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林怡均"
Now showing 1 - 5 of 5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Action Learning 到 Mobile Learning: 淺談行動學習的進化與可能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中心, 2013-12-??) 林傑聖; 林怡均; Jie-Sheng Lin, Yi-Jun LinItem 發展二階段診斷工具探討學生之統計迷思概念(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11-03-??) 劉子鍵; 林怡均; Tzu-Chien Liu; Yi-Chun Lin統計素養是當代公民的必備能力,然而學生在學習統計時,常會產生迷思概念。相較於其他科學領域已經發展二階段診斷工具來探究學生的迷思概念,在統計教育領域中罕有類似的工具。據此,本研究針對基礎統計學中重要的概念,「相關」,編製二階段診斷工具,Two-tier DiagnosticInstrument about Correlation Misconceptions(TDICM),並利用該工具對982 名已修畢「相關」課程的高三學生之作答反應進行分析,以探討其「相關」理解情形,「相關」迷思概念的類型、普遍性與可能成因。研究結果顯示:(1)TDICM 的試題難度分配平均,內部一致性信度與鑑別度均佳;(2)受測學生的相關概念理解情形不佳,部分受測學生雖然能答對TDICM 的第一階段試題,卻因為缺乏對相關概念的完全理解,而無法答對TDICM 的第二階段試題;(3)根據受測學生的兩階段答案組型,顯示TDICM 所診斷的14 個相關迷思概念皆被學生所普遍擁有;(4)上述14 個相關迷思概念中有7 個是過去研究曾探討過,有7 個是本研究於診斷工具發展過程中發現學生常具備的迷思概念。此外,本研究亦在研究結果與討論中探討這14 個迷思概念的可能成因與教育意涵。最後,本研究針對「二階段診斷工具」與「相關」迷思概念在統計教育研究之應用提出建議。Item 白先勇「人性人情」的文學關懷(2023) 林怡均; Lin, Yi-Chun本論文結合白先勇的各類作品為研究範疇,析論其如何寫「人物」,如何刻畫「人情」,以表達其中作品中對於「人性人情」的人文關懷。在小說中,白先勇透過其主要寫作主題「歷史與命運感懷」(包含離散經驗、國族認同、歷史諷諭)與「受困者悲歌」(包含畸人、情慾追求者、同性戀),進行對於「人性」苦痛掙扎的書寫,包含受迫性離散經驗與國族認同焦慮、少數者的孤獨失根感、靈肉情慾之爭的毀滅性等,刻劃出「人性」的複雜與不完美、進而傳達對於生命苦痛掙扎所存在的悲憫情懷。除對個體生命掙扎的關懷外,白先勇亦將眼光放大到群體與社會,不論是離散者或其他受困者,他們或失缺可歸之家,或得不到家人與社會的認同,一個個成為精神或實質層面上的「無家者」,而白先勇以一種反思的眼光,反省社會多數的大眾對這些少數者的不理解與缺乏同情,導致他們成為社會的邊緣人物,致使他們生命走向悲劇收場。除小說外,白先勇的抒情散文充滿真情實意、《青春版牡丹亭》承襲依至情之作《牡丹亭》改編、史著《父親與民國:白崇禧將軍身影集》洋溢人子之情,本論結合這些文本進行全面的探討,探究白先勇在其中表達的人文關懷。不論是小說創作、散文書寫、崑曲改編、史論著作,白先勇始終堅信著「文學脫離不了人性」,亦始終秉此信念,以「人性」刻劃為其創作宗旨,作品文類跨域之大,對人性刻劃之立體,對人生關懷之深刻,實為同期作家所罕見。Item 臺北市職業學校廣告設計科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研究(2009) 林怡均; LIN, Yi-Jyun本研究旨在探討於95暫綱課程架構中,職業學校推動學校本位課程之發展運作現況以及推動學校本位課程所產生之阻礙與因應策略。為達研究目的,本研究採取質性研究方法,選取臺北市八所職業學校廣告設計科為本研究之研究對象,透過訪談與文件蒐集作為蒐集資料的方式。綜合研究目的、文獻探討,與研究結果之分析,本研究所獲致的結論如下: 一、學校本位課程為由下而上之草根式課程發展程序與規劃,有助於職業學校發展特色。 二、社會對職業學校定位的改變,以致部分學校課程架構偏離技職教育軌道,職業教育由終結教育轉變為準備教育,升學導向恐加速職業教育普通化。課程不符合職校學生所需,將抑制社會流動。 三、課程規劃多以學生升學與教師專長為主要考量方向,且課程設計多依循舊經驗與方式進行。校訂科目時數不足,並未真正鬆綁。 四、新課程配套措施不完全,其發展受場地、設備等資源限制,又教育資源分配不均,公私立學校教育資源差距大。 五、教師研發教材教法的能力及意願,影響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教師選聘制度限制多,其能力應能和新課程與時並進。 六、技職體系課程無法順利銜接,職業教育不受重視,技藝導向學生未受到良好照顧。 最後,根據研究結論,針對學校、教育主管行政機關,與後續研究者提出相關建議。Item 臺灣及琉球山月桃複合群的分類研究(2018) 林怡均; Lin, Yi-Jyun山月桃 (Alpinia intermedia Gagn.) 及其相關類群 (A. chinensis Roscoe、A. kelungensis Hayata、A. oblongifolia Hayata及A. suishaensis Hayata) 分布在日本琉球群島、臺灣及中國大陸,為中低海拔常見中型草本植物。此一複合群由於類群間的特徵差異小,以致不同學者對於此複合群的分群迄無共識,有待更深入的研究。本研究針對台灣 (包括蘭嶼) 及琉球分布的山月桃複合群,透過詳盡的文獻考證、野外觀察、變異數分析、Tukey事後比較分析以及主成分分析等形質分析方法,探討此一複合群的分類問題。研究結果顯示,營養器官特徵在此類群中無法提供有效的分群結果,應以生殖構造作為重要判斷特徵。而在生殖構造中,則以雌雄蕊長度、唇瓣的大小以及唇瓣基部是否具短柄等為最重要的鑑別特徵。綜合統計分析及主成分分析的結果皆支持將日本琉球、臺灣與蘭嶼之本複合群植物分為「琉球+蘭嶼」以及「臺灣」兩群,而透過原始文獻及模式標本的考證,確認「琉球+蘭嶼」的物種學名為A. intermedia,「臺灣」的物種學名則應使用A. oblongifol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