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金樹人"
Now showing 1 - 20 of 48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Effect of Conditioned Fear on Responsiveness to Hyperalgesia in Rats(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1987-06-??) 金樹人本實驗研究之目的在於驗證制約恐懼(conditioned fear)對老鼠痛覺過敏(hyperalgesia)反應的影響。過去的研究發現,老鼠在制約恐懼情境下的痛覺反應並不一致,有趨向兩極的痛覺反應傾向:其一是「痛覺喪失」(analgesia),其二是「痛覺過敏」。本實驗研究中以老鼠尾部反彈反射(tai-flick rdflexes)的潛伏期(latencies)設定為測量痛覺反應之指標,假設經由制約恐懼的引發,會產生心因性的痛覺過敏反應,而非痛覺喪失。實驗分成三個階段進行:持握(handing)、恐懼制約(fear congitionong)與測試處理(testing)。持握階段係將老鼠把持於手掌,期使熟悉人手之持握。在恐懼制約階段,實驗組(N=11)與控制組(N=11)均接受等量的電擊處置。尾部反彈反射之實驗處理階段,實驗組接受制約恐懼的實驗處理,控制組則無。結果顯示實驗組較控制組有較短的尾部反彈潛伏期(P<0.1),顯示出痛覺過敏的反應。對於本研究與其他實驗在研究方法、過程與結果的差異,均予檢驗與討論。Item Holland Typology(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1986-05-??) 金樹人; SHUH-REN JINItem 一位教育工作者自我蛻變之敘說研究(2008) 陳正馨; Cheng-Hsin Chen本研究旨在探究擔任教育工作的研究者藉由自我敘說而經歷自我蛻變的歷程。研究所提出的問題是:教育工作者的原生家庭教養模式為何?原生家庭的教養模式,是如何影響並形塑教育工作者的自我?原生家庭教養模式下的教育工作者,如何經歷自我的現身、爭戰及變裝歷程?藉由敘說的歷程,教育工作者自我再生之契機為何?研究採用敘說研究的方法論及「整體—內容」之分析法來呈現研究結果。本研究的結論如下: 一、基於錯愛、親子界限不清及錯誤教養模式的代間傳承,讓教育工作者原生家庭的教養模式主要包括四大類:(一)「主導性」(二)「保護翼」(三)「指責性」(四)「親子界限不清」。 二、教育工作者原生家庭教養模式對自我的影響與形塑包括十大類:(一)缺乏自信(二)活在別人眼光中(三)缺乏挫折容忍力(四)缺乏問題解決能力(五)擁有負向的自我概念與生命腳本(六)界限不清(七)家庭的複製品(八)對親職教育的恐懼(九)容易不快樂(十)長期缺憾下,內在的需求蠢蠢欲動。 三、教育工作者不易掙脫家庭影響與形塑的主要原因有四:(一)初期不易覺察家庭對自我的影響與形塑,不自覺的陷入了過往「制約」下的陷阱。(二)中期已覺察家庭對自我的影響與形塑,卻因教育工作者的自我設限,在「自我應驗預言」與「懶散逃避的心態」驅使下,讓自我不易掙脫過往的束縛。(三)在自我蛻變的歷程中,教育工作者需先經歷「變裝自我」的爭戰歷程。(四)教育工作者無力背負「不孝『順』」的罪名。 四、教育工作者在自我敘說歷程中展現自我再生的四大資源:(一)「覺察、選擇、行動下的自我再生」(二)「解決導向思維下的自我再生」(三)「心理位移自我書寫下的自我再生」(四)「擁有宗教信仰力量下的自我再生」 最末,根據研究的結論來進行綜合討論,並提出研究者在研究歷程中的反思與本研究的限制及建議,以供後續研究者進行研究時之參考。Item 一個諮商師的親子關係經驗對其諮商專業影響之自我敘說研究(2005) 張怡敏; Yi-Min Chang本研究旨在探討諮商師之親子關係經驗對其諮商專業的影響。