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陳志強"
Now showing 1 - 3 of 3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以眼球追蹤研究觀賞中華職棒球賽之行為:聽障與觀看經驗(2019) 陳志強; Chen, Chih-Chiang根據衛生福利部(2019)的數據,臺灣的聽障者共有122,911人,在所有身心障礙類別中排名第四,《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提及身心障礙者也有參與休閒運動的權利,在臺灣,最有代表性的運動為棒球,中華職棒(Chinese Professional Baseball League, CPBL)是臺灣第一個成立的職業運動聯盟,至今累積二十九年歷史,總計擁有超過兩千萬的進場人次,轉播技術也蓬勃發展,透過各種轉播介面關注棒球比賽成為球迷的日常。棒球和其他運動一樣是用視覺功能「看」的,而探究不同特性的人觀看行為是近來新興的研究主題,眼動儀研究方興未艾,廣泛應用在許多領域。本研究以臺灣師範大學電機學系自行研發之眼動儀EyeNTNU-p30為研究工具,結合觀看中華職棒賽事之行為與眼動儀測量,觀察聽障與無聽障、不同看球經驗之間的眼動差異,研究問題為:一、透過實景影片瞭解不同組別的研究參與者觀看現場棒球賽的眼動凝視行為;二、探討「聽障與否」對於觀賞棒球轉播的眼動凝視行為之影響;三、探討「觀賞棒球比賽經驗的差異」對於觀賞棒球轉播的眼動凝視行為之影響。研究方法以立意取樣與滾雪球法招募研究參與者,參與者限定為男性,一共取得77名有效樣本,依「聽障與否」、「觀賞經驗」兩項指標為分組依據,將研究參與者分為6組:「聽障、豐富經驗」、「聽障、普通經驗」、「聽障、無經驗」、「無聽障、豐富經驗」、「無聽障、普通經驗」與「無聽障、無經驗」,研究參與者分布為:聽障研究參與者(N=31)、無聽障者(N=46),豐富經驗(N=28)、普通經驗(N=20)、無經驗(N=29)。本研究以無母數檢定與卡方檢定針對眼動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研究結果發現:一、轉播畫面部分,豐富觀看經驗者對於「球員數據」區域內感興趣(region of interest, ROI)凝視時間多於無經驗者,具顯著差異(p<.05);二、現場實景部分,豐富經驗與無經驗者的觀看行為亦有顯著差異(p<.05)。以上兩點與許多類似研究符合:相關經驗與先備知識的不同會導致組間有不同的眼動行為;三、無論聽障與否,觀看棒球轉播與現場實景的眼動行為皆無顯著差異(p>.05),與過去比較聽障與否之眼動差異研究有些微出入,研究者判斷可能是實驗類型與性質與本研究不完全相同所致。依據上述研究結果得知:「聽障與否」不構成觀看棒球賽之眼動行為差異、「經驗差異」則有差異,無論是「豐富經驗」或「普通經驗」,皆與「無經驗」組有顯著差異。本研究建議未來可嘗試將研究參與者帶進球場觀眾席,研究真實處於球場內的不同情況(如高張力緊張局面、換局空檔、啦啦隊舞蹈表演)的眼動行為。並且職棒球團應重視啦啦隊的規模與發展,且對於安排廣告於棒球轉播時出現的位置多加留心。本研究結合聽覺障礙、棒球觀看和眼動分析,在臺灣學術界具有一定程度的首創意義。Item 動態光散射在氣體對亞微米尺度膠體分散體穩定性的影響的研究(2015) 鄭璋駿; Jeng, Jang-Jiunn我們研究氣體對膠體分散體問定性的影響。分別使用油(dodecane and squalane)和多層奈米碳管作為分散向,使其分散在水或是去氣體水中,樣品中不加入界面活性劑。利用動態光散射溶液中的油滴或是碳管團塊的大小進行量測,以觀察膠體溶液的穩定度。我們架設了一台動態光散射儀,並使用直徑38nm、500nm、1μm的聚苯乙烯小球進行校正。從指數函數與累積量展開擬合可以得到與樣品相符合的粒徑大小。但CONTIN的分析結果,無法確定可以得到愈樣品相符合的粒徑分布。在使用油進行的無界面活性劑乳膠溶液的實驗中,我們發現與水相比在去起體水中,油可以較容易的形成很小的油滴並可以較穩定的分散在水中,並在完成的乳膠溶液中加入氣體,對樣品的穩定性影響不大。在使用多層奈米碳管的實驗中,我們發現使用去起體水可以做出至少能穩定存在半個月的奈米碳管膠體分散體;而若是使奈米碳管膠體分散體與空氣劇烈混合,則會有明顯的聚合、沉澱現象。Item 除去氣體對於奈米碳管與水混和物之影響(2016) 陳駿仁; Chen, Chun-Jen疏水交互作用(hydrophobic interaction)被認為是非極性物質在水中會聚集的主要原因。已知水中的氣體是可以對該作用有增益的效果。若將疏水顆粒混合於水中,則除去氣體的混合物較富含空氣的混合物有較長的生命期。本研究以單層及多層奈米碳管的水混合物為材料,實驗除去氣體對於碳管與水混合物的影響。碳管於水中的生命期與所形成之結構是以攝影與動態光散射進行觀測。實驗中發現:除去氣體後,單層碳管於水中聚集的速率較未除氣的混合物中慢,且形成較緻密的碳管團塊。多曾碳管若未進行除氣,則碳管於水中形成類凝膠(gel-like)結構;此結構在除去氣體的碳管與水混合物中較未除氣者不明顯。實驗中所觀察到,除去氣體對單層與多層碳管的水混合物所產生之影響,是可以被石墨基板上所發現的表面奈米氣泡(surface nanobubble)解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