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林昌德"
Now showing 1 - 20 of 61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三千髮詩-王春燕人物圖像彩墨探討(2009) 王春燕; Wang, Chun-Yen中 文 摘 要 本研究為延續創作動力,透過生活的體驗激發人文特性,在時空的替換中,所呈現的各種面相。透析髮式與人身的關係,進而對它存在意義所產生的情感轉換,並從創作的實驗中瞭解人物的圖像印記,透過個人心理的抒發,尋找更多元性的創作方向讓「髮式」、「符號」、「風」形塑在這個創作主題上。醞釀創作之能源理出「三千髮詩」創作意涵。 探討古今社會階級人類以不同的髮型現象表現不同的身份地位,了解昔日髮式之重要與美感經驗,體悟髮絲之美的千情萬種,並分析女性心靈之內在思維與複雜情感層面,進行探索瞭解自己的內心世界。 「三千髮詩」,是指一種思維的寄託、精神意念的表達。觀察當代髮型的社會現象,如詩般浪漫。創作的動機從當下所處的心境及生活經驗,寓意到髮絲與風的互動中。呈現一股思維的美感,並找出自我的繪畫特點,期以自身出發,尋更多的契機與感動。 第一章陳述了我創作的動機、目的,以及自身經歷和社會背景等。第二章則探究古今中外髮式造型的來龍去脈、表現形式與相關文獻。第三章裡,談論女性思維與個人藝術創作的意念、內在思考的因素、創作歷程的剖析。第四章則為「三千髮詩」之創作理念與表現意涵。第五章創作實踐與作品解說。最後一章,總結整篇論述,並展望未來的創作思維與走向。Item 中西圖像融合-劉寶鳳水墨創作論述(2016) 劉寶鳳; Liu, Bao-Feng繪畫可以將生命中微小的感受具體呈現,當中蘊含著美學的禪意,也無須刻意表現。許多人都在這樣的禪意中尋找生命的微意,這也是作者論文研究的動機與目的。 傳統東方水墨的特色是讓人在虛實有無當中去感受畫作意境,而西方繪畫的特色在於深入的色彩科學研究,如原色的運用、色彩純度、陰暗明度等的強調。本文將藉由東方水墨的寫意與西方畫作的色彩,來說明東、西方在畫作空間上的美學觀點。 本論文研究範圍主要建構於下列三部分:第一、東方水墨與西方繪畫的共同性。第二、東方水墨與西方繪畫的形式探究。第三、創作主題的論述。 在創作理念方面,本文將分析東西藝術相互表現的關係探討進行說明。當中包含東西方畫在技法、美學觀上所呈現的線條與空間表現,以作為個人作品分析的創作基礎。 傳統與創新雖是相對物,但卻相互依存,期望這樣的創新能在傳統的既有基礎上注入新的生命。Item 人間析‧繫─人際回返心性之創作歷程研究(2014) 趙懿琳; Yi-Lin Chao東、西方在談論「藝術」時,時常將其與「遊戲」之間作多處聯繫,「墨戲」或是「禪畫」等,便是以此哲學思想,藉水墨為媒介所體現出來的繪畫作品。 「遊戲」最重要的本質即為「快樂」─在當下與內心共存的狀態。透過意識的解放,理解自我與外在的關係,並褪去社會制約下的種種束縛,才能回到自然、自在及自由的本性。另一方面,人無法離群所居,從社會中觀照自我,再經心的修練參與社會,這種互為主體的動力,便是人際回歸心性之遊戲。 因此,我以「析.繫」二字囊括前述兩者之義,是取 「嬉戲」的諧音詮釋人的心理狀態;及分、疏(析),聚、合(繫)的字義,呈現人與人之交往關係。 通篇論文主要援引莊子所談「精神自由」、「主客合一」,以及禪宗思想中的「遊戲三昧」作為研究主軸。如果說, 「主客合一」和 「三昧」為方法的話,「遊戲」及「精神自由」即是去除了偏見與執著,追求人類心靈無所繫縛的結果。無論是何者,都體現於自我的認識、了解,創作的技法、過程,以及作為參與社會的條件。 因此,藉由主動的經驗與探索,觀照本心,消除對立,作品呈現等便構成了一個循環的動態過程。