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王怡茹"
Now showing 1 - 4 of 4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新北市國民中學教師幸福感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2014) 王怡茹; Yi-Ju Wang本研究旨在探討新北市國民中學教師的幸福感及其相關因素。本研究樣本係抽取新北市國民中學教師共505名為樣本,以「國民中學教師幸福感問卷」為研究工具,所得量化資料採取以描述性統計、單因子多變項變異數分析、皮爾遜積差相關、同步多元迴歸進行統計分析。 研究主要結論包括: 一、國民中學教師幸福感之現況屬中上程度,平均分數高低依序為樂觀層面、正向情緒層面和生活與工作滿意層面。 二、性別、婚姻狀態、最高學歷、服務年資、學校規模不同的國民中學教師在幸福感及其各層面上有顯著差異。 三、內控人格特質與幸福感呈顯著正相關;而外控人格特質呈顯著負相關。 四、社會支持程度愈高的國民中學教師,其幸福感愈佳,社會支持類型與幸福感呈顯著正相關。 五、根據統計結果,新北市國民中學教師的社會支持程度、性別對幸福感最具有預測力。 根據上述結論,本研究分別就教育行政機關、學校單位及新北市國民中學教師提出建議,以供參考。Item 淡水地方社會之信仰重構與發展——以清水祖師信仰為論述中心(1945年以前)(2012) 王怡茹; Wang, I-Ju淡水自清乾隆年間漢人聚落發展以來,移民依各式需求興建各種類型廟宇,地方社會逐漸形成以福佑宮為中心,其他信仰多元並立的信仰型態。然而,這樣的信仰模式卻在清法戰爭後、日治初期、日治中期出現幾次轉變,其中又以清水祖師的信仰地位轉變最為明顯。為探究清代以迄日治時期淡水地方社會信仰如何重構、發展,本論文以地理學關注的「人地」關係、「人人」關係為核心觀點,討論宗教活動與環境的互動關係,以及地方紳商如何透過其文化權力網絡,影響社會信仰發展。本論文之研究成果有四: 第一、淡水雖然不是一個擁有良好自然條件的港口聚落,卻因其位居臺北盆地河流出海口的區位因素,成為促使地方社會發展之重要原因。隨著漢人聚落發展,地方社會逐漸形成以福佑宮為中心,其他信仰多元並立的信仰型態。 第二、「清法戰爭」是造成淡水地方社會信仰第一次重構的關鍵因素。清光緒年間,淡水港因其經濟與戰略地位,成為清法戰爭主要戰場。受戰火波及與法軍對臺灣海岸進行長時間經濟封鎖之影響,民間信仰成為地方社會民眾重要的精神寄託,進而形構神祇顯靈助戰傳說。尤其在光緒皇帝賜匾予地方三大信仰神祇後,不僅使清水祖師信仰地位大為提升,地方社會信仰結構也由福佑宮獨大的單核心模式,重構為以「媽祖(福佑宮)、觀音佛祖(龍山寺)、清水祖師」並重的三核心信仰模式。 第三、疾病(鼠疫)是造成淡水地方社會信仰二次重構的關鍵因素。日治初期,淡水因其港口區位因素,成為中國沿海各省傳來的鼠疫之主要入侵、傳播地。初期在官方無法全面掌控疫情的情況下,淡水民眾尋求傳統「迎神除穢」儀式,舉行清水祖師遶境活動。隨著鼠疫受到控制,遶境轉而成為地方重要的廟會活動,清水祖師信仰地位益加提升。再加上原為清末市街三大信仰的觀音佛祖(龍山寺)逐漸沒落,日治初期淡水地方社會信仰再重構為「媽祖(福佑宮)、清水祖師」並重的二元核心型態。 第四、地方紳商是維持清水祖師信仰地位的關鍵群體。日治中期,淡水港因其位居出海口之區位因素,面臨港道淤塞、港口機能退卻的環境問題。為挽回商況,地方紳商主導行之有年的清水祖師遶境活動,製造人潮與消費。1931年時,為解決祭祀空間問題,地方紳商籌組廟宇建築委員會,投入清水巖祖師廟籌備工作。這些參與清水祖師廟務之紳商藉由自身所累積各式「資本」,動員地方各組織、團體與民眾,齊力為建廟事務作努力,打破地方社會長期以祖籍、業緣為主的社會關係,形成一以清水祖師為中心、超越我群關係之新的共同體。因此,清水祖師信仰在地方紳商的運作下,得以維持其信仰地位,直至今日仍是淡水地方社會重要之信仰神祇。Item 清代淡水漢人聚落發展與民間信仰之關係(2010-11-26) 王怡茹; 林聖欽Item 港口、信仰與地方社會(臺北市立大學歷史與地理學系, 2014-12-01) 王怡茹; 林聖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