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陳柏蓉"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大學考招制度變革之高中適性教育個案研究
    (2021) 陳柏蓉; Chen, Po-Jung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重視「適性揚才」的教育理念,並以成就每一個孩子為願景。然而,臺灣的教育文化深受升學制度影響,若期待高中落實十二年國教多元適性的理念與價值,則必須重視大學考招制度的連動調整。過去以標準化紙筆測驗成績作為升大學的主要依據,但由這種方式來接受分發的學生,經常出現分發到不是自己有興趣的科系等現象,對學生的生涯和整體社會之發展造成負面影響。因此,大學考招制度變革能否有效實現十二年國教的適性教育理念,真實回應個別化與差異化的學習需求,使學生擁有多樣化學習情境,並得到發揮潛能的機會,成為重要議題。本研究運用訪談、觀察、文件分析等方法進行質性取向的個案研究,訪談對象為個案學校的教師、學生、輔導室教師,藉此探索大學考招制度變革之下的高中適性教育實踐,以及高中適性教育實踐的問題。本研究之結論為:(一)大學考招制度變革之下,高中教師能重視學生的學習需求與多元能力;(二)大學考招制度變革之下,高中學生在適性學習過程中,能主動找尋學習資源與增進自我認識;(三)大學考招制度變革之下,高中適性教育實踐面臨自主性不足與固定化教育環境的問題。最後依據研究發現與結論,對於高中教師、學生、大學考招制度、教育行政與學校行政單位,以及未來之研究提出相關建議。期望本研究之成果能提供教育政策改革的參考,讓學生能夠充分發揮潛能與自我實現。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理解式球類訓練法應用於國中壘球校隊之行動研究
    (2013) 陳柏蓉
    本研究旨在探討理解式球類訓練法應用於國中壘球隊訓練後,球員在技能與比賽表現學習的訓練成效,同時探討教練及球員對理解式球類訓練法的感受、看法與省思,並深入瞭解教練在理解式球類訓練歷程中所遭遇的問題及解決方法。研究方法採行動研究的方式進行,研究參與者為桃園縣某國中體育班壘球隊球員七年級6 位、八年級3 位,九年級5位,共15 位及教練1 位,設計20 節的理解式壘球訓練,並配合壘球主、客觀技能測驗與比賽表現評量進行訓練前、後測驗。在量化資料部份,分別以成對樣本t 考驗對球員前、後測驗成績進行統計分析;在質性資料部份,蒐集教練訓練日誌、球員訓練心得及球員訪談所得的資料,以持續比較法進行內容分析。結果:一、球員在壘球主、客觀技能前後測,分別在戰術執行能力(t=.82, p<.05)及擊遠(t=4.03, p<.05)項目有達顯著差異;二、球員壘球比賽表現GPAI 前後測在位置調整(t=3.69, p<.05)及技能執行(t=3.08, p<.05)項目有達顯著差異;三、球員皆肯定理解式壘球訓練的訓練活動設計,並表示能增進比賽技能與享受訓練 的樂趣,對於技能與比賽表現的訓練有正面幫助;四、教練指出理解式球類訓練法能改變球員訓練時被動的學習態度,並能提升球員技能及比賽表現之訓練成效;五、教練在訓練過程中發現到比賽計分、訓練時間、問題討論及教練介入程度方面等問題,並提出有效解決方法。結論:本研究得知教練及球員對理解式球類訓練法表示肯定及支持的態度,能促進球員在壘球運動的訓練成效,透過理解式球類訓練法,教練能有效解決訓練時遇到的問題及困境,提供壘球校隊訓練不同的訓練模式。本研究的發現可提供未來學校壘球校隊訓練設計與後續研究作為參考。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看哪,我在燃燒!」:論後現代恐怖文類中的惡童及超我
    (2013) 陳柏蓉; Bo-rong Chen
      本論文試圖以精神分析理論論及「壞種」的比喻作為後現代恐怖文類中的魔。本文援引紀傑克的精神分析理論,解讀當代的惡童及後現代情景,認為後現代恐怖文類中的惡童目睹律法的僭越將跨越莫比爾氏環而成為超我,這正是恐怖文類中極致的僭越。如此的僭越將點出後伊底帕斯時代的恐怖:當伊底帕斯之父和快感之父結合,主體將喪失定錨。惡童的超我及死亡趨力勾連出後伊底帕斯的結果,並導致他們的魔化。最後,本文希冀能找出一條走出後伊底帕斯的路,點出死亡趨力能推翻社會符號系統的境界,正是主體重生的契機。   本文共分三章。第一章將概述後現代性及後現代恐怖文類的詭祕(uncanny)關係。第二章探討紀傑克理論下的後現代場景,以此闡釋本文分析框架的重要概念,並著重後伊底帕斯化的主體。最後,第三章爬梳《壞種》及《沉默之丘》系列裡關於超我化的文本證據。在《壞種》中,Rhoda的貪婪顛覆浪漫時代兒童的論述,並展現原我之惡(id evil),但原我之惡的力量亦來自於超我。在《沉默之丘》系列裡,Alessa的復仇充滿了超我及死亡趨力的色彩。本章結尾比較惡童與校園槍擊案,質疑「惡童」的幻想(fantasy)無非是後現代追求真實界的(偽)激情。本文的結語以Heather的成熟為例,重新陳明面對大他者匱乏的倫理策略。本文一方面試圖提出,超越完美的大他者幻見(fantasy)的方式,另一方面亦試圖提出擔負生命責任的倫理態度。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