研究採用「自我敘說」的方式,並以敘說研究的方法論以及「整體—內容」之分析方法來形成研究的結果。研究結果如下: 一、諮商師在親子關係的經驗有三方面,分別為「界限」、「情緒」與「找回自我」。 二、諮商師在親子關係的經驗對諮商專業的影響有三: (一)諮商師在親子關係中「界限混淆(enmeshment)的經驗」會影響其對個案產生「過於討好」或「厭惡拒絕」的反移情。 在這部份對諮商師與諮商專業提出的反思為: 1. 「自我覺察與反思」以及「接受督導」能釐清自身經驗對諮商過程的影響。2. 清楚而穩定的「諮商架構」有助於諮商師維持諮商時該有的界限並增加己身對反移情的覺察。3. 習得建立諮商架構的能力對諮商師生活中的人際關係會產生「學習遷移」之效果。 (二)諮商師在親子關係中的「情緒經驗」會增強其藉由「成為諮商師」來彌補情緒壓抑之缺憾與滿足自身人際及自我價值需求的動機。 在這部份對諮商師與諮商專業提出的反思為:1. 諮商師在童年時期與重要他人或主要照顧者的互動情緒經驗將會對諮商師的經驗有較大的影響力。2. 諮商師的「負傷經驗」是否對諮商有正向效果,端視諮商師個人對經驗轉化的能力。 (三)諮商師在親子關係中「找回真實自我的修正性經驗」會影響其對不同學派諮商理論的喜好與學習,並深化同理心與情緒反映的能力。 在這部份對諮商師與諮商專業提出的反思為:1. 人的成長是來來回回而前進的過程。2. 諮商師個人的成長經驗能增加其對個案「防衛與抗拒」的同理與接納。3. 諮商師自我成長與諮商理論的學習是相輔相成、彼此相互整合而精進的。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進行綜合討論與反思,並提出本研究的限制與建議,以作為未來研究的參考。Item 中小學代理教師參與生涯混沌理論團體之建構歷程與經驗內涵研究(2019) 楊淑涵; Yang, Shu-Han本研究旨在建構中小學代理教師生涯混沌理論團體方案並探討其內涵。研究一的目的在建構中小學代理教師生涯混沌理論團體方案,共招募九位中小學代理教師為研究參與者,年齡介於24-39歲之間。研究者亦為團體領導者,共帶領連續八次的週間團體,透過行動研究法執行與不斷反思修正的歷程,建構貼近其需求的生涯混沌團體方案。研究一的結果分成團體的前、中、後期來呈現團體的建構與修正內容,團體前期包括:首次團體從覺察負向混沌狀態至先導入正向代理經驗、從單次到多次延續性的藝術創作歷程深化對複雜性脈絡的知覺、從社群擴大至社會文化價值觀層面生涯動態系統的理解、生涯幻遊活動由團體前期覺察階段調整至後期的行動階段;團體中期包括社會文化脈絡的限制與影響從缺乏認知覺察到產生洞察之建構歷程、從「個人化」修正為「群體化」以引導成員體驗社會文化脈絡的重要性、牌卡從「主動挑選」到「隨機抽取」;團體後期包括從「單向」到「雙向」的自我對話過程將生涯幻遊內容更具象化、最終團體從關注「個人的行動計畫」到「集體創意自發的連結」。 研究二的目的在於探究生涯混沌理論團體對代理教師代理生活及面對變動未來觀點的影響內涵。共招募十位中小學代理教師為研究參與者,年齡介於24-39歲之間,研究者亦為團體帶領者,進行連續八次的週間團體,每次團體結束後請成員做自我書寫並於全部團體結束後進行個別訪談,分別於一週及一個月後進行,訪談內容作為主要的分析文本,並以敘事研究法「類別-內容」的分析方法進行資料分析。另外,再以一位研究參與者自我書寫的文本做「整體-內容」的分析,來輔助說明研究參與者參與團體後的影響內涵。研究二的結果為成員參與生涯混沌理論團體後對其目前代理生活的影響內涵包括認知、情緒與行為三個層面;對其面對變動未來觀點的影響內涵包含兩個向度,分別是「變到不變」的向度:接受無常予當下、轉換視野參無常、無常探尋本初心;「不變到變」的向度:常中求變展新頁、藏身於器待時動。另外,研究者針對研究結果進行綜合討論,強調結合表達性藝術創作的生涯混沌團體方案能協助代理教師成員轉化困境,給予賦能感;團體方案中「有界無限」的創造性原則亦能協助成員在限制中創造可能,重拾召喚。