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譚光鼎"
Now showing 1 - 20 of 135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bell hooks黑人女性主義教育觀對台灣新移民女性教育的啟示(2014) 許雯茜; HSU, WEN-CHIEN本研究以理論分析法,針對bell hooks的女性主義理論、反種族主義理論進行分析,並據以探究其教育理論之藴意與內涵。本研究主要目的包括:一、研究bell hooks教育理論的淵源與發展。二、分析bell hooks教育理論當中性別與種族的交互關係。三、探討bell hooks教育理論對台灣新移民女性教育的啟示與應用。四、對新移民女性在教育當中建立主體性提出可能的方法與建議。 hooks在女性主義理論的發展上和第二波女性主義有承先啟後的關係,對第二波女性主義運動有批判也有承繼,提出男性不是女性的敵人而是盟友,並且批判白人女性以所有女性的代言人自居所發展出的女性主義理論。而其反種族主義理論,則是批判男性中心的黑人權力運動,提出「黑人性」的概念取代黑人權力運動當中盛行的新民族主義。主張喜愛黑人性能夠破除黑色被他者化、商品化的問題,並提出後現代黑人性,挑戰傳統黑人認同當中的本質主義概念。hooks的教育觀主要包含幾種要素,分別是「學習批判思考」、「去殖民化的教育」和「建立主體性」,而教育的最終目的則是作為一種自由的實踐,使個體建立主體性,達到真正的自由。 性別與種族是兩個密不可分的體系,彼此相互影響,並且在兩者之中都存在著階級的差異。在台灣的新移民女性身為性別、種族、階級三方面的弱勢,處在社會的最邊緣,在其建立主體性的過程中所遭遇的障礙包括被社會問題化、媒體呈現的負面形象、身體的商品化、因語言不通而無法自我表達與描述、以及在保留原生文化與融入台灣文化之間的兩難。針對這些困境,研究者建議在台灣所提供的新移民女性教育,應該讓他們擁有和壓迫者對話的能力、培養批判思考的能力、擁有能夠以原鄉語言和中文表達自我的能力與空間、以及在其所處的社會結構邊緣做出抗拒的能力,最後以愛為中心,透過教育實踐真正的自由。Item E. Durkhei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05-10) 譚光鼎; 王麗雲Item 不曾走過的路(2008-05-30) 譚光鼎; 曾碩彥Item 「中小學專業發展學校之規劃」專案(2006-12-17) 劉美慧; 方永泉; 孫志麟; 譚光鼎; 邱惜玄; 鄭秀琴等Item 人生十八才開始?明星高中的青少女文化(2012) 崔治中; Chih-Chung Tsui在現今社會的升學脈絡底下,台灣的明星高中是個特殊且具有高度敏感性的場域,然而,明星高中的青少女卻是學生文化相關研究中少有作者關心的對象。本研究試圖從英國當代文化中心(CCCS)的文化研究理論為基礎,嘗試描繪明星高中青少女於學校日常生活的文化現象。 本研究採用民族誌研究法,以北部一所知名的明星高中(化名為雲端高中)其中的一個班級為研究場域,進行為期七個月的參與觀察,並以田野筆記、訪談等方法進行資料蒐集。結果發現,明星高中的青少女雖然認真於課業,但是並不一定認同學校課程的價值。學校的課業對這些青少女來說,大部分都令人感到枯燥乏味,可是她們依然喜歡來學校與同儕們相處,一起參與學校中大大小小,令人感到快樂愉悅的「慶典」。在升學主義的脈絡下,青少女雖然努力準備未來的大考(包括學測與指考),但是卻對大考以後的未來缺乏想像與規劃。就算一些對未來有自己想法的青少女,往往也因為大考、家庭與學校的限制而有志難伸。本研究縱合研究結果,歸納出以下結論: 一、 明星高中的青少女,其學校日常文化乃是在升學主義的脈絡之下展開。 二、 明星高中的青少女面對來自環境的限制,同時表現於抗拒與順應兩方面。 三、 明星高中的青少女喜歡來學校與同儕們相處,消磨枯燥的課業生活。 