而這過程並非平面的原地循環,我期許,也應是立體的向上成長!Item 假電影事件暨《片名:水墨騎士》:林子賀創作論述(2011) 林子賀; LIN Tzu-HO本研究的起始點,在於檢閱自身的創作歷程,思考自己與水墨、藝術之間的關係,以及觀察水墨與當代環境的現象。這包含許多專業人士對於水墨的討論,以及筆者這個世代對於水墨的看法;進而構思整個《片名:水墨騎士》的計劃。 此計劃屬於「假電影事件」的先端,亦是本研究企圖帶出的創作脈絡與主題。「假電影事件」乃從自身「慣習」的狀況,所設想出來的創作回應方式;特別是美國好萊塢文化,乃型塑筆者進行藝術計劃的幕後推力。因此,書內談到了扮裝、英雄、電影、影像背後的文化、解讀者的角度;企盼透過這些論述,能讓讀者理解這些創作上的意義與合理性。 本研究即在敘述筆者之於「假電影事件」的相互關係,以及「我」在這個事件中,所扮演「虛假導演」的角色。《水墨騎士》與它背後所隱含的敘事性,即這個「虛假導演」所拍出的第一部「假電影」;透過藝術方式,將之實踐。筆者以一個「水墨外來者」身分,透過媒材進入水墨,並從「作藝術」的思考方式走出,也期許自己能像《水墨騎士》的英雄劇本,在紛亂的戰爭世界中,為了某種價值、信念,堅持奮鬥著。Item 出境、混合體與疆域─許維頴創作論述(2019) 許維頴; Hsu, Wei-Ying本論文由視覺藝術創作者所書寫,屬於創作論述型態之學位論文。它根據筆者的創作經驗值與實際產出作品為本源,以筆者的創作思維、行為與關懷作為引發議題的研究主體。主要涉及了筆者自身作為創作者的存在感,作品形式、內容,以及創作觀點與行為等。研究主體具有高度混雜、難以名狀的特性,在本論文中被筆者稱之為「混合體」。 此研究的形成,並非將對象視作一個完整主體來進行中心軸式的描述、分析、研究。而是將對象拆解成幾個部份,以碎裂的方式開展出一片論述場域。實際操作方式為:從自身作品的創作思維、形式與內容當中,提取幾個主要特徵作為研究對象。他們分別是關於人物作為創作主體、性別意識、工筆的當代意義、自然觀、線條與空間等不同「疆域」,屬於創作上的本質性探討。 撰寫的目的在於探究自身創作本質的思想與行為,這個探究的過程在本論文中被筆者稱之為「出境」。整個研究主要不是為了說明筆者現階段系列創作畫面的形式與內容而存在,而是以這些作品的實體存在為線索。認識筆者的創作行為從何而來、未來可以往哪裡去。透過開放、交錯、跨越的研究方式,成為本論文問題意識的技術支援,提供一個持續性離開原點的可能。Item 台北都會行旅意象以台北交通生活文化為創作題材之研究(2004) 呂榮霖我是來自彰化縣員林鎮的鄉下人,自幼與自然田野為伍,對於鄉村景物有一份特有的情懷。就讀台中師專時,有幸受林昌德老師的啟迪,接受水墨畫的薰陶,遂以筆墨描寫生活週遭的自然景象,心中情懷有所寄託。師專畢業後,再進入師大美術系進修,為了就學方便,及教書工作的需求,只得選擇居住在都會城市中,於此,天天或步行,或騎機車,或駕駛汽車穿梭於都會叢林間,深深覺得都會中的人們匆忙疾馳的行旅步調,在在可以從道路、街景、人潮、車流、甚至車位一位難求景象中感受到。 時代、環境與個性是藝術品形成的主要因素(泰納語)。這表明藝術家創作思維與感受來自與週遭環境和當時生活文化的互動。藝術創作品原是生活所經歷的經驗之提煉,更是生命所體驗的感動之萃取。「生活是創造的泉源,生活是第一位的。寫生是畫家奔向生活、認識生活、豐富生活感受、累積創作經驗、吸收創作泉源的重要一環。……到生活中去『觀察、體驗、研究、分析』然後進入創作過程,使自己的作品富有生活氣息和時代精神。」(註1) 本專題創作研究以《台北都會行旅意象—以台北交通生活文化為創作題材之研究》為題,作為自己繪畫創作思考的論述。本題目之訂定,乃自身處於台北都會的生活空間中,都會中的街道、交通號誌、人潮、車流、停車等各種行旅景象,常常映入眼簾腦際,揮之不去。是觀光遊覽、或是為生活奔波;匆忙、或是效率;是熱鬧的榮景、或是擁擠惱人的交通瓶頸;各種感觸情懷油然而生。