最後,本研究提出具體建議,供未來諮商研究與實務參考。Item 主體隱身與漸現之流與飛~一段鬆脫壓制之行動探究與實踐歷程(2008) 黃敏茲本論文之主旨在於描述一位女子與婚姻中男人發生感情,體驗到第三者污名的強大壓制,而試圖解構污名壓制的行動探究歷程。 採用行動研究及生命敘說的研究方法,以各種行動實踐,輔以書寫日誌自我對話、公開文本與人對話、及藝術創作等方式,進行解構污名壓制的探究與自我療癒。經過上述探究發現,重新檢視體制與主流的價值觀,個人主體性漸出,因而產生自我認同與情感視框的挪移,不再以外在體制、而以「情感主體—人」為本位。同時,亦從行動研究過程中發展出個人的在地知識,主題包括「污名對個人的影響」、「掙脫壓制的歷程」、「『瘋狂』與『情緒化』及『此生命經驗』的意義重新框架」、「對行動探究及生命敘說力量的體會」,與「助人者的省思」等。Item 低成就資優兒童面面觀(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1981-08-??) 金樹人低成就資優(underachieving gifted ,簡稱UAG) 兒童在智能上較一般兒童 為高,但因諸原因未能發揮其應有之潛能。UAG 兒童問題的研究從1940年代 起;出現率的研究結果分歧,反映了研究方法上的差異,且說明UGA 是程度 問題。UAG 兒童的類型,作者以1.性向和成就測驗分數的差距來分,2.低成 就行為輕重的程度,3.低成就的範圍,4.UAG 兒童對自己和對他人影響的程 度來分類。並分別由鑑別、特徵、成因等方面,提出幾位學者對UAG 兒童的 看法。Item 偶發事件對流浪教師生涯決定影響之敘說研究(2009) 楊雅嵐; YA-LAN YANG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從流浪教師生涯決定故事的敘說中理解偶發事件對其生涯決定的影響。研究參與者為一位代課十三年的流浪教師,共進行近20小時的訪談,採取敘事研究的方法論與「整體-內容」的資料分析方法,從偶發事件的內涵、偶發事件對研究參與者的個人意義及研究參與者所知覺偶發事件的社會文化脈絡等三個向度探究對研究參與者生涯決定的影響。經由文本分析的結果,呈現以下的研究發現: 一、偶發事件的內涵及其對生涯決定的影響 (一) 偶發事件的內涵 1.偶發事件的性質: (1)偶發事件可分為不可抗拒性與個人可選擇性,非全然的意外與不可預測 (2)主要偶發事件的背後,存有潛在的相關偶發事件 (3)個人對偶發事件的評價隨著時空的變化而有改變 (4)偶發事件乃機會的開啟,個人的選擇與因應影響其後續的發展 (5)個人遭逢的偶發事件因著所處的背景環境而有其範圍,非完全的隨機與不 可測 (6)眾多偶發事件背後有著共同的主題,對個人有獨特的意義 2.偶發事件的類型: (1)適當時機他人提供訊息(2)挫折與失落的經驗(3)呼應個人的關係需求 (4)機會的嘗試與把握(5)個人信念的衝擊與調整(6)楷模對象的學習(7)家庭的影響(8)心靈的渴求與寄託 (二)偶發事件對生涯決定的影響 1.生涯決定的階段是計畫與變化交錯,一亂一序中前進 2.主要的偶發事件與潛在相關的偶發事件,會交替現身,影響個人生涯決定 3.早期生命經驗的重大偶發事件對個人生涯有深遠的影響 4.偶發事件呼應個人的未竟事務,對生涯決定有潛在的影響 5.從偶發事件的因應中,擴展自我概念,提升教師生涯的自我效能 6.生涯決定是偶發事件與個人內在、外在資源交互影響的結果 二、偶發事件對研究參與者的個人意義及其對生涯決定的影響 (一)偶發事件對研究參與者的個人意義 1.透過敘說,在生涯脈絡的呈現中回首觀看,產生新的視框,獲得不同的意義與理解 2.偶發事件是促使個人前進的動力 3.能度過偶發事件所帶來的種種困境,肯定個人生命的韌性,提升自信心 4.認同的宗教信仰,提升觀點的層次,對受苦的經歷賦予正向的意義 5.因緣際會所聚集的人際資源,支持其教職生涯的前進 (二)從意義的理解中,決定其未來生涯的觀點與方向 1.