四、 明星高中的青少女對未來充滿了不確定感Item 何處覓正義批判種族理論與弱勢族群教育(2007-06-09) 譚光鼎Item 再造學校文化以推動學校組織革新(2006-10-27) 譚光鼎Item 再造學校文化以推動學校組織革新(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007-02-01) 譚光鼎Item 再造學校文化以推動學校組織革新(師資培育與就業輔導處, 2007-02-??) 譚光鼎; Tang, Kuan-tingItem 再造學校文化以推動學校組織革新(師資培育與就業輔導處, 2007-02-??) 譚光鼎; Tang, Kuan-tingItem 原住民兒童學習式態之研究(2000-07-01) 譚光鼎Item 原住民國中學生適應及流失問題之縱貫式研究(I)(2001-07-01) 譚光鼎Item 原住民國中學生適應及流失問題之縱貫式研究(II)(2002-07-01) 譚光鼎Item 原住民學生適應與流失問題(臺東師院原住民教育研究中心, 2002-08-01) 譚光鼎本研究之目的在探討原住民青少年國中學生學校適應及流失問題。本計畫為三年期研究,本研究為第一年度計畫。研究者在新竹縣三所國中選取十三名原住民國中學生為對象,研究對象大多為原住民鄉國小畢業後出外升學者。經由個別晤談,研究者訪問原住民學生以及學校教師,並蒐集學生第一學年學業成績以及出缺序紀錄。資料分析獲得幾個主要發現:1.出外升學原住民學生第一年度主要的適應問題是學習適應,數學及英語學習困難較多;2.家庭社經背景偏低,學業成績和家庭社經地位有關;3.父母教育期望高,但家庭缺乏支持性教育環境;4.家庭結構大致完整,偏差行為與低教育成就可能和家庭問題(如失親或貧窮)有關;5.學校環境中的族群關係大致良好,教師與同儕並無偏見歧視;6.由於原住民家庭文化均以主流文化為主,原住民學生並未因文化差異而在課程教學上適應困難。為了探討出外升學原住民學生後續的發展(留校、轉學或中輟),本研究第二年度將採參與觀察方式,繼續探討外出升學者之學校適應。Item 原住民學童學習式態的特質(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02-06-??) 譚光鼎; 林明芳本研究旨在探討原住民學童學習式態的特質,以及社區文化與學習式態之關聯。本研究採取質性方法,以花蓮縣秀林鄉泰雅族社區一所小學的25名六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進行國語及數學二個科目的教室觀察,並且對教師、學生、家長與社區人士進行辦結構式訪談,再輔以相關文件的分析為參考。研究結果發現:泰雅學童的文化差異背景構成某種學習上的困難、泰雅學童學習式態特質包括偏好同儕學習、偏好動態學習、偏好在活潑與非正式情境的學習、偏好視覺影像的學習。上述學習式態之特質均與學童社區文化背景有關。依據研究發現,研究者提出改善課程教學、改善師資培育、繼續發展想關研究等方面之建議。Item 原住民學童學習式態的特質(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02-06-01) 譚光鼎; 林明芳本研究旨在探討原住民學童學習式態的特質,以及社區文化與學習式態之關聯。本研究採取質性方法,以花蓮縣秀林鄉泰雅族社區一所小學的25名六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進行國語及數學二個科目的教室觀察,並且對教師、學生、家長與社區人士進行辦結構式訪談,再輔以相關文件的分析為參考。研究結果發現:泰雅學童的文化差異背景構成某種學習上的困難、泰雅學童學習式態特質包括偏好同儕學習、偏好動態學習、偏好在活潑與非正式情境的學習、偏好視覺影像的學習。上述學習式態之特質均與學童社區文化背景有關。依據研究發現,研究者提出改善課程教學、改善師資培育、繼續發展想關研究等方面之建議。Item 原住民學童學習式態的特質(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02-06-??) 譚光鼎; 林明芳本研究旨在探討原住民學童學習式態的特質,以及社區文化與學習式態之關聯。