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王恩美"
Now showing 1 - 20 of 32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1971年「中國代表權」問題與韓國政府「中國政策」的轉變(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 2011-11-01) 王恩美; En-Mei WangItem 「中韓友好條約」簽訂過程中的「韓國華僑問題」(2010-12-11) 王恩美; En-Mei WangItem 「中韓友好條約」簽訂過程中的「韓國華僑問題」(1952~1964)(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2011-06-01) 王恩美; En-Mei Wang戰後,中華民國與大韓民國以反共為基礎,追求相互的合作與友好關係, 彼此稱呼兩國關係為「兄弟之邦」、「堅強盟友」,不斷對內外宣傳兩國的反共 同盟關係。然而,兩國的反共同盟關係並沒有如表面般順利進行,實際上兩國 不僅沒有簽訂軍事同盟,連象徵友好關係的「中韓友好條約」也遲至1964 年 才簽訂。中華民國曾數次提出簽訂友好條約的要求,都遭韓國政府拒絕。韓國 拒絕的最重要原因在於「韓國華僑問題」。換言之,「韓國華僑問題」是「中韓 友好條約」的最大障礙因素。因此本文將探討韓國華僑問題對「中韓友好條約」 簽訂過程所產生的影響,並分析韓國政府何以如此重視「韓國華僑問題」與「中 韓友好條約」簽訂過程中的雙方利益衝突。透過「中韓友好條約」的簽訂過程, 我們可以了解表面看來毫無衝突的兩者間,其實隱含著各自利益之衝突,可以 顯現出東亞反共同盟隱藏的多元且複雜的面貌。Item 「中韓友好條約」與韓國華僑問題(2009-10-09) 王恩美; En-Mei WangItem 冷戰時期學校教育中的反共形象(思與言雜誌社, 2010-06-01) 王恩美; En-Mei Wang在東亞冷戰時期,臺灣與韓國共同歸屬反共陣營,與共產陣營的中國、北韓形成對峙。反共意識與政策,不僅是台、韓兩國建構國家體制的核心意識型態,亦是重要的統治工具。筆者認為,台、韓兩國政府透過學校教育一方面創造共產黨或共產國家的特殊形象,另方面也藉此種形象塑造國民的反共意識。因此,在臺灣與韓國社會,一般民眾不僅無法在實際政治層面接受共黨或共黨政權,在情感層面也加以排斥。此種存在政治、社會濃厚的反共氣氛,不但讓臺灣、韓國兩國政府在冷戰時期結合為堅實的反共盟友,也讓兩地人民有著相近的反共情緒,進而形成東亞特殊的「反共共同體」。筆者在本文中,除探討台、韓兩地反共教育的實施情形,並將透過分析兩國最基礎的小學教科書,說明反共教育如何創造出共黨及共黨國家的特殊形象,進而塑造受教國民根深蒂固的反共意識。Item 冷戰時期學校教育中的反共形象(2008-12-15) 王恩美; En-Mei WangItem 冷戰時期東亞威權國家對新聞媒體的管制(2011-12-01) 王恩美; En-Mei WangItem 冷戰體制下少數族群的生存處境(2014-07-31) 王恩美Item 創造「國民公敵」(2010/8/1-2012/7/31) 王恩美創造「國民公敵」 —韓國、台灣政府的政治宣傳與民眾生活中的反共經驗(1945~1979)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在東亞冷戰體系之下,韓國與台灣形成「分裂國家」,共 同歸屬於反共陣營。兩國不僅採取建構「反共意識」作為統合國民意識的方法,兩國反 共體制的內容更具有高度的相似性。一方面,兩國皆透過反共教育、反共口號、媒體等 廣泛宣傳反共意識型態、建立反共主義,企圖將反共主義滲透至國民的日常生活;另方 面,則是透過各種具體的法律規定,將前述的反共意識型態「制度化」。韓國與台灣政 府採取類似的政策與方法,試圖將對立的共產主義政權塑造為全國人民的共同敵人,但 由於兩國不同的歷史背景,卻又使雙方的反共經驗出現若干差異。