從過往的生涯經驗,產生新的洞察和正向的意義,找到未來生涯的力量和立足點 2.教職能展現其生命意義,因而能無懼未來生涯所面臨的不確定性 3.放下重大偶發事件對自身的影響與牽絆,對未來的人生展現自主性 4.明確的教育信念與工作價值的堅持,成就對未來生涯的信心 三、研究參與者所知覺偶發事件的社會文化脈絡意義及其對個人生涯決定的影響 (一)職業的穩定、聲望地位以及對教師角色的認同,潛在影響個人對教職的選擇 (二)教師專業能力的挑戰反映社會多元、開放、講求人權的需求,需與時俱進的學習,因應變化 (三)體認正式教職缺額受少子化與師資培育政策影響而減少的事實,轉而發展自我調適之道 (四)面對社會重視學歷、強調升學率的價值觀,以堅定的教育理念與熱誠,平衡理想與現實的衝突 (五)期以個人的教育專業與實力,爭取正式教職,並破除大眾對代課教師的質疑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進行綜合性討論,並提出本研究的限制及建議,以作為未來研究、生涯諮商實務之參考。 關鍵詞:流浪教師、偶發事件、生涯決定、生涯不確定Item 偶發事件對諮商心理師專業發展影響之敘說研究(2007) 曾信熹; Hsin-Hsi Tseng本研究旨在探究偶發事件對諮商心理師專業發展之影響,研究者以三位目前持續從事諮商工作的諮商心理師為訪談對象,藉由他們對其專業發展歷程的故事敘說,採取Lieblich, Tuval-Mashiach 和Zilber(1998)所提出的「整體─內容」分析方式,輔以「類別─內容」的分析觀點,探究偶發事件對其專業發展的影響。並進一步了解專業發展歷程中,偶發事件的內涵與影響層次,以及研究參與者個人內在資源與偶發事件的關聯性。 研究結果發現,三位諮商心理師的專業發展歷程都存在偶發事件的影響, 專業發展歷程中偶發事件的內涵呈現如下:一、偶發事件的本質在於其「意外」與「非預期」;二、偶發事件的結構上,可分為四個向度:(一)涵蓋正、負向事件:對生涯或專業發展產生效應的事件,未必都是正向的,但在這些正、負向的偶發事件中,可能由於個人自身的運用,創造了原本沒有的機會或促成對後續生涯發展的助力;(二)適當時機他人提供訊息:計畫之外的訊息往往帶來了出乎意料的生涯機會,但由另一種角度觀之,可以發現這與個人本身能留心到自己所需或渴望的訊息亦有所關聯;(三)呼應過去的所學或興趣:在專業發展歷程中發揮影響的偶發事件,許多呼應了個人過去的所學或興趣。因此觸發個人採取某些行動回應事件所帶來的機會,也因而帶來了更多的生涯可能;(四)政策的改變:在本研究中,發現到受訪者受到教育政策的改變而影響生涯方向的現象。三、偶發事件的功能:(一)對自我的影響:主要呈現在「增進自我的了解」、「觸發對於生命的省思」、「拓展個人興趣」或「轉化自我概念」等部份。(二)由受訪者的生命故事中,可以發現偶發事件對於諮商心理師「專業取向的發展」與「職業型態的選擇」兩部分,存在著程度不一的影響。 在偶發事件影響的層次上,發現到其對諮商專業發展歷程的影響主要可分為四個層次:一、偶發事件引發進入諮商領域/成為諮商師的動能:在本研究中發現,三位受訪者生涯發展與轉折的歷程中,偶發事件的影響扮演著關鍵的角色。但偶發事件之所以產生意義與促成成為諮商師的動能,仍需回到背景脈絡、個人特質與當時的生命情況中思考。二、眾多偶發事件蘊蓄生涯轉換的推力:生涯的改變並非在剎那間產生,偶發事件造成的可能是生命中的「漸變」,但這些「漸變」逐漸匯集之後,蘊蓄豐沛的能量在一段時間後帶來整個生涯方向的改變。三、偶發事件關乎過去、現在,也影響未來:偶發事件在專業成長與生涯轉換的推動上,有「漸進疊合」的現象,個人對於偶發事件的理解以及詮釋,隨著時空的位移對於事件的解釋也將有所不同。四、偶發事件在專業發展中發揮安定的力量:在進入諮商領域之後,當後續發生的偶發事件在個人的覺知層面被視為帶來某些價值感、成就以及樂趣時,偶發事件所牽涉的層面也成為了在諮商領域中安身立命的安定力量。 