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胡元玲"
Now showing 1 - 18 of 18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人性何以是善?——梁漱溟在《人心與人生》一書中的論證(2012/3/16-17) 胡元玲; Yuan-Ling HuItem 對「德先生」的反思——從另一個視角解讀梁漱溟的鄉村建設思想(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2015-06-??) 胡元玲; Hu, Yuan-ling內以修己,外以治世,是儒家的關懷。因此,若只是從德性修養的角度去審視儒家人物,則並不全面,而還須留意其事功的面向。當代新儒家第一代思想家梁漱溟先生,在辭去北大教職後,投入鄉村建設長達十年之久。過去的研究,大多僅針對其鄉村建設本身的得失成敗作出討論,而未能見到鄉村建設的背後,其實還有著梁漱溟對於民主政治的思考及實踐於其中。本論文則從另外一個視角,解讀梁漱溟在鄉村建設思想中,對當時西方民主的反省與思考。首先討論梁漱溟在時代變局中的社會關懷,其次探討梁漱溟對西方式民主政治的思索,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闡釋梁漱溟所推動的鄉村建設,乃蘊涵他對儒家式民主政治的實驗之用意。在儒學與民主之間的議題上,梁漱溟的觀點值得重視。Item 對「德先生」的反思——從另一個視角解讀梁漱溟的鄉村建設思想(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2015-06-??) 胡元玲; Hu, Yuan-ling內以修己,外以治世,是儒家的關懷。因此,若只是從德性修養的角度去審視儒家人物,則並不全面,而還須留意其事功的面向。當代新儒家第一代思想家梁漱溟先生,在辭去北大教職後,投入鄉村建設長達十年之久。過去的研究,大多僅針對其鄉村建設本身的得失成敗作出討論,而未能見到鄉村建設的背後,其實還有著梁漱溟對於民主政治的思考及實踐於其中。本論文則從另外一個視角,解讀梁漱溟在鄉村建設思想中,對當時西方民主的反省與思考。首先討論梁漱溟在時代變局中的社會關懷,其次探討梁漱溟對西方式民主政治的思索,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闡釋梁漱溟所推動的鄉村建設,乃蘊涵他對儒家式民主政治的實驗之用意。在儒學與民主之間的議題上,梁漱溟的觀點值得重視。Item 德譯《道德經》的詮釋研究──以「道」、「德」為例(2015) 林芃汝; Pong-Ju Lin回顧德國的道家接受過程,可分為兩期:一為啟蒙時代之後,尋求能取代基督教世界觀之思想;二為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老子反戰思想慰藉人心。在本研究裡,首先簡述德國老子接受史,建立出德國老學研究的大背景後,再針對其中較知名的四位《道德經》譯者:Richard Wilhelm、Alexander Ular、Günter Debon、Hans-Georg Möller,分別探討他們對老子思想之認識,以及如何翻譯核心概念「道」與「德」。藉由探討德譯《道德經》中「道」、「德」思想之詮釋,對德國的老學研究進行梳理。Item 方東美華嚴思想研究──以「法界觀」分析與融攝中西思維模式(2018) 鄭登允; Zheng, Deng-Yun有鑑於方東美除了暢談中西哲學的思想理論以外,本身也相當注重生命哲學的精神,並將此實踐於社會之中,成為其生生哲學「體用如一」的體現。進而筆者試圖去了解,方氏為何如此推崇中國哲學精神,特別於華嚴哲學「廣大和諧」的理念。為何認為華嚴思想,可化解西方哲學的矛盾與對立,並可從西方懷德海「機體主義」哲學,作為理解華嚴「法界觀」思想的重要路徑。若以整個中西哲學史脈絡來看,對照方氏所側重的討論題材,便可探究其為何如此詮釋,與推崇華嚴「法界觀」思想之原因。 因此,本論文研究方法是,先將中西雙方的哲學史進程各作鋪陳。一方面,從中國哲學發展,分析華嚴思想為何能在中國扎根,為何方氏相當重視華嚴思想,認為其體系相當完備,能夠與儒、道思想作結合。另一方面,則探討中西哲學精神在根本上的差異以外,同時也分析西方哲學於歷史上的思維轉折,探究其如何逐漸能與中國哲學作會通。 最後,本論文將從華嚴「廣大和諧」與懷德海「機體主義」思想,作為中西方哲學思想融攝的基礎,以此來理解方氏對於從古至今歷史潮流演變的關心。另在忽視人文精神,而特重物質科技發展的時期,而作的一些現代反思,也能理解方氏於華嚴思想上的詮釋,及其推崇的意義。故將思想與歷史結合,以此探究方氏華嚴思想作為本論文之定位,盼能對現今方氏中西哲學的研究討論有所貢獻。Item 明末江南文士飲食中的閒適和養生:以李漁《閒情偶寄》和高濂《雅尚齋遵生八牋》為研究對象(2016) 林維萱; Lin, Wei-Hsuen「閒適」和「養生」為明代江南文士所普遍具有的生活風格。