在本計畫中,筆者將 針對宣傳層面,比較分析韓國與台灣政府的政治宣傳與一般民眾在日常生活所經歷的反 共經驗。具體而言,筆者將以新聞、雜誌、圖像、標語等宣傳媒體為中心,比較兩國的 宣傳方式、宣傳內容,同時分析兩國人民如何認知政府的反共宣傳內容。首先,針對兩 國的宣傳組織與機構進行比較分析。其次,將討論兩國宣傳組織與機構透過報紙、宣傳 手冊、圖像、標語等宣傳管道所實施的反共意識形態宣傳內容。最後,分析這些宣傳對 兩國人民所產生的「效果」。Item 創造「國民公敵」(2011-12-17) 王恩美; En-Mei WangItem 台、韓「反共外交」的變遷(1948~1992)(2009-12-03) 王恩美; En-Mei WangItem 國外流行音樂發展政策專題研究計畫(2013-04-30) 王恩美; 董文君; 黃耀進國外流行音樂發展政策專題研究計畫─日本與韓國流行音樂文化產業政策研究 我國近年致力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流行音樂產業亦晉身文化創意產業旗艦計畫項目,為尋求未來相關政策參考,本研究以日本與韓國流行音樂文化產業政策為研究對象,研究範疇包括兩國產業的現況、組織制度、發展策略及政策法令的制度過程等。此外,也藉由比較方法釐清兩國流行音樂政策的特色及差異,及不同發展模式造成的效益及問題,再與臺灣發展現況做一簡單比較。本研究擬運用文獻及政策分析方法,輔以諮詢專家與相關從業人員意見,擬達成之目的包括:第一、蒐集日本、韓國推行流行音樂相關機構、政策,推行計畫及執行政策等資料,並且進行分行分析整理。第二、我國已於2010年將流行音樂產業納入文化創意產業旗艦產業之一,本研究擬探討日本與韓國流行音樂產業政策及法規配套情形,供本部規劃政策及制定法規時的重要參考。第三、評估國內流行音樂環境及產業發展的政策需求,導入本案的研析成果,提出適於臺灣的政策與制度建議。Item 客語與韓國漢字詞同形詞彙之古漢語成分比較研究 —以「客語能力認證考試」特有詞彙與相對應之韓國漢字詞為例(2012) 黃奕學; Yi-Xue Huang韓國漢字詞與方言比較多數為語音分析,學者們多認為客語與韓國漢字詞的發音相當接近,然而在少數詞彙比較研究中,卻得出客語詞彙與韓國漢字詞相似度低的結果,此音義不同調的現象,引發本文對詞彙研究的興趣,在前人的詞彙研究中,學者們雖肯定客語詞彙與韓國漢字詞與古代漢語有著深厚淵源,卻未進一步討論,也許以此切入,可以得出不同的結果,是以本文從古漢語層面討論客語詞彙與韓國漢字詞的關係,並從詞彙比較差異中,分析造成差異的可能原因。在「客語能力認證考試」客語特有詞彙及其對應之韓國漢字詞的範圍中,以韓國漢字詞與客語詞彙進行對比後,發現兩者多數承於古代漢語,由於客語及韓國漢字詞形成時,承自相近時期的古漢語來源,所以兩者有許多同形同義詞彙,但又因詞彙發展環境不同,而產生同形異義詞。Item 對明關係下朝鮮王朝的漢城空間與儀式-以1392年至1450年明朝使臣出使為中心(2015) 謝皓琪; Hsieh, Hao-Chi在1392年朝鮮太祖建立朝鮮王朝後,明朝開始派遣使臣來處理雙方的衝突問題,而朝鮮王朝則欲透過明朝使臣出使的機會,與明朝建立宗屬關係並成為天下秩序「華」一員,最終在1401年由朝鮮太宗正式與明朝建立宗屬關係。為了迎接、接待明朝使臣,朝鮮王朝首都漢城中也開始形成相關的空間與舉行的儀式,到朝鮮世宗時期明朝使臣出使朝鮮王朝時,明朝使臣在漢城使用的空間與舉行的儀式,皆達到完備並且正式將其制度化。 本論文的研究目的是探討朝鮮王朝如何設計接待明朝使臣的漢城空間與儀式,並說明在天下秩序、宗屬關係下漢城空間與儀式對朝鮮王朝所代表的意涵。以朝鮮太祖至朝鮮世宗(1392-1450)期間,朝鮮王朝與明朝宗屬國關係建立到穩定往來的過程中,探討朝鮮王朝透過明朝使臣所使用的漢城空間與儀式展現「禮制」,向明朝展現其為天下秩序「華」的一員、明朝的藩屬國,來得到明朝對朝鮮王朝的認可;另一方面,朝鮮王朝也透過朝鮮國王對漢城空間的使用,以及對明儀式在朝鮮王朝禮制中的劃分,向朝鮮王朝內部展現政權正統性與地位。