在本研究中也發現,三位受訪者擁有某些內在資源,幫助其面對偶發事件時,能把握或創造對專業發展有益的機會。這些共同的內在資源植基於良好的「自我覺察」和「自我省思」能力,以及「積極」、「努力」、「勇於冒險」、「有毅力」、「具備彈性」、「樂於學習」、「好奇」、「能夠承擔風險」、「能接受變化」等。 最後,根據研究過程和結果,提出研究的限制與建議,以作為未來研究的參考。Item 國中學生機動水準、工作難度、合作與競爭對工作表現及焦慮狀態之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1979-06-??) 金樹人Item 國中學生生涯建構系統之結構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1998-12-??) 金樹人; 許宏彬; Shuh-Ren Jin and Hung-Bin SheuItem 國中學生生涯建構與生涯發展程度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00-02-??) 金樹人; 許宏彬; Shuh-RenJin and Hung-Bin SheuItem 國中生涯檔案形成過程之行動研究--以臺北市立永吉國民中學為例(2004) 王思惠國中生涯檔案形成過程之行動研究 摘 要 本研究的目的在於探討「國八生涯檔案形成過程」中,教學者如何規劃與實施「生涯檔案教學課程」、學生有何「學習成效」以及教學者的「省思與成長」。 本研究的研究參與者係研究者所任教學校的班級學生,由於教師即研究者,因此採「行動研究」的研究方式。研究過程中,藉「現場觀察」、「交流對話」、「文件收集」進行資料收集與紀錄;並經由「文件分析法」、「持續比較」、「三角校正」進行資料的整理與分析。研究結果如下: 一、「生涯檔案教學課程」的規劃與實施: 「生涯檔案教學課程」歷經「構思」、「形成」、「實踐」三階段。於「構思」階段,研究者藉「問題的省思」產出「讓檔案價值凸顯」、「納入國七檔案建置經驗」、「考量檔案的連貫性」等原則,做為課程設計的理論基礎,經由反覆修訂確認教學主題、精緻豐富教學內容後,「形成」生涯檔案教學課程。課程「形成」後,進入「實踐」階段,納入「行動研究」精神,分就「問題情境」、「行動方案」、「處理結果」進行「生涯檔案教學課程」的增修。 二、學生的學習成效: 經由「生涯系列學習單暨生涯檔案」分析過後,學生的學習成效計有:(1)體認生涯檔案的意義與價值;(2)習得蒐集職業資訊的「管道」;(3)增進「自我知識」與「職業知識」,並聯結兩者進行檢視;(4)發現家庭對「生涯」的影響力;(5)引發生涯探索的動機;(6)發現自己看重的工作價值;(7)找到生命努力的方向與希望,清楚自己想要的未來;(8)職業成熟度提高,善於採納不同觀點,進行評估;(9)採「多元型態」深入職業世界的探索;(10)展現創意與獨特性建置「生涯檔案」。 三、教學者的省思與成長: 分就「公開知識」的學習與成長,與「檔案形成過程」中:落實「檔案」精神的學習、納入「行動研究」的學習、與「自我效能感的提昇」等三向度的學習與成長進行說明。 關鍵詞:生涯檔案、行動研究Item 國民中學生涯輔導計畫規劃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1992-06-??) 金樹人; 王淑敏; 方紫薇; 林蔚芳; Shuh-Ren Jin; Shue-Miin Wang; Tzu-Wei Fang; and Wei-Fang; LinItem 在部落任教原住民籍教師的生涯故事:一個敘說研究(2006) 楊淳皓; Yang, Chun-hao本研究旨在透過分析在部落任教原住民籍教師的生涯故事,理解原住民族生涯發展的主體性。本研究提出的兩個研究問題是:(一)「在部落任教原住民籍教師在其生涯中追求的意義和認同之內涵為何?形成之過程為何?」;(二)這一群教師生涯故事反映出哪些特殊社會文化脈絡?促進或阻礙其生涯發展的社會文化脈絡有哪些?」。 