尤其對都會交通與行旅景象的多面向的內涵、社會象徵、感受情懷深感興趣,乃想藉此作為研究創作的探討題材。故擬從歷史的觀點出發,探討宋代「清明上河圖」與當前有關行旅繪畫的作品,經由比較分析、歸納、整理,以探究其創作思維。並整理出不同時期的表現風格及其時代面貌,從鑑古識今中尋求創作思維的根基。期能從不同的形式和內涵,捕捉都會人交通生活的共同記憶和詮釋當代台北都會行旅的風貌與特色。 在研究創作當代交通生活文化繪畫作品中,試以傳統筆墨用具,加入當代媒材來思考,嘗試將當代台北都會行旅的各種景象經深化的關照與想像、寫生與轉化、技法的具現,創作表現出台北都會行旅多面向的意象,或悠遊、或奔波、或匆忙、或奇特、或秩序,或壯觀,或擁擠、或……等等。 以下是本創作論文的架構,共分六章,茲分述如下: 第一章 緒論 :探討創作研究的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創作內容、表現形式、媒材,技法。 第二章 宋代「清明上河圖」的探討:本章將探討中國宋代繪畫的清明上河圖中所呈現古代城市行旅和城市市民生活的面貌,及其創作的思維;並從視覺心理學的角度探討其空間透視、造形、與構圖。 第三章 當代畫家的交通生活文化和行旅繪畫面貌:以當代兩岸畫家所描繪過的交通生活文化和行旅繪畫作品為例,探討其內在思維和情懷,並分析其表現形式與風格特色。 第四章 都會行旅系列創作理念與理論基礎:從環境與藝術創作的關係切入、探討水墨畫的題材、內容、美學與意象,並從寫生與轉化的理念加入中國繪畫寫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的融合之意涵,來闡述個人對於都會交通生活文化與行旅的繪畫創作理念,以創作出富有時代面貌和個人特質的作品 第五章 作品解析:闡述創作的歷程、內容與形式、材料技法的運用,並將這段時間所創作的一系列作品的內涵作詳實的說明。 第六章 結語:將這一系列都會行旅水墨畫創作作階段性的總結,探討都會行旅繪畫的視覺性與情感意涵,同時導引未來創作研究的方向。Item 台灣廟會組曲(2007) 劉韓畿; Liu, Han-Chi本論文以「台灣廟會組曲----劉韓畿現代水墨創作探索論述」為題,闡述筆者對台灣廟會的情感。台灣廟會是台灣地區,在數百年來,人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遂使台灣廟會成為民間信仰之一。廟會源自生活,同時也是時代的產物,筆者從小即住在全台聞名的北港朝天宮附近6公里外的水林街上,水林本身即供奉五府千歲的溫王千歲,近二十年來客居於台北艋舺的龍山寺附近,所以對於廟會有一份特別的情感,鑑於此試圖以廟會為撰寫論文之主題。本研究論文如下: 第一章從研究動機與目的和研究範圍與方法,探討台灣廟會文化的內涵。並就創作內容、範圍來探討台灣廟會民俗活動之脈絡,並根據作品表現形式、技法等尋找相關理論為探討對象,媒材以水墨為主,其他媒材為輔。創作內容,以北港朝天宮、大甲鎮瀾宮、新港奉天宮、台北艋舺龍山寺、北投關渡宮、淡水福佑宮等廟會、廟宇為主,作為本次台灣廟會組曲內容取捨依據,以及創作形式的主軸,台灣廟會組曲的繪畫創作,也是筆者考研究所時擬定的計畫研究大綱。 第二章台灣廟會文化的文獻探討,透過廟會文化的源流為橋樑,探討廟會文化與台灣社會的互動關連,並探討社會變遷下的廟會文化,進而思索台灣廟會文化對我們的未來影響,以佐證筆者創作的理念依據。 第三章為筆者理念之闡述。由於筆者本次創作的主題以台灣廟會系列為主題。故本章節介紹台灣廟會組曲創作理念的形成。探討台灣廟會文化與創作理念行程之轉化,是針對作者內心的轉化過程提出說明,廟會組曲創作理念的形成,就是作者成場過程對廟會的憧憬、幻想、影像、感受,藉著創作理念的形成機發出一種語言符號,把原本影像昇華過度到真實世界結合。