本論文以閒適和養生為切入點,探看其時文人飲食生活中流露出的閒適心態,以及為達養生而於飲食生活中所採取、遵循的養生行為。以筆記小說中多記載作者生活所見所聞之故,選用生活類筆記小說為主要文本。論文中,先探討整體說來普遍存在於文人飲食生活,可表現出閒適心境的行為、活動,以及飲食活動中具有養生意涵的行為。藉由對李漁《閒情偶寄》和高濂《雅尚齋遵生八牋》的細緻探討,能對於兩書中獨特的飲食觀,和閒適與養生思想實際出現於文人日常生活的面貌和方式有所了解。閒適和養生的特殊性質,使得兩者間具有極大關聯性,本論文呈現出明代江南文士融合閒適和養生風格的飲食生活。Item 朱子學中的乾道精神(鵝湖月刊社, 2012-08-01) 胡元玲; Yuan-Ling HuItem 朱子學中的乾道精神(2011/10/8-9) 胡元玲; Yuan-Ling HuItem 朱熹對宋王朝南渡變局的省思(2012/3/27-28) 胡元玲; Yuan-Ling HuItem 梁漱溟「直覺」觀及其與當代直覺主義之比較(2013/8-2014/7) 胡元玲; Yuan-Ling HuItem 梁漱溟「自覺」及其與佛教「菩提心」之比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013-09-01) 胡元玲; Yuan-Ling HuItem 梁漱溟「自覺」及其與佛教「菩提心」之比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013-09-??) 胡元玲; Yuan-Ling Hu儒家關懷的是成德之學,而成德之學的主要工夫在於心之本體,即孟子與王陽明所稱之「良知」。當代新儒家第一代思想家梁漱溟先生,以「自覺」稱呼心之本體,而如何長養此一「自覺」,即是梁漱溟最為看重的修養工夫。但現今學界,對於梁漱溟的研究,尚未見到有以其「自覺」作為探討之主題者,本文因而就此試加探討。梁漱溟一生,出入於儒、佛之間,對於佛學感受極深,而「菩提心」則是佛教一切悲願修法的精要所在,故本文試取「菩提心」與梁漱溟的「自覺」,作一比較,從而更加彰明梁漱溟「自覺」工夫的特色。Item 梁漱溟「自覺」及其與藏傳佛教「菩提心」之比較(2012/9/15-16) 胡元玲; Yuan-Ling HuItem 梁漱溟的印度情懷(2011/11/25-26) 胡元玲; Yuan-Ling HuItem 梁漱溟的印度情懷(鵝湖月刊社, 2012-12-01) 胡元玲; Yuan-Ling HuItem 梁漱溟論東西哲學危機及解決之道—《東西文化及其哲學》及《唯識述義》二書中的一個思想脈絡(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019-03-??) 胡元玲; Yuan-Ling Hu民初新文化運動風起雲湧之際,當代新儒家梁漱溟(1893~1988)於北京大學講學7年期間(1917~1924),出版了著名的《東西文化及其哲學》(1921年)及《唯識述義》(1920年)。但此二書之間的關聯性及其意義,一直隱而未彰。本文則提出,在這兩部深具時代感的著作中,其實蘊藏著一條線索,乃是對東西哲學在現今的危機有所反思,並提出解決之道。首先,分析梁漱溟二書的背景。其次,探討梁漱溟為解決東西哲學危機所作的思考:一方面,藉由印度唯識學與西方柏格森哲學之間的會通,以「直覺」解決西方哲學的形上學危機;另方面,藉由儒學與柏格森哲學之間的會通,以「直覺」解決東方哲學的價值危機。最後,對梁漱溟思想探索的意義與價值予以評論。Item 王韜變法思想的形成及其意義(2016) 李佾錩; Li, I-Chang在十九世紀末中國,中西文化之間逐漸展開大規模交流的早期階段中,王韜是一個相當特殊的例子,他有著相當深厚的中學基礎,但也在很年輕時,就因為協助傳教士翻譯中國經典工作的需要,而與西方文化有密切接觸。王韜更因上書太平天國的事件而被迫逃亡到香港,這個中國近代以來最早受到西方國家管理的地方,最後他獲邀至蘇格蘭,在西方社會環境下生活了兩年多的時間。王韜相當特殊的人生經歷,是他得以能在同時代知識分子中突出的主因,他對西方文化的態度以及本身變法理念,也隨著自己人生經歷而逐漸變化,從上海時期的保守警戒,到香港期間的開放,最後從歐遊歸來後的積極學習,王韜從一個有志於科舉仕途的傳統讀書人,逐漸成為試圖積極向西方學習的知識分子。也因此王韜思想的變化歷程在晚清思想史上,具有相當重要意義,王韜的思想變化與當時主要變法思想依據:「中體西用論」有著密切的關係,也清楚呈現了同時代的知識分子在面對西方這個課題上,可能會遇到的許多問題。Item 經典文獻「多元化」的研究——從幾個疑經辨偽的例子說起(書目季刊社, 2012-06-01) 胡元玲; Yuan-Ling 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