本研究採取的研究方法是敘說研究法,經由敘說資料的「部份」與「整體」的相互辯証,建構出資料的整體意義。本研究對在部落任教原住民籍教師生涯故事提出的主要理解如下: 1. 在前段的生涯中,三位研究參與者傾向追求「家庭層面的認同」。 2. 在後段的生涯中,三位研究參與者皆追求的是「族群文化認同」。 3. 促進三位研究參與者生涯發展的社會文化脈絡有四,即「家庭」、「部落文化」、「教會」及「工作場所」。 4. 阻礙三位研究參與者生涯發展的社會文化脈絡有二,即「教育機構」及「漢族對原住民的態度」。 此外,研究者將研究結果與既有研究文獻比較對照之後,本研究提出下列發現: 1. 三位研究參與者的族群文化認同引導其生涯選擇,族群文化認同發展的階段與其生涯表現的穩定度有著密切關係。 2. 三位研究參與者的族群文化認同是「正向認同」的歷程,非「族群污名認同」歷程。 3. 「從對抗污名到族群自信心」和「從深化認同到奉獻族群」兩個共同主題少見於其它類似研究。 4. 「部落文化」和「教會」是促進三位研究參與者生涯發展的兩個特殊社會文化脈絡。 5. 「部落內外」是促進三位研究參與者生涯發展之社會文化脈絡與阻礙其生涯發展之社會文化脈絡的「分界線」。 最後,研究者依據上述的結論提出對原住民生涯輔導及未來研究的建議。 關鍵詞:部落、原住民籍教師、生涯故事、敘說研究Item 大專院校學生輔導中心與畢業生(實習)就業輔導室實施生涯輔導之困難及改進途徑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1989-05-??) 金樹人; 林清山; 王淑敏; SHUH-REN JIN; CHEN-SHAN LIN; and SHUE-MIIN WANGItem 從災變中找到我們的力量(資訊中心, 1999-10-??) 金樹人; 鄔佩麗Item 從飄浪到安定:中年男性自覺成為「男人」之敘說研究(2010) 呂芳遠; Lu Fang-Yuan本研究從一位中年男性敘說其成為男人故事中,與其共構出完整的生命成長故事,並進一步理解影響其男性認同之生命主題。再則,瞭解影響其男性認同生命主題對研究參與者之意涵,並在進一步敘說之後,探索未來男性認同之想法。最後,採用「社會生態脈絡」的觀點,理解影響中年男性男性認同之社會文化脈絡。 本研究為立意取樣,邀請一位年齡約50多歲的中年男性。研究方法採用質性研究的敘說方法論與「整體-內容」的分析方法。透過研究參與者與研究者共構、解構與重新建構其生命故事,瞭解中年男性整體生命經驗之男性認同與社會脈絡。經由資料理解後,呈現以下研究結果與發現: 一、 研究參與者其整體男性認同為:「以經濟條件作為男性價值」和「相信自己不僅僅是如此」。而其男性認同生命主題脈絡呈現出以下幾點內涵: 1.男性認同生命主題內涵源自於「本質論」的追尋。 2.男性認同生命主題內涵受到「社會性別角色」的影響。 3.男性認同生命主題內涵透過「社會建構」的建立。 4.男性認同生命主題脈絡為尋求「解決生存問題」的過程。 5.男性認同生命主題脈絡呈現出不同「主體我」。 6.從男性認同生命主題內涵看見關係疏離。 7.男性認同生命主題內涵看見男性多元性取向的可能。 二、敘說後,對其未來男性認同之改變與看法 (一)敘說後,其男性認同意義之改變:「相信自己不僅僅如此,還要有時運的安排」,及找到未來方向:「堅持作自己(穩定、有能力、能言善道)」和「能關懷他人」。 (二)敘說後,對其未來男性認同之看法: 1.未來男性認同為過去生命經驗之反思與渴望:其內容為:(1)對男性認同的反思(2)關係的修復與開展(3)自我的重新安放與開顯 2.未來男性認同為過去生命主題之延伸:「堅持作自己」(穩定、有能力、能言善道)和「能關懷他人」。 三、影響研究參與者男性認同之社會文化脈絡 「眷村文化」的成長背景、「以經濟條件作為建構男性主體價值」和「臺灣資本主義社會型態」的視框是影響本研究中研究參與者發展其男性認同之重要社會文化脈絡。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進行綜合性的討論,並提出本研究的限制和建議以作為未來研究的參考。