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陳慧娟"
Now showing 1 - 20 of 47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充電卡策略教學對國中輕症ASD學生學習時專注行為之影響(2016) 陳慧娟; Chen, Hui-Chuan本研究旨在探討充電卡策略教學對國中輕症ASD學生學習時專注行為之影響。「充電卡策略」是運用ASD兒童的特殊興趣,教導適當的社會行為。研究方法採用單一受試法之跨受試多基線設計,研究對象為三位國中資源班輕症ASD學生。本研究自變項為充電卡策略教學,依變項為受試者的「專注行為」。本研究結論如下: 一、充電卡策略教學能有效提升國中輕症ASD學生學習時專注行為。 二、充電卡策略教學對受試者的專注行為表現有維持效果。 三、充電卡策略教學研究具良好的介入滿意度。Item 國中學生動機調整社會化歷程模式之建構暨教學方案效果研究(2005) 陳慧娟本研究的目的有三:(一)探討並統整社會動機理論與動機調整理論,建構「國中學生動機調整社會化歷程模式」,並考驗其適配度。(二)考驗本研究者所設計的「動機調整策教學方案」對國中八年級學生動機調整策略的效果。(三)考驗本研究者所設計的「動機調整教學方案」對國中八年級學生理化科學習成就的效果。 為完成前述研究目的,本研究進行研究一和研究二,共兩個研究。所使用的工具包括:家庭經驗量表、學校經驗量表、同儕經驗量表、動機調整策略量表、理化科第一次、第二次和第三次成就測驗,以及「快樂魔法教室」光碟和學習手冊等。 在研究一裡,本研究者首先提出一個以理化科為特定領域,包含家庭經驗、學校經驗、同儕經驗、動機調整策略、和理化科學習成就等五個成份的「動機調整社會化歷程模式」,並以臺灣地區北、中、南三區共609名國中八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蒐集所得的資料先以PRELRS2.50版統計套裝軟體進行多變項常態分配假設的考驗,再使用LISREL8.50版統計套裝軟體,以一般加權最小平方法( generally weighted least –squares ,WLS )進行模式參數的估計。結果發現初始模式無法合理解釋國中學生的動機調整社會化歷程。因此,本研究再進行模式的修改,並重新對修改後的模式進行參數估計。修正的結果發現除了易受樣本數影響的卡方考驗外,在基本適配度、整體模式適配度和模式內在結構適配度等方面,都顯示出良好的適配度指數。然而本修正模式是經過數次模式再界定的過程而得的,未來應再以其他觀察資料進行本模式的考驗,以探討模式通則化的可能性。 研究二主要目的在教導國中學生科學學習動機調整的各種重要策略,並探討動機調整教學方案對國中生動機調整和理化學業成就的效果。在動機調整的效果研究方面,本研究採2(實驗組、控制組)× 2(前測、後測)受試者間、受試者內混合設計來考驗動機調整策略的教學效果。受試者來自台北市文山區景興國中共154名的八年級學生,其中實驗組78人,控制組76人。所蒐集的資料以二因子混合設計變異數分析進行考驗。實驗組接受十二週,共27小時的「動機調整教學方案」,控制組則不接受任何實驗處理,只接受一般綜合活動的教學。 在學業成就的效果評估方面,研究二另採準實驗設計,蒐集兩組受試第一次、第二次及期末理化科成就測驗的成績,做為本研究之前測(共變量)、中測和後測的依變量。研究結果發現實驗處理六週後,兩組受試者在理化科成就測驗的中測(第二次段考)表現上沒有差異。但在十二週的「動機調整教學方案」結束後,立即實施後測(理化期末考),發現實驗組和控制組在理化科的學業成就表現有顯著差異。這顯示本研究者所設計的「動機調整教學方案」之各種成份可以透過長期且有計劃的教學方式教給國中學生,而且也支持動機調整策略對提升國中學生理化科成績有不錯的促進效果。 最後,研究者針對研究結果加以討論,且提出幾點建議,做為學習輔導、親職教育以及未來研究的參考。