並 分析作者個人整體創作理念,進而把主題的內涵與象徵意義,創作形式思考,材料形式與表現技法,溶入形式之美的實踐歷程,而把本創作研究得以具體呈現。 第四章作品解析與內涵分析,列舉十件作品,分別從內容、形式、技法三方面來深入分析。並對作品的創作過程作詳實的說明。 第五章結論,透過筆者藝術創作詮釋台灣廟會組曲的民間信仰本質,並藉著圖像語言和符號,描繪出作者對台灣廟會的本土信仰的思維。能對台灣廟會組曲系列創作之省思與未來做做方向 之探討有所助益。Item 台灣意象-兒童題材之墨彩畫物創作研究(2012) 曾莉瑩; TSENG, LI YING隨著資訊、網路的等發展,不但縮短時間、空間的距離,也造就了訊息、思想流通快速的當代,「全球化」將世界帶入新的世代。 中國文化「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說明人本、自然、性靈三者相互的關係,藝術是人類文化的表徵、是藝術創作者的思想具現,亦是藝術創作者與自然的對話,每件藝術品皆闡述者創作者當下所處的時空背景、社會環境與其人生歷練種種。在現今,中華文化特有的藝術,水墨畫隨著時代的變遷而走向多元多貌的景象,在追求不斷創新、求變的藝術洪流中,水墨畫的包容性變得更多元,界定也變得更寬廣。在這東西合遇、新舊交融的多元世代,筆者試圖在其中思考、探索,找出關於自我的藝術創作方式,無論是在過去、現在或是未來,往往最孰悉的,才最能夠觸動人心,因此筆者以最孰悉的生活環境和文化出發,以台灣小孩為主體,進行一系列台灣意象-兒童墨彩畫創作研究。 本創作研究分六章進行論述,第一章緒論說明筆者研究的動機、目的、範圍、限制和方法,第二章引用理論、探討文獻,第三章分析創作理念,第四章說明創作的形式、內容、媒材和方法,第五章創作實踐與作品解說,第六章結論闡述筆者的省思與展望。其中第五章創作實踐部分,分三系列進行創作,分別是「民族意象」系列、「民俗意象」系列和「台灣意象」系列,進行研究的對象和內容,是由生活周遭取材,尋找生活上最常接觸或是最有感觸的題材;在繪畫表現上,試圖從傳統汲取精隨,並而從中衍伸出自我的繪畫創作風貌。Item 台灣東北角海岸水墨畫創作研究(2007) 陳文永; CHEN WEN YUNG中文摘要 本研究以「台灣東北角海岸水墨畫創作研究」為題,藉由實際觀察東北角海岸之地形與地質的景象變化,認識其岩石紋理奇特的風貌來探討寫生創作時,在表現石的形與質之外,如何以水墨畫中特有的筆墨情趣體現詩情畫境。本論文共分為五章,其內容概要如下: 第一章緒論,闡述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主題與內容、研究範圍與方法。 第二章探討水墨畫山石造形之表現,先從傳統畫論中有關造形觀念對山水畫形象意涵的影響,及如何「用筆」來表現形與質。 第三章由形象到意境之形成,藉由傳統文人論繪畫「意境」的內涵,由外在的形象經由繪畫形式的具體表現轉化為意象畫境。 第四章為創作理念與實踐,論述個人創作思想、理念,分析作品的創作形式內容、方法與歷程。 第五章為結論,以本次創作研究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及領悟之道理做省思檢討,並做為日後創作努力的方向。Item 台灣當代映像―陳順昌水墨人物畫創作研究(2007) 陳順昌; CHEN SHUEN-CHANG關鍵字:台灣當代、社會問題、現實主義、水墨人物畫。 以「人」為創作的主體,無論是外在世界的忠實描繪或內在心境的真實呈現,均可說是人類情感的表現,且人物畫也是最能直接反應當代真實生活的第一手記錄。本研究從台灣當代社會問題出發,探討現今普遍存在而不太為人重視的社會現象,試圖對問題的觀察與省思,配合古今中外人物畫的分析研究,與繪畫圖像產生關聯,並跨越繪畫領域,以社會學、心理學切入,探究當代社會大眾疏離、盲從、不守法、老病的現象及心理因素,尋求更多元性的理念,輔佐繪畫人物心理狀態之呈現。