Item 恐懼總動員(2013-07-31) 王恩美本計畫為前年度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創造「國民公敵」—韓國、台灣政府的政 治宣傳與民眾生活中的反共經驗(1945~1979)」(執行期間:2010 年8 月1 日~2012 年 7 月31 日)的延續性計畫。在上年度計畫中,主要說明兩國政府如何透過新聞媒體宣 傳,將「中共」與「北韓」塑造為「國民公敵」,並且在日常生活各層面「培養」人民 的反共意識形態。 在本計畫中筆者將研究焦點轉向說明,兩國政府如何發展出一套以煽動民眾「恐 共」、「防共」情緒為目標的宣傳動員策略,主要探討政府主導的宣傳活動與各種文宣, 如何塑造時刻受戰爭威脅的社會氣氛,以及有關共產主義社會的恐怖景象。並分析兩 國民眾如何在持續不斷的宣傳動員下,逐漸形成一種仇視、恐懼共產敵人的社會集體 心態。此種對共產主義體制的恐懼心理,至今深刻影響兩國社會。 本計畫的第一年,筆者將以比較視角探討兩國社會發展「制度化」的反共宣傳策 略過程,並藉由分析各種宣傳活動的執行狀況,說明兩國政府的宣傳活動對社會的影 響。第二年,筆者將藉由符號分析方法,討論兩國政府透過圖像、標語等宣傳媒介所 創造出來的文宣內容,並且說明各種宣傳文宣內容如何達到塑造國民「恐共」、「仇共」 意識的宣傳效果。Item 想像、回歸與現實-韓國華僑詩人初安民 作品中的祖國想像與文化認同之探討(2015) 張雯雯; Chang, Wen-Wen對許多早年移居韓國的華僑而言,他們大多將在臺灣的中華民國想像為他們的祖國。這種祖國想像,肇因於兩個事實。其一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韓國政府因為東亞冷戰體制的形成以及韓戰的影響,制定了排外政策。使得在韓國居住超過100年以上的韓國華僑,自1948年以後,只能以外國人的身份在韓居留。其二是,在臺灣的中華民國政府為因應韓國政府的排外政策,積極在韓國當地推廣僑務和教育。上述兩個事實的影響,使韓國華僑將對「想像」祖國中國的認同移轉為對臺灣中華民國政府的認同,並對中華民國有著強烈的認同感及愛國心 這種韓國華僑對臺灣中華民國政府的祖國與文化認同,在80年代,因臺灣島內「本土化」現象所造成的國家意識認同分歧,受到了嚴重的衝擊。使得韓國華僑原有一貫的祖國與文化認同結構,產生動搖,讓他們常有「何處是兒家」的惆悵。 韓國華僑初安民於1977年來台就學定居,他是創作詩人,目前也是《印刻文學生活誌》的總編輯。來臺後,初安民先生在1985年出版了詩集《愁心先醉》,2001年又出版了詩集《往南方的路》。《愁心先醉》深入刻畫他對祖國強烈的認同,並以自傳性的方式描述其在台灣遇到的困境及對臺灣政治社會變遷的適應過程;《往南方的路》則描述他經歷了臺灣「本土化」後,對臺灣的政治社會現象提出的深層批判和反思。 本論文以初安民在韓國成長,移民回臺灣和遇見臺灣本土化的三個階段為基礎,透過他兩本詩集文本的分析,探究初安民的祖國想像和文化認同。從初安民的生命歷程與作品中,體認無法撼動的文化歸屬與國家認同變動的多元性,並豐富韓國華僑的認同研究。Item 朝鮮末期知識階層「文明觀」的轉變與對「基督新教」信仰的接受―以《皇城新聞》與「皇城基督教青年會」為中心的討論(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014-03-??) 王恩美; En-Mei Wang十九世紀末期「西勢東漸」,西方不但在鴉片戰爭擊敗中國,也動搖了東亞原有的世界秩序。日本在甲午戰爭擊敗清朝,更對朝鮮帶來前所未有的衝擊。日本採取「西化」政策而成功崛起,不但完全瓦解「中華秩序」,也代表朝鮮士大夫與儒生等知識階層的「世界」與「文明觀」開始瓦解,不得不接受以西方為中心的「文明觀」與「世界秩序」。在此時期,許多朝鮮知識階層開始接受、信仰「基督新教」,並以此作為接觸西方文明、追求國家近代化的重要媒介與手段。