Item 國中學生自我設限與親子依附關係之研究(2009) 邱暐茜; Chiu, Wei-Chien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國中學生自我設限與親子依附情況之關係,採用問卷調查法,抽取北、中、南三個地區十所國中27個班級共821人為研究樣本,所使用研究工具包含「自我設限量表」和「親子依附關係量表」。調查所得資料以描述統計、相依樣本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以及逐步迴歸等統計方法處理。研究結果發現:(一)國中學生的自我設限有差異存在。其中最常出現取得性內在自我設限,其次分別為宣稱性內在自我設限和宣稱性外在自我設限,最少使用取得性外在自我設限;(二)國中學生的親子依附關係有差異存在,且母親依附關係高於父親依附關係;(三)不同性別的國中學生之自我設限以及親子依附關係並無顯著差異存在;(四)不同年級的國中學生之自我設限及親子依附關係有顯著差異存在;(五)不同親子依附品質的國中學生之自我設限上有差異存在;(六)國中學生之「父親依附關係」中的「溝通」與「疏離」因素,「母親依附關係」中的「疏離」因素以及「年級」等四個變項,可以有效預測整體性自我設限。最後,研究者依據本研究結果加以討論,並提出具體建議以供國中教學、輔導及未來研究之參考。Item 國中生及其父母正念、一致型溝通姿態與親子關係滿意度之對偶分析(2023) 吳雨靜; Wu, Yu-Ching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生及其父母之正念、一致型溝通姿態與親子關係滿意度對自己與對方的影響,並檢驗國中生及其父母之一致型溝通姿態對自己及對方正念與親子關係滿意度的中介效果。本研究對象為宜蘭縣國中生及其父母,共計207份對偶資料。研究工具包含「正念量表」、「一致型溝通姿態量表」及「親子關係滿意度量表」。本研究採用主客體相互依賴模型(Actor-Partner Interdependence Model, APIM)進行對偶資料分析,並以結構方程模式(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SEM)檢驗主客體效果與中介效果。本研究結果如下,首先,國中生及爸爸的正念對自己的一致型溝通姿態有主體效果,媽媽的正念對自己的一致型溝通姿態沒有主體效果,三者的正念對彼此的一致型溝通姿態都沒有客體效果;其次, 國中生、爸爸及媽媽正念對自己的親子關滿意度都有主體效果,此外,媽媽的親子關係滿意度客體效果存在,也就是說,媽媽的親子關係滿意度除了受自己正念的影響外,也受國中生正念的影響,且兩者的影響程度相當;再者,國中生、爸爸及媽媽的一致型溝通姿態對自己以及彼此親子關係滿意度的主 客體效果均存在,其中,媽媽的親子關係滿意度主客體效果相當,而國中生及爸爸的親子關係滿意度主體效果大於客體效果;最後,國中生、爸爸及媽媽的正念透過一致型溝通姿態影響自己及對方的親子關係滿意度部分中介路徑成立,其中國中生正念透過一致型溝通姿態影響自己以及父母親子關係滿意度之中介效果成立。本研究依據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並提出具體建議,以作為未來研究與實務應用之參考。Item 國中生壓力和身心健康之關係:檢驗共同反芻與希望感之序列中介效果(2021) 黃秋蓉; Huang, Chiou-Rong本研究旨探究國中生壓力、共同反芻、希望感對身心健康之影響,並檢驗共同反芻與希望感對國中生壓力與身心健康之序列中介效果。本研究採分層立意抽樣,研究對象招募自臺灣北、中、南與東部等四區之公私立國民中學七年級至九年級學生共750人,有效樣本共611位,其中男生310人,女生301人;七年級156人,八年級261人,九年級194人。研究工具包括研究者修編之「國中生壓力量表」、「共同反芻量表」、「希望感量表」與自編之「身心健康量表」。所得的資料以描述性統計、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多元迴歸分析與SPSS PROCESS進行統計考驗。 