其下希望透過此觀點來探討並闡明水墨人物畫的創作主題: 第一章 緒論―包括研究動機與目的及研究範圍與方法,研究與創作的關係。 第二章 從哲學、社會學、心理學的學理觀點來分析台灣當代社會中疏離、盲從、不守法、老病的現象及心理因素。 第三章 分析以呈現現實主義的中外人物畫作,並從中學習、思考其創作理念、造形、思維和技巧方法。 第四章 陳述本研究的創作理念,分析相關的畫派理論、畫家理念與造形、技法和媒材的關聯。 第五章 以七件作品做為本次創作的內容說明。主要在於以具象寫實的人物畫,描述當代社會面相,傳達個人對問題及週遭生活的感受。一方面在形式語彙上重新探索其可能性,另一方面則以象徵、批判性的視覺圖像,為當今社會現實生活做一側寫。 第六章 本次創作的總結說明。Item 唐宋山水寫古精神之研究林昌德; Lin, Chang-De如目次所列,第一章首述研究動機、範圍與目的。第二章闡述寫生含義與價值,作為 本文的基本立場。第三章敘述唐宋之前山水寫生精神的發展概況。第四、五、六章則 為本文的核心。從一般畫科的寫生風氣漸入山水寫生精神的探究。第七章結論強調唐 宋山水寫生精神對後世的影響及吾人應有的認知。後輔以附圖作為歷代山水寫生風格 的概略瞭解。 我國歷代對於寫生語彙的詮釋不夠明確,是為後世對「寫生」內涵與價值產生偏差的 主要原因;同時對於唐宋山水寫生「形式」的一味摹仿,亦正為寫生「精神」喪失的 根本因素,因此本文深深感到「寫生」的意義與價值的體認,為吾輩發揚唐宋山水寫 生精神的基本條件。是以本文除探討「唐宋山水寫生精神」的主旨外,並草擬寫生的 五個層次作為本文的次要研究。Item 境域轉換:東西繪畫創作之融合與再思考(2011) 楊安東; GAVRILOV ANTON藝術是一種來自生活中任何微小力量的具體呈現,其本身就具有哲學因子,無須刻意尋找,因此,研究者企圖在看似平凡的表現中,試圖去尋找畫面中對生命的各種解釋。這也成為作者研究論文的首要動機與目的。 水墨畫中的留白在畫作中所呈現的「虛」、「實」、「有」、「無」的視覺效果與心理感受,是水墨畫作的一大特色,也是水墨畫的重要精隨。本文藉由水墨的留白用法、美學意涵和西方畫作中的空間感,進行對照,以便說明東西方對於空間與意境上的處理方法與美學觀。 本論文研究內容與範圍主要建構在以下三大部分:第一、西洋繪畫與水墨畫中有關越界與共通感的問題。第二部份、西方繪畫與水墨畫中有關形式問題的探討。第三部份,近年來創作主題論述—「境域轉換」與「心‧域‧轉換」作品分析。 在創作理念部分,本文將分析東西方藝術表現的相互影響關係與東西方理論對於這個議題的探討情景進行說明。這包括了中西方畫作因技法與美學觀的不同所呈現在線條與空間感的表現方式。其後將形式主義理論進行討論,並針對留白在水墨畫中的運用,進行文獻回顧與探討,以作為分析個人作品的創作理念基礎。 期望在延續西方的造形觀念的基礎下,融合中國空靈的傳統,冀望藉此擦撞出另一種新的創作火花。Item 天光閑影共徘徊--陳倩芳水墨創作與研究(2010) 陳倩芳本研究從觀察水中倒影所呈現的景象出發,探討宇宙萬事萬物相對的關係。從常中求其變,從變中求其常;從虛中現實,從實中現虛,以顯現虛實之間的不同與呼應。試圖留住倒影虛幻的那片刻,並藉之表現心境。創作採自然寫生方式,以水為介質,闡述中國水墨畫中虛實相生的獨特性。 以畫論為基礎,並從老莊思想美學中「虛實、意境」的論點來探討主題。嘗試以繪畫理論,來詮釋自然景物的倒影如何化轉化成藝術作品的可能,及畫家如何經營畫面虛空的部分,營造看似平凡但卻令人折服的美感。將所研究的結果加以歸納,運用在自我的創作上。創作主題選擇台灣山林景色,沈浸其間,並努力以純粹而率真態度畫出我心景色。 研究論述主要架構包括:(一)倒影虛實的理念探討(二)倒影在東西方藝術家的表現與意涵(三)創作理念(四)作品分析四大部分。本研究範圍從2007年至2010年間以寫生倒影意象為主要的延伸作品,透過創作實踐並結合理論分析,來做為創作的目標。