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畢永峨"
Now showing 1 - 20 of 41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Chinese Languages and Linguistics V(Taipei: Academia Sinica, 1999-08-01) 畢永峨Item Construction, reanalysis, and stance(2004-07-01) 畢永峨Item Form and Function, Linguistic Studies in Honor of Shuanfan Huang(Taipei: Crane, 2002-01-01) 畢永峨Item Frequency, phonetic reduction, and grammaticalization(2005-01-01) 畢永峨Item The grammaticalization of� Jiushi and Jiushishuo in Mandarin Chinese(Department of English,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2001-01-01) 畢永峨Item Overlap in Mandarin Conversation(1997/05/02-04) 畢永峨Item People, Things and Stuff(英語學系, 2004-06-??) 畢永峨Item Studies of Chinese Linguistics(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09-01-01) 畢永峨Item 中文否定詞「沒有」的言談功能(2004) 余瑞瑩; Anne Jui-Ying Yu摘 要 本文探討中文否定詞沒有在口說語料中的言談功能。有別於以往對於否定詞的研究多半侷限於詞語在單句中的語意及句法結構分析,本文透過日常的口說語料分析沒有在言談中所扮演的角色。研究語料分日常對話及電視節目兩大類,長達2.5小時,共收集到266筆語料。文中分析結果與語法化(grammaticalization)、主觀性(subjectivity)及單一性(unidirectionality)等觀念有關。 沒有的言談功能分別以局部(local)及全面(global)的言談層面討論。沒有在這兩個層次中分別擔任的功能主要分為六大類:(1)否定(negation)、(2)緩和(mitigation)、(3)規避(evasion) (局部言談層次)、(4)修正(revision)、(5)話輪轉換(turn-taking)以及(6)話題轉換(topic-shift) (全面言談層次)。否定功能用以否定前一語句的表層或隱含意義,緩和功能用以減輕隱含於前句中的讚揚或詢問者對於答案的期望,或是減緩即將出現的語句(通常帶有要求)的力量強度(force)。規避功能針對上一句的問題給予回答,然而之後連接的回答內容卻與問題無關,顯示說話者對於問題無法給予明確答案。修正功能分為兩類,一類是說者對本身之前的談話內容自我修正,另一類是說者對其他說話者的談話內容加以修飾。話輪轉換功能用以幫助說者保有或贏得發言權;話題轉換功能用以區隔緊接的談話內容與前段內容。文中亦進一步將沒有的言談功能重新歸類為五大類,將規避功能視為修正功能的一種。此五大類功能顯示沒有跳脫原本純粹為結構成分(如名詞、動詞或形容詞)的否定詞用法,而具備言談標記(discourse marker)的功能,表達前後語段的關聯。沒有的言談功能仍存有否定的語意,但此語意為隱含,並表達說話者的主觀態度。此隱含及主觀的否定語意須從文中推測。沒有言談功能的產生可以以Traugott對語意發展所提出的理論架構解釋。Item 中文會話共構現象之研究(2011) 黃湘茹; Hsiang-Ru Huang本論文探討中文會話共構現象。「共構」一詞泛指任何兩方共同合作完成之活動,在會話中,「共構」特指說話者尚未結束之語句由聽話者加以補足完成之現象。