主要研究結果如下: 一、在性別的部分,國中女生較男生更容易感受到生活壓力;國中男生身心健康較女生佳。 二、在年級的部分,八年級學生較七年級學生更容易感受到壓力,九年級則無顯著差異;八年級的共同反芻程度大於七年級,九年級則無顯著差異。 三、國中生壓力與身心健康具顯著負相關,但與共同反芻具顯著正相關;共同反芻與希望感具顯著正相關;共同反芻與身心健康無顯著相關;希望感與身心健康具顯著正相關。 四、希望感對國中生壓力與身心健康具中介效果;共同反芻對國中生壓力與身心健康無中介效果;然而共同反芻透過希望感對國中生壓力與身心健康的關係產生序列中介效果。 根據上述研究結果,本研究針對學校教育實務層面與未來研究提出相關具體建議。Item 大學生完美主義、學習倦怠與生活滿意度之相關──大學歸屬感之中介效果(2023) 林宜薇; Lin, Yi-Wei本研究旨在了解大學生的完美主義特質(完美主義奮力向上與擔憂向度)、大學歸屬感、學習倦怠(筋疲力竭、心理疏離、認知損傷及情緒損傷向度),以及生活滿意度的關聯性,並探究大學歸屬感是否在其關聯路徑中扮演中介角色。研究參與者為臺灣地區大學在學生,共554人,研究工具採用「完美主義量表」、「大學歸屬感量表」、「學習倦怠量表」,以及「生活滿意度量表」。以描述性統計、Pearson積差相關、結構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SEM)進行資料分析,並且透過拔靴法(bootstrapping)檢定中介效果是否顯著。研究結果顯示完美主義的奮力向上向度與筋疲力竭、心理疏離、認知損傷具顯著負相關,與生活滿意度、大學歸屬感則具顯著正相關;完美主義擔憂向度與筋疲力竭、心理疏離、認知損傷及情緒損傷具有顯著正相關,與生活滿意度、大學歸屬感則具顯著負相關。同時,大學歸屬感中介完美主義奮力向上與筋疲力竭、心理疏離、情緒損傷之關係,及完美主義奮力向上與生活滿意度之間關係;在完美主義擔憂與筋疲力竭、心理疏離、情緒損傷之間,完美主義擔憂與生活滿意度之間,大學歸屬感亦同樣具中介效果。整體而言,大學歸屬感能預測較低的學習倦怠與較高生活滿意度。本研究依前述結果進行討論,並針對學術研究與大學輔導工作提出相關建議,作為未來研究及實務工作之參考。Item 大學生時間觀與學業拖延行為之關係:學業控制信念暨自我慈悲的雙路徑中介效果檢驗(2018) 施亦玞; Shih, I-Fu本研究旨在瞭解不同時間觀、學業控制信念與自我慈悲對於大學生學業拖延行為的影響,並探討學業控制信念及自我慈悲在時間觀與學業拖延行為之中介效果。調查對象為臺灣北中南東部,公私立大專院校大學一年級至四年級817位學生(男生398人,女生419人)。研究工具包括自編「學業拖延量表」、採用「時間觀量表」、自編「學業控制信念量表」與修編「自我慈悲量表」。所得的資料以描述性統計、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以及多元迴歸分析進行統計考驗。 主要研究結果如下:(1)在本研究中,近半數大學生有學業拖延行為的傾向。(2)男性大學生學業拖延傾向高於女性大學生;年級則無顯著差異。(3)過去負向、當下享樂/宿命及未來負向時間觀與學業拖延行為呈正相關;過去正向與未來正向時間觀與學業拖延行為呈負相關。(4)學業內控信念與學業拖延呈負相關;學業外控信念與學業拖延呈正相關。(5)自我仁慈與學業拖延呈負相關;自我批評與學業拖延呈正相關。(6)自我批評與自我仁慈在過去正向時間觀與學業拖延行為間具完全中介效果,多元中介競爭則無顯著差異;學業外控信念部分中介過去負向、當下享樂/宿命,以及未來正向/負向時間觀與學業拖延行為之關係,多元中介競爭結果顯示過去負向、當下享樂/宿命以及未來正向/負向時間觀主要透過學業外控信念路徑,間接影響學業拖延行為。本研究針對以上結果,提出各項建議,供教育輔導實務與未來研究參考。Item 大學生未來時間觀、知覺工具性及自我調整學習之相關研究(2012) 黃珮婷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生未來時間觀、知覺工具性與自我調整學習之相關情形及中介效果,並藉由性別、年級、出生序及家庭社經地位等背景變項,檢視各向度之現況和差異情形。 