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李懿宸"
Now showing 1 - 1 of 1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台灣原住民部落教堂視覺呈現之圖像分析(2011) 李懿宸; Lee, Yi-Chen本論文旨探討原住民部落教堂運用原住民圖樣之現況。研究者根據基督宗教(含天主教、基督教長老教會、真耶穌教會)各教派總會書面與網路之記錄,親自走訪台灣西部山區原住民部落各教派,共128間教堂;以田野調查、觀察、以及訪談方式進行資料蒐集與分析。研究結果發現: 一、以圖樣呈現的地點分析後發現:教堂周圍有原住民圖樣的原住民教堂比例大約在7%至22%之間;教堂外觀具有原住民圖樣的教堂以長老教會居多,大約4成;而內部具有原住民圖樣的教堂天主教的部落教堂有75%,近年來積極推動原住民文化的長老教會只有17%的教堂內部使用原住民圖樣。各族運用圖騰略有不同,魯凱與排灣族使用的圖騰樣式較他族多。 二、圖樣的使用可歸納出5種型態:圖騰、繪畫、雕刻、傳統編織、與傳統建材。依照這5種呈現的表象可分為「非具象」與「具象」兩種類別。具象的圖樣中可再歸納為4項:1.幾何圖樣;2.單一物件;3.人物描繪;4.整體畫面。具象的圖樣不管是在繪畫或是雕刻都均以這4項其中一項呈現。而具象圖樣現況有以下趨勢: 1.幾何圖樣仍保留原始狀態。 2.非人物主題、人物主題、與整體畫面三類之部分樣本皆具有西化的風格。 三、多年來,原住民的傳統藝術在信仰基督教後已經改變。過去為服務頭目與貴族的藝術,現在也服務教會。以木雕簷絎來看,過往這類作品,只會擺在頭目家,而現在也擺放在教堂前,意義也已不同。最後,研究者歸納出2點結論:1.外觀運用原住民圖樣裝飾的部落教堂不到三成,教堂內部則有近七成擺設編織布料,教派與教義不同導致原住民部落教堂出現的圖樣不同。2.原住民圖樣近年逐漸增加,惟表現手法有西化趨勢,傳統圖像形式逐漸凋零。建議原住民與相關單位,在追求或給予外來文化傳遞或學習之際,仍應保存其傳統藝術之形式與內在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