本研究以中文語料庫為基礎,自語料庫隨機抽取六十筆共構之對話,從語法及語用的角度加以分析會話共構現象,既探究說話者未盡語句中產生啟後性之語法特徵與語法要素,亦討論雙方會話共構時共伴之互動特性。 本研究發現會話共構時,說話者未結束之語句可有兩種層次之語法啟後性:「範疇啟後性」與「子句啟後性」,兩者皆投射一個尚待完成的「子句」原形,補足語法要素方能使說話者未盡語句之語意與結構完整。其中,範疇啟後性投射出未盡語句即將出現之語法範疇,而子句啟後性則投射言談將至之謂語元素或子句元素,待補足後,方能使語句之語意與語法結構完整。本研究進一步分析在會話共構結構中顯現之中文特有的語法特徵。其中主題與謂語共構反映中文主題明顯性;說話者自由選擇子句連繫成分出現與否並促使話輪共構延伸則突顯中文子句可無連繫成分之特性;賓語或主要名詞的省略則顯現中文言談中已知之指涉詞可省略之特色,在在皆反映中文語言特殊性。 本研究從會話共構時雙方互動的情形得知:首先,說話者說話時遲疑抑或未顯現遲疑皆可能導致聽話者共構會話,然說話者常以句中停頓、最終音節拉長、詞語重複與語助詞顯露說話者語帶遲疑。語料庫中,說話者講話遲疑時常用之用語又以「那個」、「那種」、「一些」、「什麼」最為常見。再者,當聽話者共構對話時,聽話者通常立即共構說話者未盡之語句,鮮少遲疑。最後,當共構現象發生後,說話者多加以回應,表以贊同,又以回應詞「對」回應聽話者最為常見。整體而言,共構現象出現時,說話者給予正面回應是可預期之社會互動。 本研究結果支持 Thompson and Couper-Kuhlen (2005) 之論述,即認為子句為語法之根本、言談互動之單位,而語法由言談間自然浮現。Item 人、事、物(Department of English,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2004-06-01) 畢永峨本文從語料庫語言學的角度研究當代台灣華語口語中「人」、「事(情)」、「東西」三個概述名詞的使用。我們專門探討這三個詞與其他語言成分共同出現的情形。我們的調查顯示這三個詞對於指涉的區辨程度各有不同傾向。每個詞在與其他語言成分共同組成習語或半固定句式的程度上也不同。這三個詞的使用也呈現出語言互動如何驅動並強化意義建構的制式化。Item 以計算語言學方法研究英文的認知基本名詞(2010) 林淑晏; Shu-Yen Lin本論文探討認知科學中相當著名的原型理論(Prototype Theory)長久以來一直存在的一個議題,研究認知分類的文獻多是倚賴一些少數經典的例證,像是「扶手椅」、「椅子」、「傢俱」等的例子(Rosch et al. 1976; Taylor 2003; Ungerer& Schmid 1996, 2006)。就本作者所知,至今尚無任何研究試圖分析任一語言中所有詞彙的認知層(superordinate level, basic level, subordinate level),本論文以大型電子資料庫(WordNet, CELEX, BNC, CHILDES, ELP)為底,對英語的所有名詞進行全面性的研究,為羅須等人(Rosch et al. 1976, 1978)所提出的認知分類理論提供了有力的實證。本作者設計了一個找出WordNet裡的英文名詞認知層的計算法,比較每一個名詞在其所處的層級鍊中與其他名詞在形成複合詞能力上的相互關係,自動偵測出每個名詞的認知層級。 以上述方法所擷取的英文名詞在詞彙、語意、構詞等各方面都有明顯的數據可呼應我們以三個認知層的認知顯著性差別所做的各種預測,尤其是以多元回歸(multiple regression)分析詞彙判別時間差(lexical decision latency)的實驗結果顯示,利用本論文所提出的計算法找出的認知層與詞彙判斷之間有很高的關聯性,這些數據上的實證對於本論文所提出的計算法的效度以及原型理論的可信度都是強力的佐證。 分析母語習得的語料也達到與上述相同的結論,幼兒學習基本層詞彙的速度與詞彙量遠大於其他兩個認知層的詞彙,上層詞對幼兒而言特別具挑戰性,但一旦習得了的上層詞就成為幼兒常用的詞彙。 由本論文的研究結果可看出認知科學與計算科學是可緊密聯繫且齊頭並進的。