本研究採取質性方法,以花蓮縣秀林鄉泰雅族社區一所小學的25名六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進行國語及數學二個科目的教室觀察,並且對教師、學生、家長與社區人士進行辦結構式訪談,再輔以相關文件的分析為參考。研究結果發現:泰雅學童的文化差異背景構成某種學習上的困難、泰雅學童學習式態特質包括偏好同儕學習、偏好動態學習、偏好在活潑與非正式情境的學習、偏好視覺影像的學習。上述學習式態之特質均與學童社區文化背景有關。依據研究發現,研究者提出改善課程教學、改善師資培育、繼續發展想關研究等方面之建議。Item 原住民完全中學的實施現況與挑戰:以蘭嶼高級中學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2-09-??) 張如慧; 譚光鼎; Ju-Hui Chang , Guang-Ding Tan建立以原住民為主體,符合原住民需求的教育體系,是原住民社區本位教育的重要理念,而此理念亦納入我國的《原住民族教育法》中。本研究以全國第一所原住民完全中學蘭嶼高級中學為例,進行個案研究,希望由原住民社區本位教育的理論觀點出發,瞭解在地師生及居民的經驗和想法,重新解讀該校在完全中學原訂目標上的實施現況,及其面臨的挑戰。研究時間為2007 年8 月至2008年7 月,蒐集資料的方法以師生和社區人士的訪談為主,並輔以部分時間的田野觀察o 研究結果發現,蘭嶼成立完全中學的成效包括:提供最弱勢學生的升學和學習機會;透過完全中學經費的溢注,提高城鄉高中教育均衡發展的可能性;以及透過文化融入課程與相關活動,促進學校社區化等。然而因為社區和在地參與仍有限,所以官方的政策或經費運用,無法完全符合當地真正的需求,更遑論激發社區對教育的主體性和能動性。Item 原住民完全中學的實施現況與挑戰:以蘭嶼高級中學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2-09-??) 張如慧; 譚光鼎; Ju-Hui Chang , Guang-Ding Tan建立以原住民為主體,符合原住民需求的教育體系,是原住民社區本位教育的重要理念,而此理念亦納入我國的《原住民族教育法》中。本研究以全國第一所原住民完全中學蘭嶼高級中學為例,進行個案研究,希望由原住民社區本位教育的理論觀點出發,瞭解在地師生及居民的經驗和想法,重新解讀該校在完全中學原訂目標上的實施現況,及其面臨的挑戰。研究時間為2007 年8 月至2008年7 月,蒐集資料的方法以師生和社區人士的訪談為主,並輔以部分時間的田野觀察o 研究結果發現,蘭嶼成立完全中學的成效包括:提供最弱勢學生的升學和學習機會;透過完全中學經費的溢注,提高城鄉高中教育均衡發展的可能性;以及透過文化融入課程與相關活動,促進學校社區化等。然而因為社區和在地參與仍有限,所以官方的政策或經費運用,無法完全符合當地真正的需求,更遑論激發社區對教育的主體性和能動性。Item 原住民完全中學的實施現況與挑戰:以蘭嶼高級中學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2-09-??) 張如慧; 譚光鼎; Ju-Hui Chang , Guang-Ding Tan建立以原住民為主體,符合原住民需求的教育體系,是原住民社區本位教育的重要理念,而此理念亦納入我國的《原住民族教育法》中。本研究以全國第一所原住民完全中學蘭嶼高級中學為例,進行個案研究,希望由原住民社區本位教育的理論觀點出發,瞭解在地師生及居民的經驗和想法,重新解讀該校在完全中學原訂目標上的實施現況,及其面臨的挑戰。研究時間為2007 年8 月至2008年7 月,蒐集資料的方法以師生和社區人士的訪談為主,並輔以部分時間的田野觀察o 研究結果發現,蘭嶼成立完全中學的成效包括:提供最弱勢學生的升學和學習機會;透過完全中學經費的溢注,提高城鄉高中教育均衡發展的可能性;以及透過文化融入課程與相關活動,促進學校社區化等。然而因為社區和在地參與仍有限,所以官方的政策或經費運用,無法完全符合當地真正的需求,更遑論激發社區對教育的主體性和能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