本研究對象為臺灣匇、中、南三個地區1314位大學生,問卷調查主要包含「未來時間觀量表」、「知覺工具性量表」及「自我調整學習量表」三個部分,並將調查所得的資料,以描述性統計、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皮爾森積差相關、典型相關及多元迴歸分析進行統計考驗。 主要研究結果整理如下: 一、大學生的未來時間觀、知覺工具性與自我調整學習皆屬中等以上的程度。 二、不同年級、出生序和家庭社經地位的大學生其未來時間觀有顯著差異;不同年級的大學生其知覺工具性有顯著差異;不同性別、出生序和家庭社經地位的大學生其自我調整學習有顯著差異。 三、未來時間觀與自我調整學習之間有顯著正相關。 四、知覺工具性與自我調整學習有典型相關。 五、未來時間觀與知覺工具性之間有顯著正相關。 六、內因型工具性對未來時間觀與自我調整學習之關係有部分中介效果。 七、外因型工具性對未來時間觀與自我調整學習之關係有部分中介效果。 本研究針對上述結果加以討論,並提出各項建議,供實務工作及未來研究之參考。Item 大學生未來時間觀與自我調整學習之關係:知覺工具性的中介效果檢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16-03-??) 黃珮婷; 陳慧娟; Pei-Ting Huang; Huey-Jiuan Chen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生未來時間觀、知覺工具性與自我調整學習之相關情形及知覺工具性的中介效果,並藉由性別、年級、出生序及家庭社經地位等背景變項,檢視各向度之現況和差異情形。研究對象為臺灣北、中、南三個地區1314 位大學生,問卷調查主要包含「未來時間觀量表」、「知覺工具性量表」,以及「自我調整學習量表」。所得的資料以皮爾森積差相關、典型相關、多元迴歸、描述性統計,以及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進行統計考驗。有四項主要研究發現:(1)知覺工具性與自我調整學習有典型相關;(2)未來時間觀與知覺工具性,以及自我調整學習之間有顯著正相關;(3)無論內因型與外因型工具性皆對未來時間觀和自我調整學習有部分中介效果;(4)部份背景變項會影響大學生未來時間觀、知覺工具性與自我調整學習。Item 大學生未來時間觀與自我調整學習之關係:知覺工具性的中介效果檢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16-03-??) 黃珮婷; 陳慧娟; Pei-Ting Huang; Huey-Jiuan Chen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生未來時間觀、知覺工具性與自我調整學習之相關情形及知覺工具性的中介效果,並藉由性別、年級、出生序及家庭社經地位等背景變項,檢視各向度之現況和差異情形。研究對象為臺灣北、中、南三個地區1314 位大學生,問卷調查主要包含「未來時間觀量表」、「知覺工具性量表」,以及「自我調整學習量表」。所得的資料以皮爾森積差相關、典型相關、多元迴歸、描述性統計,以及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進行統計考驗。有四項主要研究發現:(1)知覺工具性與自我調整學習有典型相關;(2)未來時間觀與知覺工具性,以及自我調整學習之間有顯著正相關;(3)無論內因型與外因型工具性皆對未來時間觀和自我調整學習有部分中介效果;(4)部份背景變項會影響大學生未來時間觀、知覺工具性與自我調整學習。Item 大學生親子衝突、關係動盪、衝突因應策略與心理健康之關聯研究(2022) 蔡閔柔; Tsai, Min-Jou本研究旨在了解大學生親子衝突、親子關係動盪、衝突因應策略與心理健康的關係,並檢驗親子關係動盪對親子衝突及心理健康的中介效果,以及衝突因應策略對親子衝突與心裡健康的調節效果。本研究對象為臺灣地區大一到大五的在學大學生,共787人。