Item 口語中句式的使用與結構(2004/08-2005/07) 畢永峨近年來語料庫語言學的研究方法已顯示語言使用的頻率是導致語言結構發生變化的原 因之一. 口語的研究進一步確認, 頻率, 共現, 語音弱化等和言談中使用的詞彙及句式的語 法化有很密切的關係. 這個計畫就是要研究台灣華語會話中高頻詞的共現及語法化的現象. 首先我們以語料庫為本的方式找出在我們口語語料中的高頻詞及常與其共現之份子. 我們選取其中幾個高頻詞作為研究對像, 譬如 「知道」 及其共現組合 「我不知道」, 「你知道 嗎」, 「我也不知道」, 「…知道為什麼…」, 「…怎麼知道…」 等. 這些組合的例子會一一被 檢視, 看有無語音弱化的現象, 弱化到何程度, 頻率如何. 我們也看高頻詞與共現份子 之間是否存在著語法關係, 是何等密切之關係. 語音與語法的分析再兩相對照, 看有否 任何對應關係. 是否語法關係越密切, 語音弱化就越明顯? 若高頻詞正好是多義詞, 是 否語音弱化程度的不同對應了不同的語意? 若高頻詞與數組共現均屬同種語法結構, 是 否語音弱化的程度則無差異? 若有, 是否可由各組使用頻率之不同以及語法化程度之不 同來解釋? 已經步上語法化的組合, 是否高頻詞與共現份子的關係用句式的觀點解釋較 好. 句式是說話雙方常用的言談片段, 預鑄零件, 已是認知及溝通上一個固定的單位. 也就是說, 高頻詞與共現份子的組合併非是在每次言談的當下由語法規則運作而產生出 來的。 這個研究計畫的意義有兩個. 首先, 在描述方面, 這個研究會對台灣華語會話中詞 彙因前後共現頻繁而產生語法語意變化及與其相對應的語音變化作一系統性的分析與 描述. 理論方面, 這個研究也提供台灣華語中的例子, 以支持兩個理論觀點, 即 (1) 詞 彙和語法並非兩個獨立的類別, 它們只是同一現象的兩個極端, (2) 從認知和溝通的角 度來觀察, 語言有很大一部份是依賴 「習慣了的」, 「向來都是這麼說的」 的句式。Item 口語中高頻詞的語型研究(2005/08-2006/07) 畢永峨本計畫要探討高頻詞在口語中與其他高頻詞結合, 形成語型, 並通過主觀化等語意 演變的機制, 發展出(語型)語意變化, 甚至進而演變成語法化的過程. 在有大量語料的先決條件成熟之下, 斷代語料有利於觀察「進形式」語言演變. 而口 語中的高頻詞是最佳入手點, 因為詞頻與共現與語言結構的演變密切相關. 前人研究已 一再證實高頻詞共現頻繁, 會導致語音, 語用, 語意, 甚至語法上的演變. 本計畫將針對 幾種高頻詞進行調查. 在前人對指示詞語法化研究的基礎上, 我們再檢視其他由指示詞 合成的語型, 並探討其語意是否衍化; 若衍化, 其機制為何? 除卻主觀化, 是否仍有其 他語意演變的機制呈現在這些語型之中? 對不定量詞如「些」, 「點」也將進行同樣的分析. 另外, 還要考察書面語語料, 比較不同語意的勢力消長是否因語用因素而不同. 這個計畫大致依據文獻中所使用的理論架構. 研究方法以使用為本, 語料為本, 並 計算使用次數與頻率, 檢視詞與詞之左右相鄰關係, 檢視同一位置之替換關係, 及檢視 語意共生關係. 這個研究能為有關頻率與共現在語言衍化上之重要性的理論架構提出台灣華語中 的證據, 並透過提倡以語型觀點看待語言使用, 對「語法和詞彙本為一體之兩面」的理論 立場做出具體貢獻.Item 句式、篇章與平行語料庫(2006/08-2007/07) 畢永峨這個計畫擬利用平行語料庫研究英語特有句式 – it-外置句式(it-extraposition) – 的中文對應,期能增加對中文句式與篇章關係的瞭解。我們的出發點是假設原文的文 義均保留在譯文中,那麼,像it-外置句式這樣英文特有的句式,如何在中文找到對應 – 這包括英譯中及中譯英兩種情況。 It-外置句式是英文語法中彰顯焦點的後置手段之一,但除了後置,這個句式也同 時操弄語義。一方面,(基底句之)主語成分後置成為焦點,另一方面,主句謂語實為說 話人對主語成分內容的看法。當後(外)置發生時,主句謂語主題化 (thematised),塑造 出對於隨後而來之焦點成分解讀的角度。再者,現在主語位置上填了非人的 (impersonal),預期性的(anticipatory) it,而主句謂語所表達的看法的真正來源(即說話 人)就因此被遮掩了。也就是說,(原來主觀的)看法被客觀化了。 