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張馨文"
Now showing 1 - 5 of 5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低成就資優兒童?以兩名個案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1998-09-??) 張馨文; 曹志宏低成就資優生不僅包含資質優異、且學業成就低於其智力應有表現的學生,也包括那些在學業上表現優異,但自我或人際關係不成熟的學生。作者將低成就資優兒童 分為下列四類:壓力過大型、努力不足型、動機不夠型、無生產力型。低成就資優生主要有下列三項心理及行為特質:自我概念低、學業上的逃避行為、學習習慣以 及社會適應不良。低成就資優生的形成因素可分為內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內在因素即指學生個人因素;外在因素包括:家庭或家長、學校、社會和同儕。有關低成就 資優生的輔導策略,教師應針對個別差異,分辨其屬於低成就資優的哪一類別,並分析其內在、外在成因而給予不同策略的輔導。Item 全球化下的海峽兩岸政治關係(2005) 張馨文從全球化出現後,支持全球化和反全球化的熱潮就席捲了全世界,身處其中的兩岸當然也無可避免的必須面對全球化所帶來的各種轉變。換言之,全球化的效應不僅是牽引未來兩岸關係發展的推手,更是臺灣長遠發展很受重視的趨勢。 本篇論文的研究主體就是要研究在全球化的情形下,兩岸關係可能會有的契機,以及兩岸政府在全球化改變世界的同時,所能找到解決兩岸問題的方法。本論文中提出四種全球化對國際政治現象的影響,從全球政治、國際體系、國家主權、國家安全等四個觀點進行理論的說明與整理:內容包含因為全球治理的主張使現代民族國家產生的改變,藉以分析推論兩岸未來可能有的政治型態、兩岸可以透過參與各種國際政府組織及非政府組織的方式用以協助處理兩岸事務 、互賴主義對兩岸主權觀念的改變、以及在全球反恐的趨勢下兩岸在區域安全的重要性。 本論文最後從全球治理對兩岸政治關係的影響、政府及非政府組織對兩岸政治關係的重要性、歐盟對兩岸統合的啟示以及普世價值成為兩岸共同遠景的可能性等四方面來說明筆者的研究結果。雖然不管學者提出多少解決兩岸問題的方法,改善兩岸政治關係的決定權還是取決於兩岸政治領導人,面對全球化,我們還是可以樂觀的預期它對兩岸政治關係的正面效應。Item 國小資優兒童在「低成就資優兒童行為檢核表」呈現的性格差異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1998-03-??) 張馨文; 曹志宏根據過去的研究報告(Terman‚ 1947)指出,並非每一個資優者在日後均有良好成就。為了深入瞭解低成就資優兒童差異因素,筆者針對台北市士東國小、台北縣秀朗及中和國小的五、六年級 資優班兒童,發出103份「低成就資優兒童行為檢合表」作為篩選工具。在分析檢合表結果後,筆者發現:男、女生在某些向度上的差異明顯,有些則不盡然。在「低成就資優兒童行為檢合表」的結果分析上,性別差異較小的向度為:想像力、研究動機與態度、完美主義。性別差異較顯著的向度為:功課、工作態度、 人我概念。其中在功課向度上,男生的能力較女生高;女生的表現則較優異。在人我概念向度上,女生的自我概念及人際關係都比男生來得高。然而, 這份「低成就資優兒童行為檢合表」是由資優班教師所勾選,所以呈現的結果,可視為資優班教師對資優兒童的看法。Item 心智省察~促進資優生自我轉化之情意發展(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2018-04-??) 張芝萱; 張馨文; 連婉婷; 陳雅韻; Chih-Hsuan Chang, Sin-Wun Jhang, Wan-Ting Lien, Ya-Yun Chen本文針對資優生的情意發展,探究晚近心理學與神經科學相關研究的啟示,引介加州大學臨床精神醫學教授Daniel J. Siegel心智省察的理論與主張,依其所強調的與身心健康息息相關的人際神經生理機制,以及培養健康心智的方法,思考資優生身心健全發展必要的素質及其成長途徑,並論述12年國教資優學生情意發展領域課綱與心智省察方法的連結。其次,分享研究團隊如何以心智省察的理論為基礎,與資優生一同探討情緒的大腦,結合相關輔導策略,透過深省對話、實踐體察,強化心靈的彈性及與社會的連結,逐步擴大內在容納空間與整合的力量,朝促進資優生自我轉化的情意發展方向努力。最後,提出資優生情意發展課程設計之芻議。Item 華人美食的離散與融合—文學影像與跨文化研究(2021) 張馨文; Chang, Hsin Wen食物不簡單,餐盤上的菜色往往濃縮了當地的人文習俗和地理背景,一道料理背後蘊含著該國家的特色和飲食習慣,全球化之下,人與人和族群的跨區移動,連帶也帶著代表的飲食無國界,進而將料理運送到全世界的餐桌上,形成了串起人與人之間最無隔閡的共通語言,食物跟著人們移動的同時,尋找其中的文化認同的軌跡。食物是鄉愁,串起移民者與家鄉之間的美好回憶,也成為了移民者加入新的環境後,與不同民族之間最主要且直接交流的媒介和方法,到了一個新環境,處理食材的方式和料理方式大不相同,跨出國界之後,一道料理能否保留他的外型與口味?為何改變?如何改變?改變了多少?本文中也將探討料理變形後的菜色,再流傳回到原發明地後,原居住地的人們能否再度接納?這道變形後的「家鄉菜」如何打破隔閡與障礙,拉近與原居住地者之間的距離?吃什麼?怎麼吃?和誰吃?在哪裡吃?往古今來看似理所當然的飲食過程,除了維持生存的功能,也投射出一個族群的背後的多元文化與傳承、反映出階級的象徵,什麼樣的菜代表著「高尚」的文化,什麼族群的餐點卻往往被貼上「呷粗飽」的標籤?歷史上,在不同的族群之間,會出現的歧視情形,每項食物背後同樣也隱藏著歧視現象。華人飲食在移動後,與新文化融合產生變形,經過長時間的流變與文化傳承後,哪一家或哪一派系才能代表正統?何謂正宗菜?成為不少華人移民者的迷思,本文便透過文本與影像敘述,分析料理在「離鄉背井」後,隨著時間的流逝,面臨適應、衝突後,產生的融合變形與離散過程,也透過食物窺見近代華人移民的辛酸和堅韌。