研究工具包含「親子衝突量表」、「親子關係動盪量表」、「衝突因應策略量表」、「心理困擾量表」及「心盛量表」,並採用描述性統計、Pearson積差相關、多元迴歸分析,以及使用SPSS的外掛軟體PROCESS檢驗中介與調節效果。本研究的主要研究結果呈現如下:一、大學生親子衝突、親子關係動盪及心理困擾呈現顯著正相關;而大學生親子衝突與親子關係動盪則和心盛呈現顯著負相關。二、大學生親子關係動盪對親子衝突及心理困擾具有部分中介效果;而大學生親子關係動盪對親子衝突及心盛具有完全中介效果。三、四種親子衝突因應策略對親子衝突與心理困擾之關係的調節效果皆不顯著;而親子衝突因應策略中的「妥協策略」、「直接衝突策略」與「積極策略」對親子衝突與心盛之關係存在調節效果。本研究依據上述研究結果進行討論,提出具體學術研究與大學生諮商輔導之建議,做為未來相關研究及實務工作參考。Item 大學生選課後悔與動機干擾之研究(2017) 簡洧晴; Chien, Wei-Ching本研究旨在了解大學生選課後悔、後悔因應型態、社會支持與已選擇課程動機干擾的關係,並探討後悔因應型態,以及社會支持的中介與調節效果。本研究的參與者為516位就讀台灣各公私立大學的大學生,其中男生241人,女生275人,經立意取樣方式邀請其填答問卷。研究工具包括研究者自編之「後悔量表」、「後悔因應方式」、「社會支持量表」與「動機干擾量表」。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t考驗、迴歸分析進行統計分析。主要研究結果如下:(1) 「以適應未來為基礎」的認知重新評估、「反芻型思考」之因應策略分別可中介後悔對動機干擾的影響。(2)以三種後悔因應型態同時預測動機干擾時,「以適應現在為基礎的認知重新評估」與「反芻型思考」之後悔因應型態有顯著的預測力。(3)知覺的社會支持可中介後悔對動機干擾的影響。(4)較高水平的情感社會支持可緩解後悔與動機干擾的正向關聯的強度。(5)較高水平的社會支持可緩解「反芻型思考」之後悔因應與動機干擾的正向關聯的強度。本研究針對以上結果進行討論與具體建議,以提供教育實務與未來研究之參考。Item 大學生選課後悔與動機干擾研究:檢驗後悔因應策略的中介效果與社會支持的調節效果(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020-06-??) 陳慧娟; 簡洧晴; Huey-Jiuan Chen, Wei-Ching Chien本研究旨在瞭解大學生選課後悔、因應策略、社會支持與已選擇課程動機干擾的關係,並探討後悔因應策略的中介效果,以及社會支持的調節效果。本研究的參與者為516 位就讀臺灣各公私立大學的學生,其中男生241 人,女生275 人,經立意取樣方式邀請其填答問卷。研究工具包括研究者自編之「後悔量表」、「動機干擾量表」、「後悔因應策略量表」與「社會支持量表」。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變異數分析、相關與迴歸分析進行統計考驗。主要研究結果如下:一、「後悔」與「動機干擾」有顯著正相關;二、「反芻思考」策略可正向中介後悔對動機干擾的影響;三、「聚焦現在」的認知重新評估策略無法中介後悔對動機干擾的影響;四、「聚焦未來」的認知重新評估策略可負向中介後悔對動機干擾的影響;五、社會支持對後悔與動機干擾間的關係沒有顯著調節效果,但較高水平的情感支持可緩解後悔與動機干擾的正向關聯強度。本研究針對以上結果進行討論與研擬具體建議,以提供教育實務與未來研究之參考。Item 家長網路管教、學校投入與青少年危險網路行為之關係:家庭凝聚力之調節效果(2016) 林漢唐; Lin, Han-Tang本研究旨在瞭解家長網路管教、家庭凝聚力與學校投入對於青少年危險網路行為的影響,並探討家庭凝聚力在家長網路管教與危險網路行為之調節作用。調查對象為臺灣北中南部與外島(澎湖、金門、馬祖),公私立國中七、八、九年級1,006位學生(男496人,女510人,平均年齡為13.2歲)。