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范燕秋"
Now showing 1 - 20 of 66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1960 年代樂生院醫療實驗事件、創傷與病患抗爭史(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 2015-12-??) 范燕秋; Yen-Chiou Fan1960年代中期,樂生院與美國海軍第二醫學研究所合作執行一項醫療研究,為住院患者施行實驗性醫療注射。但實驗醫療執行半年之後,受試者出現身體各種副作用,造成嚴重的身體創傷。1966年7月,受試者在無法承受痛苦的情況下,發起集體請願、抗議,經院方採取各種安撫措施,才壓制患者集體的抗爭行動。本文探討此一醫療實驗事件的原委,採取以患者為中心的研究取向,首先分析該事件發生的背景因素,以及患者集體抗爭的意義及影響。其次,就晚近樂生院保留運動,分析院民如何將該事件轉化為其運動抗爭的資本。Item 1962年臺灣副霍亂大流行之研究(2016) 陳喻掄; Chen, Yu-Lun1962年臺灣爆發了副霍亂流行,社會經濟受到了嚴重的損害,尤其是農業乃遭受了巨大的打擊。為了防止疫情的持續擴大,政府緊急實施了許多防治措施,包括針對疫區的交通管制、全面的消毒、疫苗的注射與檢疫的加強等等。 然而,副霍亂的流行與飲用水的衛生與否有直接的關係,如果要杜絕疫病再次流行,除了一般環境衛生的維護之外,飲用水衛生的改善才是最根本的解決之法。不過,飲用水衛生的改善必須要有龐大的經費支持與技術支援,所幸臺灣在美援衛生計劃的協助之下,透過美援單位與臺灣的衛生處、環境衛生實驗所的相互配合,興建了大量的衛生廁所、水井與簡易自來水設施,不僅使副霍亂不再爆發流行之外,臺灣的飲水衛生也開啟了新的里程碑,並為臺灣的環境衛生打下了穩定的基礎。Item 2007年臺灣史研究回顧與展望---家族、建築、區域、醫療、原住民(2008/12-2008/12) 范燕秋Item 2009年臺灣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2011-06-01) 范燕秋Item Die neue Generation taiwanesischer Intellektueller und der Aezt Jiang Weishui(2011-11-01) 范燕秋; Fan Yen-chiouItem ろシン•ワタン(2008-04-01) 范燕秋; 中村平; Fan Yen-chiouItem 主流與支流的匯流(臺北市:財團法人臺北市蔡瑞月文化基金會。, 2010-04-01) 范燕秋Item 博物館臺灣藏品研究與展示(2011/08-2013/01) 范燕秋Item 原住民菁英的整肅(臺北市:臺灣歷史學會。, 2009-12-01) 范燕秋Item 原住民菁英的整肅:「湯守仁等叛亂案」(2009-05-16) 范燕秋Item 台灣原住民族自主認同的開始(2008/01-2008/07) 范燕秋Item 台灣醫療史研究(2008/08-2009/01) 范燕秋Item 國立臺灣博物館收藏文物「柯象」與土庫事件研究(2012) 簡克勤「柯象」是臺灣歷史上本土少數收藏完整並且珍貴的宗教抗日文物,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在初步探索「柯象」的社會生命歷程當中,筆者發現「柯象」在漢人發起的土庫抗日事件當中,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而土庫事件的成敗,也成為了柯象社會生命歷程中最大的轉捩點。因此,若要釐清柯象的價值,則務必得清楚土庫事件的來龍去脈,以及土庫事件在臺灣漢人武裝抗日史上所具備的意義。 本研究以土庫事件作為「柯象」生命史各階段的分期,並以各時期的收藏場域作為討論時序。論文討論上,首先描述歷史文件以及田野調查中的「柯象」,並且解釋「柯象」的神聖化過程和意義。接著筆者由「柯象」文物來追索土庫事件的來龍去脈,清楚說明土庫事件發生的政治背景與社會關聯、土庫事件的發生與成因分析,以及戰後對土庫事件的再現與詮釋。第四章筆者以1945年國民黨政府接管臺灣後作為時間斷限,著力討論「柯象」如何在國立警察專科學校及國立臺灣博物館不同場域中之收藏情況,以及其物性和價值的轉變過程。最後筆者以為,「柯象」文物在經過一個歷史學術的研究之後,「柯象」的研究價值逐漸浮現,本研究作為「柯象」文物的第一個專題研究,期許本研究的完成能夠提供各學科領域殷實的歷史材料,促使「柯象」文物作為各學術領域交流的研究平臺,使「柯象」文物的價值與意義更為世人所知。Item 在困阨年代前行的力量(臺北市:財團法人臺北市蔡瑞月文化基金會。, 2011-01-01) 范燕秋Item 在蔡瑞月舞蹈看見臺灣美麗的風土、聽到臺灣底層人民的聲音-從蔡瑞月與漢生病的一段歷史交會談起(2009-02-28) 范燕秋Item 帝國政治與醫學(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 2007-12-01) 范燕秋Item 帝國政治與醫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 2007-12-??) 范燕秋Item 帝國的科學活動與在臺灣的日本博物學家(2010/08-2011/07) 范燕秋Item 從機構隔離至在地門診治療(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 2013-12-01) 范燕秋Item 從機構隔離至在地門診治療-以澎湖地區癩病防治為例(1930-1990)(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 2013-12-??) 范燕秋; Yen-Chiou Fan在臺灣近代史上,澎湖島以「癩病」流行地為官方所注意。日本治臺時期,當殖民政府展開癩病調查之後,澎湖島癩病流行問題,隨即為官方所注意。1930年,臺灣總督府設置癩療養所樂生院,展開癩病隔離管控;至1945年為止,樂生院收容隔離患者的來源,澎湖廳患者人數比例居於高位。1945年二次大戰之後,伴隨癩病政策轉型的展開,澎湖地方癩病管控開始有所轉變。1950年代美援衛生計畫展開之後,教會組織臺灣痲瘋救濟協會的美籍醫師厚士瑞(Dr. Richard Hofstra)及護士白寶珠(Miss Marjorie Bly)前往澎湖,展開一項地方門診醫療的試驗性計畫,隨即創設地方門診治療所-馬公特別皮膚科診療所。自此,馬公特別皮膚科診所不僅是教會醫療在澎湖的典範,也是戰後臺灣漢生病政策轉型的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