Item 工筆為主的混合技法再現- 小笠原良人之水墨人物畫創作(2015) 小笠原良人; Ogasawara, Yoshito畫人物畫的重點是什麼? 是一定要像,不像就是不夠準確。因此需要敏銳的觀察力、正確的描繪能力,才能表達對象的面貌,是比較客觀的看法來做的。 那藝術的重點是什麼? 是一定要有個人的獨特性,作品沒有風格,藝術價值就較低。所以藝術家在畫面上表現個人的主張,是用比較主觀的看法來做的。 筆者於水墨人物畫創作最大的理念是如何融合這兩種看法。如果只要像,就像照相機一樣畫,但超越相機的精準度是極其難,而且不容易呈現自己的風格。為了解決這些困難,先考慮水墨技法的結合,再來研究自己的創作。技法結合有畫面混雜的風險,但也有發展的可能性,到底會成功結合的關鍵是什麼?在自己的創作上如何活用?理想是又準確又有個性的人物畫。這些研究是為了達到理想的一種境界。Item 形構山水-鄭生祥水墨創作論述(2012) 鄭生祥; Cheng, Sheng-Hsiang水墨畫在十九世紀以來迄今受到外來文化的衝擊相當大。許多喜愛水墨畫的先進都以各種論述為其努力,希望水墨畫有其更多元的可能性。當許多理論一味的讚賞西方的藝術思維,貶抑中國傳統繪畫精神的同時,卻嚴重犯了一個邏輯上的錯誤—沒有一種文化可以憑空而來,我們是文化的繼承者同時也是開創者,筆者秉持著這樣的信念,希望在中國繪畫思維中找尋養分以及結合西方的藝術理論,梳理出自我的創作架構。 本研究主要分為五個層次探討,第一:理論思維根基。從中國寫景造境談起,說明審美思維的轉變和表現方式的差異,探討歷代畫家所帶給後世的藝術養分及創新思維,並由擬像介入山水畫表現中。第二:以視覺心理學中,圖地反轉原理做山水畫創作發想。第三:環境美學探討,並以環境議題運用到山水畫創作的可行性。第四:藝術家探究。列舉以造境、圖地反轉、環境議題為創作手法的藝術家,從他們的創作理念和思維的繼承與創新加以探討解析。第五:個人的創作研究。從前四項的探究中分析自己的創作理念、題材立意、表現手法...等,加上作品說明。 個人創作以山水畫為主軸,其中包括擬像介入、圖地反轉原理的運用、環境議題表現。嘗試在中國繪畫藝術觀中探尋養分以及結合西方的藝術思維作為創作理念的思考,以不同的構圖形式呈現,期待在此過程中,能使自我的創作方向和路程更加踏實與清晰。Item 從瀟湘八景延伸到「見立」手法創作一石垣美幸創作論述(2021) 石垣美幸; Ishigaki, Miyuki在中國繪畫史上,烙印於「瀟湘」之地的各種記憶,乃是許多士大夫、文人傳承的一大母題。〈瀟湘八景圖〉經禪僧傳入日本後,此記憶在日本產生了新的意義:人們開始在各地探尋風光明媚的日本八景。到了江戶時代,隨著大眾文化的抬頭,日本版瀟湘八景在浮世繪中逐漸成形。本創作研究考察日本移植容入「瀟湘八景」時,發現日本在繪畫創作的領域,並未將瀟湘所流傳的神話與故事,融入創作中,僅以風景或標題為框架式,卻無法將瀟湘之地的情愫納入創作之中。另外,本創作研究也考察了歷史上曾經實地造訪過瀟湘之地的中国詩人,畫家們,發現基於神話,故事與瀟湘之地自然的地景景色結合,在創作時,融入了創作者內心的悲悵,寂寞,鬱鬱等情愫,更能展現出瀟湘多重的自然美。還有本創作研究針對「瀟湘八景」,日本在日本化的過程中,對瀟湘文化要素的取捨的考察,發現文人畫家風格,特徵是縮小濃縮化並施以柔軟、自由的筆触,直接加入標題,描繪上並沒有著重在瀟湘典故中所流露出的悲哀與望鄉等之情愫。浮世繪〈瀟湘八景圖〉風格,則以大眾為對象,忽略歷史傳承故事、情愫等要素,僅展現時代概念的現代風格。最後,本創作研究透過實踐觀點的創作,發現情愫要素的導入與被見立對象的連結是重要的。筆者以具體或間接方式,嘗試在創作中表現出烙印於瀟湘之地的思鄉情懷、漂流異鄉的縹緲感,以及尋求桃花源理想國度的浪漫。