「基督新教」在朝鮮興起並逐漸擴大影響力,實際上代表朝鮮社會「文明觀」的轉變,而甲午戰後,「中華秩序」的崩解,則是「新文明觀」形成的契機。本文主要討論朝鮮末期知識階層如何因「文明觀」改變而接受及信仰「基督新教」的原因。主要以《皇城新聞》為例,探討中華秩序崩解如何造成知識階層「文明觀」的轉變;同時以「皇城基督教青年會」為例,說明知識階層如何將「基督新教」視為「新文明觀」的象徵,並以接受「基督新教」信仰作為追求近代化文明的手段。由於「皇城基督教青年會」在推動知識階層接受「基督新教」信仰扮演重要角色,因此,也以此團體為例,說明「基督新教」與「新文明觀」兩者的密切關係。Item 朝鮮王朝後期「事大」與「保國」政策的游移—以光海君到孝宗為中心(1608-1659)(2016) 徐佳圓; Hsu, Chia-Yuan一如目前研究所示,朝鮮王朝(1392-1910)儘管經歷了明清鼎革仍對於明朝(1368-1644)難以忘懷,認為事大對象不可易主,甚至表面上事大清朝,私底下延用明朝舊制。然,「事大」本為朝鮮亦或是前朝高麗王朝(918-1392)在對外交往上保護自我的一種手段,本文對於朝鮮在明清交替後,仍然無法以客觀的態度使用「事大」外交手段一現象,追本溯源。首先,將先探就朝鮮王朝所使用的「事大」外交政策緣由與轉變,以及在朝鮮王朝之前的諸王朝,是如何使用該外交方法立足、強大。此後,將逐一檢視朝鮮王朝後期──光海君、仁祖與孝宗三位君王在面對明清交際時,是以什麼態度去面對「事大」對象的轉移。 本論文認為,朝鮮王朝所使用的「事大」,有別以往只單純把「事大」當成是與周邊國家交往的方法,概念上已融合了中國經典《左傳》、《孟子》與朱熹的思想,且深受儒學影響。實際層面上,朝鮮王朝於壬辰倭亂(1592-1598)時,受到明朝的幫助,故難以以客觀的角度分析當時的明清勢力情勢,這樣的情感,使得朝鮮王朝後期──光海君、仁祖與孝宗三位君王與士人開始就「事大」、「保國」議題產生激辯。本研究透過朝鮮王朝的三位君王與士人間,對於「事大」、「保國」議題的爭辯,來看當時期朝鮮王朝的「事大」政策轉變,並認為該轉變乃是因其在明清交替的時空背景之下,朝鮮王朝基於國家保國目的下的利益,在考量內政、外交的局勢後,國君與士人經過漫長、複雜的折衝而產生。Item 東亞反共共同體的形成與發展(1945-1979)(2009-11-05) 王恩美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在東亞冷戰體系之下,台灣與韓國皆形成分裂國家,而共同歸屬於反共陣營。「反共」不但是兩國政府的「建國」(state building)目標,也是重要的統治工具。值得注意的是,兩國建構「反共體系」的方式具有極高相似性。兩國政府皆採取兩種方式:一方面,廣泛宣傳反共意識型態、建立反共主義;另方面,則是透過各種具體的法律規定,以使「反共體系制度化」。不同的是,台灣「反共體系」的建構時期為1950年代,而韓國則是1960年代。 冷戰期間,台灣政府與韓國政府外交上保持密切往來,一直維持正式外交與反共同盟的關係,直至1992年雙方斷絕外交關係為止。其中在朴正熙政權時期(1961-1979),雙方往來最為密切,朴正熙本人曾在1966年親訪台灣,而且雙方官員互訪頻率甚高。 筆者認為,朴正熙政權透過雙方政府的外交往來、互動,彼此交流、影響而建構韓國反共體系,並將台灣政府的反共經驗、政策手段與方法,移植至韓國社會。我們若要探討台灣方面對韓國政府建構反共體系所造成的影響,則必須先了解台灣與韓國「反共外交」與「反共同盟」的實質內容,以及兩國反共組織的互動關係。因此,本計畫以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1945年至1979年為中心,主要運用韓國與台灣的外交部檔案,探討兩國「反共外交」的形成、發展過程。Item 東亞現代史中的韓國華僑(日本:三元社, 2008-05-01) 王恩美; En-Mei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