研究工具包括自編「危險網路行為量表」(網路霸凌(主/被動)、網路交友、網路依賴、網路色情、網路敵意與網路隱私)、自編「家長網路管教量表」(技術介入、監控、限制及使用參與及建議)、修編「家庭凝聚力量表」與修編「學校投入量表」(行為投入、情感投入、行為不熱衷與情感不熱衷)。所得的資料以描述性統計、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以及多元迴歸分析進行統計考驗。 主要研究結果整理如下: 一、在本研究中,近半數青少年在網路上曾進行過一項以上的危險活動。 二、九年級生在所有種類的危險網路行為之得分皆顯著高於七年級生,在網路色情上高於八年級生,而八年級則在網路霸凌(主動)、網路依賴、網路色情與網路敵意的程度上高於七年級生;青少年持有個人智慧型手機也會在網路霸凌(被動)、網路交友、網路依賴、網路色情與網路隱私的程度上高於未擁有者;而在網路色情涉入程度上男性高於女性。 三、家長監控、個人學校行為不熱衷和情感不熱衷與青少年從事危險網路活動呈正相關;家長限制、家庭凝聚力、個人學校行為投入及情感投入則與青少年危險網路行為呈負相關。 四、以危險網路行為進行逐步迴歸分析結果發現,學校不熱衷與家長監控具有正向的預測效果;學校不熱衷在各項危險網路行為皆有顯著的預測力,而家長監控則在網路霸凌(主/被動)、網路交友、網路色情、網路敵意與網路隱私中有顯著的預測力。家長限制與家庭凝聚力對危險網路行為則具有負向預測力;而家長限制對網路交友、網路色情與網路敵意中有負向的預測力,家庭凝聚力對網路霸凌(主/被動)、網路依賴、網路敵意有負向的預測力。其中「學校不熱衷」對青少年危險網路行為的預測效果最明顯,其次依序為「監控」、「限制」,以及「家庭凝聚力」。 五、家庭凝聚力對家長網路管教與危險網路行為之關係具有調節效果,相較於家庭凝聚力程度高時,家長監控與青少年危險網路行為的關連程度在凝聚力低時是最高的。而當家庭凝聚力為非常連結時,家長限制與青少年危險網路行為的關連程度有顯著的負相關;凝聚力為疏離時,家長限制與青少年危險網路行為間則無相關。 針對本研究所發現之結果,提出各項建議,供學校、家庭與未來研究的參考。Item 家長網路管教、學校投入與青少年危險網路行為之關係:家庭凝聚力之調節效果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016-12-??) 林漢唐; 陳慧娟; Han-Tang Lin; Huey-Jiuan Chen本研究旨在瞭解家長網路管教、家庭凝聚力、學校投入、學校不熱衷與青少年危險網路行為的關係,並探討家庭凝聚力在家長網路管教與危險網路行為之調節作用。調查對象為臺灣本島與離島地區,公私立國中七、八、九年級共1,006位學生。研究工具包括自編之「危險網路行為量表」與「家長網路管教量表」,以及編修之「家庭凝聚力量表」與「學校投入與學校不熱衷量表」。主要研究結果如下:一、在本研究樣本中,近半數青少年曾在網路上進行過一項以上的危險活動;二、年級愈高,危險網路行為比例普遍增加;三、青少年持有個人智慧型手機者,出現危險網路行為的程度高於未擁有者;四、「家長監控」、「學校行為不熱衷」和「情感不熱衷」與青少年從事危險網路活動有正相關;五、「家長限制」、「家庭凝聚力」、「學校行為投入」及「情感投入」則與青少年危險網路行為有負相關;六、「學校不熱衷」對青少年危險網路行為的預測效果最明顯,其次依序為「家長監控」、「家長限制」,以及「家庭凝聚力」;七、「家庭凝聚力」對「家長網路管教」、「學校投入」與「危險網路行為」之關係具有調節效果。具體而言,在「家庭凝聚力」非常連結的情況下,「家長限制」和「學校投入」對其「危險網路行為」具有顯著的負向解釋力。而對於知覺家庭凝聚力疏離的國中生,「家長監控」對「危險網路行為」的正向解釋力高於非常連結之國中生。針對本研究發現整理出各項具體建議,提供教育實務及未來研究的參考。Item 「師生共同增能」與「學生增能」教學實驗方案促進偏遠地區國中學生知識信念、自我調整策略與科學學習成就之比較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015-12-??) 陳慧娟; Huey-Jiuan Chen本研究探討偏遠地區國中學生知識信念教學實驗方案之成效。