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林和駿"
Now showing 1 - 1 of 1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農民曆二十四節氣的氣象意涵(2019) 林和駿; Lin, Ho-Jiunn年循環是大自然地表上最明顯的循環週期訊號,地球公轉太陽一週為一年,現今所通用的曆法,皆以年為週期。我們所存在的華人社會慣用的曆法為「農民曆」,是一種陽曆與陰曆結合在一起的曆法,以節氣詞為陽曆的刻度。本研究針對農民曆二十四節氣進行分析,探究節氣詞中與氣象有關的因子。二十四節氣詞中跟氣象有關係的為小寒、大寒、雨水、驚蟄、清明、穀雨、小暑、大暑、處暑、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共計有十四個。本研究使用氣象資料數據,欲了解這個中國漢代以前就完備的節氣詞之意涵,進而了解其適用的範圍與過去及未來的變遷。 研究發現,節氣詞設計的邏輯是先確立夏至、冬至、春分、秋分的時間點之後,再將二分二至中間各安放一個季節開始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以上為天文因子的節氣詞,用來表示太陽位置的年循環,是幾乎固定不可變的。接下來安插天候及物候因子來提醒農業工作的進行,跟植物栽培有關係的氣溫、雨量因子紛紛進入節氣詞,跟事件「至」點有關係的是小大暑、小大寒、白露,跟事件「開始」點有關係的是驚蟄、雨水、處暑、霜降、小大雪,跟事件的過程有關係的是清明、穀雨及寒露。節氣的設計雖然一開始是當做太陽曆的刻度,但在節氣詞的設計階段,卻巧妙的包含了農業災害預防的概念,水的三相變化時間點在這裡被點了出來,雪、霜、水氣、露、雨的相態變化對動植物有不同的影響,農民曆可以說是一套農業氣象防災曆。 從研究的圖表中可以發現,所有節氣詞的描述在節氣發源地仍然適用,不論描述最熱的時段(大暑)、最冷的時段(大寒)、景色能見度開始變好的時段(清明)、雷及霜開始的時段(驚蟄、霜降)都吻合於節氣詞的時間點。但在臺灣地區只有小寒、大寒、清明、穀雨、白露、寒露、處暑可以適用,最熱的時段並未落在大暑,而在小暑。統計發現,過去60-80年間的臺灣及中國古都地區一年之中氣溫最高及最低日其實是散佈在3-6個節氣時段的,但是長期來看並沒有任何提早或延後的趨勢,僅有最冷跟最熱日氣溫的上升趨勢。使用CMIP5氣候模式推估資料來檢視未來2075-2099年可能的節氣變遷,也得到與上述相同的結果,除非發生特殊事件改變大氣環境,否則未來世紀末的大暑及大寒時間點不會提早或延後,節氣詞的防災時間點功能可以延續使用下去,繼續發揮提醒的作用。 二十四節氣系統目前仍然適用於節氣詞發源地,另外以區域氣溫參數分析的結果也顯示,中國大陸的內陸地區目前都還能適用此套太陽曆的刻度系統,而中南半島及南洋一帶並不適用,韓國、朝鮮、日本等地其氣溫節奏相似,但最高溫或最低溫出現日期雨節氣詞的描述偏差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