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蔡勝安"
Now showing 1 - 6 of 6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SIS科技史教學活動對學生批判思考能力之影響初探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師資培育與就業輔導處, 2012-12-??) 范斯淳; 蔡勝安; 張淑芬; Szu-Chun Fan; Sheng-An Tsai; Shu-Fen Chang本研究之目的在於藉由融合科技史與STS議題的教學活動,建立學生多面向批判思考科技議題的能力,進而暸解STS教學活動對學生批判思考廣度之影響。研究對象為126位新北市某國中八年級學生,整體教學實驗歷時三週教學活動之設計以能源、動力史為主題分成三大階段,首先運用蒸氣機引導學生暸解科技發展與社會互動的相關因素,而後嘗試從不同角度分析影響內燃機發展的因素,最後針對核能議題進行批判思考。教學結束之後,研究者針對學生填寫的兩份學習單進行評分,並探討學生批判思考面向的改變情形。經分析與討論後,本研究獲得以下三點結論: (1)透過STS取向之科技史教學活動,可故發學生多面向思考之能力; (2) 學生批判思考之深度及廣度會受限於其先備知識及生活經驗之影響,並易侷限於技術層面的觀點; (3)在進行批判思考能力之教學時,應依照學科特性將批判思考能力作細部且有層次的區分,並於適當的教學情境中進行逐步的養成。Item 台北市97學年度國中生活科技學藝競賽(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 2008-12-??) 蔡勝安Item 國中製造科技教學內容編撰之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 2009-02-??) 蔡勝安Item 科技競賽過程中自我知覺社會環境因素對學生科技創造力影響之研究(2009) 蔡勝安; Tsai, Sheng-An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國中學生於科技競賽過程中,所知覺到的社會環境因素對其科技創造力之影響。本研究計畫以Amabile提出的創造力成份模式理論為基礎,以國中七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設計科技競賽教學模組實施教學,學生人數共408人,分為131組於教學完畢後實施科技競賽,利用自行發展之問卷進行調查,探討國中學生於科技競賽過程中所知覺之「學校是否支持」、「老師是否支持」、「小組工作狀況」、「大會資源提供多寡」、「挑戰性競賽題目」、「競賽的要求與限制」及「學校環境的障礙」等社會環境因素與其對科技創造力展現之影響。本研究之發現如下: 一、 自我知覺參加此次競賽沒有助於升學之小組,其科技創造力得分高於自我知覺參加此次競賽有助於升學之小組 二、 以一個人的意見為主,其他人只是協助之小組,其科技創造力得分高於所有人都發表自己意見之小組 三、 自我知覺競賽題目範圍「普通」之小組,其科技創造力得分高於自我知覺競賽題目範圍「很大」之小組 四、 自我知覺競賽題目要求「很清楚」之小組,其科技創造力得分高於自我知覺競賽題目要求「普通」之小組 五、 自我知覺開放自備的工具不足之小組,其科技創造力得分高於自我知覺開放自備的工具已足夠之小組 六、 自我知覺競賽題目難度「普通」之小組,其科技創造力得分高於自我知覺競賽題目難度「困難」之小組 七、 自我自覺競賽題目具挑戰性、很想試試看之小組,其科技創造力得分高於自我自覺競賽題目不具挑戰性、不想試試看之小組 八、 學校上藝能科目時是由其他科老師教學之小組,其科技創造力得分高於上藝能科目時是由藝能科老師教學之小組 最後根據本研究主要發現提出若干建議,以供相關單位人員舉辦科技競賽或後續學術上研究之參考。Item 開啟學生批判思考的STS教材設計之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 2011-10-??) 張淑芬; 蔡勝安; 范斯淳本文目的是探討如何運用STS內涵為架構的科技史教材,以啟迪學生對科技與社會關係的批判思考。文中透過分析科技史的STS及批判思考內涵,發展啟發學生批判思考之STS教材設計步驟及實例,並依此提出以下教師發展教材的三個重點,做為結論:一、第一個重點--STS科技史教材中的問題情境設計面對STS這種跨學科又能深能淺的議題範圍,選擇適合學生學習批判思考的科技史教材及議題,對教師是第一個挑戰。教師必需瞭解學生心理成熟度及其學習背景知識是否足夠進行議題之批判。二、第二個重點--批判思考中的反思歷程呈現反思歷程的活動設計是教師進行批判思考的第二個挑戰。教師要設計活潑且互動性高的反思活動,如要使學生就自己的能力進行合宜的假設及資料收集,在發表時要教導學生問與答的禮節及態度,要適時適量地提供回饋予學生等,都是影響此活動歷程批判思考的學習成效的相關因素。三、第三個重點--開啟學生批判能力學習遷移「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是教學者最終期待學習者可達到的學習目標。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如何提供學生學習批判思考能力學習遷移的學習機會是教師教導批判思考的第三個挑戰。在使學生進行學習遷移作業時,必需學生內化先前學習內容,才具有意義。Item 面對劇變的世界(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 2008-05-??) 蔡勝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