筆者採用「見立」手法展開創作,作品可大分為三個系列:第一是瀰漫縹緲感的枯山水系列,第二是作為理想郷投影的臺灣八景系列,第三是結合上述兩者的心象山水作品。「見立」除了假借部分形體的單純操作外,還包括各種不同手法。筆者在本論文中透過創作進行摸索,闡明枯山水石庭所呈現的「情感的見立」,乃是「見立」中最高層次的創作手法。Item 從現代繪畫中找尋原始圖像的研究-石垣美幸彩墨生命圖像創作論述(2012) 石垣美幸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於從現代繪畫中找尋與古代圖像間的類似創作要素的探討。現代日本美術中,尤其是1960年以後出生的藝術家,在作品中運用詭譎、怪異圖像的現象甚為顯著。回溯幾千年前的中國古文物與現代繪畫相比較,發現到古代圖像與現代繪畫有相似的相貌產生,因此想做更進一步的探討研究。同時,此類似性的根源會帶來什麼樣的結果也是不容忽視的一環。 由藝術演進的角度來審視原始圖像,不能將它們歸類為未開發或不成熟的作品。欣賞中國古文明遺留下的文物時,其中蘊含了優秀的獨創性,這是全世界一致認同的。尤其現代人從其中得到珍貴的藝術性啟發,這也是促使我撰寫此文的動機之一。 在西洋美術中,醉心於原始藝術,並進一步深入分析研究的藝術家,不在少數,如高更、畢卡索、馬諦斯…等等藝術家,此風氣隨後不斷地延續至今日。至於這群畫家們如何擷取非西方的圖像,自行取捨後再納入自己的創作中,引用了MOMA美術館中,產生劃時代影響的展示成果以為佐證進行論述。 本研究不採用藝術上的進化論或文明論做詮釋,而是主張人類無論處於任何時空環境中,藝術活動皆是運用原始的本能從事創作,此點將舉實例加以證實。又,在科技發達的現代社會,為何現代藝術家中有一群人特別致力於原始圖像的研究,此現象也進行探討分析。 本論文的三大主結構為:一、古代中國與古代日本的圖像研究,二、在二十世紀初的西方,創作顛覆傳統風格圖像的畫家動向,三、由現代日本藝術中,以跨越時空方式剖析原始創作要素,再與現代繪畫結合,經歸納分析整理後,導出本研究的結論。最後,將研究所得之創作要素,融入創作作品中,進行實證創作。Item 心靈體驗與水墨畫創作(2009) 陳建焜; Chien Kun-Chen本研究探討水墨畫的創作,是經由身歷其境體驗的過程,使種種的思緒儲藏於心靈內在的意識,形成水墨畫創作上的元素與豐富性。 心靈的體驗小到自身環境,大到天地萬物間,因為個人覺知的不同,會形成對物象有著不同的價值定義;身處在迥異的現實環境裏,也會形成不同的創作風貌。所以在價值上的認定與創作上的表現,是心靈體驗過程中,會產生與現實互動的思索。人們經過自身與體外物象的遭遇,形成記憶了身歷其境的經驗。文中探討了自由度對於體驗的重要性。以及價值、焦慮、心理作用、停頓與自由的相互關係。並且舉出因為擁有靈性與創造力的自由,才引發的創作表現。 體驗的歷程是人與環境的因緣際會,本文引用佛教思想「一念三千」詮釋人們十種生命境界的傾向,其中「十如是」訴說諸法實相-事物運行的法則軌跡,並且以「三世間」的觀念,道出人與環境的關聯—因為個體環境物種的不同,對環境就有不同的見解。藉由「一念三千」訴說生命的各種可能性,其在心靈體驗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也豐富了創作思維的多元性。 水墨畫在繪畫媒材中,有著獨特筆墨精神內涵與表現技法,在中國的宋朝以來扮演著繪畫表現的主流,水墨畫講究意境,文中訴說了藝術境界的美在於心靈的映射,而體驗的過程,即是映照出再現意境的心靈美感;水墨畫創作的泉源,便是在大自然中去進行體驗觀察,呈現出心象或物象的美感與意境。並能運用筆墨的特質將個人生活的時代性展現。水墨畫會隨著時代的變遷而轉換創作的內容,同時記錄了創作者個人體驗的足跡。 在創作理念中,舉出寫生的精神,以及象徵、暗喻與心靈再現對於創作的關聯性。在寫生的過程中,闡述直覺是表現造形美感與表現描繪對象的生命活力。