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朱啟華"
Now showing 1 - 10 of 10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I. Kant道德教育之方法學探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06-09-??) 朱啟華Kant在其道德哲學的不同著作中,提出自己的道德教育主張。然而,由這些個別的德育主張中,卻無從發現其意義的整體脈絡與系統性。為解決這個問題,本文試圖對Kant道德教育的主張加以詮釋,並建構其系統性,以使Kant分散在不同著作中,看似零散、缺乏邏輯關係的德育主張,呈現其整體性與關聯性。Item I. Kant道德教育之方法學探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06-09-??) 朱啟華Kant在其道德哲學的不同著作中,提出自己的道德教育主張。然而,由這些個別的德育主張中,卻無從發現其意義的整體脈絡與系統性。為解決這個問題,本文試圖對Kant道德教育的主張加以詮釋,並建構其系統性,以使Kant分散在不同著作中,看似零散、缺乏邏輯關係的德育主張,呈現其整體性與關聯性。Item W. Rein理念學說的修正及其教育意義(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 2013-03-??) 朱啟華; Chi-hua Chu社會應當要如何影響個體,以便使他的能力得到陶冶,進而又能貢獻所 學,促進社會進步,當中所隱含的個人與社會如何互動的問題,一直是教育 中的重要課題,因為偏重個體,容易忽略了他的社會責任;過於強調社會又 會限制個人能力的發展。因此,如何使個體與社會得到同樣的重視,就有必 要加以探討。為釐清這個問題,本文以Wilhelm Rein(1847-1929)的理念 學說(Ideenlehre)為例,呈現社會中的不同系統如何影響個體,使他展現 不同系統所要求的行為規範。但由於Rein 偏重在社會系統對個人影響的陳述,缺少個人如何回饋社會系統的討論,因此本文要藉由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1832)、Georg erschensteiner(1854-1932)以及Eduard Spranger(1882-1963)等人對於主體與客體、個人與社會系統間具有辯證發展關係的觀點,補充Rein 理念學說不足之處。因此本文研究目的包含了:一、呈現Rein 理念學說如何在個人德行能力陶冶,以及與社會道德提升二者間取得平衡;二、討論並補充Rein 的理念學說,使其論述內容更有依據;三、由上述修正了的理念學說,衍生在教育上的意義。為達成這三項目的,將以詮釋學作為研究方法。 綜合本文討論內容,可以達成如下的結論:一、在修正了Rein 的理念學說之後,能夠以此為基礎,說明為何透過教育歷程,可以使個人能力陶冶與社會發展二者間,同時得到提升;二、可以以Rein 修正後的學說為依據,說明應當要在教育過程中,同等重視個人與社會這二個面向;三、能由Rein修正後的學說,顯現培養學生批判與反省社會規範能力的重要性。Item 探討德國教育學者Wolfgang Klafki教育理論之轉向(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02-09-??) 朱啟華本文主要在探討德國教育學者Wolfgang Klafki(1927 -)教育理論的轉變過程。雖然,他由精神科學的教育學,轉變為批判理論向的教育學,所使用的語言及關注的焦點有明顯的不同,但其思想發展並非斷裂性的,而是具有延續性。Item 探討德國教育學者Wolfgang Klafki教育理論之轉向(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02-09-??) 朱啟華本文主要在探討德國教育學者Wolfgang Klafki(1927 -)教育理論的轉變過程。雖然,他由精神科學的教育學,轉變為批判理論向的教育學,所使用的語言及關注的焦點有明顯的不同,但其思想發展並非斷裂性的,而是具有延續性。Item 教育做為自我轉化(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 2008-12-??) 朱啟華Item 盧梭、康德、洪保德教育思想中能力開展的概念(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1999-07-??) 朱啟華本文主要在論述能力開展的教育學說所具有的時代性。首先藉由對盧梭、康德及洪保德教育人類學觀點的論述,以說明三者彼此間的關聯性,及其對能力開展的教育學說所產生的影響。其次則透過對現代社會所重視的終生學習之探討,彰顯其時代意義。Item 盧梭、康德、洪保德教育思想中能力開展的概念(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1999-07-??) 朱啟華本文主要在論述能力開展的教育學說所具有的時代性。首先藉由對盧梭、康德及洪保德教育人類學觀點的論述,以說明三者彼此間的關聯性,及其對能力開展的教育學說所產生的影響。其次則透過對現代社會所重視的終生學習之探討,彰顯其時代意義。Item 論J. F. Herbart德育理論做為融入式道德教育在教學上的依據(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07-09-??) 朱啟華臺灣在九年一貫課程改革之後,取消單一設科,改以融入式的方式進行道德教育。面對這種轉變,本文試圖由J. F. Herbart(1776–1841)德育理論中的管理(Regierung)、教育性教學(erziehender Unterricht)以及訓育(Zucht)著手,試圖指出,透過管理可以形成學生守秩序的習慣,由教育性教學可以喚起學生關注道德議題的興趣,而訓育則能將這種興趣,進一步轉化為學生實踐道德的意志。所以藉由管理、教育性教學及訓育三者的連結,可以為融入式道德教育,提供在教學上的依據。Item 論J. F. Herbart德育理論做為融入式道德教育在教學上的依據(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07-09-??) 朱啟華臺灣在九年一貫課程改革之後,取消單一設科,改以融入式的方式進行道德教育。面對這種轉變,本文試圖由J. F. Herbart(1776–1841)德育理論中的管理(Regierung)、教育性教學(erziehender Unterricht)以及訓育(Zucht)著手,試圖指出,透過管理可以形成學生守秩序的習慣,由教育性教學可以喚起學生關注道德議題的興趣,而訓育則能將這種興趣,進一步轉化為學生實踐道德的意志。所以藉由管理、教育性教學及訓育三者的連結,可以為融入式道德教育,提供在教學上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