自變項「組別」,分為「知識信念師生增能組」(簡稱EBts)、「知識信念學生增能組」(簡稱EBs)與「傳統教學組」(簡稱T);依變項為知識信念、自我調整策略與科學學習成就。研究對象為三所偏遠地區學校164 位八年級學生,採獨立樣本單因子準實驗設計,蒐集的資料利用變異數與共變數分析進行考驗,有五項具體發現:一、教學處理後,EBts 與EBs 無論在知識信念各分量表以及全量表分數,均優於T;然而EBts 只在能力天生、快速習得與全量表分數優於EBs,在科學知識簡單性與知識確定性則未因科學教師是否參與增能訓練而有差異。二、經過教學介入,只有EBts在科學學習自我調整策略分數顯著高於EBs。三、不同教學實驗處理對高、中、低三組知識信念學生的自我調整策略無任何影響。四、兩組教學實驗課程皆比傳統教學課程有利於促進學生的科學學習認知表現;但EBts與EBs的學習表現無顯著差異。五、高知識信念學生經過EBts的教學介入,科學學習成就明顯優於T 學生;而低知識信念的學生,無論在EBts 或EBs,其科學學習認知表現都顯著高於T;但對中等程度知識信念的學生,則無任何顯著影響。最後根據本研究發現提出解釋與建議,期盼能作為偏遠地區教師培力、弱勢學生學習輔導,以及教育革新之參考。Item 「師生共同增能」與「學生增能」教學實驗方案促進偏遠地區國中學生知識信念、自我調整策略與科學學習成就之比較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015-12-??) 陳慧娟; Huey-Jiuan Chen本研究探討偏遠地區國中學生知識信念教學實驗方案之成效。自變項「組別」,分為「知識信念師生增能組」(簡稱EBts)、「知識信念學生增能組」(簡稱EBs)與「傳統教學組」(簡稱T);依變項為知識信念、自我調整策略與科學學習成就。研究對象為三所偏遠地區學校164 位八年級學生,採獨立樣本單因子準實驗設計,蒐集的資料利用變異數與共變數分析進行考驗,有五項具體發現:一、教學處理後,EBts 與EBs 無論在知識信念各分量表以及全量表分數,均優於T;然而EBts 只在能力天生、快速習得與全量表分數優於EBs,在科學知識簡單性與知識確定性則未因科學教師是否參與增能訓練而有差異。二、經過教學介入,只有EBts在科學學習自我調整策略分數顯著高於EBs。三、不同教學實驗處理對高、中、低三組知識信念學生的自我調整策略無任何影響。四、兩組教學實驗課程皆比傳統教學課程有利於促進學生的科學學習認知表現;但EBts與EBs的學習表現無顯著差異。五、高知識信念學生經過EBts的教學介入,科學學習成就明顯優於T 學生;而低知識信念的學生,無論在EBts 或EBs,其科學學習認知表現都顯著高於T;但對中等程度知識信念的學生,則無任何顯著影響。最後根據本研究發現提出解釋與建議,期盼能作為偏遠地區教師培力、弱勢學生學習輔導,以及教育革新之參考。Item 後期中等教育階段青少年社會支持和英文科學業成就之關係:恆毅力與學習投入之序列中介效果分析(2019) 陳思親; Chen, Sz-Chin本研究旨在探討後期中等教育青少年社會支持與英文科學業成就之關係,並檢視恆毅力和學習投入的中介效果。調查方式採分層便利取樣,參與者為850位臺灣公、私立高中、職學生,其中男生301人、女生549人。研究工具包含「社會支持量表」、「投入量表」、「恆毅力量表」和「英文科成就測驗」。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和變異數分析檢視各向度之現況,並以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和中介效果分析考驗變項間之關係和序列中介效果。主要研究發現如下:(1)高中生投入程度顯著高於高職生,高一生投入程度顯著高於高二生,男性不熱衷程度顯著高於女性;(2)女性較男性顯著感受到更多同儕支持,高中生較高職生顯著感受到更多教師支持,一年級學生較二年級學生顯著感受到更多家長支持;(3)高中生在恆毅力得分顯著高於高職生;(4)青少年社會支持、恆毅力、投入和英文科學業成就間彼此呈顯著正相關,社會支持、恆毅力和英文科學業成就與不熱衷呈顯著負相關;(5)家長、教師、同儕和整體社會支持皆對英文科學業成就有正向影響;(6)恆毅力、投入序列中介社會支持對英文科學業成就的影響;(7)恆毅力、不熱衷依序正向、負向中介社會支持對英文科學業成就的影響。