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蔡耀慶"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19-20世紀碑帖收藏文化之研究—以三井高堅「聽冰閣」舊藏為例
    (2017) 蔡耀慶; Tsai, Yao-Ching
    拓本的產生到收藏,從作為學習對象到成為一種文化知識符號,從商品到文物等等是許多涵義交織的結果。本研究有兩大議題,其一是以碑帖拓本為主體的討論,以東亞圖書館所藏「聽冰閣」舊藏碑碣拓本為主,研究版本早晚、拓本內容真偽,以及作品印記所代表的意義與碑帖在書法史上的意義。另一議題則探索收藏拓本的緣由,關注拓本收藏文化的拓本流傳的相關問題,碑帖拓本被收藏的歷史脈絡。 研究進行分為三個階段,首先針對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東亞圖書館收藏碑帖進行細節檢視,關注所藏碑帖的實際狀況,進行版本、優劣的判讀,重視拓本本身的價值。其次從碑帖拓本上可見的印記、題記等資料進行查索,考察拓本的傳遞過程。最後將前述兩段資料進行審視,後續思考這批數量龐大,品類眾多的碑帖,為何會聚集於一人?他們之間有哪些相互關係?碑帖拓本從學習書法的範本角色,逐漸轉為收藏的對象,收藏者是基於何種心態進行收藏,它背後是否還有其他意義?本研究聚焦於三井高堅的「聽冰閣」舊藏拓本,探究碑帖出現的社會因素,以及將碑帖拓本收藏的意義。 對於碑帖拓本的本體研究,是以傳統鑑別碑帖拓本的比對方式進行,將現有的鑑定資料做為檢視的參照點,細查東亞圖書館中的拓片,考訂拓本早晚版本,推測拓本完成的可能年代。藉由淸人對於碑帖的著錄資料,以及拓本上的相關註記、原石所在地,檢視拓本上所出現的印記,針對印記進行比對與查索,掌握該拓本原為何人所有等基礎研究工作。後續收集與拓本相關的文獻進行閱讀,除了查看與拓本有直接相關的專書,作為對拓本必須通過的查驗資料外,對於拓本出現的印記加以追蹤,追索原有者的身分,將文獻閱讀擴大到與印記所有人相關的研究文本,討論這些所有人對於碑帖的認識,進而檢視清代盛行的金石學的影響狀況。 經由整理與歸納拓本的年代、印記及附屬資料,確認「聽冰閣」收藏拓本是條理分明的收藏概念下成形。這與19、20世紀的金石學有所關連,即是書法學習、重碑之風對收藏碑帖拓本都有所影響。藉著碑帖拓本的印記與題記,發現碑帖拓本聯繫著碑帖愛好者與研究者,不僅是建立了彼此的關係脈絡,也開展碑帖的文化意義。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唐代書法形式之研究
    蔡耀慶
    書法藝術是中國特有的一門藝術類別,他所代表的不只是文字本身的意義,同時也蘊含著文化傳承的特性。歷代書體的變革與書法理論的完成可以說是在唐代,這一時期不僅是國勢強盛,同時也是中國藝術發展的一個高峰。對於這一時期的書法面貌,在明朝以後常被以「法」的框架去做認識,然而,此一時期豐富而多樣的書法作品,是無法用簡單的一個法字來作概括式的認識。本文希望經由流傳於世的作品與書法理論作出了解,而去檢驗這一說法。本文第一章說明研究目的與方法,第二章對唐代這一時期引發書法的一些狀況作整理與分期,歸類出引發書法發展的社會狀況有1.朝廷對於書法研究的提倡與重視。2.文學與書法的相互輔助。3.書法理論的大量產生。第三章將唐代的書法作品依照各種書體分類作討論,整個唐代的書法作品分為承繼建立期、勃興發展期、衰退整理期等三期。第四章說明唐代書法理論,第五章作總結,說明唐代書法中「法」的意義,與文字符號的意義,並對重法的說法進行再認識。就整個唐代書法來看,本文所注意的並非是唯物思想下的社會與藝術的互動關係,而是社會底下真正突顯的精神表徵。歷史的進行,就中國而言,絕不是單純地在以需求作為進步的主因,相對的,他同時是一種不斷的吸納和反省,唐代之所以如此重要也正是因為這種觀念的充分發揮。是以本文主要是對唐代的書法發展做出以下的論證:後世以為唐代書法的「法」並非是一種限制,而是一種對於筆法的指導說明;唐代的書法也著重情感的表現,也基由此種方向導引,而使後來的書法發展有所典範。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