Item 心理師在外置式員工協助方案中的執業經驗研究(2017) 蕭景容; Hsiao, Ching-Jung本研究旨在探討心理師在外置式員工協助方案中的執業經驗。資料來源是十二位研究參與者的訪談資料,以紮根研究法進行分析,結果如下: 一、在常態性的情況下,心理師在外置式員工協助方案中的執業經驗分成兩個層次。「微系統的諮商工作樣貌」包括:當事人的樣貌、諮商目標的設定、倫理議題的思考、諮商關係的樣貌、心理師採用的諮商策略。「中介系統」內含「EAP執行單位中介系統的工作樣貌」與「EAP委託單位中介系統的工作樣貌」兩個向度,前者包括:公司的制度設計、心理師的工作內容、EAP執行單位中介系統業務承辦人的工作內容;後者則包括:心理師的工作內容、EAP執行單位中介系統業務承辦人的工作內容、委託單位中介系統業務承辦人的工作內容。 二、在危機性與特殊性情況下,心理師在外置式員工協助方案的執業經驗分成兩個層次。「微系統的工作樣貌」包含:員工心理狀態與工作適任性評估、諮商。「中介系統」內含「EAP執行單位中介系統的工作樣貌」與「EAP委託單位中介系統的工作樣貌」兩個向度,前者就心理師的工作內容、EAP執行單位中介系統業務承辦人的工作內容;後者從心理師的工作內容、EAP執行單位中介系統業務承辦人的工作內容、委託單位中介系統業務承辦人的工作內容說明研究結果。 三、心理師因應外置式員工協助方案的工作,需要增進的專業知能。包含:心理師個人層面、諮商心理學層面、EAP執行單位中介系統層面、EAP委託單位中介系統層面、外系統或大系統層面。 四、跨專業合作時,外在情境中有利與妨礙合作的因素。包括:團隊部分、合作方式的共識度、關於溝通與互動、EAP執行單位中介系統業務承辦人四個部分。 五、跨專業合作時,心理師使用的合作策略與內在省思。包含:跨專業合作中心理師的自我覺察、跨專業合作的策略、影響因素與變化。 文末針對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並提出相關建議。Item 情緒經驗與專業發展:一個諮商師的自我敘說研究(2007) 呂宿菁; Su-Ching Lu本研究旨在探討諮商師在成長過程中的情緒經驗對其諮商專業的影響。研究採用「自我敘說」的方式,並以敘說研究的方法論以及「整體—內容」之分析方法來形成研究的結果。研究結果如下: 一、諮商師在成長過程中的情緒經驗有三個部分,分別為「要贏的女孩不願承受失敗的苦」、「隨著關係起舞的情緒」及「不用碰觸情緒的安全盔甲」。 二、諮商師在成長過程中的情緒經驗對諮商專業的影響有兩個部分: (一)諮商師成長過程中「不舒服情緒的因應」經驗會影響諮商效果 在這部分對諮商師諮商專業的影響有:1.「好」的背後等於沒有不舒服情緒的表露;2.因應不舒服情緒的僵化模式會阻礙諮商效果 (二)諮商師對關係的經營態度會影響諮商關係 在這部分對諮商師諮商專業的影響有:1.重視人際關係的經營,害怕會失去關係;2. 諮商關係中的「配合」與「討好」阻礙諮商關係 三、諮商師在成長過程中的情緒經驗對諮商專業反思 在這部分對諮商師諮商專業的反思有:1.透過「整理個人成長經驗」覺察諮商師個人的生命成長脈絡藉以瞭解對其諮商專業的影響。2.「接受專業督導」並能不斷「自我覺察」以反思與澄清諮商師個人議題對諮商過程的影響。3.卸下因應不舒服情緒的焦慮感,能增加對個案情緒的感受度與同理心。4澄清個人對「關係」的迷思,可以避免陷入諮商的僵局。5.接受個別諮商獲得人際互動的「正向修正性經驗」,可以促使諮商關係正常化。6.一個諮商師的「專業成長」也是這個「人」的成長。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進行綜合討論與反思,並提出本研究的限制與建議,以作為未來研究的參考。
- «
- 1 (current)
- 2
-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