本研究依據上述結果提出建議,以供教育實務單位和未來研究參考。Item 成人初顯期個體恆毅力與幸福感的關係:以自我效能為中介變項、未來時間觀為干擾變項(2019) 黃友亘; Ng, Yew Gen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於了解成人初顯期個體恆毅力、自我效能、未來時間觀和幸福感的關係,並藉由文化、性別和年齡等背景變項,檢視各變項之間的差異情形。本研究以來自台灣、馬來西亞、香港、中國大陸和澳門,年齡介於18至29歲的成人初顯期個體為研究對象,共412人。研究方法採用問卷調查法,以立意取樣方式選取樣本。研究工具包含「恆毅力量表」、「自我效能量表」、「未來時間觀量表」和「幸福感量表」。資料分析使用描述性統計、皮爾森積差相關、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以及多元迴歸等方法。主要研究結果整理如下: 一、不同年齡組的成人初顯期個體的恆毅力有顯著差異,其中高年齡層的個體在「興趣一致性」高於中年齡層和低年齡層的個體;不同性別的成人初顯期個體的未來時間觀有顯著差異。其中,女生在「未來正向時間觀」顯著高於男生。 二、成人初顯期個體的恆毅力、自我效能與幸福感彼此之間有顯著的正相關。 三、成人初顯期個體的未來正向時間觀與恆毅力和幸福感之間分別有顯著的正相關,而未來負向時間觀則與恆毅力有顯著的負相關。 四、成人初顯期個體的恆毅力,以及自我效能均可正向預測幸福感,且自我效能對恆毅力與幸福感有部分中介效果。 五、成人初顯期個體的恆毅力與未來正向時間觀的交互作用達顯著,且對幸福感有正向影響。進一步分析發現,未來正向時間觀對恆毅力與幸福感之關係有干擾效果,其中未來正向時間觀高分組,其恆毅力對幸福感的正向解釋力較高。 六、成人初顯期個體的自我效能與未來正向時間觀對恆毅力與幸福感之關係有干擾型中介效果。 本研究根據以上的結果進行討論,並提出具體建議,供實務工作及未來研究之參考。Item 成年初顯期成人依附與主觀幸福感之關係:自我慈悲暨時間觀的雙路徑中介效果檢驗(2018) 游家豪; Yu, Chia-Hao本研究旨在瞭解成人依附、自我慈悲與時間觀對於成年初顯期主觀幸福感的影響,並探討自我慈悲與時間觀在成人依附與主觀幸福感之中介效果。研究參與者為701 位來自台灣北、中、南、東與離島地區的成年初顯期年輕人。本研究以主觀幸福感量表、親密關係體驗量表簡版、自我慈悲量表和時間觀量表為資料蒐集工具,所得資料使用描述性統計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以及中介分析進行處理。研究結果顯示(1)依附焦慮和依附迴避皆與自我慈悲、主觀幸福感有顯著負相關;(2)依附焦慮與過去正向、當下享樂和未來正向時間觀有顯著負相關,而與過去負向、當下宿命和未來負向有顯著正相關。(3)依附迴避與當下宿命時間觀無顯著關係,而與過去正向、當下享樂和未來正向時間觀有顯著負相關,同時與過去負向、當下宿命和未來負向有顯著正相關;(4)自我慈悲與主觀幸福感呈現顯著正向相關;(5)過去正向、當下享樂和未來正向時間觀皆與主觀幸福感有正向關聯,而過去負向、當下宿命和未來負向時間觀則與主觀幸福感有負向關聯;(6)自我慈悲、過去正向、過去負向、當下宿命、未來正向和未來負向時間觀同時部分中介依附焦慮與主觀幸福感之間的關係,其中自我慈悲有最強的中介效果;(7)自我慈悲、過去正向、過去負向、當下享樂、未來正向和未來負向時間觀同時部分中介依附迴避與主觀幸福感之間的關係,其中自我慈悲亦有最強的中介效果。 本研究依據實證結果加以討論,並提出各項建議以供未來研究和相關實務工作者參考。
- «
- 1 (current)
- 2
-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