It-外置句式在中文沒有一對一的對應句式,而是有好幾種句式與之對應。假設文義 在原文與譯文一樣,只是兩個語言對同一文義的編碼方式不同,我們的問題就是,英 文it-外置句式所傳達的豐富意義,在中文的對應是如何編碼的?首先,在結構上我們 要找出中文對應的詞序,因為文獻已指出中文詞序與訊息結構相關。是否與英文句式 一樣,中文對應句式中焦點主語成分也置於主句謂語之後?若否,那麼訊息焦點在中 文對應句式中是以何種方式編碼,經由什麼手段來傳達?另一方面,我們要找出,主 題化以及客觀化的主句謂語成分在中文對應句式中又是如何傳達的?情態的編碼是否 偏好某些固定語型或詞彙?總之,我們擬從Halliday 功能語法角度(Halliday 1994/1985, Thompson 1996),來探討it-外置句式的經驗功能 (experiential function),人際功能 (interpersonal function),與篇章功能 (textual function),是如何在中文對應中,在詞 彙習語,結構語法,與言談篇章等層次上表達的。雖然這是一個專門探討it-外置句式 之中文對應的研究,但我們相信這個研究會幫助我們對中文句式與篇章的一般關係有 進一步的瞭解,特別是句式訊息結構與篇章功能的相關性,以及句式與文體的互選性。 我們對這個跨語言編碼異同問題的研究基本採用Halliday 的功能語法作理論架 構。語料方面,我們會檢視英譯中及中譯英兩種平行語料庫。量與質的研究方法對本 研究同等重要。中文對應結構的各種分類及次分類的分佈及頻率計算是關鍵,但訊息 結構,詞彙習語選擇,以及篇章功能等重要變數則需針對語料逐一進行語言分析。 我們相信這個研究的成果,除了會對一般基礎語言學做出貢獻,也會在翻譯研究, 機器翻譯,英語教學,華語教學等次領域具有應用價值。Item 國語「真是」與「實在是」的強調功能及詞匯化研究(2010) 吳曜任; Yao-Ren Wu本研究探討中文「真是」及「實在是」的詞匯化歷程。兩者皆融合副詞(「真」及「實在」)以及判斷詞/焦點標記(「是」),並進一步因應言談需要,發展出新的詞意。文中先確立「真(的)」及「實在」的三類語意:描摹特性,表達情意,及人際互動。描摹特性方面,「真(的)」描述事物真實不假。表達情意方面,「真(的)」強化說話者對所言內容的支持。人際互動方面,「真的」經常出現在兩種構式。第一種是 「說真的」,用於強調說話者對所言內容認真的態度,因為內容可能聽起來不真實,或由於說話者想引起聽話者的注意。第二種是「真的」加上各種語尾助詞,用於達到各式互動功能,如提問,回覆等。另一方面,描摹特性的「實在」描述物體紮實不虛,並可藉由譬喻及轉喻表達可靠,務實等特性。情意表達方面,「實在」與「真(的)」類似,用於強調說話人對所言內容的肯定。人際互動而言,「實在」經常以「說實在的」的形式出現,其語意和英文的frankly類似,暗示以下所言將不符合聽話者的預期或偏好。 「真(的)」及「實在」的三類語意中,情意表達的功能和「真是」及「實在是」的詞匯化最為相關。「真是」及「實在是」皆融合了副詞(「真」,「實在」)以及判斷詞/強調標記(「是」)。這種副詞和判斷詞/強調標記融合的例子,在當代漢語中十分常見。「真是」與「實在是」字面上和「真(的)」和「實在」情意表達的語意類似,皆用於強調說話者對所言內容(通常是某種評價)的肯定。不過,由於說話人認知能力的限制及為避免不禮貌的言語,「真是」及「實在是」所強化的評價經常隱而不言。即便如此,由於兩者經常和表達評價的語句一同出現,即使未直接點明,聽者聽到「真是」與「實在是」仍能透過轉喻機制了解說話人意圖表達評價。而「真是」的評價功能從另一短語「真是的」中,更獲彰顯。 本研究透過探索「真是」及「實在是」的詞匯化歷程,說明語言中的詞語並列,文化上的禮貌原則,以及認知層次的語用推論,如何互動,促成了新詞彙的浮現,進以凸顯句法/詞彙動態的本質。Item 國語會話中的敘事---語言、互動與個人定位(1999/08-2000/07) 畢永峨Item 國語言談中的固定語型(2000/08-2001/07) 畢永峨
- «
- 1 (current)
- 2
-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