表達的 意念。Item 探討斯特拉溫斯基《D調小提琴協奏曲》、《義大利組曲》和《嬉遊曲》(2022) 花苾茲; Hua, Pi-Tz伊果.斯特拉溫斯基(Igor Stravinsky, 1882-1971)的《D調小提琴協奏曲》創作於1931年,這首樂曲是斯氏第一次為小提琴創作協奏曲。斯特拉溫斯基本人並不會演奏小提琴,這使得他可以從完全不同的觀點來思考,以較不常出現的技巧、非小提琴正常的演奏方式(anti-violinistic)來創作。從《D調小提琴協奏曲》開始的十年間,斯特拉溫斯基與小提琴家杜希金(Samuel Dushkin, 1891-1976)密切合作,兩人從斯特拉溫斯基的芭蕾舞劇、歌劇、鋼琴作品中選曲,為小提琴與鋼琴改編了多首二重奏作品並且巡迴演出,為小提琴的聲響和演奏技法開創一個新的格局。這些二重奏曲目包含1932年改編自芭蕾舞劇《仙女之吻》(The Fairy’s Kiss, 1928)的《嬉遊曲》(Divertimento),以及1933年改編自芭蕾舞劇《普欽奈拉》(Pulcinella, 1920)的《義大利組曲》(Suite Italienne)。斯特拉溫斯基的新古典主義時期(neoclassic period)為1920-1951年,他的小提琴作品大多是這個時期的創作。在這三十年間,斯特拉溫斯基試圖以客觀、理性的態度創作,音樂風格冷靜、簡約。最重要的是,斯特拉溫斯基運用二十世紀的創作手法來重新詮釋十八世紀的作曲形式與作品,保留巴洛克時期的特色並且巧妙地加入新穎的音樂元素。本篇論文將簡述斯特拉溫斯基的生平、時代背景、音樂風格,以及小提琴作品,進而針對《D調小提琴協奏曲》、《義大利組曲》、《嬉遊曲》的創作背景做研究,並且深入了解這三部作品的樂曲結構和演奏詮釋。Item 斯特拉溫斯基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之分析與詮釋(2005) 岳孟瑾在科學與藝術史上,二十世紀是一個很重要的轉捩點,知識的發展、科技的進步、以及藝術領域的擴展,都是十九世紀初的人們難以想像的。斯特拉溫斯基(Igor Stravinsky, 1882-1971)就是在這樣一個多變且動盪的時代中學習摸索,他的音樂概念更是全方位且不斷在進步的;從他的芭蕾舞劇中可以看出,總是有新的元素在不斷地加入,不斷地為他的每個時期畫下重要的里程碑。在斯氏的《義大利組曲》中,復古的曲式配上很現代的和聲,是一種很新奇的體驗;筆者也對這首協奏曲之中表露出的新古典主義風格深深著迷,因此決定著手探討。 若單就小提琴音樂來說,斯特拉溫斯基或許並不是一位很重要的人物,但此首以現代的手法所寫作之仿古典形式的小提琴協奏曲,其中所表現的意涵,值得後人不斷地推敲與體會。Item 李和莆第二號小提琴奏鳴曲為小提琴與鋼琴綺想曲三篇演奏實踐與詮釋(2012) 林依蓓在因緣際會之下,於2010的夏天接觸了李和莆教授的《第二號小提琴奏鳴曲,為小提琴與鋼琴綺想曲三篇》,當時練習時間非常倉促沒有機會仔細研究,但這首曲子也在那之後於心中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也是學琴以來,第一次演奏以台灣音樂為創作素材的完整小提琴奏鳴曲,那次的經驗促成了筆者研究《第二號小提琴奏鳴曲》與寫這本論文的動機。李和莆教授寫的小提琴作品,主要是題獻給小提琴家陳沁紅教授,多年來陳沁紅教授也首演了許多李和莆教授的作品,或是提供許多關於小提琴演奏法的意見,常年下來看到他們這樣的互動合作關係,也引發了個人演奏台灣當代小提琴作品的興趣,想藉由這個機會鑽研如何演奏這樣的台灣音樂。 本篇論文主要是探討李和莆教授的《第二號小提琴奏鳴曲》的演奏法與詮釋,會先簡單的介紹台灣民間音樂的文化背景,並深入了解作品當中使用的音樂素材以及這些素材的特色,再探討如何用器樂表現人聲演唱,進行演奏法與詮釋的討論。I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