象徵是指藉由親身參與來喚醒自我,暗喻是將一種事物轉化成另外一種更豐富更有價值事物的一項技巧。心靈再現即因經驗的累積裡獲得靈光乍現,藉由筆墨紙硯媒材的運用,抒發出體驗環境所汲取的養分,而創作出水墨畫作品。 作品創作以心象與物象兩種元素進行,心象的作品:例如萬象心照、滅生不息,傳達對當代的時空與科技汰舊換新的思索及表現,物象的作品,例如汝即梵、寶來攬勝,在描繪風土民情或大自然美景的展現。運用水墨畫的材質,創作出心象的超現實主義的畫面空間,抑或是以寫生為主體,轉換成心靈再現的物象表現;水墨畫的材質將因創作者的心靈體驗的精神思維過程,而創作出與當代環境呼應的作品,水墨畫精神與形式也對時代進行了描繪。Item 想 像 與 幻 想 繪 畫 之 研 究 — 陸真儀水墨創作論述(2005) 陸真儀; Lu, Chen-I幻想、想像是給予藝術創作源源不斷的一種原動力,已證諸於傳世的無數作品。論及藝術的起源則與宗教的關係最為密切。德國唯心論哲學家黑格爾(G.W.F. Hegel)說:「從客體或對象來看,藝術的起源與宗教關係最為密切,最早的藝術品都屬於神話的一種」。因此神話、幻想、想像和藝術的關係是相連的。本研究論文的目的是為了將理論與實際創作結合,為使理論研究內容更為深入、精準,因此確立研究目的同時也界定研究之範圍。 研究目的:以中國漢代和西方超現實主義(surrealism)為研究對象,探討幻想與想像繪畫的起因、形成背景、美學觀點、思想等,瞭解其精神內涵進而分析中西方幻想與想像繪畫的表現手法,探討內容與形式間的關係,使用圖像的象徵意義,尋找未來創作之題材與發展方向。最後將理論結合創作,使創作內涵更為深入,並賦予時代意義與個人觀點。 研究範圍:理論研究內容分為中、西方兩大主體的幻想藝術,以便作為比較、對照。中國幻想藝術選定漢代繪畫,原因有二:(一)漢代總結春秋戰國以來的文化成就,此時外來文化如:佛教等並未造成太大的影響,華夏文化尚處於原生狀態,較易分析出幻想藝術起因來源。(二)漢代出土文物豐富,樣貌多元,可提供充足的研究資源。研究作品以傳世之壁畫、帛畫、畫像石、畫像磚、器物上的繪畫為主。西方幻想藝術則界定十五、十六世紀的前超現實主義者(pre-surrealist)及二十世紀興起於歐洲的超現實主義畫家。 研究中西學派理論之後,終究要回歸創作的本質。將研究後的心得應用於實際創作當中,一方面印證理論的可行性,一方面自期樹立個人風格。理論與實際創作相輔相成並以之為日後更深入研究之基礎,做為方向修正或發展的參考。Item 慈悲與自在-觀世音菩薩繪畫創作研究(2009) 杜淑芳本文旨在觀音菩薩法相的創作研究,以筆者對生命、生活的觀照與省思,為題材立意,運用毛筆、宣紙為媒材,在過程中如何恰當掌握觀音菩薩的造型,線條的應用與設色技法,呈現出觀音菩薩慈悲與自在的精神,為探究重點。再者對觀音信仰在中國的傳播、觀音形象的淵源與演變、歷代觀音繪畫的風格特徵,個別畫家的觀音畫作等做探究,成為深化個人創作內涵的養分。全文架構共分為五章,簡述如下: 第一章:緒論,說明筆者選擇觀音法相為創作研究之動機與目的,並對研究範圍與方法,做論述及說明。 第二章:觀音的形象與信仰傳播,針對觀音名稱、中國觀音信仰的傳播、觀音的形象來源,做學理上的探究。 第三章:中國歷代觀音繪畫研究,研究歷朝以來的觀音繪畫特色及相關作品,主要將其分為四個時期,包括魏晉南北朝時期,隋唐時期,五代、兩宋時期,元明清時期。筆者使用宣紙為材料並用捲軸的形式呈現,因此所探討的觀音畫作以文人士子及宮廷畫家為主,未將石窟、寺廟壁畫納入此次研究範圍之內。 第四章:創作理念與實踐探討,敘述個人創作過程及思想內涵,並對每幅作品所要表達的意念,創作的形式內容做說明。 第五章:結論部分,總結此次創作實踐與研究之心得與感想,並提出對未來的期許。 關鍵字:慈悲、自在、觀世音、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